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无衣》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无衣》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无衣》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无衣》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衣《诗经·秦风》学习活动1.了解《诗经》,重点掌握《诗经》的艺术手法。2.诵读诗歌,通过把握语气,语调加深理解。3.字词释义,研讨问题,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4.联系当下,感受诗歌精神的血脉相承。·《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三百”。了解《诗经》/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由不同地区的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不少篇章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采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风、雅、颂/·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陈述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来贸丝,来即我谋。——《卫风·氓》赋、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1、《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鸟儿求偶比喻君子求偶)2、《国风·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比喻内心坚定,至死不渝)赋、比、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开头用鲜嫩的桑叶来衬托年轻姑娘的待遇/开头用枯萎的桑叶来衬托弃妇的遭遇)赋、比、兴/无衣——士兵无衣可穿?《秦风·无衣》中所提到的“袍”“泽”“裳”皆为军服。由于古代服兵役者须自置服装及甲兵,所以奴隶们是不具备这样的经济能力的。井田制度下的奴隶主并不允许奴隶们离开土地,故有资格当兵的多是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而秦国的情况与此不同。由于秦国实行的是“爰田制”而不是井田制,奴隶有一定的自由度;兼以秦地尚武之风的盛行及秦国对军功的奖励,所以秦国的奴隶也可以当兵。但这些奴隶出身的士兵同样是没有能力置办军服的,故“无衣”(实际是没有军衣)的问题便出现了。这也就是“无衣”之咏只见于《秦风》而不见于他国风谣的原因。而所谓“同袍”“同泽”“同裳”,实是士兵们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誓词。后世军人间互称“袍襗”即缘于此。写作背景·《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初读诗歌例句

句式特点

语调

语气、语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设问语气

升调肯定语气

降调肯定语气

紧急语速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朗读诗歌朗读指导■这首诗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诵读时要注意。字词释义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袍:长袍,类似于斗篷。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戈、矛:长柄的兵器。子:你,指战友。同仇:共同对付敌人字词释义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戟:兵器名。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作战。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和兵器。研讨交流·1.《无衣》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3.“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研讨交流1.重章叠唱(重章叠句)·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每章第一、二句,反复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戈矛”“矛戟”“甲兵”也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研讨交流2.诗意递进·一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研讨交流3.“王于兴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内

容准备情绪赴战小结形

象团结友爱不计困难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爱国主义精神总结·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阅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联系当下,感受精神·《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战士们具有相同品格的人?或相类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