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10-1-1货币政策_第1页
教学课件10-1-1货币政策_第2页
教学课件10-1-1货币政策_第3页
教学课件10-1-1货币政策_第4页
教学课件10-1-1货币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货币政策1本章教学目标1.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内涵;3.掌握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原理。1.能够分析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2.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解释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实际运用;3.能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理论解释现实的宏观经济措施。本章教学内容第七章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一节货币政策的应用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及特征、类型及作用;掌握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最终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能够分析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有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1.货币政策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货币政策是间接调节经济的政策

4.货币政策是长期与短期共同作用的政策货币政策特征

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货币政策的内容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均衡性的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类型多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单目标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稳定币值。多目标与单目标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1)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最终要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等。(2)中介目标。一般而言,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等。(3)操作目标。操作目标是与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密切相关的变量,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准确控制的一组指标。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工资率就业劳动力SDOSW*非自愿失业N*W**非自愿失业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在非竞争性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情况下,即非出清的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的工资如何导致非自愿失业。经济波动导致工资率上升,工资率W**并不是均衡工资率为W*,就业率为NE。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定位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2日—14日)关键词: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请思考:根据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分析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定位?案例分析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本定位目标相同,即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中央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来管理通胀预期,尽量降低稳定物价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同时,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解读μ(%)PCπ(%)O4213512345A菲利普斯曲线经济社会的临界点(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组合区域)三、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投资;投资增加过多,一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会诱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LPCPC2(Pe=6%)PC1(Pe=3%)BAπμO6%3%μ1μ2在短期内,公众不能及时调整通胀预期,所以,失业与通胀之间存在负相关。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呈垂直线性,失业与通胀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三、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成功的反通货膨胀路径π=πe-ε(μ-μ*)卢卡斯批判: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是反通货膨胀的本质要素,货币政策通货影响公众的理性预期,而使得通胀预期发生变化,因此,反通货膨胀不一定需要失业率上升和延长的经济衰退。三、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二)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关系是统一的,稳定物价是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又是物价稳定的基础。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相互协调的目标是物价的温和上涨与经济的平稳增长,且经济增长率大于物价上涨率。

三、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增长时常伴随着物价上涨,其原因是各国通常是以信用扩张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而信用扩张又会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三)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状况取决于国内经济形势,也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如果一国缺乏国际贸易控制手段,一定会受到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影响。三、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世界各国的价格与贸易状况稳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相互协调否则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相互矛盾(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的引掣因素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进出口贸易,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引掣因素将带来不同的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关系。三、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经济增长国内引掣因素国民收入增加导致进口需求增加,若出口不能同幅度增加,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国外引掣因素国外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因素带来的经济增长都会导致国际资本的流入,即国际收支顺差。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协调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16日)人民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张湘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坐客论坛,就“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网友提问该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3年中国经济工作六大任务。张立群概括道:“经济工作六大任务的核心是稳增长、转方式、抓改革、保民生”。关键词:稳增长、转方式、抓改革、保民生请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央银行如何来进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协调?案例分析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增长、转方式、抓改革、保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定位目标。中央银行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全局,在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的目标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而言,在经济平稳运行时期,央行更重视物价稳定;而当经济不景气或出现危机时,央行会更多地考虑经济增长;但总体看,物价稳定始终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解读课堂训练训练内容: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目标的定位。训练步骤:1)5名学生一组,查阅网络资料与参考资料分析我国20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目标定位。2)每组写出分析依据并进行阐述。3)训练效果自我评价。教师点评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了解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及其作用机制能够结合不同的宏观经济情景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其实施效果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什么是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及手段,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分为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它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1.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

2.再贴现政策工具

3.公开市场业务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即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2)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的种类的规定。(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及交存日期的确定等。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

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方面,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通过超额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Ms=B×K基础货币B由现金C和存款准备金R构成,即B=C+R。货币乘数K=1/(r+e+c+t×rt)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c为现金漏损率,rt为对定期存款提取的法定准备金率,t为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大优点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强而有力,并且效果明显、收效迅速,但其局限性有:(1)缺乏弹性不宜作为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2)它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以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3)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不易把握。(二)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⑴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资金成本。⑵规定何种票据具有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以影响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流向。再贴现率→银行融资成本→超额准备金→信贷规模→货币供给→利率→货币需求→投资→经济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

贴现率>市场利率,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成本被提高,降低贴现金额,货币供应量降低,市场利率降低,社会总需求减少。通过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种类,以此来调整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

(1)再贴现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贴现多少,并不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2)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3)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再贴现利率的随时调整必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变动;再贴现率如不随时调整,又不利于中央银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三)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经济:一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去影响经济;二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条件

(1)中央银行须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这是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必备前提。(2)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即在买卖证券的数量、种类等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3)国内具有较完善的金融市场,证券的数量和种类适当,长、中、短期各类证券齐备,使买卖各方能有选择余地。公开市场业务的实施效果

(1)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范围大,影响深远。(2)中央银行掌握调控货币供应的主动权。(3)公开市场业务灵活方便富有弹性,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

。选择性政策工具是指可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供给结构,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一)消费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是指刺激或抑制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最低付现额、最长偿还期。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为防止股票买卖的过度投机,对凭信用购买证券规定必须以现款支付的比率。现款支付的金额占证券交易额的比率称证券保证金比率,规定最低法定保证金也就是间接控制了对股票买卖贷款的最高数额。中央银行对证券市场信用的调节主要是关心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干预证券价格。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三)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就一般商业银行对客户购买房地产贷款的限制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首期付现额和货款最长期限。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的交易带有很大的投机性,并不完全是实际社会需求的反映。中央银行就商业银行对不动产贷款的额度和分期付款的期限等规定限制性措施,借以稳定货币和经济,减弱投机的副作用。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对金融机构的商业隐含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主要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及信用配额,规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二)间接信号指导间接信号指导是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三、其它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中央银行使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取决于不同时期的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客观条件,并无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考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而不能生搬硬套。1984年,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但较为规范的存款准备制度是实现于1998年。准备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视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小,也不时调高调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再贷款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多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再贷款均占有较大的比重,即是基础货币吞吐的主要渠道和调节贷款流向的重要手段。1994年以来,伴随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再贷款的比重开始下降;同时,伴随着深化改革,更多地发挥其它政策工具的作用已成为既定方向。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再贴现业务始于1986年,但业务量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中的比重较小。贴现政策本质是利率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基准利率”,但是,利率机制发挥作用要求利率的变动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以及融资成本的变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金供求;然而,这两个先决假设条件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公开市场业务是随着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而以国债为对象的公开市场业务于1996年4月正式启动。近年来,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空间和运作力度日益增强,成为货币当局的重要政策工具;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根据需要签发中央银行票据。除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