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鉴赏(第一讲)_第1页
红楼梦鉴赏(第一讲)_第2页
红楼梦鉴赏(第一讲)_第3页
红楼梦鉴赏(第一讲)_第4页
红楼梦鉴赏(第一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鉴赏主讲:陈七三

陈七三,男,中共党员,1970年7月出生,编辑、记者,高级政工师、副研究员,硕士,现任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湖南教育电视台记者,中国高校摄影学会会员、湖南省高校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衡阳市摄像学会副会长,衡阳市摄影协会会员,南华大学教职工摄影协会会长。曾先后担任过小学、初中、高中老师。曾任南华大学报社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南华大学电视台台长、南华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南华大学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南华大学保卫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曾兼任过的社会职务有:湖南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教育电视台衡阳记者站站长,湖南省保卫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新闻传媒、思政和矿山安全文化方面的研究,主持与参与省、市、校课题近10项。共在《光明日报.理论与实践版》等省级以上学术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篇。在《环球时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30余家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新闻和文学作品1300余篇,上百万字,有30多篇在全省高校好新闻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5篇。曾被学校记三等功1次,被省公安厅记三等功1次,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优秀校报工作者,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者,湖南教育网政务内容保障先进个人,衡阳市消防工作先进个人等各类综合奖励和荣誉40多项。担任过《大学语文》、《医学古文》、《形势与政策》、《新闻写作》、《红楼梦鉴赏》、《军事理论》等课程教学。。《红楼梦》是一部悲书

《西游记》是一部悟书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

《三国演义》是一部智书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悲剧的世界—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悲剧。使得这部作品让人看了觉得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第一讲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章回小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它问世以来在我国一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产生不是偶然,乃是两千年古典文学,特别是宋、元以来通俗小说发展的一个全面的继承和总结。因此,《红楼梦》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也代表着我国整个古代文学史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顶峰。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全都打破了。”的确《红楼梦》在一系列问题,如思想的高度,批判揭露的深度和广度,对现实生活反映的真实程度以及塑造艺术典型的概括力、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结构上的立体性和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和语言的炉火纯青,都应该是对以往的中国古典小说所达到的成就的超越。

它把我国古代传统的写实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实际上等于突破了这个传统。《红楼梦》在很多方面的成功,特别是在艺术上的建树,是旧的写实传统所不能解释的,这表明《红楼梦》在创作方法上已经带有近代写实文学的若干特色。

一、红楼一梦逾百年

——《红楼梦》产生的影响及研究

1、红楼文化,渐成气候

《红楼梦》的研究概况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堪称千古一奇。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从脂研斋点评《红楼梦》的手稿开始算,到今天,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已有两百年了。那么红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也为红学家们提供了想像和驰骋的空间。

①评点派:《红楼梦》尚在写作时,直到光绪年间,就有一些关心《红楼梦》写作的人及爱好《红楼梦》者采用评述、评点的方法,以探索《红楼梦》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A.逐条评点:采用随笔、杂记、论赞方式逐条论述;B.逐回评点:影响较大。②索隐派:

一般又称之为旧红学派,所谓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去发掘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其实不过是穿凿附会,用“猜谜”的方式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去比附、印证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从而评定《红楼梦》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研究大多是对红楼梦的一种糟蹋和曲解。

③新红学、或称为考据派

本世纪20年代,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等人,一方面继承乾嘉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代表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研究局面。

当代红学研究成果有3个突出表现:

一是肯定了曹雪芹对《红楼梦》拥有无可辩驳的著作权;

二是红学界充分肯定了脂评本《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到最接近原貌的《红楼梦》;三是红学研究越来越注重文本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越来越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加以研究,使其他相关的版本、家世、脂评研究紧密围绕文本进行。

2.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已枉然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最高综合。”

他说,在当代,应该把读不读《红楼梦》作为衡量一个知识分子文化修养的起码标准,读红不读红理应成为文化修养高低的分界点。

冯其庸谈到:“《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涵的奇书,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她是药中的大补,当治文化虚弱之症,久服必定有效。所以在当代大力倡导读红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她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人们的思想精神境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3.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在谈到红学的未来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德认为,红学在可预料的未来依然看不到尽头,因为《红楼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还相当多,加之任何人都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在书中找到兴奋点。但大家一致认为,在未来红学的发展中,不管如何治学,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他认为,《红楼梦》尽管伟大但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今人首先应该把她当小说来读来研究。而在治学过程中虽然鼓励大胆推测,但最终都要在科学严谨的史料基础上小心求证,学界反对的是主观臆测和随意索隐。他强调,未来的红学应当更加突出对作品本身思想与艺术的研究工作,应以文本为中心,而其他考证其版本、作者家世的研究均不可游离于此,红学研究应该面向广大读者,不能脱离最广大的群众基础,成为书斋中自我欣赏的玩品。

二、曹雪芹的生平

我们要研讨《红楼梦》,那就必须研究曹雪芹及其家世。更何况曹雪芹把他家族的荣辱史、兴衰荣枯部分融入了小说。曹雪芹,名霑,字芹圃,号雪芹。又号梦阮,芹溪。远祖襄平人(今辽宁省辽阳市人)。五世祖曹锡远大约在明天启年间被后金军队所俘,编入满州正白旗籍,身份是包衣,即满洲贵族家奴。高祖曹振彦跟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立有军功,开始荣耀,曾任大同知府。

