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美育思想的审美向度-以《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为例_第1页
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美育思想的审美向度-以《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为例_第2页
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美育思想的审美向度-以《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为例_第3页
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美育思想的审美向度-以《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为例_第4页
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美育思想的审美向度-以《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美育思想的审美向度-以《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为例摘要:民国时期,在蔡元培“学校美育”思想的引领下,审美教育逐渐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当中,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本位的课程观得以确立和强化。其教材语言中的童言真情、教材插图中的童心所指、教材选材中的童趣引领,皆蕴含着浓厚的儿童美育思想,乃至在今日仍备受追捧。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一份传承近百年的文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变革所带来的审美指向的变化。从儿童美育的角度出发,观照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审美向度,既是对百年前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美育观念的发掘,亦是对当下“民国语文教材热”现象的思考,对语文美育的有效践行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关键词: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美育;审美向度《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商务国语教科书》(1917年初版)、《世界书局国语读本》(20世纪30年代初版)这三本民国小学国语老课本于2005年被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再版之后,在社会上迅速掀起了一阵“民国教材热”,引发了“复古语文”的狂潮。三套老课本于近百年之后再次走进学生的书桌,受到了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追捧和小朋友们的喜爱。当我们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教育方针下再回望这股“民国语文教材热”时,会发现这股热浪直到今天仍有余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就语文学科的现实立场而言,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思想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难解课题,而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恰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逻辑起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教材语言的审美意味,教材插图的审美功能以及教材选材的审美标准所表现出来的三重审美向度有机关联且彼此共生,教材书写中蕴藏着深刻隽永的儿童美育思想,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认知透视和集中反映。一、童言真情:教材语言的审美意味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言?这是国语运动时期语文教学工作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语文教材编撰者面前的现实难题。1932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国语》中明确规定了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诸多条例,其中在教材编选方面提到了“要依据增长儿童阅读能力的原则”“要依据增长儿童阅读趣味的原则”以及“依据儿童心理,尽量使教材贴切于儿童生活”等要点[2]27,可见彼时已经出现了较为先进的教材编写理念。因此,在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三套国语教科书都秉承着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站定儿童化的视角,模仿儿童化的口吻,表现儿童化的心理,书写儿童化的语言,使教材语言充满了稚语真情。(一)简洁可亲,渗情于文《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者叶圣陶先生认为“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闵为了让教材语言既契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又满足小学语文教材所肩负的语言学习任务,叶圣陶先生在编写《开明国语课本》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在简单的一问一答之间渗透语言之美。如《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第3课《先生早》的内容是:“先生,早。”“小朋友,早。”闵3;第13课《明天会》的内容是:“先生,明天会。”“小朋友,明天会。”闵13这两课的对话描写看似平常,却不平淡。这种简洁可亲的对话式教材语言一方面营造出了上学放学中的具体情境,将课文内容代入生活现实,提高小朋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利用日常对话来传递爱师敬长的礼仪观,教小朋友养成知礼懂礼的好习惯,帮助孩子们确立完整的人格。无独有偶,当我们翻阅庄俞先生与张元济先生编写的《商务国语教科书》时,其教材语言同样言简意丰,纵观课本目录,甚至都难以找出超过四个字的课文题目。