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教案_第1页
中国文学教案_第2页
中国文学教案_第3页
中国文学教案_第4页
中国文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概况中国文学是从先秦以来直至当代的文学的总和,包括文学作品、作家以及时代等因素。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学史的历史也同样悠久,因此诞生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家作品由于不同的时代,还具有很多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文学之盛,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皆为一代之盛。大学文学课程和中学的区别大学里的课程较中学更系统,更完善,比如夏天的夜空,中学时的名家名品的介绍是择几颗最亮的星星,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满天星斗。我们的侧重点不是单篇或单个作家,而在于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学习研究各种文学现象的起因、流变,是文学发展史的整体把握。提高我们关于文学的系统知识,讲述方式是以史为主线,作品是用来为文学史作注。文学的划分法从文学本位的角度出发,我们把古代文学分为三古七段。上古(公元3世纪以前),包括先秦和秦汉。其特点是:1、孕育了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2、孕育了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儒家与道家思想。3、孕育了中国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4、孕育了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先秦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的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的群体歌唱到诗人屈原的出现;2、先秦文学的形态呈现浑沌状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秦汉文学的特点:1、创作主体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一些“言语侍从之臣”形成的作家群体。2、文学风尚以大为美,铺张扬厉。3、文学风格格式化,凝重板滞。不同于先秦的生动活泼多彩多姿。4、诗歌语言出现新节奏。由四言到五七言的变化,汉赋和汉乐府改变了诗歌的节奏和形式,增添了诗歌的活力。中古(公元3世纪至16世纪,从魏晋至明中叶),包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所有的各种因素都已具备而且成熟了,具体表现为1、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进程。2、文学语言由古奥转为浅近。3、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在唐宋元发展到高峰,成为一代之文学。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到唐代成熟。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对唱、舞台表演等新形式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方面。魏晋至唐中叶的特点:1、五七言古体诗发展繁荣,五七言近体诗完成兴起、定型并达到极盛。2、出现了骈文、骈赋。3、出现了一大批风姿各异的优秀诗人,包括诗坛里程碑杜甫、李白等。4、确立了“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种诗歌范式;5、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6、出现以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7、美学追求和文学观念多样化。唐中叶至南宋末的特点是:1、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确定了古文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2、诗歌变调:政治化而为生活化;意象化而为哲理化;雅化而为俗化;3、词完成了萌芽到兴盛的过程;4、小说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元代到明代中叶的特点:1、叙事文学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元杂剧、戏曲和散曲,明代传奇直到长篇白话小说。2、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的听众和观众;3、文学出现了说唱、扮演的新形式。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中期),包括两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总的特点1、出现了文人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的趋势;2、冲破理学禁锢,高扬个性,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3、小说等通俗文体生机勃勃。明嘉靖至鸦片战争的特点1、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及之间的论争;2、清诗、清词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3、戏曲小说发展到顶峰。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特点1、文学基调为救亡图存和求变于异邦;文学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3、出现了报刊、报人及通俗化的报刊文体。先秦文学概说一、社会概况先秦文学指远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形成期的封建社会。