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第七章_第1页
环境毒理学第七章_第2页
环境毒理学第七章_第3页
环境毒理学第七章_第4页
环境毒理学第七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毒理学的分支科学

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大气由气体、液体、固体组成各种固体或液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体系。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粒子称为大气颗粒物。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或其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大气污染的形式:气体,90%颗粒物:液体固体

大气颗粒物按其粒径可分为

(环境保护分类):总悬浮颗粒物(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其粒径多在100μm以下,小于10μm的最多。飘尘: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的悬浮物。降尘:能用采样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多指大于10μm的粒子。可吸入粒子: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ISO建议DP<=10μm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天然源:火山爆发、森林着火人为源:固体污染源(工业企业、生活炉灶、采暖锅炉)流动污染源(火车、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影响因素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理化性质、生物学作用、浓度、持续时间;人体暴露于大气污染物的时间、进入人体内有害物质的量、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和个体的敏感性及抵抗力。

1飘尘【理化性质】

成分复杂,包括细小的粉尘、煤烟、烟气和雾,吸附有水蒸气和各种有害气体形成的烟雾,还含有SiO2、石棉等无机物以及各种金属,如:Pb、Hg、Cr、Cd、V、Fe及其氧化物等;具有催化作用,能促进其吸附的SO2NO2等气体变成硫酸雾和硝酸雾。飘尘还能吸附致癌性很强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天然源:

风沙尘土、火山爆发、森林着火等飘尘人为源:

火力发电、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和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垃圾焚烧、锅炉采暖烟囱和家庭炉灶等排出的煤层和粉尘。来源

体内代谢过程d>5um:95%被鼻腔阻留、气管粘附和被纤毛细胞清扫出来1um<d<5um:

在下呼吸道,由于支气管逐级分支、分流速度减慢和方向改变,增加了在支气管各部沉降的可能飘尘粘在气管、支气管壁纤毛上皮摆动→推出→咳嗽

90%(1h)

咽部咳出咽部→胃部飘尘肺泡肺泡和支气管表面液体流动→排出体外

d<1um:

肺泡,沉积在终末支气管壁和肺泡壁。飘尘→肺泡→吞噬细胞吞噬排出支气管肺泡壁→肺间质随淋巴流动淋巴结吞噬细胞吞噬(80%d<2um不易溶)

石棉纤维→随气流→肺泡巨噬细胞难吞入,难清除肺部颗粒→溶解→血液→各个气管毒作用及其机理

对呼吸系统的损害

上呼吸道炎症、肺炎、肺肉芽肿、尘肺、过敏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肺性高血压、肺心病、肺癌。尘肺病:长期吸入粉尘,在肺内逐渐沉积,肺部产生弥漫性的纤维组织增生,出现呼吸机能和其他器官机能障碍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他危害粉尘堵塞皮脂腺、机械性刺激皮肤、角膜混浊、结膜炎、放射性损伤。大量飘尘散射太阳辐射和紫外线,降低大气透明度、减少紫外线强度,易使儿童患佝偻病【环境标准】

清洁大气飘尘量:10-20ug/m32大气中的硫化合物【类型】H2S,CH3SCH3(硫醚)

,CS2,COS羰基硫,SO2,H2SO4等

【来源】天然源:生物过程、火山等人为源:工业排放全球硫排放其中人为排放总量估计值为73~80Tg(S)/a,天然总排放量为25~40Tg(S)/a。SO2的氧化气相氧化:直接光氧化、自由基氧化

液相氧化:O3、H2O2、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氧化反应的影响【SO2环境转归】SO2的气相氧化直接光氧化SO2+hv(290-340nm)1SO2

SO2+hv(340-400nm)

3SO23SO2+O2SO3与O2(1△)、O、O3反应SO2+.OH+MHOSO2.+MHOSO2.+O2

HO2.+SO3SO3+H2O+MH2SO4+MHO2+NONO2+HOSO2的间接光氧化—自由基氧化其它自由基反应:HO2、CH3O2SO2的液相氧化金属离子的催化氧化:Mn2+、Fe3+强氧化剂的氧化O3、H2O2自由基氧化

