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选修《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jianlanyuhong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练习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关于孟子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他的经历和孔子很相似。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四.解释下列词语:①出,语人曰语:告诉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①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②一A谁能一之:统一B用心一也:专一C一鼓作气:第一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往B金就砺则利: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十.课外阅读: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十一.课外作业:1.熟读课文。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本课导读本文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孟子先说他对梁襄王的感受:“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然后又“卒然问曰”,点出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面对这样一位国君,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讲得尽量浅显明白。先以“定于一”,简洁地回答了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询问。再以“不嗜杀”直接清楚地回答“孰能一之”的疑问。最后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运用比喻来阐述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其一,将百姓期盼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七八月的旱苗盼雨;其二,将百姓归附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水之就下。”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了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前者是写百姓的“盼望”心理,后者是写百姓的“归附”行动,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劝说君主施行仁政。课文翻译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语】告诉【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害怕的。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就,接近、走近。畏,害怕、畏惧。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卒然】即“猝然”,突然。卒,通“猝”。【恶】何,怎么【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句和下文的“孰能与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孰,谁。之,指天下。【嗜】爱好、喜欢。【孰能与之】谁能归附他呢?与,归附、跟随。之,代指统一天下的君王。【夫】助词【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历(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农历五六月【槁】枯干。油然作云〔油然作云〕形容乌云密布。油然,兴盛的样子。作,兴起。【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充足。【浡(bó)然兴之】禾苗茂盛的样子。浡,同“勃”,奋发、振作。兴,起、挺起。【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御,阻止。【牧】统治。【引领而望之】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引:伸长。领,脖子。【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由,通“犹”。就,趋向。生花妙笔:1.比喻手法。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譬喻的运用。文中“禾苗雨露”一喻,生动形象,描写充分。而“水之就下”的比喻,简洁明了,又生动贴切。2.语言生动。本文的语言十分生动,有些句子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口中,直到今天仍被引用。如: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练习解析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参考一答:《孟子》中多次强调了“民本“思想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孟子见梁襄王》中更是以巧妙、恰当的比喻将其政治主张形象化、生动化。)用七八月旱苗盼雨暗喻了人民对“不嗜杀人”的贤明国君的企盼如旱苗般的渴求,而又用“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描绘了百姓归附明君似百川之纳海的势不可挡。喻体准确、生动的刻画了本体的特征—一一种“期盼”,一种“归附”。而本体中蓄含的深刻思想又使喻体更显深沉,令人玩味。两个比喻从实行仁政的起因和结果两方面相互联系,委婉却强有力的说明了治国之道。说理喻于比喻,比喻又使说理含蓄有韵味,形象地突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参考二答:民求明君之心何如,自是不易言出,然旱苗待雨之渴求却显而易见;民从明君之形何如,因是难以直言,然雨落成水,水聚成河,水之归下而莫能使之回也,其不言而自知。以旱苗求雨写百姓求明君仁政之急切,以水之就下写百姓归明君仁政之力量,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两者各有不同,一写求,再写归,却又殊途同归,皆汇入受仁政感召的大川之中。以此点明实施仁政的民本思想,实是瓜熟悉蒂落,水到渠成!思之再三,又似暗蕴“水能载舟,变能覆舟”以水喻百姓,确是浑然天成,不可多得。)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解读1、2、3则解读第一则一、疏通文意1、原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翻译: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2、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3、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4、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二、思考问题1、概括第一则的内容。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2、请同学们理清第一则内容的思路。这一则内容其实包含了三个问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解读第二则一、疏通文意1、重要的语句:5原文: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翻译:从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使他们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而泣的,恐怕是很少的。二、思考问题1、第2则内容讽刺了什么?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2、第2则内容虽然简短,但是故事情节非常完整。请同学们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解读第三则一、疏通文意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篇下》“习惯是第二天性”。一旦养成习惯,要改变就很困难了。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向坏习惯屈服,而要努力改弦更张。孟子的看法是:只要明白一件事是该做的,就须立即去做,千万不可推托。且举一例说明。宋国大夫戴盈之说:“实施十分抽一的税率,免除关卡和市场上的征税,今年还做不到,预备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停止旧的做法,这样如何?”孟子说:“譬如一个人每天偷邻居一只鸡,别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作为。’他说:‘预备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再停止偷鸡。’如果知道哪种事不合道义,就赶快停止算了,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税制是件大事,但是孟子依然认为应该立即改善,不能找借口去慢慢修正。对一个人来说,只要发觉自己染上某种恶习,可以宣称要慢慢改正吗?有些事情可以慢慢来,譬如学习要按部就班,做事要井然有序,排队上车更不可以争先。但是,在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时,却要快刀斩乱麻,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决战,给自己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每隔一段时日,自我反省时,就要考虑孟子的“何待来年”。二、思考问题1、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想说明什么?结合背景,可以知道,孟子不是在讽刺小偷,而是说明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1、重要的语句::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小结全文1、孟子文章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提示:孟子文章语言生动、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体会。2、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提示:保民。3、孟子实行"王道"的主张,为什么不被当时的国君所接受呢,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作一点分析。配套练习一、为加红的词语注音。