这套老国语课本的教材语言综合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点,既突出了文言文的简洁,也表现了白话文的简易,课文语句增一字嫌累赘,删一字则失韵味。如《商务国语教科书》上册第34课《起居》的内容是:“夜间早眠,日间早起”[4]46,第35课《卫生》的内容是:“兄弟二人,勤习体操,身体日强”[4]48,第36课《清洁》的内容是:“王儿好清洁,头常沐,身常浴,衣服常洗”[4]49,第37课《节饮食》的内容是“渴则饮,饿则食多饮多食,皆能伤身。”[4]5°可以看到,这四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日常起居、身体健康、个人卫生以及饮食习惯来写的,作者通过“半文半白”的简短语句传递着孩子们要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的思想,既有传统文风的雅致,也有现代白话的轻快,精确凝练地概括出了儿童应具备的正确的生活审美观念。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语言的冗杂化、滥用化、漫游化是语文课堂中的常见现象。受困于信息茧房,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往往不能语言简洁、意思明了地传递出语段主旨和关键信息,语言无根,表意不明,这样的“挥毫泼墨”只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堆砌,不日即坍塌。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简单直观、通俗晓畅的语言文字去弊澄明,简洁可亲,兼具美感、温度与力度,拥有着塑造人格的力量。不仅能给我们以语言表达与运用方面的有力指引,同时还伴随着现实生活的审美启示。我们需要利用好语言文字这一文化工具,去创造情感与文本的连接,这才是儿童人格养成的关键。(二)活泼有味,启发想象《开明国语课本》的课文全部是由叶圣陶先生创作或者再创作而成,在这些课文中,叶老不仅还原了儿童生活最真实的面貌,而且走进了儿童的内心,揭开了他们童真世界的幕布,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那些充满好奇的想象。如《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第44课《小猫姓什么》、第85课《种痘》以及第113课《小人国》的内容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教材语言活泼有味、启发想象的特色。《小猫姓什么》中写道:“小猫姓什么,你知道吗?”“小猫姓小。”“怎么知道它姓小?”“大家叫它小白小白,它不是姓小吗?”“不对,不对。小白两个字是它的名字。”“那么它姓什么?”“我也不知道。”即4该篇课文围绕“小猫姓什么”的内容进行描写,从小朋友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是如此的朴素而又直白,原来儿童的世界如此“好玩”,“小猫姓小”这样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心中为之感动,这是儿童认知的“艺术”,也是该教材语言的艺术。另外,《种痘》中写道:“爸爸种豆,种在地上。医生种痘,种在臂上。医生给弟弟种痘,叫弟弟伸出臂来。弟弟说:’这是我的臂,不是园地。你种错了没有?’医生笑着说:’我给你种牛痘,并不是种吃的豆。大家都要种牛痘。种了可以防天花。’”郎5这篇课文同样站在小朋友天真无邪的心理角度,利用语音相同的两个字营造出了教材内容活泼有味,生动有趣的氛围,这让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欢声笑语的事儿,打破了一个个语言文字孤立难懂,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小人国》一课的内容更是极尽想象,引人入胜。它写道:“小人国里样样小,说给你听不要笑。只要买到一匹布,可以做衣服四五套。房子不过鸟笼大。火柴匣子好睡觉。马牛好比小青蛙。树林好比墙小草。小人打猎金树林,捉个小虫吃一饱。”闵小人国》这篇课文的内容所构造出来的想象空间展现出了时代的超前性,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如今好多动画片也在沿用这一创意。而且它的课文语言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如此韵律和谐,启智增慧的教材语言,小朋友必定都爱读。尽管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呼声仍旧很高,但在升学的压力下,大多数学生还是处于阅读权利被家长裹挟,阅读视野被学习用书所窄化的状态,枯燥寡淡,毫无生机的教辅资料日复一日地浇灭着孩子们想象的火花,哪怕在小学阶段,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阅读僵局固化难变,唯有教材的编写以“美”注之方可缓解。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活泼有味,志趣盎然,我们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同样需要保持审美张力,追求童真想象,呼唤童言真情,给予儿童以心灵的自由。(三)生活诗性,意蕴优美民国时期的三套国语教材除了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凸显美学因素,在语文文字的内容上同样蕴含着生活的诗性和生命的诗意。如《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第10课《三只牛吃草》中写道:“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闵10这篇课文描绘牛羊在一起吃草的生活场景图,乍一看,可能我们会觉得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描写了牛羊在野外草地上的生活常态,但当我们细心感受课文语句时,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在文本语言中渗透出的诗性理想。吃草与看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吃草是生活的基本状态,是生活的底色。而看花则是生活的诗意状态,是生活的彩色。面对物役的生活,羊儿尚能暂且搁置吃草这一日常生活行径,转向去看花,去欣赏美,感受美,追求美,将生命的底色涂上鲜花的亮色,实现对生命的超越,让人不禁扪心自问,这样的审美理想我们自己是否具备。《开明国语课文》上册第22课《怎么不种花》一课与《三只牛吃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的内容是:“田里有爸爸种的菜。我说:’怎么不种花?’爸爸说:’菜也会开花。黄菜花,很好看’”闵22。丰子恺之女丰一吟在《开明国语课本》的序言中写道,这篇课文其实隐藏着生活的大道理:“既要注重吃,又要懂得爱美,二者不可偏废”邸。