H2S到SO2的反应

硫酸烟雾型污染(伦敦烟雾)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SO2转变为SO3的氧化反应主要靠雾滴中锰、铁及氨的催化作用而加速完成。当然还会受其他污染物、温度等气候因素影响。项目伦敦型烟雾洛杉机烟雾概况污染物燃料气象条件季节气温湿度日光臭氧浓度出现时间毒性发生较早1873年,颗粒物、SO2、硫酸雾矿物燃料冬低4°C以下高弱低日夜连续对呼吸道有刺激,严重时导致死亡发生较晚1946年,光化学反应CH、NOx、O3、PAN、醛类等汽油、煤气、石油夏、秋高24°C以上低强高白天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O3等有强氧化破坏作用,严重时导致死亡两种烟雾对比2003年全国降水酸度分布【SO2体内代谢过程】SO2

呼吸道机体

上呼吸道黏膜表面吸收(40-90%)血液+蛋白质全身SO2亚硫酸氧化酶

SO32-

+蛋白质或小分子物质的硫化物键

R-S-

SO3

亚硫酸氧化酶+O2SO42-

尿

肝脏中亚硫酸氧化酶最多,钼是其活性不可缺少的元素

SO2+维生素B1

破坏VB1和VC结合,干扰体内维生素平衡。【毒作用及其机理】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SO2

+H2O(上呼吸道粘膜)→H2SO4/H2SO3作用于上呼吸道,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人对SO2的嗅觉阈为1mg/m3SO2吸附在飘尘上进入呼吸道深部,毒性较单独存在时高3-4倍。飘尘含Fe2O3等金属硫化物,起催化作用,其刺激作用较SO2的单独作用大10倍对感觉器官和反射功能的影响

短时间接触SO2

,可刺激眼粘膜、嗅觉细胞、抑制暗适应能力和脑波以及脑电条件反射。阈浓度0.6-2.8mg/m3

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SO2

吸收

H2SO3

+辅酶及底物(加成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磺酸基团的反应物

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

致突变作用SO2

吸收

H2SO3SO32-极强的亲核剂

SO32-

+核酸分子中的尿嘧啶、胞嘧啶5,6-二氧尿嘧啶-6-磺酸

5,6-二氢胞嘧啶-6-磺酸改变DNA或RNA的结构,导致突变。

SO32-

+O2

形成自由基,DNA链断裂损伤【环境标准】居民区大气一次排放的最高容许浓度:0.20mg/m3日均最高容许浓度:0.15mg/m3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长期目标:0.06mg/m3

美国二级大气质量标准:0.06mg/m3

加拿大二级大气质量标准:0.03mg/m33碳氧化物【CO2】

无毒气体,温室气体天然源:海洋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作用,生物残体自然氧化人为源: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CO2(约340ppm)和CO(0.04~0.20ppm)【CO】

人为源:主要来源于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炼铁、矿井放炮,化学工业的合成氨、合成甲醇,碳素厂石墨电极制造。汽车尾气、煤气炉以及所有碳物质(包括家庭用煤炉)的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CO气体。天然源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挥发植物排放HC经大气转化植物叶绿素分解森林、草原火灾

理化性质

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密度0.967g/L,冰点为-207℃,沸点-190℃。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

【CO】

【CO体内代谢过程】CO

肺泡

血液+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b)的Fe配位键结合CO+肌肉中肌红蛋白的Fe2+配位键结合影响O2从毛细血管弥散到细胞内的线粒体,损害线粒体的功能CO+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2+

影响酶的活性,抑制细胞呼吸和氧化过程CO+HbCO-HbCO与Hb的结合力比O2与Hb的结合力大200-300倍;CO-Hb的解离速度是O2-Hb的1/3600;CO可与O2在Hb分子的四个部位上发生竞争性结合,生成稳定的CO-Hb。影响了红细胞与O2的结合,同时抑制了O2-Hb的正常解毒过程。导致组织细胞缺O2,造成低氧血症影响血液中CO-Hb浓度的因素:吸入气体中的CO的浓度血液中CO-Hb浓度接触时间肺通气量等

停止接触CO后,血液中的CO-Hb的可以解离而释放出CO,以原形经肺排出。CO-Hb的半减期:128-409min,平均320min,与环境中的氧分压呈反比【毒作用机理】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由于脑组织对O2的需求高,中枢神经系统对缺O2的耐受性最差,故首先受影响。连续呼吸含CO12.5mg/m3的空气,血液中CO-Hb含量超过2%,脑功能下降;吸入37.5mg/m3