数_____________罟_____________洿_____________庠_____________餍_____________瞷_____________墦_____________攘_____________(提示:cù、gǔ、wū、xiáng、yàn、jiàn、fán、rǎng)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1、河内凶_____________2、或百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3、直不百步耳_____________4、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_5、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6、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9、非我也,岁也_____________(提示:1、闹饥荒2、有的人3、仅仅4、网眼细密的鱼网5、尽6、种植7、约束8、开仓赈济饥民9、年景)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_____________2、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_____________3、卒之东郭墦间_____________4、又顾而之他_____________5、与其妾讪其良人_____________(提示:1、吃饱2、窥视3、最后4、回头看5、讥笑怨骂)1、请轻之_____________2、以待来年然后已_____________3、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_______4、是非君子之道也_____________(提示:1、减轻2、停止3、窃取4、不符合)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____________2、定于一_____________3、孰能与之_____________4、今夫天下之人牧_____________(提示:1、接近2、统一3、亲附4、统治百姓的国君)三、指明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是亦走也2、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也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非我也,兵也6、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提示:1、2、4、5、6都是判断句,3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四、注意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的区别。河内:在古文中所说的河,是专指黄河。如"河南""河北",与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不一样的。走:古文中的"走"是"跑"的意思。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3、蚤起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4、施从良人之所之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5、卒然问曰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6、由水之就下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提示:1、"涂"通"途",意思是"道路"。2、"反"通"返",意思是"返回"。3、"蚤"通"早",意思是"早晨"。4、"施"通"迤",意思是"斜行"。5、"卒"通"猝",意思是"突然"。6、"由"通"犹",意思是"好像"。)六、明确下列加红词语的读音。1、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3、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4、语人曰_____________(提示:shēng、yì、wàng、yù,在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他的读音也往往会发生变化。)补充资料一、1、原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翻译: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2、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3、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4、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5、原文: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翻译:从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使他们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而泣的,恐怕是很少的。6、原文: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补充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孟子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王何必曰利》(孟子)一、教学目标: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二、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三、、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四、课时2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教学步骤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翻译: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2、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3、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翻译: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4、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翻译: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四、小结重要的词语(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5、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1、上下交征利______________2、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3、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____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5、愿闻其指______________6、然而不亡者______________7、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8、舜之徒也______________9、利与善之间也______________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_____________四、注意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的区别。河内:在古文中所说的河,是专指黄河。如"河南""河北",与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不一样的。走:古文中的"走"是"跑"的意思。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3、蚤起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4、施从良人之所之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5、卒然问曰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6、由水之就下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提示:1、"涂"通"途",意思是"道路"。2、"反"通"返",意思是"返回"。3、"蚤"通"早",意思是"早晨"。4、"施"通"迤",意思是"斜行"。5、"卒"通"猝",意思是"突然"。6、"由"通"犹",意思是"好像"。)六、明确下列加红词语的读音。1、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3、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4、语人曰_____________(提示:shēng、yì、wàng、yù,在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他的读音也往往会发生变化。)(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第二教时一、导入本节课内容:复习上节课的要点:1、名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大厌”满足。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三、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1、朗读课文,并思考: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板书:A、弑其君、夺不餍。存在的危害:B、秦、楚、拘兵——破坏社会秩序C、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析。(板书:)对比论证:A、“利”(谋求利益)(前面讨论“存在危害”)(正反对比)未遗其亲(君)者也。B、“仁”(勤勉行善)不王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首尾呼应,使主旨更加鲜明)四、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五、巩固课文内容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六、布置作业:1、领悟书本P52(相关链接的意义)。2、解决课后习题一、二。3、书面作业: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配套练习拓展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1)万乘之国______________(2)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3)则苗渤然兴之矣______________(4)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6)而良人未之知也______________(7)之祭者,乞其余______________(8)此其为餍足之道也______________2、指出下列句子中"兵"的用法。(1)非我也,兵也______________(2)兵连祸结______________(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______________(4)草木皆兵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句子中"胜"的用法。