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测评(含解析)4_第1页
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测评(含解析)4_第2页
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测评(含解析)4_第3页
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测评(含解析)4_第4页
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测评(含解析)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节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需要的是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不仅仅是依靠外观的雄伟壮丽。B.建筑如果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是赝品,只能附在别人的文化表层。C.中国的建筑风格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文化主体意识。D.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引起质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带来很大的危害。B.文章先分后总,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新融合的新思路。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建筑在借鉴西方与古人时,要立足于本土、历史与文化。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的植入,建筑才能成为精神家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B.西式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仿古建筑热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文章对二者都作了否定。C.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综合整治保护。D.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仿效古人、借鉴西方,如此才能有发展有创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①资格 [美]大卫·马纳尼斯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的故事。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改)注①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项,普利策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或新闻机构。②昨天:本文中指1981年4月15日。③星期二:本文中指1981年4月14日。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新闻报道的导语是第一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果”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并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说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C.《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D.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误的深恶痛绝。6.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栗虚谷 杨小凡栗虚谷的父亲是咸丰年间的举人,曾做过巴东知县,后因官场排挤被削官还乡。回乡的栗知县前思后想,最后总结出官场失意的原因:一是上任没有贪,无钱走动;二是举人出身,难以结交朝中大臣。于是,他做出两个决定:一是自己从商,积蓄钱财;二是择名师让儿子栗虚谷苦读。可栗虚谷却不买这个账。他考取秀才后再也不参加乡试,只热心于画画。栗知县很是气恼,打,苦打,毒打,都不见效;劝,苦口婆心地劝,更动不了他的心。栗知县只得退而求其次,做一个有钱人吧。但栗虚谷对做生意同样不感兴趣,唯一喜欢的就是画画。栗虚谷在画画上确有悟性,先是工笔。十四岁上,所画花鸟虫鱼山石水树无不惟妙惟肖。这年秋天,药都老鼠奇多,连栗知县的书房里都常有老鼠乱窜,栗知县气而无法,猫儿撑得夜间都跑不动了。一天,栗虚谷把自己画的一幅猫挂在了父亲的书房,栗知县并不在意,但当天夜里就没有听见老鼠的动静。天亮时,画已被家里的那个花猫拽在了地上,花猫蹲在画旁,跳起落下,跳起落下,欲前捕而不敢。画如其人。栗虚谷二十岁时已以画钟馗而名扬江淮。一次,父亲的故旧苏知州路过药都进栗家相见。饭后,栗知县提出要栗虚谷画一钟馗图送知州。栗虚谷展开画纸,握笔蘸墨,皴、擦、勾、斫、点、染、抹、拂,片刻之后,一幅“钟馗捉鬼图”现在纸上:钟馗蓝衫半披,露着右肩,右脚蹬鬼下腰,右手提鬼发髻,左手食指剜鬼右眼,一身之力、气、色、眼、貌、神全在左手食指。苏知州看一眼钟馗那入鬼之眼的食指,先吸了一口气,又向后退了半步,愣怔不语。栗知县开口道:“知州看不上?”苏知州忙答:“不,不,公子画功超凡,只是老夫觉得有点骇人,不夺爱了,不夺爱了。”栗虚谷哈哈大笑,掷笔,出门,大步而去。人曰,四十不惑。栗虚谷四十岁上却一改从前,画风也变了,只攻梅兰竹菊。见其画者,无不称其精妙。被称为药都第一伽蓝的白衣律院住持一空,早想请栗虚谷为影壁墙题画。腊八放粥这天,栗虚谷被大和尚请到白衣律院。