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_第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_第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_第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_第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创办人为邹韬奋。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2.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3.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文风上脱离实际的党八股现象严重。42年的整风运动,在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基础上,该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成为新闻工作进行政风的纲领性文件,其精神主要是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加强报纸的战斗性。1942年,4月1人,《解放日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版,改版后的《解》第一刊登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党斯的宣传中心;同时报纸在宣传党的工作中心、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的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和组织性。II、改版后的特点(成效):重点报道党的中心工作;有力宣传大生产运动,推动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成功反击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反动言论;有效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III、改版的意义《解放日报》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为宣传无产阶级办报思想,《解》连续发表了许多阐释新闻工作社论和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温馨主义新闻观的界限及文风等问题作出了比较系统地论述,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4.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且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包括党报的性质、任务,对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的群众路线和文风,党报的工作方针、编排方针和工作原则等,为党报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个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I、党报理论方面1.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1944年陆定一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中首次提到“全党办报”的口号。全党办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首先是党的领导机关即各级党委,必须充分重视并善用报纸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高的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②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切实关系党报、重视党报、经常阅读研究和讨论党报,自觉为党报撰写文章,帮助党报发行,自觉承担对党报应有的责任③报社工作人员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2.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党报的特征是:党性、群众性、战斗型和组织性。党报的性质是党的喉舌耳目,任务是紧密联系群众。3.加强新闻弓着这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思想观点4.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5.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6.发扬党报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II、新闻理论方面陆定一于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该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文章主要谈到了新闻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两个问题。5.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新华日报》有哪些重要经验?I、重大意义:《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的斗争:①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针对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内容进行严格检查,随意删改和扣押新闻稿件的行为,《新》采取了“开天窗”、刊登“更正”或者“启示”的办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②同国民党的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的采访活动。《新》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③同国民党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II、经验总结:《新》还根据延安政风运动的精神进行了改革,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办报经验:①坚定了正确的办报方向②建立了一直团结战斗的队伍③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④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⑤坚持真实报道⑥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6.香港和海外有哪些著名的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I、香港的情况:抗战爆发之后,香港原有的报纸《华侨日报》《华侨晚报》《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华字日报》等,很快投入了抗日宣传报道。1937年冬,上海国际宣传委员会最早迁至香港,改名国际新闻社,由恽逸群负责,该社以香港为基地,向海外数十家华侨办的中文报纸发稿,深受欢迎。1938年上海《申报》迁至香港出版,至1939年7月停刊,在香港一共出版一年零三个月。1941年8月《大公报》创办香港版,11月增出《大公晚报》。该报及时、系统的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宣传,很快受到社会关注。在香港新创办的报刊,影响较大的有《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和《星岛日报》等。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该同盟的中英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该社的英文版由爱泼斯坦和贝特兰负责,中文版由邹韬奋等负责。该刊的任务是宣传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刊登了宋庆龄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件。该刊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统区的抗日活动,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国统区进步报刊处境艰难,因此有很多进步爱国人士纷纷转移到香港办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华商报》晚刊和《大众生活》周刊、《光明报》等。《华商报》晚刊创刊于1941年,日出对开一大张,每日下点五点出报,是一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该报在廖志成的领导下,由邹韬奋、矛盾、范长江、夏衍、乔冠华等7人筹办,从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2月12日停刊,仅出了8个月。《华商报》在宣传上以团结抗日为宗旨,创刊开始即连载邹韬奋撰写长篇纪实报告《抗战以来》。随后该报还发表了范长江的《祖国十年》等佳作,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大众生活》创刊于41年5月,邹韬奋创办并担任主编,编委会成员有金仲华、矛盾、夏衍、胡绳等人。其社评几乎都出自邹韬奋之手,特点是及时、讲透、有针对性。对于大众生活反应和加强了海外侨胞渴望胜利、祖国振兴的愿望与舆论,因而在海外读者中影响巨大,平均每期销售数量高达十万份。《光明报》于1941年9月创刊,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由梁漱溟任社长,萨空了任总经理。