在这段父子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小朋友天生对美的追求,在他们没有经历物质生活的重压之前,小朋友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诗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向往生活的浪漫,乐于将自己的生活打造成一个美丽的乐园,他们纯洁美好的内心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语文教材的引导,编写出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妙语佳辞,保护他们诗意世界里美好的自留地。内卷时代下,昼起夜伏的高强度学习生活让我们孩子的心太苦了,他们甚至无暇看看窗外的蓝天,细嗅手边的花朵。因此,老课本的教材内容不仅是在教孩子们习得那些浅显易懂的文字,更是在教孩子们学会感受文本的意蕴,涵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爱美之心”,发现生活的美,把日子过成诗。二、俯就童心:教材插图的审美功能教材插图与教材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好的教材插图往往能加强教材文字的生动性与活泼性,为课文内容起到添色增辉的作用。民国时期是西方艺术渐入中国的热潮期,许多文化大家既深谙中国旧学之道,亦吸纳了西方自由的文艺思想。例如《开明国语课本》的插图绘者丰子恺先生就在融汇西画与中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漫画风格。作为“老儿童”,丰子恺先生从儿童的视角去俯就童心,他为《开明国语课本》绘制的插图,内容大部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他对儿童的观察,丰子恺热爱儿童,崇拜童心,他认为对童心的尊崇与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是相贯通的,“童心”等同于“美感”或者“审美能力”,或者“美感”与“审美能力”的内涵能够置换成“童心”回3°3。因此他笔下的一幅幅插图极具“儿童相”,蕴含着独特的儿童美育功能。(一)亲近日常生活,培养儿童感受美的能力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材中的插图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贴近儿童生活为主题的,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图,记录的是“平常事,身边人,儿童心”,这些插图并不一定遵从大人世界的定规与常态,主要目的是教儿童去理解美、感受美。教材插图用符号语言再现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的游戏、家人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儿童世界的想象,让儿童在翻阅插图时找到精神世界的影子与内心情感的共鸣,获得美的启发。例如《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第63课至第66课的插图就为我们很好地呈现了儿童生活的纯真之美。第63课至第66课是一个系列的课文,讲述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卖东西的故事,相较于本册书前面的课文内容,这几课的课文篇幅都有所提升。儿童天性是反抗一切强行灌输的,面对日渐增加的识字要求,插图则以一种更亲近的方式走近了儿童的内心,消解了儿童内心识字畏难的情绪。这几课课文内容主要介绍孩子们小时候常玩的“过家家”游戏,课文的插图细节化地体现了这个游戏的精髓。第63课的插图将众多孩子一起商量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的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出来,有一个大龄孩子在讲述游戏角色的分配,年龄较小的孩子们有的叉着手在仔细聆听,有的提着腰带跃跃欲试,有的相互商量细细低语,将游戏开始前孩子们的各色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第64课的插图如连环画一般继续承接上一篇课文,画出了孩子们制作游戏道具的场景,两个孩子手写纸质招牌,两个孩子搬椅子作为店铺柜台,忙得不亦乐乎。第65课、第66课则将孩子们游戏实操的场景全方位地展现了出来,在插图中画出了孩子们各自经营布店、打铁店、米店、玩具店、书店、缝衣店等店铺时的情景,有人在同顾客交流,有人在摆弄自己的商品,有人在等候客人上门,简单的四幅画就将孩子们“过家家”的欢乐场景挪进了课文,也搬进了儿童的心灵。赵宪章认为:“插图不过是将不可见的叙事语象凝定为可见的,进而蒸腾为’象晕’而被楔入记忆深处”["。民国时期国语课本的插图如同小说插图一样的确表现了这一功能,教材中的插图从儿童日常生活的角度去亲近儿童的内心,忠实于儿童生活的本真,真实的生活场景如同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课本中放映在儿童眼前,而这些连续的动作图景所构建的“童心世界”正好促进了儿童审美情感的培养与跃变,实现了“语图”的有机结合,很好地完成了教材插图的审美需要。(二)融合教材文字,锻炼儿童欣赏美的能力在我们现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教材文字与教材插图一般都是分开的,有一种疏离之感。而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文画统一”,即教材中的文字与教材中的插图是融合在一起的,二者同处于一个画面,如同题了字的国画一般,文画位置的排列,文画色彩的调和,文画意境的创设有着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如《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上册第8课《你拍球》就从儿童情感体验的角度巧妙地归置了文画的位置。这篇课文要在狭小的课文版面插入两幅插图和17个课文文字绝非易事,但民国语文教材的编者们如同儿童一样有着突破常规的想象力,他们打破了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上文下图式排列方式,在课文上方和下方各置一幅插图,课文内容在两幅插图之间穿插安放,十七个大字在两幅插图中间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与两幅插图达成了融洽的布局协调。这样的安排既实现了文画位置的统一,又方便了孩子们的阅读,从画到字,再回归到画,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印象。还有《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第4课《红花开》一课的插图同样夺人眼球。该课的内容是:“红花开,白花开,红花白花朵朵开”吧主要描绘红花白花竞相绽放的情景。民国时期的教材插图只有黑白两色,要在白纸黑字的课本上实现红白两色的色差变化实属难为。但丰子恺先生并没有死板地去追求颜色本身,而是借用毛笔笔锋的深浅变化,巧妙地让读者感受到了红花与白花的绽放之姿。插图中画了一瓶红花和一瓶白花,红花花瓶细长,红花的枝干也更挺直,白花花瓶椭圆,白花的枝桠向一旁伸展开来,花瓶周围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碎花。