栗虚谷在影墙前沉思一会儿,突然登上桌子,手握巨笔,饱蘸浓墨,笔触影壁墙飒飒有声。一个时辰,一幅“风雨竹石”跃然墙上:只见一根瘦竹依于石旁,暴雨之下,挺力向上,显参天凌云之势,几簇秃笔所画的扁方状竹叶倾斜飞动。疾风的狂欢,竹子的苦斗,令观者缩肩生寒……观者啧啧称奇,栗虚谷也心中自喜。栗虚谷退出人群时,却见一面生法师独凝眉不语,很是不解,问之:“法师有何见教?”“老僧乃从九华山来此挂单,有幸一睹先生手笔,本是造化了,哪有见教?”法师笑而要走。栗虚谷紧跟一步:“刚才见法师皱眉,愚作定有破绽。请点拨一二!”法师看一看栗虚谷,就说:“先生画功已超俗,但画不难于小而难于大,而最难者乃气节也。先生所画竹子,一如愤世之勇夫,未能脱凡夫之气节!”说罢,拱手而去。过了春节,栗虚谷离开了药都。五年后,栗虚谷回到药都。想见他的画已成为时人的幸事,关于他的传说更是纷纭不一。有一点是真的,栗虚谷不再用笔作画,改用手指作画,但并没有人见过。接下来的几年,往来求画的各色人等你来我往,但极少几个人见到栗虚谷的手指画。这事就气恼了土匪费大手。费大手的手大如蒲扇,本是福相,可考取秀才后四次乡试均未中举,在一场官司中家败人亡,遂聚众做匪,专与官府作对。一个大雪夜,栗虚谷被费大手绑走。费大手只有一求,就是要栗虚谷用手作画一幅。栗虚谷知费大手身世就答应下来。香墨研好,宣纸铺平,栗虚谷右手放入墨中,浸透了,抬起手,五指叉开,指掌并用,在雪白的纸上纵横回旋;如是数次,只见雪白的宣纸上黑白一片。费大手和众匪正在纳闷,却见栗虚谷五指醮墨,在纸上不停地点点画画。栗虚谷直腰洗手时,众人才见“湖心亭赏雪图”展在面前:远处,烟云飘浮,雾气迷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墨迹三两而已;近瞅,亭上两人铺毡对坐,谈兴正浓,一童子鼓腮吹火烧酒,炉沸汽升……这天夜里,栗虚谷被送到家中,院内放白银千两。据说,费大手从此离了匪道,云游四方。栗虚谷五十岁这年的春天,他正在玉皇庙街的家中品茶看书,一官差进门:“栗先生,御史大人明天即到药都,知府大人请你做好准备,明日御史大人要看你的手指画!”栗虚谷望了一眼官差:“我要不去呢?”“你能给土匪费大手作画,为何不能给御使作画?不去就以通匪办你!”栗虚谷起身,哈哈大笑。当夜,栗虚谷销声匿迹。(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药都人物》,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栗知县因官场排挤被削职还乡,他总结了失意的原因并做出两个决定,这对后来栗虚谷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B.栗虚谷画完“风雨竹石图”后心中自喜,却发现一陌生法师凝眉不语,似有不满,便虚心求教,经点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C.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展现了栗虚谷的绘画风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变化的过程,也借此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情在不断变化。D.小说在凸显栗虚谷的高超画功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如绘画的动作描写,画面场景的细节描写;还有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8.文中两次写到栗虚谷的“哈哈大笑”,请分别解释其含义。(6分)9.“画如其人”,文中的“钟馗捉鬼图”“风雨竹石图”“湖心亭赏雪图”这三幅画作,分别表现出栗虚谷怎样的性格?(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遵明,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后乃博涉百家,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后遂共推兴业为主,成《壬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魏迁邺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渊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七十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B.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C.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D.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黉”指古代的学校。庠、序、校、塾、太学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C.“太尉”,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D.“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业兴耿介好学,维护老师尊严。年少为人耿介,精于治学,不辞勤苦;在老师遭受鲜于灵馥贬低时,以《左传》大义问难,进而维护了老师的尊严。B.李业兴知识广博,备受时人推重。他曾被群臣推举主持将进献朝廷的十家历法编为一历,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C.李业兴豪爽侠义,为人注重义气。人家有急难,委身投奔他,他能挺身相助;与他情投意合之人,他更是倾心待之,在财务上毫不计较、吝啬。D.李业兴脾气急躁,缺乏儒者风范。对于和他观点相左之人,李业兴往往疾言厉色加以叱骂;与人辩论时又高声大气,伸拳振臂。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2)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注】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注张榘: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句容县县令,宝祐中又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前后两次做官,均处于地位卑下的职位。