II、海外的情况绝大多数华人华侨主办华文报刊,不论原有政治立场和背景如何,在抗战爆发后,无不同仇敌忾,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发动同胞捐款捐物,支持抗战。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办的以抗日为主的华文报刊。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是海外抗战板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37年开始至1941年太平洋爆发这一时期,其中以胡愈之、郁达夫为代表的抗日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影响最大。从抗战中后期到战后初期,胡愈之在东南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长达7年多,以“华侨新闻界的马前卒”自居,是一位杰出的海外报刊活动家。另一位华侨领袖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的《星洲日报》,也为宣传抗日救国立下了大功。1938年,郁达夫应邀到星洲日报,次年他担任该社早报副刊和晚报副刊的主编。郁达夫以星洲日报等刊为阵地,以惊人的勤奋撰写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等,为祖国的抗日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洲地区,《美洲华侨报》创刊于1940年,地点在纽约。致力于报道祖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的情况,帮助华侨了解祖国真相。欧洲地区,不少华文报刊都已宣传抗日救国为自己的唯一使命、7.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到后来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那些尚未被日寇占领的租界被称为“孤岛”,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孤岛时期当时的“孤岛”报刊不受日寇的控制。党和受党影响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进行抗日宣传。影响较大的有《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等。另外,上海的许多民营电台也拒绝向日寇登记,有的还进行了抗日宣传。“苏联呼声”电台用俄、中、英、德等多种语言广播,真实报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从而侧面支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上海历来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战前《申报》《新闻报》等民营企业性大报地位巩固,影响广泛,使得国民党系统的报纸根本无力与之竞争,这成了国民党当局的一个心头大病。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共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并且毛泽东等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东解放区负责人,只是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等地办报。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在国统区,进步的新闻事业一直受到迫害。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借口抗战的需要,制订了一系列出版审查条例,实行原稿送审制度。广大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对此非常不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续压制人民的言论自由,引起了更大的不满,终于在国统区爆发了拒绝新闻检查、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更大规模的斗争。经过:1945年7月,国民参议会的6位参议院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访问。黄炎培将他在延安耳闻目睹写成《延安归来》一书,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造成的诬蔑。这本书没有送检就出版了。这是国统区第一本拒检的书籍,从此,拉开了拒检的序幕。8月,重庆的《中华论坛》等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这一行动得到了重庆各界进步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重庆33家杂志社发表声明,一致拒检。重庆《新华日报》杂志社,报到了杂志拒检的消息,还发表了《为笔的解放斗争而斗争》的时评。9月,十家杂志社出版《联合增刊》,宣布不向国民党政府办理登记手续,稿件拒不送检,号召广大报刊工作者加入到拒检运动中来。重庆杂志界的正义行动,得到了成都、昆明、桂林等地文化出版界的热烈响应,纷纷发表言论或者成立联谊会,使得拒检运动的省市不断壮大,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组成部分。结果和意义:拒检运动的发展,使国民党束手无策,迫不得已从1945年10月1日起撤销对新闻和图书杂志的审查。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之后,鼓舞了国统区新闻界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之后还陆续出版了一些新的报刊。3.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背景: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在国统区兴起的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潮流,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1947年2月,国共合作胜利之后,《观察》、《大学评论》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道路。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情绪,因而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共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驳斥与批判。结果: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始终实行弹压政策。1948年12月,国民党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队伍。至此,美帝国主义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就此戛然而止。4.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新华社的人员结构在1946年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并集中了共产党内最有经验的新闻干部。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最突出的贡献是其对军事的宣传部报道,在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新华社精心选择宣传重点,组织有力的宣传队伍,报道剖析战局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必胜的信心,瓦解了敌人的军心,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7年7月,刘邓大军揭开人民解放军反攻序幕,新华社全力以赴,播发了一系列大反攻的新闻和各战区捷报。随着战略发反攻阶段的到来,形势发展迅速,军事报道更加突出和重要。新华社总社多次向各分社发出急电,要求全力投入军事宣传,组织军事稿件,并且加强对人民支前、蒋军涣散和国统区人民反抗斗争的报道。同时新华社还向各主要战场增派记者,组成军事记者组或者记者团。1949年3月,中央军委,总政、新华社总社联合规定,统一野战军各级新华社的名称,各野战军新华社分社扩充为总分社,成为新华社第某野战军总分社,成为某兵团分社,军设支社,统属部队政治部编制,在业务上直接受新华社总社的领导。至此,人民解放军建立了系统的新华社组织机构,这对于加强军事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央根据形势的科学分析,从48-49年先后组织了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中,新华社排除大批军事记者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深入前线,冒着生命危险,写出了大量精彩的消息、通讯和评论。尤其是淮海战役的报道历时两个月,涉及面广,发稿量大,是对新华社战地记者的一次实际考验,大大提高了军事报道的质量,在大量的军事宣传实践中,新华社创造了一种战役分析、综合战报等带有评论性质的军事新闻体裁。在这方面,毛泽东做了突出的贡献,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曾经为新华社撰写了大量的社论、评论、消息、广播讲话等。这些文章对所报道的事件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指出事件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在写作上既有具体事实的叙述,又恰当地说明了实施的必要和历史背景材料,写的生动具体活泼。5.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i.