两瓶花在丰子恺先生的“淡妆浓抹”之下,竟生出了诗意般的画境,与课文内容形意相通,相映成趣,这样的教材插图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成长向度,为锻炼他们欣赏美,品鉴美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在《“连环画”辩护》中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陟事实上,文字与插图以各自的优势肩负着俯就童心、培养品位的审美功能,文字能表情达意,建构意涵;插图能勾连兴味,拓展想象,二者相融则交相辉映,二者分割则皆有削损。文本教学需要插图调味,插图鉴赏也需要语言文字说明,只有二者合成一处才能唤醒最大的审美教育价值,帮助儿童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三)增加课文趣味,解放儿童创造美的能力在西风东渐的民国时期,西方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逐渐在语文教材中有所体现,儿童个性化的灵性与兴味愈发受到尊重,增加课文趣味也成为了教材插图的编者所想要靠拢的一个点。为了增加课文趣味,《开明国语课本》另辟蹊径,它有不少课文除了能满足听说读写这一基本课文要求之外,还增加了可供学生绘画的功能。例如《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的第11课《大家画牛》,它的内容是“大家画牛,先画牛头,再画牛身体,再画牛脚。”闵11如果单从课文内容来看,大家会发现它的侧重点在于教孩子们识字,因为这每句话都很短,且17个字中有3个字是反复出现的,笔画不多,间架清楚,方便孩子们识记书写。但结合教材插图来看,我们则会发现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个简笔画教学指南。该篇课文的插图分三个部分,一个牛头,一个半身牛,还有一个由牛头牛身牛脚共同组成的整牛,这三部分共同展现了画牛的依次步骤。孩子们在上课之余,能自己动手画出属于自己的“牛”,切身体会到课文内容的趣味。这样的课文不是孤例,还有《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的第26课《我画桃花》也同样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托,教孩子们怎样画桃花,激活了语文教材隐藏的美育功能。如果教师善于启发,他们能很好地利用这充满灵性的教材插图调动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创造美,画出自己对美的想象。从传统意义上看,插画只是为弥补“言不尽意”的局限,其主题表达是依附于文字阐释的,是文字的附属品。但从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插图的补足性,更看到了它的兴趣性和可玩性,插图逐渐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作画式”插图在语文教学上既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也为童蒙期儿童提供了一种感知生活的方式。这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之处,也是今后教材编者在建设教材空间秩序时可以借鉴的经验。三、童趣先导:教材选材的审美标准《开明国语课本》的封面简介上写着这样一行字:“课文由叶圣陶亲自编写,全部是创作或再创作。内容紧系儿童生活,从儿童周围开始,逐渐拓展到社会。”闵在《商务国语教科书》的封面简介上也有着这样一句话:“本课文从居家、处世方面取材,以儿童周围事物和见闻立义。”[4]封面《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同样有着类似的简介语:“本书特点是课文采用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说历史和儿童民歌,以增加学生的阅读趣味。”回封面尽管各色教科书的教材内容纷繁复杂,各不相同,但从这三本国语教材的简介语我们可以体察到隐藏在教材选材背后的审美标准始终是“儿童本位”,这既是教材编者对儿童美育的进步理解,也是审美方针的时代要求。(一) 形式: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是体裁多样的前提,教材编者们通过攫取生活中众多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题材将其进行创作或再创作,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体裁,有诗歌、童话、传记、小说还有剧本等等,正是多种文学体裁的“大杂烩”,让民国时期语文教材的角色不再只是用来在课堂上教书的课本,而且可以是一部适合儿童课外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体悟各种体裁形式,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如《开明国语课本》在体裁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叶圣陶先生通常会用不同的文体来续写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多样性。《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第124课《好朋友》与第125课《朝放羊》都是以放羊为题材来进行编写的,《好朋友》一课以记叙文的体裁讲述了小朋友真民与小羊的真挚感情,而《朝放羊》一课则是以诗歌体裁描写在小山上放羊的场景,这一篇甚至可以说是前一篇的续写。叶圣陶先生通过这样一种同“材”异构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了不同文章体裁的美感,以多种体裁的来回切换调动儿童的阅读新鲜感,也在同“材”异构中促使学生自身达到对不同文体美的认知。(二) 内容:以“趣”载道“文以载道”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材担负的使命与任务,传统的蒙学教材以圣贤经传为主,主要是记载古雅文言、经典古训,其内容陈腐、语言枯燥,严重脱离了当下儿童的现实生活,很难引起儿童“文学的兴趣”,更别说在儿童的排斥心境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了。在“读文”与“传道”相互割裂的情况下,儿童文学化教材成为了连接“文”与“道”的桥梁。儿童文学化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常见的自然万物请进了课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自然万物开口讲话,在对话之中透露生活哲理,传递传统美德,实现“立人”的目的。这样的选材以“童趣”为基点,既能让儿童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能让儿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轻松地完成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