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课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课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课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课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目录01.文言落实02.文言归纳03.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04.孔子简介01文言落实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01.文言落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xī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zhǎng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wú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jī)礼

,并取“字”。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即后文中的由;曾点:字皙,又称曾晳,即后文中的点;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即后文中的求;公西华: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即后文中的赤。已01.文言落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xī四人皆为孔子的弟子在尊长近旁陪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zhǎng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古>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不要因为wú闲居,平日在家时<连>表承接了解如果<不定代>有人你<动>用已停止01.文言落实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shèng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01.文言落实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shèng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千乘之国,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夹处

jǐn

代指千乘之国加接续治理等到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形作名勇气之子路,名仲由01.文言落实夫子哂之。“求,尔何如?”shěn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sì01.文言落实夫子哂之。“求,尔何如?”shěn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sì古时对学者的尊称此处代指孔子微笑或者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之<使>至于等待之<动>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01.文言落实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赤,尔何如?”01.文言落实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赤,尔何如?”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音节助词指代下文“小相”这个工作天子或诸侯供奉祖先的场所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是古代时国家重要政事诸侯之间的盟会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礼服礼帽名作动,穿礼服,戴礼帽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语气助词能做到01.文言落实焉<代><副><兼><助>≈“之”,可译作“它、他……”以俟夫观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表示疑问,≈“何”,可译作“怎么、哪里”≈“于之、于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多用于反问,≈“怎么”表示陈述语气,≈“了、呢”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表示语气舒缓、停顿句中用于形容词之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词缀焉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01.文言落实01.文言落实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kēngzhuàn稀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01.文言落实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kēngzhuàn稀曾点,字皙名作动,弹形容响亮的声音放下起身,站起来承动作名,才能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者<代><助><动>/<形>+者=“……的人/事/物”<时间>/<否定>+者=“……时候/话”/不译

<数>+者=“……个/件/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判断,无实义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呢”客何为者?(《鸿门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01.文言落实①<代>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者用兵之患也。”③<代>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时候”或“……的话”,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者?”⑥<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⑦<助>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01.文言落实者01.文言落实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yíyúkuì暮01.文言落实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yíyúkuì暮完成沂水并舞雩台,鲁国求雨的地方叹息的样子名作动,吹风赞成未成年的男子男子二十岁行冠礼01.文言落实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01.文言落实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名作动,落后语气助词连用,≈罢了<动>治理谦让因此01.文言落实夫fū<名>成年男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大丈夫成年劳动力女子的配偶;丈夫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左传·宣公十二年》)罗敷自有夫。(《陌上桑》)fú<代>这→那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兰亭集序》)<助>

句首,引起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句中,舒缓语气句末,表示感叹来吾道夫先路。(《离骚》)01.文言落实fū

①<名>成年男子。《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②<名>大丈夫。《左传·宣公十二年》:“闻敌强而退,非夫也。”

③<名>指服劳役或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智取生辰纲》:“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④<名>女子的配偶;丈夫。《陌上桑》:“罗敷自有夫。”

①<代>⒈这;那。《归去来兮辞》:“乐夫天命复奚疑?”⒉他。《左传·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学焉。”

②<助>⒈用在句首,引起议论。《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⒉用在句中,使语气显得舒缓。《论语·阳货》:“食夫稻,衣夫锦,放女安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夫01.文言落实“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欤欤01.文言落实“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欤欤<语气助>用于句首,表示语气<疑问副>怎么,哪里语气助词连用,表强调并代指诸侯<疑问代>哪个(表示选择)形作名,小相、大相非……而何?不是……,又是什么?02文言归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02.文言归纳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暮春,阳春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4)毋吾以也:“以”同“已”,停止词类活用(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02.文言归纳古今异义(1)加之以师旅

古义:泛指军队

今义:军队编制单位之一(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男子今义:儿童(3)宗庙之事,如会同