原始社会(约6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是以生产资料原始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这段时间里先民们(一般称为猿人)已发明了火,经历了劳动、制造工具、与自然顽强搏斗和适应自然的过程。创造了原始社会文化。一般以为产生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从禅让制到建立王位世袭制度的夏朝起(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商(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直到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总共约1600多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周王室由天自然环境的变化,统治者的残暴导致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社会变革就先后在各诸候国基本完成了。(如秦之商鞅变法等)于是出现了大国称霸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鬼神迷信思想的淡化与动摇,士阶层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二、文学概况1、一般以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原始歌谣和神话。2、殷商甲骨卜辞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资料。文字简单质朴,反映了商代社会的面貌。卜辞的发现,完全出于偶然。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靠近殷墟的农田里,农民耕田时,时常发现刻着图文的甲骨,称为龙骨,言可以治病,卖给中药店,药材店,又运到北京,每斤制钱六文。1899年,金石专家王懿荣生病吃药,发现龙骨上所刻的是古代中国的文字,于是买下研究。1903年刘鹗出版了著录甲骨文的《铁云藏龟》,1913年孙治让《契文释例》出版。目前出版的甲骨有十几万片,出版著作上千种,王国维、郭沫若等研究很有成绩。王注重字形义与制度,郭则重新检讨古代的社会制度。由于甲骨辞少、幅短为狭小空间限制,因此文辞简略。三、文学作品介绍《周易》是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是甲骨卜辞的发展。《周易》分经、传两部分,二者年代相差很远。经中有八卦,每卦有六爻,各卦各爻都有解释的辞句,称为爻辞。易传分为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有十篇,称为十翼。古人有伏羲画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传说。《易经》产生时间在商末周初,后人对此有所增补。此书担任“决吉凶、向休咎”的任务。用草来卜筮故称为筮。卦爻辞中为卜筮服务的释词保存了古代不少优秀的歌谣,成为卜辞到诗经的桥梁。《尚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散文的一个源头,它反映了我国早期历史散文的面貌。我国散文的萌芽表现为:甲骨卜辞,商周铜器铭文和《周易》的卦爻辞,稍微详细的数《尚书》。《尚书》又称《书经》,其含义为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孔颖达《尚书正义·尚书序》“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主要记录了殷商西周时期典、谟、誓、命、训、诰以及东周作品,是上古的一部官方历史文献,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尚书》是史官之作,《尚书》以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分为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四部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学的奠基作品。《诗经》的产生时代,一般以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多年。作品数量为311篇,其中六篇为笙诗,有声无辞,故现在实为305篇。《诗经》全面地反映了那段历史的真实风貌。六、历史散文著作。战国时期散文勃兴,历史散文在《春秋》基础上,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名著。七、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是一个高山为渊,深谷为陵的大变革时代,社会在动荡,“志士欲救世弊,则穷竭神虑,举知其闻”(鲁迅《汉文学史纲》),在政治舞台上,打出自己的旗号,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先秦诸子就是这种繁荣下的产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十家分别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著八、《诗经》以后,经过几百年的“沉默”,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伟大作家屈原,他写作的楚辞作品是中国诗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典范。第二章

上古文学第一节