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是一幅荒村行旅图,秋晨清冷,淡月当空,西风萧瑟,词人单骑独行。B.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极写词人行路的风尘仆仆之状。C.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D.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之景,下片写其到达山居所抒之情,全词情景交融。15.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纷至沓来风生水起无可厚非责无旁贷B.络绎不绝声名鹊起无可非议义不容辞C.纷至沓来声名鹊起无可厚非义不容辞D.络绎不绝风生水起无可非议责无旁贷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B.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C.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D.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B.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C.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D.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20.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字。(6分)伦敦奥运会吴景彪丢掉了中国队计划内的举重金牌,这也让这位小伙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比赛结束的那一刻,他的情绪立即崩溃了。面对央视摄像机,吴景彪不能自已,突然鞠躬道歉,泣不成声:“我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不起大家!”在“金牌至上”的重压之下,吴景彪哭了。吴景彪的哭声表明,①。“金牌至上”的背后其实还是践行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逻辑。所以,要化解运动员身上的重压,②: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肩膀,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鼓励,乃至一个公正的评价及待遇,学着向所有比赛参与者表达一种感激。如何对待金牌得主,如何对待那些失利者,其实这不仅仅是赛场上的事,③。

21.根据所给材料,概括“电子公民”的6个特点。要求:①内容贴切,表述简洁;②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5分)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通过论坛、微博等途径,表达自己对社会事务的关心,他们最为热衷的是对公共生活中各种丑闻和黑幕的揭露和批评。从“周老虎”“郭美美”到“表叔”“房姐”等,这些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无一不是从网上爆出线索,引发众多网民的强烈关注和参与,形成“蚁群效应”,引起主流媒体的跟进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网民们往往通过转发、分享和评论等方式,完成对公共事件的发言和有效干预,甚至左右了一个案件的审判、一项政策的出台。网民通过网络,追求和实现了自身的公民性,标志着“电子公民”的出现,并引起了各级政府机关的重视,于是我们看到了从国务院总理到村干部,都坐到了网络直播间与网民直接对话的现象。当然,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电子公民”群体也较容易出现观点偏激、盲听盲信等情况。“电子公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正以渐进式的姿态步入公民社会。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以“袁隆平:谁将养活中国”为题,对他进行了专访。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做事先做人是我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机遇宠爱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我很喜欢。”“我的乐趣在事业上面。”“坐奔驰车,坐宝马车,耀武扬威,有什么意思呢?”“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早晨要做操,下午要打球,夏天里要游泳……”读上面的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节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需要的是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不仅仅是依靠外观的雄伟壮丽。B.建筑如果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是赝品,只能附在别人的文化表层。C.中国的建筑风格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文化主体意识。D.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引起质疑。