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地表形态_第1页
第8章地表形态_第2页
第8章地表形态_第3页
第8章地表形态_第4页
第8章地表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地形—地貌—地貌营力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地球特征,也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特征之一。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貌是在不同的地球内、外营力下形成的,这些营力也可称为地貌营力。

内营力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海洋、构造山系与拗陷盆地等基本地貌格架,总的趋势是增加起伏。

外营力对这个格架不断进行风化、侵蚀、剥蚀,并把破坏了的物质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削高填低。上述过程相互交叉、循环往复,呈现出一定的地貌轮回。地貌: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地球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从最大的空间尺度上看地貌,有大陆和海洋。

在次一级尺度上,大陆内部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海洋中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海沟。

更次一级尺度上,以山地为例,可分为分水岭、坡地、谷地。

最小尺度上,谷地可分为河床、河漫滩、阶地。地貌的空间尺度:五级划分方案由此可见:较高级的地貌多由较低级的地貌组合而成。§1内营力与构造地貌内营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结果是抬高了地表,切断了河谷,造成了所谓“沧海桑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形巨变。

地壳水平运动往往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所以又称为造山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或拗陷,造成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所以又称为造陆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往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的结果也常常相互渗透、相互叠加。运动方向造成的地形效应基岩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地壳运动形成具有一定产状和结构的演示,它们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又称为基岩。

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岩石特性是抗蚀性,即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块体运动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和土体沿斜坡向下的运动称为块体运动。根据运动的速度和性质,可将块体运动分为崩塌、滑坡和蠕动。崩塌:斜坡上的岩体、岩屑和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一定的现象。

滑坡:大规模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土屑蠕动:坡面上的岩屑、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缓慢向下移动的现象。

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很明显的影响,不同地质构造往往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例如褶皱构造会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向斜山、背斜谷等;断裂构造会形成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熔岩流形成各种熔岩流地貌。构造形式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构造地貌形成、发展都与大地构造作用有关的地貌称大地构造地貌,或构造地貌。如地壳隆起形成的山地、台地或构造运动拗陷形成的平原、盆地等。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包括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和大洋底的地形起伏;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主要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山、背斜山、向斜谷以及火山锥、熔岩台地等。

构造地貌的分级全球构造地貌是指大陆与大洋。全球构造地貌全球地表起伏图大地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包括大陆内和洋底上的大地貌类型。前者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等;后者包括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等。这些地貌的形成虽然受构造运动所控制,但同时也受到外营力的改造。海底构造地貌主要可分为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海底高原等不同部分

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底高原海沟大陆上的地貌类型大陆上的地貌类型有构造山系和裂谷;高原与平原;丘陵与盆地等。构造山系和大陆裂谷

构造山系和大陆裂谷都是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的、大陆上最显著的两个大地貌类型。前者表现为高大隆起的山系,后者表现为拗陷的断陷谷地。

地质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地貌由构造运动形成,同时又受到外营力作用的侵蚀、破坏,但破坏程度差别甚大。有的直接由构造运动形成,很少或轻微受外营力的改造;有的则受到外营力的显著破坏,几乎面目全非。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有断裂地貌、褶皱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断裂构造地貌

断层崖: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断层谷:沿断层破碎带形成的谷地。断陷盆地:是指由断层围限的陷落盆地。断块山:受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或局部翘起形成的山地。褶皱构造地貌

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的不同,褶皱地貌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单斜地貌:指经过褶皱的岩层大部分呈倾斜状,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有单面山、单斜谷、猪背脊等;如果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较缓,则顺着眼层面的山坡坡度也较缓,另一侧山坡则称为崖壁,两侧山坡呈明显不对称现象,这种山地称为单面山;如果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较陡,山两侧的倾角都较陡,则称为猪背脊。背斜和向斜地貌:岩层发生褶曲,在地表形成高低起伏,如果外力的侵蚀切割位能超过褶皱构造作用的速度,那么所出现的地貌是背斜山、向斜谷;如果褶皱构造经过长期的侵蚀,则既可以称为背斜山、向斜谷,也可以相反,即形成背斜谷、向斜山。前者称为顺地貌,后者称为逆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2外营力地貌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等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沙粒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分为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大类。沟谷流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分为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三种。沟谷发育过程中,间歇性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发生大量堆积,形成一种半圆锥形的堆积体,称冲出锥

冲出锥河流地貌

河谷与阶地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谷坡上常发育阶地。从河流纵剖面上看,上游河谷狭窄,常见瀑布;中游河谷较宽,多河漫滩和阶地,下游多曲流和汊河,河口有三角洲和三角湾。河床:是指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据的河槽。河漫滩是指洪水期为洪水淹没的河床侧旁的谷底部分。三角洲