经过:“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新闻记者的名字。他擅长吹牛拍马,胡编乱造。1947年,《晋绥日报》发表了剧本中有关客里空的有关清洁,并借用“客里空”作为一切不真实的新闻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同时,在“编者按”里面要求每一个读者都能认真、大胆、负责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加恶劣的新闻通讯及其作者,在新闻队伍中肃清“客里空”。随后,《晋绥》连续发表了几篇编辑部的文章,还陆续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材料,有读者的揭发,也有编辑的检查。8月底,新华社发表文章指出反“客里空”运动的意义,号召解放区的新闻单位和个人都应该在群众的监督下,彻底检查自己的立场和作风。各地报纸和通讯社都积极响应,开展了认真的自我检查与批评。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一直持续到1948年春天。ii.意义:反“客里空”运动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的,同时还发动群众揭发,把新闻工作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充分体现了党报的群众路线和对于革命事业、人民利益负责人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反“客里空”运动改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业务工作,报纸更加注重编者按语的使用,增加了读者来信的刊登,注意报纸的通俗化;从路线上确立和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哪些重要问题?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i.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工作人员的讲话:1947年-1948年春开展的反“客里空”运动是针对土改初期,宣传思想进行的右倾思想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反“客里空”的运动的开展,短期内有出现了左倾的偏向,一些错误宣传在报纸上出现,给当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毛泽东于48年2月起草了《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的党内指示,各个新闻单位按照指示都进行了检查和总结工作,纠正了宣传中的左倾错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解放区的新闻工作经历了反右和反左两次思想上的斗争,受到了深刻的教育。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晋绥》编辑人员,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内容是(即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贡献):毛泽东的讲话实际上是对整个解放区新闻战线上反右、反左的一个经验总结,并阐明了党报的作用、任务以及办报路线,方针、风格等等。党报的作用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最迅速的同群众见面党报的任务就是正确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同群众的联系③毛泽东强调办好报纸要实行群众路线,不仅要全党办报,还要全体人民群众办报党报的风格和党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该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不吞吞吐吐的⑤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注意加强学习,要参加社会实践,要向群众学习。ii.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1948年秋天,新中国诞生前夕,新闻工作面临着新的光荣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思想、政治、业务和干部队伍方面做好准备,迎接全国胜利后大发展的局面。中共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召集华北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10月2日,刘少奇到华北记者团学习班作了长篇讲话,即《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主要内容是(即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贡献):刘少奇在谈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和希望,为培养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刘少奇对党和人民记者,提出了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要有正确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实、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情绪必须独立地作相当艰苦的工作,多看多问,多做研究工作,独立的思考、分析、判断问题要有马列主义的理论修养,学习唯物史论和认识论,学习阶级分析的方法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既批评左倾,又反对右倾iii.意义:毛泽东的讲话,不仅仅是对《晋绥》的工作人员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同时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刘少奇的讲话,充满了对党报工作者的爱护和期望,同时也凝结着对党报工作中深刻的教训。7.中共中央是怎样正确处理新解放城市中旧有新闻事业的?制定了哪些原则与政策?随着大中城市,特别是新闻事业发达的大城市的陆续解放,清理、接管就有新闻事业的工作也在1948年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旧有新闻事业的清理与接管工作是一项很复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此,中央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从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原则、政策界限到具体的工作方法,都作了明确的指示与规定。制定的原则与政策:11月8日,颁布了《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指出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报纸刊物与通讯社是一定的阶级、党派与社会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不是生产事业,故对于私营报纸、刊物与通讯社,一般不能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同样的性质。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剥夺反人民的议案论出版自由”《决定》对清理,接管工作的政策界限与具体方法也作了明确规定。11月20日,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对新解放城市的原广播电台及其人员的政策的决定》,规定了清理、接管就有广播事业的工作政策。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与指示,各地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以既严肃又慎重的态度,开始着手清理、接管旧有的新闻嫩事业,并按照不同等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对于新解放的城市中旧有的报纸、刊物、通讯社的处理办法规定如下:对国民党政府系统及其他地方政府机关报,及各反动党派、反动军队等出版发行的报纸、刊物、通讯社,连同其一切设备与资财,一律由“军事管理委员会”予以接受对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创办的进步报纸、刊物和通讯社,予以保护,并令其依法向人民政府重新登记。对私人名义或者以社会团体名义经营,又曾进行系统反共宣传或有反动政治背景的报纸、刊物和通讯社予以没收。对中间性质的报纸,刊物和通讯社,不得没收,亦不禁止其出版,但亦不采取鼓励政策。对旧有的新闻从业人员采取审慎的态度,甄别留用,并采取“争取、团结与改造的方针”外国人办的报纸,刊物,以及外国通讯社、外国记者,非中央许可不得在解放区发稿和出版发行《对新解放城市的原由广播电台及其人员的政策规定》:对所有地方政府、军队及党部所办的广播电台,全部接收对民营广播电台,根据情况分别对待:有国民党背景的一律没收,纯粹私人营业性质、靠商业广告及音乐娱乐以维持者,则在“军管会”管理下暂时准其继续营业,但必须转告新华台节目对原有广播从业人员中的旧广播员,旧编辑人员一般不能任用;旧技术人员,可以分别加以甄别后录用④外国资本及外国人经营的广播电台。一律令其停止广播⑤新中国之广播事业应当归国家经营,禁止私人经营。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全国新闻事业网的结构与特点形成了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全国规模的比较完备的新型新闻事业网。报业的状况:在全国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主体,多种人民报纸并存的新中国报业结构。全国报纸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读者对象,实行统一分工,各有侧重。分类为:①