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统称

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02.文言归纳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一词多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5)以俟君子:而,连词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02.文言归纳(1)尔何如→如何,怎么样(2)是故哂之→因此,所以文言句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不吾知也(2)则何以哉(3)尔何如?(4)何伤乎?(5)毋吾以也(6)则何以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2)为国以礼(3)异乎三子者之撰(4)以吾一日长乎尔(5)浴乎沂,风乎舞雩(6)二三子者之言何如固定结构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父亲叔梁纥hé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孔子家世远祖弗父何为宋襄公之子,依礼法当为宋国嗣君,但其让位于弟弟,即后来的宋厉公,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为华督所杀,其子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能文善武,是“鲁国三虎将”之一。曾力举城门,把已经攻入城里的将士放出来,为部队的撤出争取了时间。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袭齐军,护送臧武。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zhēng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家事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传说颜徵在当时看到孔子的长相,很嫌弃的把他丢进了山里,过了几天于心不忍,到山里去查看,发现老虎在喂养他,雄鹰在给他扇风,所以又有了“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两眼露白、鼻露孔、口露齿、双耳露廓头部凹陷,四周高中间低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艰难的童年

孔子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青壮年时期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好学不倦。早年也曾做过小官--委吏(会计)、乘田(管理畜牧)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主要官职:51—54岁,孔子仕鲁。主要是仕事鲁定公,历任中都宰、鲁司空、大司寇,公山弗扰攻鲁定公,被孔子打败。曾以鲁大司寇摄行相事,诛少正卯(语出《荀子·宥坐》,这是历史的一桩悬案)。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周游列国时期55岁时,孔子对鲁国国君感到失望,带着自己的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此后14年中,孔子去过卫国、陈国、宋国等国家,经历了羞辱、冷遇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但是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68岁,孔子回到鲁国。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七十三岁的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晚年时期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主要成就聚众讲学最早兴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后世称“万世师表”文献整理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思想学说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富民”的经济思想……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历代评价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宋代理学家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宋真宗赵恒:立言不朽,垂教无疆,昭然令德,伟哉素王。人伦之表,帝道纲。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近代历史学家柳诒徵: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03.孔子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历代评价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孔子在人格,在平淡无奇中现出他的伟大,其不可不及处在此,其可学处亦在此。……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时代背景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大转型时代从生产工具上看,

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从经济制度上看,

井田制向地主所有制转型的时代;从政治权利的运行机制上看,

分封—世袭制向郡县—任命制转型的时代;从意识形态上看,传统的一元的礼乐意识向多元的‘百家争鸣’意识转型的时代。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按照通常的说法,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阶段。在这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宗法等级制度及其礼仪规范陷入了严重危机,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的状态。

孔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春秋时代贵族是极力推崇“礼”的。又因为孔子所居的鲁国是保存周礼文化传统比较完整的国家,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是深受周礼文化影响的。孔子推崇周礼,认为周礼近于完美。解题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点求赤由侍坐51岁孔子在尊长近旁陪坐60岁大概50岁31岁18岁“陪长者闲坐”,这样的环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志问“志”言“志”评“志”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问志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循循善诱消除学生的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教学环境。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言志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心直口快定国安民,实现和平冉有言志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谨慎经世济民,实现富裕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公西华言志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谦逊礼国教民,追求文明曾皙言志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从容淡雅以乐治国,实现“大同”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评志夫子哂(shěn)之。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含蓄的笑,非笑其志,而笑其述志子路之志“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有之志公西华之志“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评志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之志“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有之志公西华之志“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勇于任事,长于治军——军事冉有:善于治政理财——经济公西华:专于宗庙,祭祀之仪和会盟宾客应对之礼——礼仪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皙的“志”是什么?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晳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曾晳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他的悠然自在的生活并未脱离礼治的轨道:“春服既成”,是春季以供郊庙祭祀用的祭服;“冠者”“童子”,皆与祭祀之礼有关;“浴乎沂”,为的是去旧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实是礼乐之事的象征。曾皙的一系列动作,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礼乐修养。04.文本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古代社会,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大到国家政治、国际外交,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有关祭祀的“吉礼”有关丧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