答案C解析C项,“不拒绝‘洋建筑’”,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带来很大的危害。B.文章先分后总,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新融合的新思路。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建筑在借鉴西方与古人时,要立足于本土、历史与文化。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的植入,建筑才能成为精神家园。答案A解析A项,“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理解有误。文中并没有说带来的危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B.西式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仿古建筑热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文章对二者都作了否定。C.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综合整治保护。D.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仿效古人、借鉴西方,如此才能有发展有创新。答案D解析A项,“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B项,“文章对二者都作了否定”,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C项,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①资格 [美]大卫·马纳尼斯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的故事。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改)注①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项,普利策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或新闻机构。②昨天:本文中指1981年4月15日。③星期二:本文中指1981年4月14日。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新闻报道的导语是第一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果”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并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说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答案B解析B项,“完全失实的自传”错误,文中只是说“自传也有失实之处”。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C.《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D.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误的深恶痛绝。答案B解析A项,“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解读错误,“昨天”体现不出所谓的“急迫性”。C项,对“几位编辑”看法的表述属曲解文意。D项,“深恶痛绝”的说法与文意不完全吻合。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主要的目的在于强调新闻真实、生活真实的重要性和拥有诚实品格的重要意义。6.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体现了新闻媒介教育大众的功能。解析新闻的灵魂是真实,选文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是为了突出新闻的核心,同时也表明了《华盛顿邮报》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栗虚谷 杨小凡栗虚谷的父亲是咸丰年间的举人,曾做过巴东知县,后因官场排挤被削官还乡。回乡的栗知县前思后想,最后总结出官场失意的原因:一是上任没有贪,无钱走动;二是举人出身,难以结交朝中大臣。于是,他做出两个决定:一是自己从商,积蓄钱财;二是择名师让儿子栗虚谷苦读。可栗虚谷却不买这个账。他考取秀才后再也不参加乡试,只热心于画画。栗知县很是气恼,打,苦打,毒打,都不见效;劝,苦口婆心地劝,更动不了他的心。栗知县只得退而求其次,做一个有钱人吧。但栗虚谷对做生意同样不感兴趣,唯一喜欢的就是画画。栗虚谷在画画上确有悟性,先是工笔。十四岁上,所画花鸟虫鱼山石水树无不惟妙惟肖。这年秋天,药都老鼠奇多,连栗知县的书房里都常有老鼠乱窜,栗知县气而无法,猫儿撑得夜间都跑不动了。一天,栗虚谷把自己画的一幅猫挂在了父亲的书房,栗知县并不在意,但当天夜里就没有听见老鼠的动静。天亮时,画已被家里的那个花猫拽在了地上,花猫蹲在画旁,跳起落下,跳起落下,欲前捕而不敢。画如其人。栗虚谷二十岁时已以画钟馗而名扬江淮。一次,父亲的故旧苏知州路过药都进栗家相见。饭后,栗知县提出要栗虚谷画一钟馗图送知州。栗虚谷展开画纸,握笔蘸墨,皴、擦、勾、斫、点、染、抹、拂,片刻之后,一幅“钟馗捉鬼图”现在纸上:钟馗蓝衫半披,露着右肩,右脚蹬鬼下腰,右手提鬼发髻,左手食指剜鬼右眼,一身之力、气、色、眼、貌、神全在左手食指。苏知州看一眼钟馗那入鬼之眼的食指,先吸了一口气,又向后退了半步,愣怔不语。栗知县开口道:“知州看不上?”苏知州忙答:“不,不,公子画功超凡,只是老夫觉得有点骇人,不夺爱了,不夺爱了。”栗虚谷哈哈大笑,掷笔,出门,大步而去。人曰,四十不惑。栗虚谷四十岁上却一改从前,画风也变了,只攻梅兰竹菊。见其画者,无不称其精妙。被称为药都第一伽蓝的白衣律院住持一空,早想请栗虚谷为影壁墙题画。腊八放粥这天,栗虚谷被大和尚请到白衣律院。