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功能(填空,选择)_第1页
第二章 教育功能(填空,选择)_第2页
第二章 教育功能(填空,选择)_第3页
第二章 教育功能(填空,选择)_第4页
第二章 教育功能(填空,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二章教育功能第四节

义务教育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教育功能可分为

2、从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功能教育功能可分为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显性功能教育功能可分为隐性功能

4、多维的复合分类1)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划分2)对象与性质结合划分

一、

教育功能类型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早期社会——“不知而行”状态古代社会——附属于巩固政治服务文艺复兴——牺牲个人发展当代社会——促进人的发展为什么说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主要指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过程。——广义人的发展,仅指人的身心变化过程中呈上升趋势的历程,即从出生到成年的身心变化过程。主要研究对象是青少年。——狭义

1、身体的发展:

(1)有机体的生长(细胞的生长、增大,使身体的大小、容积增大了。

(2)发育,人体组织器官形态的改变和功能完善。

(3)体质、体能、体力增强,经过训练得到发展。

2、心理的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3、社会性发展

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叫做社会化,又叫社会性发展。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会化等。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内部因素(遗传素质、主观能动性)和外部因素(环境和教育)等几个方面。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1、遗传与人的发展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它是指人的机体与生俱有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它包括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性特点的发展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1、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下,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刚发现时约有七、八岁,其中一个很快就死了,另一个被送到狐儿院进行教养。开始时,生活习性和狼一样。通过专门培养才逐渐恢复了一些人性,但很慢。二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学会行走,四年后只能听懂几个问题,仅仅学会了六个字,学了六年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字。十七岁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普通四岁儿童的水平。(《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1期)。狼孩所承受的是人遗传的基因,但由于后天失去了人类社会的环境和教育,使它几乎丧失了人的特性。资料

狼孩的故事

2、环境与人的发展

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外部世界。即围绕在个体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不包括有目的自觉地对人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政治背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风气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

环境因素的分类有两种:

第一种分类是以环境因素的构成成份的性质为标准,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第二种分类以范围为标准,把影响人发展的环境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

究竟是逆境有利于人的发展,还是顺境有利于人的发展顺境、逆境:人的发展

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司马迁,西汉,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人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进程。(2)环境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实现的。

环境决定论——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不难窥见。如地理环境对人个性的影响:有人还对我国南方人与北方人的个性作过比较研究,认为南方人机灵些、含蓄些,北方人憨厚些、直率些,这与南方多丘陵、山区和水田,北方多平原、高原和旱地有一定关系。再比如北方滑冰、滑雪运动员比南方多得多,水平也普遍比南方高。这也说明自然环境还影响着人的才能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社会关系参与的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是指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社会大背景。微观的社会环境指人直接的生活圈,如家庭、邻里、亲友、伙伴等,它对人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环境决定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艺术家、哲人,甚至也可以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3、教育与人的发展(学校教育)

(1)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根据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2)能促进遗传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学校教育能做到“长善救失”,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使之得到较好发展,并通过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或弥补先天不足。

(3)能对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利用。学校教育能利用和发挥环境中积极因素,限制和排除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

(4)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宜受专门化教育的时期(教育者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因为知识较贫乏,判断是非能力不强,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5)教育主导作用发挥是有范围和条件的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顺序性和阶段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教育名言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卢梭“人是教育的产物”——康德(6)学校教育的特性4、主观能动性与人的发展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层次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的影响。

(1)生理活动。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基础。在生理活动中,人自身的各种器官是与环境沟通的直接工具。

(2)心理活动。满足个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和自我控制的需要,具有认识外部世界和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与能力、控制(支配)主体活动的作用。

(3)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活动最高层次,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具有鲜明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外化和对象化,并使人的才干、意志和智慧在实践中得到综合的运用。人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统一性不均衡性顺序性与阶段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人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身体发展内部也是相互影响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抓住“关键期”)

(1)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均衡;

(2)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均衡,显示出一定关键期。

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的速度是不匀衡的,这种不匀衡性,表现在第一方面是,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是不匀衡的。如,青少年儿童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育期。又如,青少年儿童大脑发展的最迅速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个月至第十个月之间,基后,脑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

发展的不匀衡性表现在第二方面,就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匀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水平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规律1、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口头语言最佳期:2-3岁,音乐:3岁,数学2-3岁形成计数,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5-6岁形成概念,5岁以前智力发展最迅速,有人认为(布卢姆)0-4岁,发展到40%,4-8岁30%,8岁以后30%。

3、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持续不断发展过程,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具有独特的年龄特征,依此标准,一般把青少年儿童发展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例:胎儿期:头尾律出生后:向心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新生儿(出生至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人脑发展趋势:新生儿390克8~9个月乳儿660克2~3岁婴儿990~1011克6~7岁幼儿1280克9岁儿童1350克12~13岁少年1400克。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早于成熟期或迟于成熟期的学习,都无助于发展。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生命教育)