共产党的机关报②

工人报纸③

农民报纸④

青少年报纸⑤

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其它团体主办的报纸⑥

专业报纸⑦

少数民族文字报纸通讯事业的状况:新华社建成为集中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成立。广播事业的状况:中央人民广播事业局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它既是新闻宣传机关,又是事业管理机关。新闻摄影和新闻记录电影方面状况:中央新闻总署和新华社摄影部相继成立。报纸图片工作加强;新闻记录电影有了较快的发展。2.

建国初期强调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有何意义①

从实际出发,有一条明确的路线,用以指导宣传报道。②

突出报道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激励人民的爱国热情。③

宣传先进人物,先进经验,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群众。3.

抗美援朝宣传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重要作品i.宣传特点:①

新闻战线同祖国人民共命运,同仇敌忾投身运动并置身前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最先派出记者跨过鸭绿江,后又派出多名记者,奔赴前线采访。②

抗美援朝的时事宣传成为全国新闻单位的重要课题。③

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体裁空前繁荣。④

新闻宣传工具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赢得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志愿军读者的欢迎。⑤

揭露、抵制“美国之音”煽动侵略战争的宣传,巩固“思想国防”。⑥

朝鲜战争的报道丰富了我国军事报道的工作经验,比起国内的解放战争时期,有若干提高和发展。

ii.重要作品:《朝鲜通讯报告选》中国当代新闻史上的光辉篇章。《不休的杨根思英雄排》《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和写罗盛教烈士事迹的《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4.

怎样评价新闻工作“学苏联”i.正面的影响评价: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少可供我国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因此,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具有积极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其次,全面学习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采写、编辑、评论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ii.负面的影响评价:但是在学习苏联新闻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矬,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业主要有:①

片面强调不犯错误②

每天一篇社论③

业务路子越走越窄④

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广播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的错误:⑤

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补充的办节目方针⑥

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5.

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建国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

1)前提:新闻报道在开展学术思想讨论和批判方面,着重宣传报道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领导发动的意识形态领域3次较大的斗争,既有成绩,又有严重失误。

2)《武训传》问题关于电影《武》的批判是1951年5月《人民日报》上面发表毛泽东改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的讨论》,由此引发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斗争。人民日报的社论对历史事件、人物、历史思想的精辟论述,对于去引导文化界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去研究分析问题,清除唯心史观的影响是非常有益的。但是这篇社论对事物的性质估计不够准确,上纲过高,把学术文化问题作为政治问题开展群众性批判,则是不恰当的。对于电影《武》的讨论,名曰学术讨论,实为政治批判,是根据中央个别领导人的意见自上而下发动,并辅以指令性的行政手段,以新闻媒体为主要阵地,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这次批判取法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因而这一批判是非常片面和极端粗暴的。3)胡适问题这以新闻工具为主要阵地,展开的对《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成为继《武》之后又一次自上而下的学术思想批判斗争。这场批判除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之外,这场批判把政治与学术思想完全等同起来,不恰当地一概抹煞胡氏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作为我国资产积极著名学者在学术领域的成就,这就使批判缺乏科学性的和说服力。对于爱国的老知识分子,“新红学派”代表之一俞平伯的红学观点和著作,一下上纲到“走上么样的路”,指为“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代表,先定性打倒,使得俞平伯属于遭受围攻的境地,失去了答辩的自由。4)胡风问题胡风是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对其文艺思想的批判源于52年人民日报转载的对其批判的文章,同时胡乔木的编者按语中也加上了对于其文艺思想的批判。由此,引发出了“胡风案”。由于该案件株连很广,持续时间很长,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直至80年代,中共中央全面复查,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精神,才使这一重大错案得到彻底平反。从新闻工作方面来看:毛泽东直接利用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阵地,用“编者按”发号施令,大做文章,新华社、各地报纸等大张旗鼓地声讨,扩大了这一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错误,尤其是报纸上的点名批判严重伤害了一批好人。新闻宣传扩散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更趋尖锐的“左”的观点,把学术思想问题作为政治思想进行批判,严重束缚人们的头脑,阻碍学术文化的发展。后来中共中央在平反通知中特地提出对于胡风同志的文艺思想和主张,应当按照宪法关于学术自由、批评自由的规定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由文艺界和广大读者通过科学的正常的文艺批评和讨论,求得正确解决。这一经验总结,应该说也是对于报刊如何开展学术思想讨论和批评的正确指针。

6.

评述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重点和收获

一)背景:1949-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对苏联的经验做法照搬照抄,这些都造成了新闻机构的日趋单一化,新闻宣传日益的公式化的不良现象,这是当时新闻界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时机与条件开始成熟,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前进的方针,也是即将出现的新闻工作改革的方针。二)经过:1.