栗虚谷在影墙前沉思一会儿,突然登上桌子,手握巨笔,饱蘸浓墨,笔触影壁墙飒飒有声。一个时辰,一幅“风雨竹石”跃然墙上:只见一根瘦竹依于石旁,暴雨之下,挺力向上,显参天凌云之势,几簇秃笔所画的扁方状竹叶倾斜飞动。疾风的狂欢,竹子的苦斗,令观者缩肩生寒……观者啧啧称奇,栗虚谷也心中自喜。栗虚谷退出人群时,却见一面生法师独凝眉不语,很是不解,问之:“法师有何见教?”“老僧乃从九华山来此挂单,有幸一睹先生手笔,本是造化了,哪有见教?”法师笑而要走。栗虚谷紧跟一步:“刚才见法师皱眉,愚作定有破绽。请点拨一二!”法师看一看栗虚谷,就说:“先生画功已超俗,但画不难于小而难于大,而最难者乃气节也。先生所画竹子,一如愤世之勇夫,未能脱凡夫之气节!”说罢,拱手而去。过了春节,栗虚谷离开了药都。五年后,栗虚谷回到药都。想见他的画已成为时人的幸事,关于他的传说更是纷纭不一。有一点是真的,栗虚谷不再用笔作画,改用手指作画,但并没有人见过。接下来的几年,往来求画的各色人等你来我往,但极少几个人见到栗虚谷的手指画。这事就气恼了土匪费大手。费大手的手大如蒲扇,本是福相,可考取秀才后四次乡试均未中举,在一场官司中家败人亡,遂聚众做匪,专与官府作对。一个大雪夜,栗虚谷被费大手绑走。费大手只有一求,就是要栗虚谷用手作画一幅。栗虚谷知费大手身世就答应下来。香墨研好,宣纸铺平,栗虚谷右手放入墨中,浸透了,抬起手,五指叉开,指掌并用,在雪白的纸上纵横回旋;如是数次,只见雪白的宣纸上黑白一片。费大手和众匪正在纳闷,却见栗虚谷五指醮墨,在纸上不停地点点画画。栗虚谷直腰洗手时,众人才见“湖心亭赏雪图”展在面前:远处,烟云飘浮,雾气迷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墨迹三两而已;近瞅,亭上两人铺毡对坐,谈兴正浓,一童子鼓腮吹火烧酒,炉沸汽升……这天夜里,栗虚谷被送到家中,院内放白银千两。据说,费大手从此离了匪道,云游四方。栗虚谷五十岁这年的春天,他正在玉皇庙街的家中品茶看书,一官差进门:“栗先生,御史大人明天即到药都,知府大人请你做好准备,明日御史大人要看你的手指画!”栗虚谷望了一眼官差:“我要不去呢?”“你能给土匪费大手作画,为何不能给御使作画?不去就以通匪办你!”栗虚谷起身,哈哈大笑。当夜,栗虚谷销声匿迹。(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药都人物》,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栗知县因官场排挤被削职还乡,他总结了失意的原因并做出两个决定,这对后来栗虚谷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B.栗虚谷画完“风雨竹石图”后心中自喜,却发现一陌生法师凝眉不语,似有不满,便虚心求教,经点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C.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展现了栗虚谷的绘画风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变化的过程,也借此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情在不断变化。D.小说在凸显栗虚谷的高超画功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如绘画的动作描写,画面场景的细节描写;还有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答案A解析A项,栗知县官场失意后的决定,对栗虚谷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说法牵强。文章只是指出栗知县官场失意后,“做出两个决定:一是自己从商,积蓄钱财;二是择名师让儿子栗虚谷苦读”“可栗虚谷却不买这个账。他考取秀才后再也不参加乡试,只热心于画画”,从中看不出栗知县官场失意后的决定对栗虚谷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8.文中两次写到栗虚谷的“哈哈大笑”,请分别解释其含义。(6分)参考答案第一次:①对自己画作高超的得意。②对苏知州心虚胆怯的嘲笑。第二次:①对官差威胁的不屑和鄙弃。②看透世事的超然。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要理解分析含意的词句,结合词句所在的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含意。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两次写到栗虚谷的“哈哈大笑”的内容,然后结合“哈哈大笑”所在上下文理解其含义。第一处“哈哈大笑”在文章第四段,栗虚谷此时二十岁,已经以画钟馗而扬名江淮。此时的“哈哈大笑”一个是得意自己所画的画——钟馗捉鬼图,竟然把苏知州吓成这个样子,一个是嘲笑苏知州心里有鬼,被一幅画吓成这般模样。第二处“哈哈大笑”是在文章第九段,此时栗虚谷“哈哈大笑”一个是对官差的威胁以及知府御史的不屑和鄙弃,一个是栗虚谷看透了世事,不愿也不屑与官府有交集,当夜就销声匿迹了。9.“画如其人”,文中的“钟馗捉鬼图”“风雨竹石图”“湖心亭赏雪图”这三幅画作,分别表现出栗虚谷怎样的性格?(6分)参考答案①“钟馗捉鬼图”表现了栗虚谷的年轻气盛,疾恶如仇。②“风雨竹石图”表现了栗虚谷对于高洁品性的追求与坚守,但此时尚未脱勇夫之俗。③“湖心亭赏雪图”表现了栗虚谷看透世俗后的悠然洒脱、超凡脱俗。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本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本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指出“画如其人”,要求分析文中的“钟馗捉鬼图”“风雨竹石图”“湖心亭赏雪图”这三幅画作,分别表现出栗虚谷怎样的性格。