CO,CO-Hb约5%,视觉、听觉器官功能障碍,高级智力活动开始下降;

CO-Hb>8%,主动脉和颈动脉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随之增强,出现呼吸急促症状;CO-Hb>10%,出现明显中毒现象;CO-Hb达到40-50%,中毒症状加重,CO-Hb>50%,深度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等,死亡率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CO-Hb>2.5%,出现心血管功能改变;CO-Hb5%,心冠血流增加20%;CO-Hb>50%,心脏扩大和心肌增厚等。对代谢功能的影响CO+细胞色素P-450结合降低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力;

CO+细胞色素a3

影响在细胞呼吸链上的正常传递过程;对胚胎的影响

吸烟孕妇的胎儿出生时出现体重偏低和智力迟缓。【环境标准】

CO日标准最高容许浓度1mg/m3

一次最高容许浓度3mg/m34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NOX)

N2O、NO、NO2、NH3、HNO2、HNO3、NO3-、N2O5

【NOx(NO和NO2)

】主要人为源是矿物燃料高温燃烧产生。NOx最终转化为硝酸(HNO3)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除去【毒作用及其机理】NO

吸入高浓度的NO可导致麻痹和痉挛等,脱离接触后可很快恢复正常。吸入NO>13.50mg/m3,NO与Hb(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CO更强,能在血液中形成NO-Hb,然后大部分被氧化成NO-2、

NO-3,并以NO-3形式从尿中排出体外。NO2NO2的毒性比NO高4-5倍,对肺部的损害最大。在深部呼吸道

NO2+H2OHNO2/HNO3+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结果

HNO2/HNO3强烈刺激和腐蚀肺组织细胞,导致肺泡及毛细管损害、通透性增加,产生肺充血、出血和水肿。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导致组织缺氧

肺功能降低HNO2/HNO3强烈刺激和腐蚀肺组织细胞导致肺组织细胞的脂质过氧化、饱和脂肪酸比例下降、肺胶原纤维变形。NO2造成下列影响呼吸器官形态改变

肺形态学改变纤毛脱落,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细支器官及肺泡上皮细胞增加,分泌亢进,肺泡壁肿胀、泡壁扩大与肺气肿变损呼吸频率、潮气量、免疫学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明显改变人吸入NO2

20mg/m3

6分钟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和胸痛;100mg/m3

,急性肺损伤、细支器官炎;200mg/m3

,肺气肿生化指标异常不同剂量的NO2导致GSH-Px活性增高引起谷胱甘肽还原酶、还原性辅酶、葡萄糖-6硝酸脱氢酶活性明显升高肺细胞脂质过氧化肺、肝、肾等中的乳酸脱氢酶和醛缩酶活性增加对全身的危害致死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对肺炎杆菌、肺炎球菌和流感病毒抵抗力降低血液性状改变白细胞数、血清胆红素、高铁血红蛋白增加【环境标准】NO2大气最高一次排放浓度的容许标准:0.15mg/m3

WHO短期NO2(1h)暴露的容许浓度:0.19-0.32mg/m3

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土壤自然净化作用

自净化作用

在自然界,当出现污染物质时,在一定限度下(容量与时间),自然界有一定的消除或降低污染程度的自净化能力,这就是自然净化作用。水体、大气、土壤均有此功能。

土壤净化

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

土壤净化表现在三个方面:1、土壤中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能分解转化外界进入土壤的各种物质。2、土壤中存在复杂的有机和无机胶体体系,通过吸附、解吸、代换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3、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被转化。土壤中吸附作用较强的矿物:

氢氧化铁{Fe(OH)3·nH2O}

氢氧化亚铁{Fe(OH)2·nH2O}

氢氧化铝{Al(OH)3·nH2O}

二氧化锰{MnO2·H2O}

沸石类矿物(钠沸石、方沸石、菱沸石)

蛭石、蒙脱石、高岭石、云母类含水针铁矿{FeO2·nH2O}、针铁矿{Fe2O3·H2O}土壤净化:

a、土壤净化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种自发调节方式,有其自然能力与自然规律。

b、土壤自净化作用是有限度的,只要污染物浓度未超过土壤的自净容量,是不会造成污染。

c、土壤中污染物的积累与净化是同时进行的,是两种相反作用的对立统一过程,两者处于一定的相对平衡状态。当污染物的累积速度超过了自净化速度,土壤正常功能就失调,土壤质量就下降。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特点:难消除、强屏蔽性

