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2课时含反思)_第1页
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2课时含反思)_第2页
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2课时含反思)_第3页
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2课时含反思)_第4页
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2课时含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呼风唤雨的世纪语文要素阅读:1.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点1.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及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模仿学习伙伴,给课文提问。2.自学生字词,完成预习卡。课时目标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字,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2.初步感知课文,自主提出问题。3.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主题1.谈话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科技产品,大家想不想看看是什么?(出示课件:数字电视、手机、电脑、高速列车、航天飞机图片)说说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你想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里“呼风唤雨”什么意思?(出示课件课题)(呼唤风雨:想让它来,它就来;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师:说得没错,“呼风唤雨”在古代是形容神仙借助法力,支配自然。“呼风唤雨”在现代社会是指借助科学技术来实现发展。一个世纪有多少年?(一百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板书:20世纪)从哪里知道的?(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2.第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和题目的意思一样,这个句子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要表达的意思就是“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的写法叫作开篇点题,课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是呀,整整一百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多么神奇,多么令人惊叹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个神奇的世纪。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既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既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1.解决会读的生字。(出示课件生字部分)朗读正音,重点点拨:赖、潜、舶、哲。2.指导书写。“唤、程”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纪的右边是“己”,不要写成“已”或“巳”;“奥”上部是“”,不要多加一横写成“”。3.学生写字练习,同桌互相检查。4.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注意方法点拨,如“依赖”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呼风唤雨”可以联系孙悟空来理解;“船舶”可以通过看图来理解等。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回忆给问题分类的方法,也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从不同角度提问。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接下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注意力更集中。设计意图:回忆给问题分类的方法,也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从不同角度提问。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接下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注意力更集中。1.方法回顾:学习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后,你知道了哪些提问方法?学生回顾:从全文或者课文的一部分提问;从文章的内容、写法及给人的启示方面提问。2.引导: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本课除了课文内容,还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在课文的旁边和文后出现了一些问题。)3.读“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看一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进行提问的。引导学生先读问题,再说出是从哪个角度提出问题的。4.学生用学到的提问方法,模仿“学习伙伴”,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自主提问。预设1:“出乎意料”是什么意思?预设2:什么是原子核世界?预设3:为什么新的交通工具能把地球变成“地球村”?预设4: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试想一下:这一个个奇迹是什么呢?预设5:文中第2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个设问句,作用是什么?预设6: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为什么要写20世纪以前人们的生活情景?预设7: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诗句和名人名言?预设8:未来,科学技术将怎样改善我们的生活?预设9:未来生活还会有什么发明或发现呢?5.小组交流,填写“小组问题清单”。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着重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通过阅读课后问题清单,观看动画中对问题的评价与筛选,掌握筛选问题的方法,明确筛选问题的意义。继而,通过小组合作去真正实践,练习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着重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通过阅读课后问题清单,观看动画中对问题的评价与筛选,掌握筛选问题的方法,明确筛选问题的意义。继而,通过小组合作去真正实践,练习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问题,讨论、整理、合并同类问题。2.小组出示问题清单,全班讨论,哪些问题是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3.课件出示问题。(出示课件)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阅读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像这样的科技术语、专有名词类的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关注引用诗句的好处,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在联系生活经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将更全面、深入地去认识现代科学技术。)4.小组合作,从小组的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5.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去掉了哪些问题?为什么去掉?保留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保留?6.各小组之间把相似问题进行归类合并,共同筛选出疑难问题。五、布置作业1.订正预习卡。2.继续查阅有关“科技改变生活”的资料。课时目标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借助问题,理解课文1.过渡:上一节课中,我们小组合作整理了问题清单,给问题进行了分类。小组问题清单中,我们筛选出了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重要问题。2.共同探究,解决问题。(1)探究第2自然段。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出示课件)①引导学生辨一辨:“发明”和“发现”有什么不同?点拨:“发明”是创造出以往没有的新事物或者新方法;“发现”是看到或者找到不被人知道的事物或者规律。②巩固练习:20世纪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你能准确地将“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填入下面的句子中吗?人们登上月球前()了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后,()月球上没有生命。人们为了()海洋深处的秘密,()了各种新型的海底探测仪。③提问:课文是围绕第1自然的“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写的,也就是强调20世纪人类可以呼风唤雨。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圈出和“呼风唤雨”意思相近的词语。点拨:奇迹、出乎意料。④提问:哪个句子里有奇迹这个词?明确: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2)探究第3自然段。①提问:20世纪的高科技让人眼花缭乱,我们再来看看20世纪以前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20世纪前是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②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出示句式,练习说话:那时没有……只能……)预设:那时没有空调,只能摇着大扇子解凉。预设:没有洗衣机,人们只能用手洗衣服。③课件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④提问: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他们的哪些愿望变成了现实?预设:古时候的“千里眼”,成了现在的望远镜、视频电话。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预设:古时候的“顺风耳”,成了现在的电话,它能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预设: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⑤提问:除此以外,古代还有什么幻想也变成了现实?预设: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还做了很多实验。预设:“千里马”也有了。有了高速火车、飞机,想到哪里都很方便。⑥提问: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说一说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预设: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预设: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预设:我知道医生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很小的细菌,用激光刀做手术可以减少出血量。……⑦小结: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冒出来了。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学习了课文之后,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感受,激发其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3)探究第4自然段。①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20世纪的科技成就。②提问:现在你知道还有哪些科学技术了吗?预设: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③提问:20世纪除了这些科技成就外,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老师找来其他的科技成就方面有关的多媒体图片吧。(课件出示:磁悬浮列车、X射线、青霉素、杂交水稻……)④小结:作者通过举例子,通过古今对比让我们知道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4)探究第5自然段。①师生交流:问题清单上的问题都被解决了吗?(解决了)课文的问题虽然都解决了,但是科学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带着问题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②提问: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了,面对新的世纪,你还希望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迹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呢?(学生讨论、交流)预设:我希望汽车燃料都能把汽油换成太阳能,这样就更加美化环境,就没有空气污染。预设:可以坐飞机到宇宙去航行,到月球去安家。……③提问:无论是现在和过去作比较,还是举出的实例,作者都是在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明确: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④总结升华: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把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小学生该怎么做?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⑤学生交流感想。二、再读课文,提出新问题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想想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引导学生尝试提出新问题。(教师根据时间酌情解答,可以利用课后进行)提示: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当今科学技术新发展和自己的生活,提出一些新问题,如“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创造一个个奇迹,我们该如何适应呢?”三、布置作业1.完成随堂练。2.完成课后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在观看筛选问题的动画中,学生对于筛选问题的方法有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