(1)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______(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3)此之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__________(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4、阅读下文,做后面的问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1)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2)选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选择一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3)选文中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本文在说理的方式上,与课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参考答案1、(1)助词,相当于"的"。(2)动词,往,到……去。(3)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4)代词(5)助词,构成"之所以……者"句式。(6)代词(7)动词,往,到……去。(8)助词,相当于"的"。2、(1)兵器(2)战争(3)军队(4)士兵3、(1)能承受(2)尽(3)胜利(4)超过(5)优美的4、(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以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提示:本文又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3)机智、勇敢、有正义感(4)略。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提示:1、2均意动用法)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1、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2、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补充资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shèng)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白话】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将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谈到利益呢?只要有仁德与义行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邑有利?’士人与平民说,‘怎样才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夺取利益,国家就陷于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算多了。如果忽视义行而重视利益,那么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没有讲求义行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大王只要谈论仁德与义行就够了,何必谈到利益呢?”【解读】1、万乘之国:古代以兵车(乘:一车四马)衡量国家大小。战国末期,除了七雄皆为万乘之国以外,还有五个千乘之国(宋、卫、中山、东周、西周)。2、千乘之家:“家”是卿大夫的封邑,又称采地,也拥有一定数目的兵车。3、仁义:这是孟子标举的原则,无论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都须以此为准。理由是:仁义源于人性,所以人生别无他途。在翻译时,以“仁德”与“义行”为之,因为“仁”需要自觉其德由内而发;“义”当然也是由内而发,但涉及行动的判断与实践。《民为贵》教学目的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重点讲授1-3则课时3节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大多数统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人,把老百姓看成是受自己统治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老百姓成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但是在几千年,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纵观历史,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就会太平,如唐朝的李世民。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今天,我们读《论语》《孟子》这样的著作,仍然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检查预习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稷______________粢______________桀______________圹______________谆______________朝觐______________(提示:jì、chéng、dié、kuàng、zhūn、jìn)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为丛驱爵者,鸇也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提示:"鸇"通"雀")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1)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2)于传有之______________(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______________(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_____________(5)所欲与之聚之______________(6)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_______(7)其何能淑______________(8)谆谆然命之乎______________(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_____________(10)使之主事而事治______________(提示:(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传记(3)残害(4)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为、替(6)如此、这样(7)善(8)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显(10)治理得好)4、注意古今异义词。(1)牺牲今义是______________古义是______________(2)中国今义是______________古义是______________(提示:(1)今义是"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是"祭祀所用的生畜"。(2)今义是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是指"中原")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则诸侯皆为之驱矣(提示:被动句,标志词是"为"字)一、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1、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翻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翻译: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翻译: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翻译: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二、内容分析。1、孟子是如何看民、社稷、君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思想有什么进步意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关于其进步意义,同学们可以搜集有关资料,多角度思考。2、从第二则内容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发?一个人贵为天子,并不意味着他的统治、为所欲为就是合理的。天子贼害仁义,那他只不过是独夫而已,这样的人理应被诛灭。国君危害国家,臣民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在这一则内容中,强调了只有得民心者,才具备统治天下的合理性。3、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舜得天下的原因。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如何才能够赢得民心。民之所欲为之聚之,民之所恶不要施之。5、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是什么?民之所欲莫过于仁,所恶莫过于不仁。6、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一下《孟子》行文的特点。语言犀利,论述深刻,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善用比喻说理。三、问题探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是具有其重大进步意义的,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能否实现,为什么?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译文】万章问道:“尧把天下送给舜,有这回事吗?”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译文】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译文】万章问:“那么,舜拥有的天下是谁给的呢?”曰:“天与之。”【译文】孟子说:“天给他的。”“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译文】万章问:“所说天给他的,是天反复告诉他的吗?”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译文】孟子说:“不,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是天给了他天下罢了。”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译文】万章问:“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给了他天下,这怎么说?”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译文】孟子说:“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不能让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不能让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不能让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把天下给了他罢了。”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译文】万章问:“请问,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为什么这么说?”