来源:化学农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岩土污染源

1、特殊地质体:有害元素富集火山喷发物矿床地表风化2、工业污染:“三废”不合适的处理3、农业污染: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4、生活污染:排泄物生活垃圾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残留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地质、工业、农业、大气、固体废弃物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而极易与土壤中有机物、无机物生成稳定的络合物或螯合物,残留在土壤中。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对重金属的容纳量

土壤pH、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还原状态、重金属的络合或螯合作用。1、土壤pH

重金属一般以氢氧化物、离子和盐类的形式存在。酸性土壤,重金属以离子和盐类的形式;碱性土壤,难溶氢氧化物重金属溶解度随pH降低而升高,易于迁移和被作物吸收。

土壤的理化性质2、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

取决于粘土矿物的种类、腐殖质的含量及金属的种类等粘土矿物对金属离子吸附程度的顺序:Cu2+>Pb2+>Ni2+>Co2+>Zn2+>Ba2+>Rb2+>Sr2+>Ca2+>Mg2+>Na1+>Li1+3、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重金属的转化状态和存在形式。水田:还原状态,亚砷酸盐(As3+

)毒性大;旱田:氧化状态,砷酸盐(As5+

)。4、重金属的络合和螯合作用羟基与重金属的络合作用可以大大提高重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Pb2+、Cr2+、Hg2+重金属与腐殖酸作用生成稳定的可溶性螯合物。Fe、Al、V、Ti螯合物易溶于中性、酸性、弱碱性土壤溶液中而迁移。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或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土壤临界容量是确定土壤环境容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决定土壤的容纳能力。

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

土壤静容量

从静止的观点度量土壤的容纳能力,由下式表示,

Cs=M(Ci-CB1)M:每亩耕地土壤重,kg;

Ci

:为i元素的土壤临界含量,mg/kg;CBi:为i元素的土壤背景值,mg/kg。

现存容量:

CSP=M(Ci-CB1-CP)CP是土壤中人为污染而增加的量。

土壤环境容量粗略估计公式:

Q=(CX-B)150Q:土壤环境容量,g/亩;CX:为土壤环境标准值,mg/kg;B:为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影响因素:土壤性质、重金属的物化性质、种植作物种类。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残留

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施用于田间的各种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中,附着于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也因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这就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使用浸种、拌种、毒谷等施药方式,或是将农药直接撒至土壤中,造成污染的累积。喷射方法,大量农药撒在或蒸发到空气中,它们粘附在飘尘上,随气流扩散,最后沉降进入土壤。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常用两种概念来表示:即半衰期和残留期.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残留量: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而残留在土壤中的数量,单位是mg/kg土壤,残留量R可用下式表示:R=c-kt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的因素化学农药性质:如挥发性、溶解性、土壤性质:粘粒和有机胶体的影响,pH水分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农药通过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氢键结合和配价键结合等形式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物理吸附:土壤胶体上扩散层的阳离子通过“水桥”吸附极性农药分子,如物理化学吸附:因土壤胶体带有电荷,能吸附呈离子态的农药,凡是带R3H+-、-OH、CONH2、-NH2COR、-NHR、-OCOR官能团的农药,都能增强被土壤吸附的能力,特别是带-NH2的农药被土壤吸附能力更为强烈。

氢键作用农作物对农药的吸收

农作物吸收农药,经过体内转移、转化和再分配,一些分解为其他物质;还有一些部分或全部以残留形式蓄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不同种植物对同一种农药的吸收量不同有机氯农药的艾氏剂和狄氏剂的吸收量:洋葱<莴苣<黄瓜<萝卜<胡萝卜

同一作物的各个部位吸收农药的量不同根系>茎叶>壳皮>耔实金字塔型急剧变小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扩散