曾祖曹玺,由于其妻孙氏是康熙帝的奶妈(小保姆),其子曹寅是康熙帝童年的伴读,随着康熙帝的登台亲政,曹家更为得势。康熙二年(1663年)曹玺即被任命为内务府江宁织造。康熙23年(1684)玺病死,曹寅任苏州织造,两年后协理江宁织造,并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康熙51年,寅病死,子曹颙接任,两年后曹颙又病死,康熙又出主意让曹寅叔伯兄弟曹荃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之职(江宁织造府遗址位于南京市大行宫一带)。

曹家三代四人先后任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之久,织造这一职务,主要是为皇帝采办物资,同时也负责密访江南各地吏治民情和丰歉税收等。随时可密奏皇上,还兼起笼络江南汉族文士的特殊作用,实际成了皇帝派驻江南的亲信耳目。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驻跸江宁织造署。曹家不仅是“百年望族”,也是“诗礼之家”。曹玺“负经济才,兼艺能”,曹寅则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兼藏书家,著有《栋亭诗钞》,他曾奉旨刊刻《全唐诗》和编纂《佩文韵府》等书。

曹雪芹大约是曹颙的遗腹子,也有人说是曹頫之子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能诗善画,又会弹琴舞剑。人称他画的嶙峋的石头,就像曹雪芹自己的傲骨一样,里面都积着画家胸中无限块磊。至于曹雪芹的诗,立意新奇,颇见功力。他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风格直追李贺,又不为李贺所囿yòu。曹雪芹的诗只留下《题“琵琶行”中》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他曾拒绝担任宫廷画师之召。

那是题他朋友敦诚,写的一个传奇,一个戏,一折短短的戏,这折戏,题材是《琵琶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把《琵琶行》改为一曲戏,这个故事叫《琵琶行传奇》。曹雪芹看了以后,觉得这个传奇写得很好,就题了一首诗,这首诗丢掉了,没有了。但是凭着敦诚的笔记里面记下来,他说,当初给我题的诗,最后有两句,叫“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个构思也新奇的。白居易如果看到,白傅就是白居易了,他做过太子少傅,白傅诗灵,因为白居易是古人,早就死了,所以他的诗灵看到你这样演出的话,这个剧本的话,要高兴得不得了,一定会叫他两个小妾蛮、素,蛮、素两个是他的侍妾、小妾了,小蛮会跳舞,樊素会唱歌,一定会叫她们来彩排一下,鬼来演出,鬼排场,因为这都是古人嘛。所以白居易如果知道的话,看到你这个剧本的话,一定会叫她们这些歌舞班子的人,来给你排演,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这两句。

曹雪芹幼年“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杨州旧梦久已觉”句下小注),自小生长在一个富贵煊赫而又文化气氛浓郁的贵族家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熏陶。“秦淮风月忆繁华”(敦敏《赠芹圃》),当年南方的繁华生活给幼年时代的曹雪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家被抄以后,全家北迁,随着家境的日益败落,他也落魄贫居在北京西郊一带,跌落到“举家食粥”的境地。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使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和世态人情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从而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敦诚《寄怀曹雪芹(霑)》),《红楼梦》就是他在北京西郊山村里写成的。

大约40岁左右,他迁居于北京西郊的一个小山村。门巷薛萝,环堵蓬蒿(hao),过着“瓦灶绳床”的生活,经常卖画换酒,举家食粥,但仍不免“饔餐不继”。生活的折磨,加上独子夭亡,使他感伤成疾,“一病无医”,终于在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或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1月12日)去世,死时不到五十岁,留下一个续娶的新妇和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三、《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及版本

这部书在他三十三岁左右时便开始写作。乾隆甲戌(1754年)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便有“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话。到他病逝时为止,只整理出前八十回,八十回以后,大约也写过一些片断手稿和回目,但都已散失。

今传之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补,其根据是清诗人张问陶《船山诗钞·赠高兰墅同年》一诗自注。当然,高鹗在续补时可能看过曹雪芹部分残稿,因而造成后四十回思想艺术方面的不平衡。但总的来说后四十回不少情节与曹雪芹原有构思不甚相符,特别是文笔冗弱与前书不相称,有意模仿重复前八十回之情节,说明了续作者创造力、想象力低下。思想与经历有关。

但后四十回能够追踪原书情节,完成宝黛爱情悲剧,使全书故事首尾完整,便于流传。个别段落也写

得比较成功,如黛玉焚稿、宝钗出阁、袭人出嫁等等。但后书思想性、艺术性均远逊于前八十回,尤其是结局的宝玉中举、兰桂齐芳、贾家延世泽等情节更严重地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这大约与高鹗的思想与经历有关。

高鹗,生卒年不详,字兰墅,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六十年(1795)中进士,做过翰林院侍读,内阁中书等官。他续补《红楼梦》是应书商程伟元之要求,时间应该在他中举发迹之前。

《红楼梦》版本特别复杂。因曹雪芹当时一边写,一边就有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次修改又以抄本形式流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