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挑山工教案反思_第1页
25挑山工教案反思_第2页
25挑山工教案反思_第3页
25挑山工教案反思_第4页
25挑山工教案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挑山工《挑山工》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泰山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挑山工”的事例。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而悟出一个生活的哲理:做事不应该干干停停、三心二意,而应该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扎扎实实做下去,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本课结构清晰,共7个自然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3个部分。第1、2自然段写挑山工工作的情景并由此提出疑问;第3~6自然段写“我”与挑山工的谈话,挑山工帮“我”解决疑问;第7自然段写“我”从挑山工富有哲理的话中受到启发,并画画以激励自己。课文通过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挑山工工作的辛苦以及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比如,第1自然段中“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句子中的“搭”字表现了挑山工轻松、随意、自在的状态,“光溜溜”说明扁担经常使用,被磨光滑了,表现出挑山工们工作的辛苦;第5自然段中挑山工的话“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等语句,表现出了挑山工们的踏踏实实和坚持不懈。文中的插图是一名皮肤黝黑的挑山工背着沉重的担子往十分狭长的阶梯上前行的画面,他不畏艰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高大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等方法认识“泰、杖”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曲折、饱览”等词语,读准多音字“挑”“曲”。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通过挑山工的事例得到感情的升华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感悟其中的坚持不懈和踏踏实实。找出文章中对挑山工进行外貌描写的相关语句,从中感受挑山工工作的艰苦,体会他们坚持不懈和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教学策略1.生字教学本课生字可以和多音字可让学生预习时自主学习,检查学习情况时集中予以指导。也可以借助“泰山、青竹杖、敞开、拘束、包蕴”等词语学习本课生字。多音字“挑”,可以通过组词“挑水”“挑战”区分读音;多音字“曲”,可以通过组词“曲折”“歌曲”区分读音。2.阅读教学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泰山上挑山工的真实图片,并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来表达对挑山工的第一印象。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自主阅读完成之后,可以在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并在课文中找到挑山工与作者相遇的次数以及相遇的地点,以及作者对挑山工语言和外貌等的描写。最后,要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在挑山工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挑山工有直观的了解,又能够让他们在通过自己阅读和讨论的情况下体会到挑山工身上的精神。3.朗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朗读挑山工是如何登山的那些句子以及挑山工所讲的那些朴素的语句,在朗读过程中要注重挑山工当时处境下的语气以及腔调,表现出挑山工身上的朴素以及对工作的熟练。在对挑山工话语的反复朗读中还应该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课前准备1.查阅图书或上网查找,查找有关作者冯骥才的相关资料以及本课主人公“挑山工”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等,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了解作者,品味人物1.学生交流自己对冯骥才的了解,并说一说自己对挑山工的印象。2.教师结合学生对冯骥才和挑山工的叙述,在补充说明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3.课件重点展示挑山工的课文插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当中挑山工的细节特征,感受挑山工这份工作的艰辛,由此进入我们今天的课文——挑山工。4.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同步板书。5.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冯骥才,生于1942年,天津人,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其作品视角新颖,采用多变的艺术手法,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百味。代表作有小说《铺花的歧路》《雕花烟斗》《神鞭》,散文集《珍珠鸟》等。6.过渡: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挑山工的世界,一起感受挑山工的工作,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含义!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任务,教师巡视指导。(1)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标出自然段。