大量资料证明,不仅非常易挥发的农药,而且不易挥发的农药(如有机氯),都可以从土壤、水及植物表面大量挥发。对于低水溶性和持久性的化学农药来说,挥发是农药进入大气中的重要途径,资料表明,在空气中的农药是以气态为主的。影响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的因素:农药本身的溶解度、蒸气压近地表空气层的扩散速度温度、农药在地表的浓度、吸附强度、农药剂型、移动到地表一空气间农药的转移率、蒸发潜热的供给,地表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等。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土壤含水量、吸附、孔隙度等。

农药随水的迁移形式有两种:

在水中溶解度大的农药可直接随水迁移;难溶性农药附着于土壤颗粒表面进行水的机械迁移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光化学降解: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化学降解:以水解和氧化最为重要,水解是最重要的反应过程之一。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放线菌等各种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参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农药。主要有:脱氯作用、氧化还原作用,脱烷基作用、水解作用、环裂解作用等。主要农药类型的降解

有机氯农药的降解:DDT是比较难降解的农药,但在土壤中仍能被某些微生物分解。许多微生物能使DDT脱氢、脱氯变成DDE,也可使DDT变成DDD。

在环境中持久性最强的有机氯类农药,在土壤中也可以发生脱氯、水解、还原和羟基化作用,经微生物作用主要产生环氧化作用,七氯和艾氏剂的环氧化合物仍为杀虫剂,它们在土壤中生物活性很长。土壤微生物可以把艾氏剂氧化为狄氏剂。有机磷类农药的降解:

有机磷类农药除了少数为除草剂(如地散磷)以外,大部分都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的杀虫剂。它们在土壤中降解较快,其降解速度随土壤湿度、温度和酸度的增高而加快。这些因素通过化学降解、挥发作用以及微生物的作用而使有机磷农药损失。如3911(甲拌磷)在土壤中直接被氧化,同时主要受到细菌、萤光杆菌、氧化硫杆菌等微生物的氧化作用而形成甲拌磷亚砜、甲拌磷砜以及其他的代谢产物。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降解:

此类农药是有机农药中用途最广的一种农药。其中有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杀线虫剂、杀螨虫剂和杀螺剂在土壤中残留时间短,易被多种微生物分解。农药在土壤中经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地改变,有些剧毒农药,一经降解就失去了毒性;而另一些农药,虽然自身的毒性不大,但它的分解产物可能增加毒性;还有些农药,其本身和代谢产物都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在评价一种农药是否对环境有污染作用时,不仅要看药剂本身的毒性,而且还要注意降解产物是否有潜在危害性。农药在土壤中的行为迁移扩散:以汽态发生或以非汽态发生(于溶液中,汽-液或汽-固界面上)质流: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进农药流动吸附:主要吸附于粘土矿物和有机质表面植物吸收:吸收后积累于植物体内,或被植物体代谢光化学降解降解化学降解生物化学降解农药在土壤中行为的影响因素农药自身理化性质结构及化学性质,影响吸附、移动及化学反应性能物理性质蒸气压,影响挥发性

水溶解度,影响吸附性,移动性与富集性

分配系数,影响水相与有机相间分配和在生物

体内蓄积能力土壤结构,影响扩散、挥发

粘土含量,影响吸附

金属离子含量,影响非生化反应速率影响吸附

影响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间接影响生化降解pH值,影响化学降解速度和微生物降解

离子交换容量,影响淋溶过程

微生物种类、数量,影响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含量土壤性质环境性质温度、湿度,影响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

日照情况,影响光化学分解

耕作方式,影响土壤结构,间接影响挥发、扩散等物理变化

作物种植,影响因植物吸收造成的消失速度

灌水情况,影响光分解与生物降解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污染物→土壤→植物→人体;污染物→土壤→水→人体。

土壤中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农药在土壤中易分解难分解植物残毒性大土壤质地影响植物对农药的吸收植物从砂质土壤中吸收农药>粘土农药溶解度大,植物吸收多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土壤中有机质、粘土矿物含量越多,盐基代换量越大;土壤的pH越高,则金属在土壤中活动性越弱,重金属对植物的有效性越低,即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越小。农作物主要是通过根部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土壤放射性物质污染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土壤放射性物质→土壤→植物→食物链→

消化道→人体内照射呼吸道→人体90Sr、137Cs

病原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带菌者粪便土壤直接接触病人衣物、器皿洗涤的污水土壤蔬菜地下水、地表水人体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第一节水体污染物与水体污染源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聚集体。水体不仅包括水本身,还包括了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底质(泥)和水生生物等。