《人民日报》的改版:①目的:率先行动,为全国新闻界改革做出了典范。它的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求得更大进步。②做法特点:1)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先取得中共中央的关怀和领导;再发动广大读者参与报纸的改革。2)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既务虚又务实,思想解放,措施落实。3)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4)研究和借鉴国外报纸的有益经验③初步成果:1)新闻报道面扩大了。2)言论质量提高了3)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4)读者的声音增多了④

新闻界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1)

报纸工作的普遍改革中央和省市日报学习讨论中共中央批转《人民日报》改版的报告,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经过半年的边讨论边改革,许多报纸都有不少的改进。一些党外报纸和公私合营报纸,更加注重通过改革使自己的报纸更加有特色。2)新华社和广播工作的改革三)收获(意义与影响)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我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为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共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初步经验,具有深远的意义。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957年到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解释形成的原因。特点:我国在57-66年,随着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很不稳定;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曾经不顾经济条件,出现过全国大办县报的局面;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由于纸张供应吃紧,有些报刊不得不合并或者压缩发行数量。完成了经济调整之后,报纸的数量才又缓缓升上来。形成原因:(1)新闻界掀起了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的宣传报道。(2)“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反右斗争宣传。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发生的。广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广大知识分子处于对国家的热爱提出了大量有益的意见,但由于中共中央片面夸大极少数右派分子的错误言论的严重性,导致反右扩大化。(3)“大跃进”时期的新闻工作犯下了严重的左倾主义错误,为大跃进推波助澜。首先是,总路线宣传的唯意志论;其次是农业生产大跃进宣传中的浮夸风;然后是工农业生产宣传中的瞎指挥;最后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宣传中的共产风。(4)60年代初,我国经济出现困难局面,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新闻事业因此也就有了新的发展。新闻工作在探索中前进。(5)经过60S初期的调整,国家经济略有好转,左倾思潮日益严重泛滥。对新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了解“左叶事件”以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在整风运中的作用,分析这十年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背景。首先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发表后,报纸上即围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出现了自由“鸣放”的风气。整风运动开始后,《人民日报》和各级党报立即专业道义整风运动为中心的宣传报道上来。同时,还支持继续“鸣放”的态度,带动了《文汇报》和《光明日报》两家比较突出的“大鸣大放”报纸。《文汇报》在文化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它是一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宣传对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主要任务的报纸。《光明日报》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报纸,他们也主义加强鸣放的报道。根据左叶事件,新闻界还召开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一次首都新闻工作座谈会,讨论了5个问题:关于当时新闻工作特别是党报工作的评价关于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关于新闻自由与新闻体制关于继承中国旧报纸的传统以上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我国新闻界的认识水平,应该说,新闻工作者对整风运动是拥护的,积极参与的。3.1958年大跃进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大跃进”之后,新闻事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I、影响:新闻界也进行了大跃进,此局面是全国的大跃进形式下出现的。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得新闻事业在宣传大跃进方面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也使得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凭借着满腔热情创造出了一些新闻工作中的经验。II、大跃进之后,新闻事业的改进:电视事业的创办。广播事业的质量有所提高。③新华通讯社事业发展显著。报纸和时事政治性的刊物稳步发展。⑤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有较大发展。请说明邓拓杂文的特点,以及20C60s报纸杂文兴起的主要原因。邓拓的杂文特点:题材广泛,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写的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群众的喜爱。他的文章虽然是短短的千字文,但是却将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深的理论修养,精湛的写作技巧融为一体。杂文兴起的原因:为了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文革小报具有的特点?它们为什么会兴起,为什么又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小报的特点:印数不平均,其中多为不定期出版,随出随停,随意性较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请、注册登记。II、小报的兴衰:小报兴起的初期,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党、政、文化组织陷于瘫痪,社会信息渠道不畅,宣传工具缺乏的时候,小报满足了人们了解各种情况的愿望,提供了一种渠道传达从大报和正规报纸看不到的信息,也是新出现的基层群众扩大自己影响的最得心应手的工具、武器。但是,小报毕竟是时代的特殊产物,快速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它是无政府主义的体现,缺乏最基本的纪律约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混乱,这也是中央不得不对小报进行管理的主要原因。随着各种群众组织的解体和消失,各大学的停办和学生的上山下乡,文革小报慢慢推出历史舞台。2.文革期间新闻事业的特点?党报在宣传报道方面的特点?I、新闻事业特点:宣传个人崇拜影射文章泛滥报刊根据需要树立各种典型成立各式各样的写作班子II、党报的宣传报道特点:“四人帮”控制的党报彻底堕落为他们手中的棋子,由于林彪、江青等人篡夺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权,党报从头到尾沦落为阴谋家的宣传工具和政治传声筒,对党的失误和错误决策推波助澜,使得党的新闻事业失信于民,权威扫地,达到党报历史上的最低谷。3造成文革中新闻事业滑坡的主要原因?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发生?主要原因: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全党办报、群众路线的办报方针在文革中,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被否定,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文革期间被大加践踏,报纸版面充斥的都是语录、口号等组成的拙劣文章。避免(经验教训):党的新闻事业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仅仅相连。所有的经验教训也是国家的经验教训。在新闻界,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当强化自己的主体地位,行使独立思考的权利。在学术领域,不仅要坚持无产阶级的新闻观,同时注意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中精华的部分,进行正常的学术研究。第十四,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的总体变化1.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新闻事业在新闻观念上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有何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事业发生的最大变化首先体现在新闻传播观念上.从摒弃阶级斗争论到继承发展喉舌论,从承认新闻是一门科学,承认新闻事业具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开始,到引进西方传播学的观念开始舆论学研究,受众研究,在不同阶段,新闻观念的革新总是与新闻实践密切相连。没有新闻观念的变革,就没有新闻改革的深入。因此,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论与喉舌论的同时,我们也借鉴西方传播学的观点,丰富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2.什么是新闻事业的党性?什么是新闻事业的人民性?应该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用实例说明喉舌论在现阶段新闻事业中的地位?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它的基本方针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性,要反对所谓的人民性高于党性的主张。新闻宣传必须在坚持党性,要反对所谓人民性高于党性的主张。新闻宣传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新闻宣传必须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李瑞环则强调新闻报导必须坚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形成鼓舞人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营造有利于安定团结的舆论环境。大家基本认同在肯定党性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给予人民性足够的重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有鲜明的党性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给与人民性足够的重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有鲜明的党性,又有强烈的人民性,反对、淡化或削弱党性是不正确的,否定人民性也是不应当的。应当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喉舌论问题:98年,朱镕基总理在央视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谈话时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也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群众喉舌的概念。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是中共一贯坚持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从不讳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也就是说,新闻媒介不仅要使上情下达,也要使下情上达,下情互达。新闻媒介不仅要坚持党性原则,而且要坚持人民性、群众性原则,对党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下负责,对群众负责也要对领导负责。3.用中国新闻事业改革的进程说明新闻的属性和新闻事业的功能