答题时,先在文章中找到栗虚谷画的这三幅画,然后根据三幅画的内容分析其分别表现出栗虚谷什么性格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遵明,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后乃博涉百家,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后遂共推兴业为主,成《壬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魏迁邺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渊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七十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B.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C.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D.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答案D解析本句找出句中名词“图”“古”“今”“制”“画工”“新图”,虚词“之”“为”“并”“所”,前几句按照句式整齐的原则“四字一断”;“所须”为所字结构,作“调度”的宾语,意思是“安排需要的”,“所须调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是非”的意思是“正确与错误的地方”,作“考定”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本句意思: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阅图籍记录文字,考核审定正确与错误的地方,检验古今文字,择其中确定规模制度,召集画工连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详细地设计新图,申奏皇上裁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黉”指古代的学校。庠、序、校、塾、太学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C.“太尉”,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D.“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答案B解析B项,“节气是……如中秋”说法错误,中秋不是节气,而是节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业兴耿介好学,维护老师尊严。年少为人耿介,精于治学,不辞勤苦;在老师遭受鲜于灵馥贬低时,以《左传》大义问难,进而维护了老师的尊严。B.李业兴知识广博,备受时人推重。他曾被群臣推举主持将进献朝廷的十家历法编为一历,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C.李业兴豪爽侠义,为人注重义气。人家有急难,委身投奔他,他能挺身相助;与他情投意合之人,他更是倾心待之,在财务上毫不计较、吝啬。D.李业兴脾气急躁,缺乏儒者风范。对于和他观点相左之人,李业兴往往疾言厉色加以叱骂;与人辩论时又高声大气,伸拳振臂。答案B解析B项,“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万门千户,所宜访询”,意思是“营造房屋这样的事,应征求他的意见”,是征询意见,并非主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2)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参考答案(1)李业兴即使在贫苦的时候,也常常骄矜自负,如果对他的礼遇不够,即便是面对权贵,也不会屈服。(2)李业兴喜好古代典籍,收集不停,亲手修补整治,他家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解析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虽在贫贱,常自矜负”省略主语“李业兴”,翻译时补齐;“虽”,即使;“矜负”,骄矜自负;“若”,如果;“礼待”,指对他的礼遇;“纵”,纵使,即便;“于”,对于;“纵于权贵”,即便是面对权贵;“不为之屈”,不会屈服(或:不会被屈服)。(2)中的“坟籍”,指古代典籍;“鸠集”,指收集;“已”,停止;“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手自补治”,亲手修补整治;“其”,代词,他的,指李业兴的;“其家所有”,他家收藏的书籍;“垂”,近;“垂将万卷”,将近一万卷。参考译文李业兴,上党长子人。李业兴少年时非常正直,专心求学,背着书去求学,不怕辛苦。深思经书中的章节句子,喜欢阅读奇闻异说。稍大一些以徐遵明为师。当时有渔阳人鲜于灵馥也聚徒讲学,而遵明声誉还没多高,著录尚少。业兴于是到灵馥的学校中去,像其他求学的人一样。灵馥于是说:“李生你长久跟随徐遵明学习,收获了什么?”业兴默不作声。等到灵馥讲说《左传》,业兴拣几条传中大义问灵馥,灵馥无法回答。于是业兴整理衣服而起说:“遵明弟子正像我这样!”于是扬长而归。从此以后,灵馥的学生纷纷改换门庭,来到徐遵明这里。徐遵明学生大增,是李业兴的功劳。后来,李业兴广泛涉猎百家之学,尤其擅长算术历法。李业兴即使在贫苦的时候,也常常骄矜自负,如果对他的礼遇不够,即便是面对权贵,也不会屈服。后来当王遵业的门客。被推举为孝廉,任校书郎。由于朝廷施用的历法节气少算而后于天时,延昌年间,李业兴编写了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当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自献上一部新的历法,世宗下诏,让把它们合为一部。张洪等人后来就共同推荐李兴业为主,编成《壬子历》。正光三年(522),奏请推行新历。魏都刚迁到邺城时,起部郎中辛术启奏说:“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是博学大儒,有广博的知识,营造房屋这样的事,应征求他的意见。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阅图籍记录文字,考核审定正确与错误的地方,检验古今文字,择其中确定规模制度,召集画工连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详细地设计新图,申奏皇上裁决。