水体污染源

天然源:岩石或矿物的风化和水解火山爆发水流冲蚀地表大气降尘的降水淋洗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释放物质人为源工业污染源

①工业废水

A冶金工业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冷却水、洗涤水和冲洗水等。

B矿山工业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是开采矿山和选矿废水。

C在炼焦厂和城市煤气厂等的炼焦与煤气发生过程酚、氨、硫化物、氰化物、焦油、吡啶等废水。D轻工业所加工的原料硫化物和重金属(如汞、镉、砷等)。

E化学工业的产品。F在电力工业中,电厂冷却水。

G在石油工业中石油开采废水、炼油废水和石油化工废水等。

H造纸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木质素糖类、纤维素、挥发有机酸等。

I纺织工业排出的含天然杂质、脂以及淀粉等有机物的废水。J食品工业所排出含有机物的废水。

固体废物和废气

工厂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进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如加工过的残渣和废料直接投弃到河流中,或者将它们在厂区露天堆放被雨水淋溶冲刷,一部分物质进入河流,尤其是食品工业等有机残渣多的工厂,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从工厂烟囱排放的含有毒有害成分和粉尘废气降落和被雨水冲刷也会进入水体,特别是微量有毒成分,虽然量小,但危害很大。

此外,工厂的突发事故,如设备的损坏、原材料的泄漏、大量吸取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使沿海地区的地下水盐水化等都会引起水体污染。

农业污染源

主要是农村污水和灌溉水。可分为化学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

①化学污染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油类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

固体废物和废气

生物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病毒、寄生虫城市污染源

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按其形态可分为:①不溶物质这部分约占污染物的40%,它们或沉积到水底,或悬浮在水中。②胶态物质约占污染物总量的10%。③溶解质约占污染物总量的50%。这些物质多为无毒,为含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和钠、钾、钙、镁等重碳酸盐。有机物质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尿素等。其中含氮、磷和硫较高。此外,还含有各种微量金属和各种洗涤剂、微生物等,其中一些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都对人的健康有较大危害。一般家庭污水相当混浊,其中有机物约占60%,pH值多大于7,BOD5为100~700mg/L。

一、水体的自净作用

当水体中排入污染物后,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逐渐会降低,这种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的自净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范围的水域以及适当的水文条件。另一方面,还决定于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排放方式等。按作用方式,水体的自净过程可分为

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第二节水体污染的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物理自净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只改变其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与其生物作用包括水体中所发生的混合、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过程物理自净作用取决于水体的物理条件如温度、流速、流量等污染物物理性质如密度、形态、粒度等。物理自净对海洋和容量大的河段等水体的自净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自净

指污染物在水体中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了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亦发生了化学性质上的变化,但未参与生物作用。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吸、胶溶-凝聚等过程,这些过程能改变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能力和毒性大小,亦能改变水环境化学反应条件。影响的环境条件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温度、化学组分等,污染物自身的形态和化学性质生物自净指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吸收、降解作用而发生消失或浓度降低的过程。如污染物的生物分解、生物转化和生物富集等作用。水体生物自净作用也被称为狭义的自净作用。主要指悬浮和溶解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分解的过程。在水体自净中,生物化学过程占主要地位。生物自净与生物的种类、环境的水热条件和供氧状况等因素有关。

二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1)分散在水体中,逐渐稀释;(2)分解和转化为其它物质;(3)沉淀在底泥中;(4)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5)富营养化

1、碳氢化合物的降解

石油是水体中分布广、危害较大的污染物。石油中含有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石油进入水体后,就浮于水面,在水面扩散、漂流。其中一部分挥发在大气中,另一部分则随海浪激荡形成乳化油滴。这些油滴附着在水体中的颗粒物或水生生物上下沉或扩散,逐步扩展污染范围。烃类在水中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光照下氧化,这种方式作用缓慢;依靠微生物降解。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转化为酸类、醇类以及其它较易分解的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降解。

2、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转化方式

①水解、络合和沉淀反应②胶体化学反应无机胶体的吸附;有机高分子的螯合;矿物微粒吸附;沉淀和重新溶入水中③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汞在环境中的迁移循环