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到损伤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人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可以互补,生理上的互补性、心理上的互补性,以及生理和心理的互补性。气质类型对照表气质类型心理特征教育建议胆汁质脾气暴躁,性情耿直,精力旺盛,感情易冲动,不易安静应着重发扬他们开朗、豪放、果断、勇敢、进取等优良品质,防止产生任性、粗暴、高傲等不良品质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善于交际、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忍耐力,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应着重发扬他们热情活泼,机智灵活的优良品质,防止自由散漫,见异思迁,粗心大意等不良品质。粘液质情绪稳定、忍耐力强、反应缓慢,注意力稳定但难转移,能平静地适应环境,不暴露内心体验。

应着重发扬他们坚定、踏实、诚恳等优良品质,防止产生谨小慎微,因循守旧等不良品质。

抑郁质孤僻、反应缓慢、心细、胆小,内心体验深刻而不表现于外,敏感,能觉察别人觉察不出的事件。

应着重发扬他们心细、机警、稳重等优良品质,防止产生孤僻、自卑忧郁等不良品质。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1、表现(1)教师体罚学生(2)标准化的教学、考试(3)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2、措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人口功能一、概念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二、具体内容(一)教育与人口数量(二)教育与人口质量(三)教育与人口结构一

教育与人口(一)、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1、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教育与人口

我国解放后,曾出现几次人口增长高峰第一次:解放初——1957年第二次:1962年——1975年第三次:1980年后2、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1)使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2)学龄人数的增加使班级人数过多。3、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经人口学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一

教育与人口(二)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1、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一

教育与人口直接影响:已有水平间接影响:遗传素质先天性疾病年长影响年幼科学养育道德水平期望程度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三)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1、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1)人口的年龄结构(2)人口的性别结构(3)人口的文化构成、职业结构、地域分布、民族结构等2、教育是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手段之一一

教育与人口(一)、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教育与政治

1、制约教育权、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就是社会强势集团的政治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体现了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教育内容是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教育目的必须借助于向受教育者传递一定的教育内容才能实现。选择什么内容,排除什么内容,是可由统治阶级决定的。

2、制约与影响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

在一定社会里,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

3、制约与影响教育资源分配

政治因素将有限的价值和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是如此。

在我国每一个儿童享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权利,国家努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董仲舒教育与政治1、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渐掌握和了解一定政治体系如政治制度、政党组织、权力机构等所倡导和认可的政治规范、政治行为方式。

2、培养和造就政治与管理人才

古代教育所传授大半是“修已治人之道”

孔子及其弟子把学习称之为“学干禄”

判断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的成熟标准:

一是要看个体是否具备了最基本的政治常识,是否了解最基本的政治规范;

二是要看个体是否已形成对特定的政党、政权、政府以及政治制度的肯定的认同的态度;

三是要看个体是否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情感,杜绝政治冲动、政治盲从;

四是要看个体是否已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3、传播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制造社会政治舆论,影响政治时局

政治思想的产生离不开教育,政治思想的传播更有赖于教育。

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的学校都是制造各种社会舆论、宣传各种思想政治主张、影响政治时局的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从现代社会来看,学生运动、校园风潮也常常影响政治时局。

4、提高公民民主参政意识,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作用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

教育与经济

下表为几个国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教育经费的多少。可见我国教育经费之少。1985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长到8美圆,到九十年代也不过二十几美圆,而同期美国为966美圆,加拿大为947美圆,法国是584美圆,日本为555美圆,新加坡为249美圆。国别年份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人均教育费美国19791207美圆17.7%556.68美圆日本197710.33兆日圆16.5%336.6美圆西德1976466.91亿马克8.8%311.43美圆法国19771081.5亿法郎约18%415.38美圆英国197678.49亿英镑14.3%268.9美圆苏联1978313.05亿卢布12%164美圆印度1977255.48亿卢比9.9%4.67美圆中国1980102亿人民币9.13%5.75美圆1978--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年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比例()GDP%年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比例()GDP%1985262.902.9319951411.522.411986324.453.1819961671.702.461987346.702.9019971862.542.501988414.492.7819982032.452.591989518.143.0619992287.182.791990563.983.0420002562.612.861991617.832.8620013057.013.141992728.752.7420023491.403.321993867.762.5120033850.623.2819941174.742.5120044465.862.7920055161.082.81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培养人才的规格,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农业工业服务业①1950年1970年1950年1970年1950年1970年美国20%4%33%32%55%64%法国35%17%/45%45%20%44%西德24%10%48%48%28%42%英国6%5%55%45%39%50%如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教育结构的内部调整: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方及组织形式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改善了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化教育手段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如广播、电视、电影、电子计算机教学等。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高低。

教育科研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保障。充足的科研经费、良好的科研基地和设备,以及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的建立等,是产出优秀科研成果的保证。同时,经济的发展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潜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反之,落后的经济条件则会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师队伍的稳定,从而容易导致优秀人才的外流和教育质量的下降。(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技的有力因素。

3、教育对于宏观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4、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及消费倾向,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教育与经济硅谷Siliconvalley