4.用事实说明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促进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5.我国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是如何进行的?它与西方媒体的角色有何不同?你认为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在哪些方面应该改进?

6.我国受众的媒介接触在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按照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等不同领域进行说明。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人口接近全国人口80%,受到经济文化条件制约,农民普遍以听广播作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接触报纸和电视的很少。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听众调查表明,中国受众最先获取新闻的渠道分别是:广播53%,报纸34%,电视13%。到了80年代后期,又有电视机的人数越来越多,以电视作为获取新闻的主渠道的受众比例上升,1988年的受众调查显示,电视跃居三大传媒之首,广播退而其次,报纸第三。进入了90年代后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报纸上获取新闻的受众在数量上超过了广播听众,不仅城市居民如此,全国范围也是如此,无论是作为第一信息来源,还是就重要性而言,报纸都在广播之前。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手中接受传媒的模式为报纸—电视—广播。由于不同的传媒各有优势,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他们会有合作与互补的交叉关系。正式彼此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许多受众多渠道地获取新闻。如早上听广播,上午看报纸,晚上看电视。7.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体现在那些方面?请以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实例说明。我国新闻媒体对受众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报纸作为我国的强势媒体,一直拥有稳定的、积极的受众,这些受众的媒介时间相对固定的、持续的,因此报纸对他们影响是持续的、直接的。80年代后期以来,电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断扩大,电视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除了积极的正面影响之外,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比如:电视节目中的不良情节容易让青少年学坏,这一看法在92年的手中调查中是第十位,97年,这一看法上升到第二位。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观众调查结果表明:在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方面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节目在电视上频频曝光,增加了观众对电视的信任度。

8.我国的受众调查是何时开始的?你了解目前我国从事新闻调查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哪些?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的效果研究主要有哪些指标?我国的手中调查研究是从改革开放初期起步的。1982年的“北京调查”被视为我国受众调查的起点。我知道的我国受众调查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中国收视率调查网。效果研究主要指标:①报纸期刊:读者群体人口特征、兴趣口味、阅读模式等方面。此外还有报刊销售代表调查,分为公费市场和自费市场两方面。②广播:听众的分布情况、听众结构、收听习惯、兴趣、对广播节目的意见看法等③电视:对于受众调研的主要指标是收视率,新形势要求人们以更加科学的方法了解观众、发现观众9.请介绍我国新闻事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并做出评价,对你的评价做出解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应进行怎样的调整?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是5个方面的调控:①政党调控②政府调控③法律调控④集团调控⑤行业调控就政党调控而言,长期以来,以党委主管新闻媒介,并已形成较为齐全的政策及规定,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传统;政府调控,就是政府通过行政执法、物资分配、广告管理、财政拨款、新闻审读等对新闻传媒进行调控和管制;就法律调控而言,虽然我国没有一套完善的新闻法,但是监管新闻传播的相关法规已经不少;关于集团调控,我国新闻媒介受到各种社会集团的调控监管,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等;行业调控应在新闻媒介的行业管理作用日益显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的宏观体制应当:报业:除了对报刊内容的管理,报刊的经营管理也是非常中央的。广电事业:提高电视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化管理水平,建立条块管理体系。互联网新闻:互联网的新要由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宏观管理。10.新闻事业是国有资产,是否应该使之既承担社会责任,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应如何优化?试以某一媒介领域实际情况加以证明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新闻事业虽然是有国有资产,应当在社会中既承担社会责任,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营,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闻媒体作为国民经济的特殊行业逐步走上了经营自主和经济独立的轨道。新闻媒体自90年代以来,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管理效率和媒体质量,内部机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比如在人事制度、新闻业务管理等方面,而最重要的是在人事制度和新闻业务管理方面:①人事制度改革例如:电视台内部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频道总监由台长聘任,栏目实行制片人制,由总监聘任。制片有较大的自主权,在节目样式、选题、内容编排等方面,在节目编导、设想等方面,节目经费使用等方面全权负责。②新闻业务管理采编运作制度涉及媒体内部业务运作的种种规范,其核心是宣传至上,以正面宣传为主,掌握批评报道尺度,严格遵守规定的报道准则。