臣希望开始营造的时候,百事顺利。”皇帝下诏,同意这个意见。李业兴喜好古代典籍,收集不停,亲手修补整治,他家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他读书不止,常有不同的见识,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别人遇到急难,委身投奔他,便能得到他的收留和藏匿。人家与他情投意合,他便能倾注身心,绝不吝啬。如果有与他相悖的地方,他便会指责缺点加以诋毁,以至于怒形于色,横加诅骂。性情又很急躁偏狭,以至于论辩的时候,高声粗语,伸拳振臂,没有儒者风度。当时的人因这一点,厌恶他。至于他学术的精深微妙,当时无人能赶得上。他的儿子李崇祖,武定年间,任太尉外兵参军。崇祖的弟弟遵祖,太昌年间,李业兴把大儿子的爵位传给了他。齐建国,归降了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注】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注张榘: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句容县县令,宝祐中又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前后两次做官,均处于地位卑下的职位。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是一幅荒村行旅图,秋晨清冷,淡月当空,西风萧瑟,词人单骑独行。B.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极写词人行路的风尘仆仆之状。C.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D.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之景,下片写其到达山居所抒之情,全词情景交融。答案C解析C项,两首词中“黄花”所抒情感不同。本词是说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满地黄花堆积”是说庭院里菊花遍地开放。可是菊花遍地开放,自己却憔悴瘦损,没有心思赏玩采摘,表达了词人内心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15.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6分)参考答案(1)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孤寂。“满袖尘埃”句写出了词人风尘仆仆的状态和长时间奔波的疲乏。“寂历荒村路”写出了词人独行在荒凉的小路上的孤寂。(2)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身名都被儒冠误”句写出了词人对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3)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写六朝往事,无论盛衰都已随滚滚流水逝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解析本词上片是一幅荒村行路图,西风吹落了枝头的枯叶,路边羞答答开着的菊花透露出一丝秋意,时候尚早,却已有人骑着马,踏着晨露,行走在寂寥的荒村路上。这行客便是词人自己。“满袖尘埃推不去”写出词人旅途的艰辛,风尘仆仆。“寂历荒村路”是说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写出了词人旅途的孤独寂寞。下片写词人到达陈氏山居之后所发的感慨。时隔十载,旧地逡巡,风物如故,然物是人非,怎能不引起“身名都被儒冠误”的强烈感慨!这里词人借杜甫的诗意来表明自己的遭遇心情,并进一步说“身”与“名”都被儒冠所误,足见愤慨之深!“身名都被儒冠误”表面是说自己的身和名都被儒生这个身份耽误了,结合注释,其实此处是词人对自己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所以此句抒发了词人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之情。“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相呼应,表现出词人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三句既表达出对得势者的警告,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忧虑,又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出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3)在《观刈麦》中,白居易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最终由两句“,”表达出了自己的惭愧。

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3)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纷至沓来风生水起无可厚非责无旁贷B.络绎不绝声名鹊起无可非议义不容辞C.纷至沓来声名鹊起无可厚非义不容辞D.络绎不绝风生水起无可非议责无旁贷答案A解析①纷至沓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可用于人和事物,使用正确。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此语境没有行人车马船等,排除“络绎不绝”。②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此处是说互联网新业态“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选用成语“风生水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