原始歌谣一、起源: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也即原始歌谣,它产生于人类劳动过程,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有说明:“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类似这些说法,在我国古代的书里也有记录,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歇也。由上述我们看出,1、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2、歌谣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产生于劳动的呼声,作用是协调劳动的动作和对劳动的回顾。3、最早的文学创作是口头创作,是口口相传的歌谣与神话故事。4、远古的文艺是人类对自然的反映和自身的生存与生命的情感及其心态。二、保存:散见于《周易》、《礼记》、《吕氏春秋》、《尚书》、《山海经》、《左传》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依据。三、特点:原始诗歌的特点:与音乐、舞蹈,甚至卜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之乐,三人操(拿着)牛尾,投足(一种舞姿)以歌八阕(现有目无辞)。”人们拿着牛尾边歌边舞,形象地表明音乐、舞蹈合一,又与劳动生产密切结合。四、分类:1、劳动歌谣,表现劳动生活的描绘和歌颂。如《弹歌》,相传为黄帝时的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反映了生产弓箭和射猎禽兽两大生活活动;〈周易·归妹〉再现割羊毛的劳动情景;2、祭祀歌谣,和大自然对话,表达生命的感受与愿望。如《伊耆氏·蜡辞》表现征服自然、改变生存环境的渴望与意愿;3、人际关系。反映爱情、战争,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吕氏春秋·音初〉之《候人歌》“候人兮猗”,被誉为我国第一首情诗,表现涂山女缠绵的思念和焦虑的等待。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五、艺术特征:语言简练质朴,如《弹歌》;节奏鲜明,用赋法直接表现生活。第二节

古代神话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通过人民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二、神话的产生、功能和特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学术界普遍认为神话产生于野蛮期的低级阶段,到了野蛮期的中级阶段,神话进入了繁荣时期。我国学者袁珂认为神话的起源要早到蒙昧期的高级阶段,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或者比这个时期更早。神话产生有它的现实基础:神话是原始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中产生的。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强烈愿望,而且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就是神话产生的现实基础。但是马克思又说,随着科学的发展,神话也就消失了。三、神话的保存和流传。没有一部记述连贯和完整的神话著作,只是偶然提及的片言只语,以及分散在不同时代不同观念的文献中的诱人的断简残篇。现在所能看到的是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原因:1、文明时代初期的商周时代还停留在公社制残余,没有商品生产和交换,生活形态比较单纯,限制了眼界与艺术创作能力,不像古希腊神话产生时城邦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有发达的航海业,人员流动。2、中国古代先民“早熟”,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的信念,表明他们早在人类童年时期即已较早地了解人类自身的价值和地位。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神话,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山西某地宣称发现女娲庙和遗骨五、神话的价值和影响。1、神话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页,是研究人类史不可或缺的资料,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还是古代史的镜子。2、神话是人民的集体创作,富于人民性。马克思认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艺术的不可企及的范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国神话也是如此。3、神话中先民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征服、改造自然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规范和影响了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人生、文学等广泛领域。忧患意识:女娲、禹、黄帝等神话人物首先有对苦难的深刻体验,然后能够不辞劳苦,责无旁贷,承担苦难。体验和承担两者缺一不可。厚生爱民意识:对民生爱护和尊重。忧患意识的前提是厚生爱民意识,她们作为先民的始祖领袖,百姓是她们的子民,像家长爱护孩子,以天下为家。所以神农氏尝百药,采药为民治病。后羿射日,免除旱灾威胁。《吕氏春秋·音初篇》候人兮猗被认为是最早的诗歌。反抗意识:内涵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精卫、夸父等悲壮顽强。中国神话里的人物大多是智慧、坚韧、美好的象征,与世俗自然接近,接近历史接近人类,代表了人身上积极向上的一面。希腊神话里的诸神总是存在很多的缺点,他们享乐、乱伦、争风吃醋、争宠夺爱,远离世俗,故事限于神与神,神与英雄,虚幻想象的神话因素更多。对文学的影响:从物质形态方面讲,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提供了素材。后世庄子、屈原到后来南北朝的神异小说、志怪小说,再到明清小说如蒲松龄的聊斋,吴承恩的西游记。其次是表现手法,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开了浪漫先河;第三是思维方式的影响。第三节诗经一、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诗三百、三百篇或诗三百篇。至汉代称为经,故称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作品基本上产生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前后大约500多年的历史,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二、作者、年代作者多不可考。