11.请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法制工作的发展历程。《新闻法》是否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所必需的?为什么?80年代初,我国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新闻法》,曾经起草过多种供立法部门参考的《新闻法》草稿。但立法机关非常谨慎,随经过多次讨论,但是目前尚未定稿。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新闻出版事业2000-2010年发展规划》,建立《新闻法》、《出版法》和《著作权法》为主题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预计要到2010年才能实现。尽管《新闻法》经历二十多年的曲折尚未面世,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然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使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制建设逐步发展。新闻事业的管理最终应该走上法制化轨道。“新闻立法是现代法治观念的产物,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对政府的违法失职行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社会上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公开的曝光,既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又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置政府于阳光之下,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障。新闻立法是完善新闻监督的基础。新闻立法的目的不仅仅限于保障新闻自由,它还有限制滥用新闻自由的功能,而且这一功能与其保障新闻自由的功能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新闻活动对社会无害,新闻自由才有价值。即使是极端崇尚新闻自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也非常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相伴性。从我国的新闻工作实践来看,一方面,记者和人民群众利用新闻手段发表意见、开展批评的权利很多时候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新闻侵权现象也大量发生。保护新闻自由和限制滥用新闻自由都是现实对法律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新闻立法必须提速。新闻立法是新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进政治文明意义重大。新闻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对社会既定利益关系的调整,其难度不言而喻。对待新闻立法,我们也应该像对待其他部门立法一样,抱着慎重、积极而宽容的态度。不能奢望有了一部新闻法,新闻自由就有了彻底的保障。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密切联系着的,以保障新闻自由为宗旨的新闻立法也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条件下,新闻在法治之下比在人治之下总有较多的自由。”

12.你认为新闻事业是否是产业?它与其他产业有何不同?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不是产业?为什么?如何认识我国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I、新闻传媒产业问题:传媒业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具有相对垄断性。传媒业的文化新闻属性使得它往往要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而形成政策性垄断,这使得传媒具有相对较强的垄断性。此外,传媒业还有良好的增值性和独特的赢利模式。传媒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时期能够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和赢利。II、我国的新闻产业问题:由于新闻单位仍属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而非企业,因此新闻单位的资产仍是全额的国有新闻资产。虽然新闻媒体的实际操作有了许多尝试,现实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新闻媒体作为事业单位,仍由国家拨款维持运营,实行预算管理制。虽然新闻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独立核算制是从事业单位的自收自支发展过来的,而至今大多数新闻媒体仍然接受国家财政预算的拨款。这样即使是一些企业通过协办、理事会、赞助等方式对新闻单位投入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也不能作为资本投入,通常是作为广告费用,新闻单位只能刊登广告作为回报,出资人并不具有投资人的资格,因此也无法享有投资人的权益。13.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我国是否在开放新闻事业方面对外国做出了承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新闻事业面临哪些挑战和压力?应如何应对?尽管我国在入世之后没有承诺新闻媒介将向外资开放,但是与国外媒体的竞争是必然趋势。在新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传媒领域的融合与兼并愈演愈烈,而要与国外媒体进行较量,我国媒体的分散、低效、结构不合理,将会大大影响媒体的竞争力。目前我国正在制定有关业外资本进入传媒领域的新的政策法规,在保证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基础上,壮大新闻媒体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在新闻信息传播及相关领域的竞争力,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与西方国家报业结构有何不同?请对我国报业结构做出评价。应怎样优化我国的报业结构?报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报纸的发展也非常迅猛,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约拥有两千多家全国统一刊号的报纸市场。报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报业技术现代化的步伐加快,报纸的经济实力大增,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很强实力的报业集团。我国报业的评价:现在的报业结构中,既有党报,也有晚报类、经济类、文化类、生活类、文摘类等报纸,可以说是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服务层次多样化;既有全国性大报,也有各省市、地区、县级报纸;既有综合性报纸,也有专业性、对象性报纸。但是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限制,我国的报业存在着几方面问题:1.结构失衡,重复办报2.布局分散,质量不高,形不成规模3.强行摊分,加重群众负担,影响政府威信4.违规违法,险情不断优化:应当着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对于新办报纸严格控制。内部报纸要改为在本系统、本单位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内部资料,不再列入报纸之列,不得在社会上公开发行,不得盈利,不得刊登广告。