汞进入水体后,经过物理化学、化学、生物等作用,或沉于底泥,或溶于水中,或富集于生物体,或挥发到大气中,从而构成汞在环境中的循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人类向水体排放过量的有机污染物及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和废水,尤其是农业径流所携带的大量营养物质导致了藻类急剧和过量的生长。藻类死亡后,其分解作用就降低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而形成贫氧条件。水体富营养化作用的结果使水质质量下降,鱼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有机质在水体中降解需要消耗大量溶解氧,其结果是释放出氮、磷等营养物质,促使藻类丛生,引起水质恶化,鱼类大量死亡。营养物质不同来源的输出率(g/m2·a)

3、水体富营养化作用

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在湖泊水体中磷的循环,大体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稳定体系,其中在各个不同部分中磷含量的变化在稳定环境条件下是很小的,并且是很缓慢的,它影响到湖泊水体中磷的有效状态。

Pi为无机溶解磷;Po为有机溶解磷

湖泊水体中磷的循环与转化过程示意图

美国托马斯等人对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划分一般来说,水域总磷>20mg/m3,无机氮>300mg/m3,就可以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若水体中光合生成有机物的速度用P表示,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速度用R表示,二者应保持近似的平衡P≈R。这时藻类繁盛将形成P≥R的状态,亦即在水体中有机物的生长远大于其消耗,使有机物积蓄起来,表现在:①

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的繁殖,一系列异养生物的食物链都会有所发展,水体中耗氧量将大大增加;②

藻类只是在水体表层能接收阳光的范围内生长,并排出氧气,在深层的水中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出现耗氧,在夜间或阴天也出现耗氧。藻类的死亡和沉淀都把有机物转入深层或底层的水中,那里将聚集大量待分解的有机物,但却没有足够的溶解氧供应,而变为厌氧分解状态,使大量的厌氧细菌发展起来;③有机氮的富集,开始是使硝化细菌繁殖,大量消耗溶解氧,在缺氧状态下,又会转为反消耗过程。这样在底层建立起R>>P的腐化污染状态,并逐步向表层发展。在严重时可使一部分水域区域完全变为腐化区。富营养化使水体中有机物大量增加的结果,会引起水质污染、藻类、植物及水生生物鱼类衰亡甚至绝迹。这些现象可能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破坏水域生态平衡,并加速湖泊水域的衰亡过程。4、农药的降解

1.非生物降解

水解作用有机磷和有机氯,在水体中易水解,是农药一个重要降解过程。

光化作用

有机氯,有机磷及有机氮等农药发生光化学反应。某些化学键断裂,形成自由基,与水中物质作用,发生异构化、代换和氧化等作用。

触媒作用

农药在环境中有机和无机化合物触媒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水解和异构化等作用。例如,在水体下层,腐殖质可引起农药中某些官能团发生还原作用;基性氨基酸和还原性铁卟啉能促使有机磷发生水解作用,DDT发生脱氢氯作用;铁、锰和钴的硫化物能催化农药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铜离子能引起某些有机磷农药水解。

2.生物降解

微生物对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起极重要的作用

5、水体中有机物污染水环境中含有的有机物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在饮用水中已发现的有机物质已达1000种以上。这些有机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放的,有些有机物则是在水体中相互反应形成的。它们含量虽然微量,但很多有致癌作用。水环境中还含有多种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质,其中较为稳定的是腐殖酸,含有几个至几十个ppm,腐殖酸是不同分子量的高分子有机混合物,对于确切的分子组成和结构至今尚未搞清。一般认为天然水系及沉积物提取的腐殖酸是含有多种弱酸性官能团(如羟基、苯酚基等)高分子的有机物的混合物。

腐殖酸对金属离子有很强的结合能力,主要以两种络合位即-COOH和-OH与金属键结合.在淡水中对于汞来说,它与腐殖酸的络合作用较强,形成某些配位化合物或螯合物。又因为腐殖酸物质主要是由在分子的三维空间方向上带有很多活性基团的芳烃所组成,因此具有特别强的吸附表面。在河流表层沉积物中,腐殖酸盐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营养基质,沉积物中某些微生物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导致了汞的甲基化。如果在肥力高的底泥的河道中排放汞的化合物,则很容易被结合为腐殖酸汞而转化为甲基汞。6、水体中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作用水体中的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使处于高位营养级的别种生物受到损害而威胁人类健康。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