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①,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译文】孟子说:“叫舜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祭品,这表明天接受了他;叫舜主持政事,政事办得妥帖,百姓对他放心,这表明百姓接受了他。天授给他,人授给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舜帮助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而是天的旨意。尧去世了,三年服丧结束,舜避开尧的儿子,到了南河的南面,(可是)天下诸侯来朝见天子的,却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讴歌的人,不讴歌尧的儿子而讴歌舜,所以说,这是天的旨意。舜这才回到国都,登上天子的位子。(如果他当初)搬住进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就是篡位了,不是天授给他的了。《泰誓》上说:‘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注释】①南河:即漯河,因在尧都濮州的南面,故称南河。②《泰誓》:《尚书》篇名。下引两句是《泰誓》逸文。第2——3课时自我测评自我测评(100分)一、基础知识检测(每题4分,共计3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4分)A、社稷jì粢盛zìchéng汤放桀jué伐纣zhòuB、弑君shì走圹kuàng獭tă驱爵què鹯zhānC、溺nì谆谆chún践jiàn暴之于民bàoD、朝觐zhāojìn讼狱sòng讴歌ōu篡zuàn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指帝王死。)D、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好听的话。)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4分)A、①于传有之。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①得天下有道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C、①以行与事示之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D、①使之主事,而事治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4、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5、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4分)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A、为丛驱爵者,鹯也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4分)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改立国君。)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8、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③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④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二、课内阅读训练(共计40分)㈠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9、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句是()(4分)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10、与“今之欲王者”一句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4分)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言之,貌若甚戚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11、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天下之君⑤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者⑦三年之艾⑧此之谓也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⑵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13、本段采用、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在句式上采用了句式,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5分)㈡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忪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饯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14、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4分)改为改为改为改为15、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中“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④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⑥不之尧之子而之舜⑦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⑧使之主事而事治A、①⑤B、③⑥C、②⑧D、④⑦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⑵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18、本段文字阐述的观点是(用原文回答),在孟子看来决定着君权的授予,这反映了孟子的思想。(3分)三、课外阅读训练(每题4分,共计28分)郭子仪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19、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官名官名B、官名一般尊称C、别号官名D、爵名官名20、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4分)A、母亲B、妻子C、儿媳D、姊妹21、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4分)A、宰相之不知体甚也B、所请不当圣意C、以是方镇跋扈D、求无不得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敕不下敕:帝王的诏书、命令B、自艰难以来艰难:艰苦困难C、是以方镇跋扈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D、言虞候纵横之状纵横:这里指放肆23、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B、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C、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D、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⑵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25、“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拓展提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其学务躬行实践②其公廉乎③亦讲学于其乡④至其知古今⑤端亦高其行谊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笃志研究②坐下著足处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④毁淫祠百余A、笃:坚定著:zhù附着屏:píng摒弃淫:惑乱的B、笃:忠诚著:zhuó附着屏:píng摒弃淫:滥设的C、笃:坚定著:zhuó踏屏:bǐng除去淫:滥设的D、笃:忠诚著:zhù踏屏:bǐng除去淫:惑乱的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年荒劝振劝振:指勉励赈灾B、就墓次受学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C、端亦高其行谊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D、命诸生延致之延致:指去请……回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⑵既葬,庐墓六年。⑶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5、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③既葬、庐墓六年。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D、②③⑥⑦6、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自我测评:1、B(A、粢,zī桀jiéC、谆zhūn暴pùD、朝cháo篡cuàn)2、D(仁言:宣扬仁的言论)3、B(方法A、①指传记②传递C、①行动②动词,运行D、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市普陀区2024-2025学年高三1月单科质检英语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全科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心理咨询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药学专业毕业生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司法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市场营销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揭秘
- 2025-2030中国城市规划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全国焊工作业人员职业技能理论考试练习题库(900题)含答案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件各章节内容-第二十六章 行政赔偿及诉讼
- 2025年江苏省高邮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9物一模】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45中(橡树湾)中考一模物理试卷
-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关务培训课件
- 北京市丰台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试题 地理 含答案
- 2025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英语卷试题及答案详解
- 员工涉黄赌毒协议书
- 招商引资工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