15.期刊市场是否属于新闻事业?近几年期刊市场有哪些新变化?期刊市场属于新闻事业。近几年,期刊市场有一些新的变化:1、周刊是新的市场热点(可参看涂光晋老师今年在《国际新闻界》中的一篇关于周刊的论文)2、中国几乎没有一份真正影响主流阶层的政经、新闻杂志。3、国外许多著名的期刊这些年一直坚韧不拔地拓展中国市场,中国本土期刊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4、我国的期刊正处于上升期,一方面呈现出一派繁荣,一方面有着明显的问题5、期刊广告总体上升,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同其他媒体相比,广告的发展速度偏低。6、从发行看,大部分杂志主要依靠邮局,虽然新创办的杂志搞自办发行,但是稳定有效的或全国性的发行网络尚未建成。7、我国杂志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发行,畅销杂志的零售量大于订阅量。与欧美有一定差距。8、实际操作中,中国杂志的市场化、产业化有许多困难和波折。

16.什么是“珠江模式”,以之为例,说明我国广播事业的变化发展,近年广播事业发展有哪些新动向。I、简述“珠江模式”及其影响1984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广州地区公开招聘节目监制人、主持人、编辑等人员。12月15日,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各19次,平均每天播发科技和经济信息110条。珠江经济电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大板块节目,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够更多的参与节目。听众普遍认为经济台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节目具有时代感。以上的这套做法被称为——“珠江模式”。“珠江模式”的精髓在于其将听众作为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彻底改变了从前的说教、单向的传播模式,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双向的传播模式。导致了整个广播宣传方式的变化,开拓了广播的社会功能,丰富了广播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从而被广播电视界广泛采用。为了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广东、上海、辽宁、浙江等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经济台,它们多由原来的人民广播电台派生而来,打破了原有的广播电台“一省一台”或“一市一台”的状况,过去的覆盖面基本上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经济台多以覆盖经济区为目标,如:珠江台覆盖珠江三角洲,天津经济台覆盖华北经济区等。II、广播事业发展的新动向:89年的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当时成为新闻播出次数最多的广播电台,每半小时播出一次新闻;广州人民广播电台于91年开播,它是中国第一家24小时播音的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于92年开播英语台,93年首推全国专业性市场经济台。广播节目的多元化和细分化使各台都加强了对象化节目的分量。近年来,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发达地区,都形成了多台竞争机制或总台下的系列台竞争机制,给广播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广播技术也进行了革新。珠江台率先推出调频立体声广播,96年又在亚洲首先实现了数字音频广播。广播的变化与趋势:①广播的生存时间发生了变化,广播的黄金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发生了变化。早上是高峰期。②广播的生存空间也发生了变化,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③中国传统的广播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越来越多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播模式接近。17.什么是“四级办电视”?请对它们做出评价,如何看待我国的部分地区电视台的崛起。I、“四级办电视”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极办台转变。目前已经建立的电视台中,90%以上是市、县两级开办的。“四级”办电视的反震推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也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重复制作、重复播出等问题。II、部分电视台的崛起90年代后期,我国电视事业的改革聚焦两点:撤销地县两级电视台的建制,二是逐步制播分离。比起前一阶段的微调,我这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思路。近年来,电视界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一方面观众量增加,观众需求多样化,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频道资源逐渐丰富。其中,经济台的开办,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90年代中后期,以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为代表的地方电视台在推进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主持人等方面形成了良性机制。此外,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电视台在节目内容、频道资源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与央视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为了吸引观众和广告客户,地方台集中财力购买节目。2001年5月,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广电集团。2001年1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我国规模最大的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成立,表明中国广播影视业的改革卖出了新的步伐。18.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研究成果累累,请说出在新闻理论与新闻史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I、新闻理论研究1979年,从什么是新闻到许多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都出现过程度不同的讨论。其中讨论持久而影响较大的有:“本质真实”论,报纸的“组织作用”论、新闻与宣传“异同论”、媒介“排气阀”论等。有关这些论文的大量论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新旧两种新闻观念的矛盾冲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实施,在新闻学理论中的大量旧观念正被适应当今情况的新观念所代替。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历来是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80年代以来,在全面、系统研究基础上,出现了不少论文集和著作。中共的新闻政策也是新闻理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毛泽东、刘少奇等都曾对新闻工作有过重要指示。这些论著涉及舆论要素分析、舆论的形成,影响舆论的诸因素分析,舆论场和舆论波,政府、媒介和舆论的协调,适度社会动员,议程设置论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作用和有限性等等。传播学在中国近十年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新闻理论的研究呈现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象,尤其是法学、社会学的交叉更为普遍。舆论学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就。II、新闻史研究改革开放一来,新闻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报刊史研究外,还开展了对广播史、电视史、通讯社史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优秀著作。除了对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之外,还开展了对新闻学术思想史、新闻法制史、新闻经营管理史方面的研究。新闻史著作层出不穷,方汉奇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它的出版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