大部分是人民的口头创作,至于文人作品,除少数留下姓名外,多不可考。年代也难确定,一般以为是西周初到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至6世纪)500年间的代表文学。具体地说,《周颂》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雅大部分是周初作品,小部分为后期。小雅和国风的少量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部分为西周末和春秋时期。鲁颂是周平王东迁后的作品,商颂一般认为是东周时宋国的作品。三、分类(史61)根据音乐性质,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因诗而配乐,雅颂因乐而为诗。风共有160篇,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风是各地的土风歌谣,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或情感流露。雅是朝廷的正声雅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与政治联系起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雅共有105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多以为是统治阶级文人作品。大雅主要是西周时期的诗,有的叙述了周之兴起发展的史绩,具有叙事性质。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到春秋初期的诗。也有一些是民歌。反映了周王朝走向崩溃的现实,有讽刺与阶级对立作品。颂计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连歌带舞用以娱神。分周(31)、鲁(4)商(商的后代宋国五篇)。是以尊袒敬天,歌颂奴隶主统治的诗篇,是拍马文学的先驱。四、史诗。诗经中的史诗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几篇。它们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传述和史迹,比较完整地勾画了周人发祥,发展和创业和建国的历史,带有传奇性和英雄主义精神。1、农事诗,反映生产劳动内容。《豳风·七月》,反映以农事为主的多种生产劳动;《周南·苤》,反映妇女采摘活动;《郑风·大叔于田》反映狩猎活动;《小雅·无羊》反映牧歌图景;《魏风·葛屦》是缝衣女奴的心声。2、战争、徭役诗,(1)反映外敌入侵,保家守土,如《秦风·无衣》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2)战争纪功诗,如《大雅·江汉》《小雅·六月》歌颂王师威力;(3)厌战情绪,写战争破坏,如《豳风·东山》反映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破斧》;(4)沉重徭役。《唐风·鸨(鸟,比雁略大,善走不善飞)羽》写田园荒芜,不得奉养父母,怨呼苍天。另外《魏风·陟岵》、《小雅·何草不黄》(5)战争思妇诗,写战争对生产家庭破坏,痛苦如《卫风·伯兮》以女为悦己者容,表现相思哀痛;《王风·君子于役》从妇女视角来写,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3、婚姻爱情诗,(1)大胆追求,如《周南·关雎》、《邶风·简兮》;(2)专一执著,如《郑风·出其东门》;(3)热恋欢愉如《郑风·山有扶苏》、《陈风·东门》;(4)幽约兴奋和不安如《邶风·静女》、《郑风·溱洧》;(5)失恋之苦,《秦风·蒹葭》反复叙写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周南·汉广》同样以汉水阻隔写可求而不可得;(6)情人暂别后的思念,如《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王风·采葛》;(7)爱情坚贞如《

风·柏舟》爱情受阻后的矛盾和痛苦,宁肯以死殉情;《郑风·将仲子》;(8)媒人活动,如《齐风·南山》、《豳风·伐柯》;(9)隆重典礼《卫风·硕人》、《大雅·韩奕》;(10)典礼赞歌如《周南·桃夭》、(11)家庭和睦,如《郑风·女曰鸡鸣》、《郑风·扬之水》;(12)夫妻久别重逢的喜悦,如《郑风·风雨》;(12)悼亡之痛,如《唐风·葛生》、《邶风·绿衣》;(13)弃妇之苦,如《卫风·氓》、《邶风·谷风》4贵族燕飨诗,写君臣贵族欢聚宴享,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通过燕飨活动,来交流感情,解决纠纷,维系宗法,加强统治,以文学形式体现周代的礼仪风貌和道德规范,成为礼乐文化的载体。《小雅·鹿鸣》写周天子讨教治国方针;《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加强血缘意识,强化宗法机制;《小雅·桑扈》写诸侯对周天子的品评;《小雅·宾之初筵》写宴饮过程,失礼丧德的丑态。5.怨刺诗,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时间大约是西周中叶至后期,属于变风变雅的作品突破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进行无情揭露,辛辣讽刺,表现了强烈的怨愤。(1)反剥削压迫如《魏风·伐檀/硕鼠》、《邶风·北风》;(2)统治者荒淫残暴,如《

风·相鼠》;《陈风·株林》写陈灵公与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妻夏姬淫乱私通,《邶风·新台》、《秦风·黄鸟》(3)歌颂开明政治家,如《小雅·黍苗》、《大雅·灵台》;(4)幽厉时期的动乱现实,如《小雅·正月/十月之交》6.郊庙祭祀包括祭祀颂歌和周族史诗)1、天帝祭祀,《大雅·云汉》、《周颂·我将》;2、祖先祭祀,《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的发祥史,誉为周族史诗。3、农业生产祭祀如《周颂·载芟/良耜》五、诗经的编集编集的目的:“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编集过程有说法如下:1、王官采诗说。此说见于汉代。《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讨以观民风。”