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城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_第1页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城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_第2页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城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_第3页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城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_第4页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城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城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概述01风景名胜区概念03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的利弊05风景名胜区规划原则,目标和控制策略02风景名胜城市化概念,分类,特征04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的动力机制以及快速发展原因06案例分析——武陵源风景区风景名胜区(简称风景区)

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它是一类十分珍贵而特殊的国土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价值(自然珍稀性)、文化历史价值(历史真实性)、科研科普价值(科学性)、美学艺术价值(观赏性)和健身价值(保健性)等多种价值。四川九寨沟云南西双版纳桂林漓江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

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旅游区差异

风景区规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而是在保护与利用好风景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活动。也就是说风景区规划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个保护性规划。旅游规划的目的是为旅游区发展旅游事业,提高旅游经济收入提供依据,旅游规划的本质是个开发规划,其注重市场、注重效益。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所谓风景名胜区城市化是指发生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城市化现象与城市化过程。(人口方面)其人口由乡村向风景名胜区内的城镇转移,(生产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活动转移,(生活方面)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景观方面)自然景观逐渐变为城镇景观。风景名胜区城市化分类观光游览区内的城市化旅游服务接待基地(如旅游村、旅游镇)的城市化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特征

1.居住人口增加,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风景区内的产业结构由传统的牧渔业为代表的一产向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二,三产业,土地利用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原有的风景游赏用地大量转化为游览设施和居民社会用地。2.旅游接待设施泛滥,建筑风格异域化,高层化

3.景区商业氛围浓厚,人工化,公园化问题突出

景区内雕像景区内主题公园景区内商业街

例,在四川乐山大佛麻浩崖墓核心景区内,矗立着一尊37米,按1:1复制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它的建设者是“东方佛都”,是一家借乐山大佛生财的企业,打着“世界遗产”招牌的“东方佛都”在乐山大佛近一里的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国内外3000多尊佛像。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的利弊分析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危害:

(1)

导致风景名胜资源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2)破坏视觉美感,降低景区形象(3)引起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恶化(4)缩短风景名胜区的生命周期(5)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好处:(1)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物质文化水平(3)促进风景区的可达性,改善当地的出行条件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的动力机制分析动力机制内在动力经济利益旅游者的行为规律的偏好外在动力政策制度社会环境利经济益——由于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是一种优质资源,具有唯一性、真实性和不可逆性,其开发收益非常高,远远超过了社会平均利润,高利润和高投资回报使各方利益主体趋之若鹜,纷纷在景区内兴建接待设施。政策制度——在旅游扶贫、大旅游政策、支柱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新政策的领导下,旅游业蓬勃发展,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出台的诸如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土地廉价出让,审批手续简化、经营权转让等,均吸引了旅游投资项目,推进了风景区内经济发展、人口的迁移和城市化过程。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和偏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区内的招待设施也快速增加,基本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旅游招待的压力带来了招待设施的快速增加,因而加速了风景区的城市化。社会环境——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宏观的大环境悄悄地影响着风景名胜区内的城市化,它往往成为城市扩大的牺牲品,其中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尤甚。因此,可以说,风景名胜区城市化是随同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必定现象。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的对策研究

规划目标策略风景名胜区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壮丽河山和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一方面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政府保护风景名胜区这一特殊国家资源的成就。深化风景名胜区规划、保护、利用对策的研究,进一步理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科学规划水平,不仅是实现了风景名胜区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风景名胜区在国际的形象,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寻求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保护为核心的思想,并采取一系列的科学対策。规划控制策略

1.用地控制策略在规划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要对涉及绿地,道路,建筑,水体,历史保护建筑,村镇,基本农田等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及主要建设项目划定边界,进行专项管理和监督,以确保风景名胜区内的各类开发和建设有序进行,防止出现城市化现象。

红线:道路,建筑的建设边界控制线

绿线:各类生态绿地的控制线

蓝线:江、河、湖和湿地等各类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紫线: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范围界限

基本农田保护线2.分区控制策略

生态型核心区——这类核心景区主要聚集生态类风景资源,包括森林,草地草原,珍惜生物群落,动物栖息地等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具有特殊科研价值或保存价值。

景观性核心区——这类核心景区有着特殊而优美的景观,用地多为风景游赏用地,多以特殊的自然地理奇观著称,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就属于这一类型。

文化型核心区——这类核心景区主要有值得保存的史前,史后遗址及各种古迹,用地多为风景游赏用地。3.人口调控策略

风景名胜区内的人口活动是造成城市化现象的重要因素。景区内的人口主要由居民和游客组成,目前这两类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人类活动加剧使得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4.经济调控策略

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一些风景名胜区经营改革尝试的教训,当前风景名胜区的开发经营必须坚持“国家所有,政府授权,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的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如下:建立风景名胜区开发经营行为的特许管理制度征收资源有偿使用费引导调整社会经济产业结构5.生态保护策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风景资源的吸引力和旅游环境的舒适度,已开始被我国一些风景名胜区逐渐接受,一些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市场的压力下,已开始采取游客限量,错峰游览等手段,疏导游客对景点的压力,促进风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武陵源风景区

武陵源景区简介

张家界是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我国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首批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西部,距省会长沙约400公里。风景区面积369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64平方公里,由中国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景区四大部分组成,共有30多条游览线。武陵源风景区分布图武陵源景区四季

武陵源景区的城市化

武陵源自古地处边远,旧时交通闭塞,舟车隔绝。其开发以1979年由张家界国营林场开放接待游客。1990年以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规划,无管理阶段。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但没有及时编制重点景区和旅游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内的建设项没有按照总体规划执行,而且审批权限过于下放。由于旅游经济的刺激致使风景名胜区城市化快速膨胀,并且品质较低,规划管制过松,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迅速扩展,是武陵源城市化最快的一个阶段。

武陵源景区城市化产生的问题由于在旅游开发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缺乏严格控制,违章违法建筑不断出现,并且逐步挤占核心景区。它们不仅仅是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更重要的是影响了风景区整体形象。“错位开发建设”使武陵源核心景区呈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趋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体、大气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恶化加剧。

造成武陵源景区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早期开发与建设缺乏严格及时规划二,环保意识弱,污染处理步伐滞后三,管理目标混乱,多头管理。

防止武陵源景区城市化的对策规划1999年,武陵源启动第一期“大拆违”,对景区内游道、公路两旁和游客集散地有碍观瞻的190余处2.5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2001年10月,第二期“大拆违”共拆除袁家界、水绕四门、天子山等景区59家旅游接待设施,搬迁景区内世居居民377户1162人,基本解决了景区城市化倾向问题,还世界自然遗产以本来面貌。黄石寨、金鞭溪、索溪峪林场、杨家界等区域的65家旅游接待设施和169户世居居民,已列入第三期景区房屋拆迁范围,武陵源将彻底告别景区城市化。

1.分区保护2.舍弃峡谷游道

3.建造生态型设施有关部门在水绕石门、贺龙公园、茶盘塔、龙凤庵、黄石寨、袁家界等著名景点建星级环保生态厕所,这些公厕的外观设计上都尽量体现本土建筑风格。已经建成的水绕石门公厕,对污水进行三级循环化学处理,外观是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建筑,里面是五星级宾馆的冲水设施,被游人称为武陵源又一新景。

4.发展农业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