河流地貌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处,常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三角洲。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第一级阶地;向上的另一级阶地简称第二级阶地,以此类推。河流地貌

三角湾(三角港)冲积平原与牛轭湖

河流地貌

冲积平原与牛轭湖

河流地貌

跌水(瀑布)河流地貌

喀斯特(岩溶)地貌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喀斯特作用”一词于1884年由美国地貌学家戴维斯提出,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岩溶蚀与侵蚀作用、搬运与沉积作用之总体。其中化学溶蚀与机械侵蚀常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其比例随喀斯特发育程度和径流特性而异。侵蚀作用包括水流对碳酸盐岩冲蚀、磨蚀及重力侵蚀,碳酸盐岩的溶蚀为可逆化学反应。这种反应只有在天然水中,因含酸(主要是碳酸)才顺利进行。故化学溶蚀即指在天然水作用下,碳酸盐岩可溶组分以离子和分子形式迁入水中而被搬运的过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淀作用。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电解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氢离子与石灰岩反应使碳酸钙溶解。喀斯特作用的空间分布:垂直渗透型、季节变动型、水平流动型、深部滞留型。地表:溶沟、石芽、石林;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峰林、峰丛、孤峰;过渡:落水洞、天坑;地下: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石幔)、边石坝)峡谷、天生桥风沙作用与风沙地貌风携带沙粒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成为风沙作用。风沙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①风蚀地貌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基岩,经长期风蚀,形成一些孤立的石柱,称为风蚀柱。风蚀蘑菇:由于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较强,再加上岩性的差异,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则易形成顶大基小的风蚀蘑菇。风蚀谷:风常沿着暴雨冲刷的沟谷吹蚀,使之进一步加深扩大,形成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谷不断扩大,使谷地不断缩小而形成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称为风蚀残丘。风蚀洼地: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表,经长期吹蚀后在局部地方形成的凹地,称为风蚀洼地。雅丹:干旱地区湖积和冲积平原因干缩而产生龟裂,主要由定向风沿着裂隙不断吹蚀,使裂隙逐渐扩大而成沟槽,沟槽之间形成垄脊。②风积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指各种类型的沙丘。例如新月沙丘。雅丹地貌新月沙丘黄土地貌——塬、梁、峁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整古地形上形成的。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我国黄土地区当地所指的梁,梁顶较狭窄,呈明显的穹形。也可有平顶梁。梁的形成多与条状古地形有关。

峁是穹状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不大,呈明显的穹起,整个外形象馒头。另一种是连续的黄土平顶峁,峁顶之间有一个分水鞍地。峁的形成也与古地形有关。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冰川作用是冰川在运动中对地表进行侵蚀并将侵蚀物在地表堆积下来的过程。冰川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拔蚀(掘蚀)作用。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海岸带地貌营力包括波浪、潮汐、海流等。

波浪通过冲刷、研磨、溶蚀等使海岸线逐渐后退的过程称海蚀作用,形成各种海蚀地貌。波浪搬运海底砂砾物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过程称为海积作用,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潮汐周期性的升降改变海岸带波浪作用的强度,同时也搬运泥沙,对海岸带地貌有显著的影响。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宽度大于深度的称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称为海蚀洞。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称为海蚀窗。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崖称为海蚀崖。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波切台表面遍布几十厘米高的岩脊,称岩脊滩。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称海蚀柱。海岸地貌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的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成拱门状,称海蚀穹。——沙质海岸的形成与改造当外海的波浪与海岸线成正交的方向传来时,海岸带的泥沙在波浪底流的作用下垂直海岸运动,这是泥沙的横向运动,以其为主的作用可以形成一系列海岸堆积地貌。海积地形海滩地形与波浪分带

近滨前滨

倾浪带破浪带激浪带冲洗带

肩顶滩肩

滩脊沟槽卷波台阶滩面

沿岸沙坝后滨由碎浪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泥沙堆积体称为水下沙坝。海面大幅度的迅速下降还可以使水下沙坝转变为露出海面的离岸堤。离岸堤与陆地之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泻湖。由激浪流形成、与陆地相连的砂砾堆积体是沙滩。若进流越过滩顶流向陆坡上,而退流很弱,形成双坡型海滩,这种海滩在形态上表现为沿岸堤。海积地形海积地形海积地形§3地貌演化在各种地貌营力的作用下,地貌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中经历的各种阶段和过程称为地貌演化。河流地貌的演化在所有地貌类型中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根据其发育特征,可以将它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幼年期阶段开始时,河流循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字形,坡谷坡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