美国西海岸圣弗兰西斯科以南、圣克拉拉县南部自帕洛阿尔托至圣约瑟市之间的地带。面积约1129平方千米,原为富庶的农业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靠近圣弗兰西斯科港和里士满、奥克兰等地的军事设施和工业区,帕洛阿尔托的斯坦福大学实验室得到联邦政府资助发展军用电子工业。1951年,斯坦福大学向一些高技术公司出租它拥有的土地,建立斯坦福工业园,后改称研究区,高薪聘用学术名流。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智力资源、军事电子产品订货的巨大市场、接近金融中心圣弗兰西斯科而易于获得风险资本,以及位于阳光地带等因素,使这个世界最早的高技术产业区迅速崛起,到1970年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微电子工业中心和高技术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为美国9大制造中心之一。1971年得名硅谷。

资料硅谷的特点是,围绕大学建立的一些高技术开发型小公司,充分利用大学的技术力量(包括人才、资料和设备)开展研制工作,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商品。硅谷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典型实例。硅谷的科研和生产联合的高技术综合体在世界上得到推广,这些高技术产业区正在以技术创新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强大的推动作用。(一)、涵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则较普遍地把它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教育与文化

(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内容制约着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主要取材于社会文化,教育中所传递的内容必定是反映了一定的文化传统。

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注重人际关系的伦理型文化,重修己治人学问的传授,将伦理道德教育内容等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方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尊重客观世界的科学型文化,西方教育则强调以自然界具有的事物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化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认识和信念,包括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等。

文化观念在制约和影响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上,会进一步制约和影响人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和行为。2、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人们在学校之外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渠道来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如书刊、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甚至教堂、寺庙等文化设施都以各自的形式影响着各种社会人。有的还被学校利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起着非正式的教育影响作用。而且文化所具有的这种教育作用往往是通过潜移默化或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对人所产生的影响面更为广泛,且印象深刻而不易忘怀,对人的心灵的渗透力非常大。3、文化传播手段变革和多样化促进学校教育手段方法变革。(三)、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要想传承下去、要想使其富有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教育途径把这种文化转移到人的载体之上,使之成为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样,文化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显示出它的价值与活力。

文化的载体可以分三种:物质载体、精神载体(见诸于语言文字等)和人的载体。

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间的转化作用。2、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文化人来实现的。

学校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力人才。

教育使文化得交流,从而使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3、进行文化选择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并不是针对所有文化,而是有选择的进行文化传播。教育的文化选择途径:

一是通过培养目标的确定来选择文化。

二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确定来选择文化。

三是通过教师选择文化。

四是通过校园文化的选择来实现。4、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功能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方面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创造,对旧的文化进行变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5、传播、普及文化的功能通过对全体国民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对文化也起到了普及作用。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文化传播要得以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文化的共享性。(文化得以传播必须建立在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上。)

第二,必须具有一种文化传播的心理动力。(人们对不同文化浓厚的兴趣和强烈愿望)教育的性质:生产性与消费性教育直接创造精神财富,间接创造物质财富

1、有形的消费,潜在的生产。

2、必要的消费,扩大的生产。生产者为社会创造财富之前,必须经历一个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会消耗一定的生活费与教育费,但这种费用与以后所创造的价值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后者是扩大的增加的。

3、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今日投资教育是为明天再生产人才

4、物质的消费,人才的生产。

教育的负向功能1、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整体的负向功能。2、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处于倒退之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这时教育发挥的是负向功能。

例如:教育内容陈旧,学校输送的人才并没有受到适当的训练等,都会产生教育的局部负向功能。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第四节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是指规范义务教育过程中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此方面立法主要是1986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二、义务教育的特点与性质1、特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2、性质

中国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三、义务教育的历史发展1、开端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国家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广设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为义务教育立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2、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1)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2)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中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3)2008年,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该省(区、市)200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颁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3、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4)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各省(区、市)制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低于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5)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用“加减乘除法”解读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各种变化,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运用“加减乘除法”全方位加大对义务教育改革的结果

加——增加教育投入

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近些年来,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甚至连做演示实验的条件都没有;由于基层财政困难,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四处筹钱,被形象地称为“化缘校长”……

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专设“经费保障”一章,并从四个方面作出规定,以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总体需求,制定有关经费标准。草案要求国家制定并适时调整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草案要求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来源。草案规定,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的体制。“由省级政府财政对该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应该能够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草案要求财政预算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政府决算和学校收支情况应向社会公布,审计机关应当将有关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褚宏启认为,增加经费来源、教育经费的预决算以及学校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开,是本次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的一个亮点。规定学校财务公开,可以更好地加强对学校的管理。

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还是追求分数至上、考试至上。”“关键问题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儿童开发智力,更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健康。”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都变成了一个模子,缺少灵气,也缺少创造性”。

为扭转当前应试教育风气盛行的状况,修订草案在作出原则规定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措施:

——规范教学内容,防止教学过于偏重智力的倾向。为此草案规定,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形成德育教育体系;应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重点班。

——严格课程管理。草案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违反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或者删减课程;应当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明确考核要求。草案规定,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应当综合考察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的情况,不得仅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考察,应当综合考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情况,不得以考试成绩替代全面考察。

有关专家提醒说:“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能单靠法律规定,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共同配合。”

乘——倍加重视教师工作

要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针对日益突出的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等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作了专章规定:

——加强教师培训。草案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