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中国最懂生活的男人也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_第1页
他是全中国最懂生活的男人也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_第2页
他是全中国最懂生活的男人也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_第3页
他是全中国最懂生活的男人也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_第4页
他是全中国最懂生活的男人也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他是全中国最懂生活的男人,也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他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他进京应试,以清新洒脱文风,震动了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赞不绝口:“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一路被贬,却生活得有滋有味,极具灵心慧眼,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文学小言》里写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子瞻正是苏轼,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苏轼“活得很快慰”,“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提到苏东坡,中国总是会心地一笑”。不得不让人感慨,这才是大生活家。一生热爱美食,是最文艺的吃货苏轼一生热爱美食,初到黄州就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苏轼看来,美食不仅能满足生理的需要,也能上升到审美的层面给人精神的享受。在享受美食的时候,苏轼也会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如《猪肉颂》《东坡羹颂》《二红饭》等,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情趣。苏轼常常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独具特色的菜品,如深受人们喜爱的“东坡羹”、“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等。东坡羹东坡羹“不用鱼肉五味”,只是用非常普通的白菜、蔓菁、荠菜、瓜、茄和赤豆、粳米等这些廉价原料制作而成。在道人应纯将要去庐山时,曾向苏轼请教“东坡羹”的做法,于是苏轼写了一首《东坡羹颂》。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碗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与粳米半为糁。余如煮菜法。东坡肉除了东坡羹,苏轼还很喜欢吃猪肉。在黄州时写给堂兄的一封信中就很是自豪的提到:“常亲自煮猪头,灌血腈,作姜豉菜羹,宛有太安滋味。此书到日,相次,岁猪鸣矣。”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肉”便出自苏轼之手。由于黄州猪肉非常便宜,而有钱人又不屑于食用,普通人不善于制作,于是他还发明出来一种很有特色的猪肉制作方法: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从苏轼这篇类似于打油诗一般的作品中,足可以看出其饮食之乐。尤其是其中“火侯足时他自美”和“饱得自家君莫管”两句,更是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苏轼一副自得其乐的姿态。东坡鱼由于黄州临近长江,水产自然都很便宜,有“鱼、蟹不论钱”之说,苏轼又非常懂得鱼的品质好坏,于是又创造出了一种煮鱼的方法: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就是将新鲜的鲫鱼或者是鲤鱼治理干净,然后擦上食盐,放入锅中后再伴上白菜心入沸水锅中文火煮,另外还要加入葱、姜、萝卜汁和酒,并且强调“调匀乃下”,最后临出锅时放入橘皮线,即可食用。最后苏轼在这篇名为《煮鱼法》的短文中说道:“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他觉得好吃得无法用语言表达了。苏轼还非常喜欢饮酒曾自言“天下之好饮,亦无在吾上者”,不过他酒量很小“空杯亦常持”。苏轼经常约上几个好友,饮于赤壁之下。写下了后世广为吟诵的《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在黄州,除了赤壁之外,苏轼另一个经常饮酒处就是定惠院东面的一座小山了。因为那里有一株海棠,特别繁茂,因此每年海棠花盛开的时候,苏轼都会与友人去观赏,而且必定饮酒。苏轼在饮酒之后,常常有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活动。沉迷于食物无非是让自己变得过度肥胖而已,苏轼已显然超越了为饮食而饮食的层面,而是提高生活技能,提高到审美的层面。集儒释道于一身,是罕见的“全能冠军”苏轼好读书,苏轼在黄州期间所读史书有案可考者,有《战国策》、《史记》、《汉书》、《隋书》、《南史》、《唐国史补》和《五代史》七种。苏轼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读书方式,就是手抄。而且还建议别人也这么做。在给王巩的信中便说:“君学术日益,如川之方增,幸更着鞭多读书史,仍手自抄为妙。”苏轼在读史书之外,还经常读的便是《易》《论语》等经书。因为苏洵晚年曾打算写作《易传》而没有完成,所以遗命苏轼继作此书。谪居黄州期间,苏轼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开始研读这些经书,并借此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到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前往汝州贬所,在黄一共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共作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共计746篇,其中二赋一词,使得苏东坡登临文坛极顶,成为词赋革新派领袖,一举功成千古知,给黄州(现黄冈)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人间绝版苏东坡》中提到:苏东坡集儒释道于一身,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全能,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冠军”。▲前赤壁赋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被贬的黄州如今是什么样子?苏轼在黄州时,与安国寺的方丈继连和尚谈禅,交往甚欢。有一天,他与即将调离黄州的徐太守及继连方丈等人在安国寺的亭下饮茶,有感于太守的为政之德,写下了著名的《遗爱亭记》: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遗爱”二字有人解释为有才华的人无论到何处,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他离去之后老百姓都会思念他,这就是所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