(2)初读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指名读课文,师生合作评点课文朗读情况。3.识记生字。(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并组成词语,借助词语引导学生识记。(2)指名学生认读,学生互相正音。泰tài(泰山)杖zhàng(青山杖)敞chǎng(敞开)拘jū(拘束)蕴yùn(包蕴)(3)指导多音字“挑、曲”的读音。“挑”在表示“挑选”“挑剔”“扁担等两头挂上东西,用着膀支起来搬运”时,读tiāo,如“挑毛病、挑夫”;在表示“用竹竿等箭头支起”“用细小的东西拨”“挑拨、挑动”时,读tiǎo,如“挑灯、挑衅”。“曲”在表示“弯曲(跟‘直’相对)”“使弯曲”“弯曲的地方”“不公正、无理”时,读qū,如“是非曲直”;在表示“歌曲”“歌谱”时,读qǔ,如“曲调、曲目”。4.交流自读成果,明确文本内容。(1)引导学生找出事情发生的地点和主人公。地点:泰山主人公:挑山工(2)引导学生找出作者与挑山工之间的交谈。(3)指导学生将上述部分串联起来,表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5.了解顺序,分层分段。(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大致的脉络。(2)按照事件的发展、作者认识的发展和感情的变化为顺序划分层次。第1、2自然段写挑山工工作的情景并由此提出疑问。第3~6自然段写“我”与挑山工的谈话,挑山工帮“我”解决疑问。第7自然段写“我”从挑山工富有哲理的话中受到启发,并画画以激励自己。板块三深入文本,感知精神1.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挑山工工作的情景和作者的疑问。(1)齐读第1、2自然段。(2)挑山工的工作主要是干什么的?挑山工是挑着货物登山的。(3)挑山工的工作是怎样的?请说明理由。挑山工的工作很辛苦。文中“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其中“沉甸甸”表明货物很重,工作很辛苦。(4)挑山工的路线是怎样的?为什么挑山工要那样走?挑山工的路线是折尺性的。因为这样既能使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又能使身体保持平衡,还能省力。(5)第2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游人和挑山工对比着写,游人沿途游览玩耍,挑山工却悄悄地行走,这也暗示出挑山工走得快的原因。2.学习第3~6自然段,关注几次相遇和挑山工帮“我”解决疑问。(1)齐读第3~6自然段。(2)第3自然段写了游人与挑山工的几次相遇,分别在哪里?写了游人与挑山工的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地超过了他,结果总是他走到“我们”前面。(3)引导学生抓住当中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精神。文章第5自然段中,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这是挑山工对作者“不解之谜”的回答,挑山工朴实的话语一方面回答了他们走到游人前面的原因:走得快的游人走走停停,走得慢的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于是“慢”中有“快”,“快”中有“慢”,走长了,挑山工就跑到游人前面去了。另一方面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只要目标专一,一心向前,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头去。(4)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词语,掌握其中内涵。第3自然段中的“攀谈”一词的意思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想解开心中的不解之谜。第5自然段的“随便”一词是高兴怎样就怎样,表明了游人心中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才会走的很慢。第6自然段中的“心悦诚服”是作者在听到挑山工的解释后的内心想法,因为挑山工的解释是有道理的,“我”从内心里表示赞同和佩服,所以“心悦诚服”。3.学习第7自然段,体会“我”从挑山工富有哲理的话中受到的启发。(1)齐读第7自然段。(2)细读课文,感悟作者从中受到的启发,作者为什么需要“它”?“它”从字面上理解是指“这幅画”,实际上指画中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精神——朝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脚踏实地地前进。这种精神时时激励着作者,所以作者需要“它”。板块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2.思考交流,表达想法:同学们,假如你们是挑山工,在遇到如此艰难的爬山路线的时候,会选取什么样的方式上去呢?通过阅读课文,仔细品味挑山工在挑货途中与作者的对话,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自主思考、自由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待会儿请学生举手发言,自由分享。(学生自由交流)3.引导学生总结自读课文的学法。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根据问题在课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讨论人物所带来的思考与感悟——带感情地朗读。4.总结:我们从课文中不仅仅要体会到挑山工这份工作的艰辛,还要从挑山工的话语中体会到其中的道理所在,并从中勉励自己:人生是一场登攀,有了明确的目标,然后并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同时抓紧时间努力登攀,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练习设计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并从中感受到哲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课文的发展顺序以及作者认识的发展和感情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从作者提出疑问到解决疑问再到画画激励自己三个部分来感知课文。重点让学生寻找作者与挑山工的三次相遇,以及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