又《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官名)振木铎询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又《国语·周语》:“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又《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六、四家传诗。汉初传诗者有四家很有名。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②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③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④毛诗为鲁人毛亨和毛苌(又称大小毛公)所传。齐鲁韩三家被列为学官,称为今文经学,毛以考证本事见长,即古文经学。现在只有毛诗流传。余失传,韩诗尚有外传存世。重要的本子有《毛诗正义》,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朱熹的《诗集传》等。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雎朗读1、关睢是《诗经·国风》中的第一篇,也是周南之一篇,地点大约在今河南洛阳至湖北之间。2、关睢之评价。毛诗序以为此诗咏“后妃之德”,“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3、段意。第一章用对对睢鸟的和鸣,自然美和谐天籁,表现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君子淑女的天然佳偶。第二章用荇菜起兴,频频加深日夜思恋,梦寐以求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的写法,意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借美好音乐,传送心声,歌颂美好婚姻。也可视为想象之词。4、文学分析①这是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主题是爱。②心理和行为描写的有机结合。梦境之再现,醒来之反侧,琴瑟之表现皆达到统一。③比兴的手法。用二鸟相鸣,声声相映,声情并茂以托兴男女之情爱。男女之情和美的追求完全一致。④反复、重章叠唱的手法,强化抒情,刻画男子感情和追求的强烈。而韵脚也是写追求过程的完成。⑤窈窕、参差、寤寐、辗转、琴瑟等语词,加深了语言的音乐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邓丽君在水一方蒹葭朗诵选自诗经秦风,秦地是今甘肃陕西交界的地方,民风尚武,秦风中也大多是征伐之事,此为例外。一、内容时维八月,岁属中秋描写了一个追求而不可得的过程,可望而不可即二、艺术成就三个章节押韵重章叠唱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三、意象1、秋——一年之秋,一生之秋2、伊人——女子、追求、理想总结诗经的艺术成就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表现手法的三个传统概念。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2、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白描,直抒胸臆3、结构形式和韵律①句式以四言为主,又有各种长短不同的句子,错综变化,出于自然,使得诗歌的形式,活泼自由,不受拘束。句式二至八字不等。②词汇丰富,行节变化,富于表达能力。③韵律自然和谐,准确细致,双声迭韵,但尚未形成固定韵律。④重章迭句,反复咏叹。通过少许的韵脚变化,表达一个完整全面或立体的形象与竟境。反复、重章强化了音乐、节律形象之效果。如《伐檀》木头置河之岸,两边、水边之空间反映时间长久,劳动艰辛等等。第四节楚辞1、名称包括屈原和宋玉等楚辞作家的作品。刘向编订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2、内容记楚地名楚物书楚声作楚语屈原是其中主要的作家3、艺术成就神话传说

想象夸张历史现实六七言为主的诗歌形式地方特点、方言入诗4、地位和影响浪漫主义风格风骚并称的文学传统士大夫的爱国精神,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懟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第五节先秦历史散文散文形式上,相对于句式整齐的诗歌而言,散体句式内容:以历史为描写对象主要包括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上古之书,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的汇编体制:今古文尚书原有100篇,经过秦火,汉初剩29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被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比古文尚书多16篇,被称为古文尚书。后来,晋人伪造古文《尚书》25篇,清代《十三经注疏》中所收的《尚书》即晋人伪造的古文《尚书》,且篇目为58篇,包括了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内容。尚书内容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由于年代久远,“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虞夏: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殷王朝的誓、命、训、诰等文书,颇具文采周: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

语言短小,文字精悍,个别篇章善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更多的体现在思想上,体现统治者的权威、自信与威严国语国别体史书,自周穆王,止鲁悼公,以记言为主。召公谏弥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春秋史官记载,孔子编订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孟子《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242年的历史语言简练,体现了驾驭语言的能力修辞上来说,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弑、袭解释春秋的经典很多,著名的三家左传,其中最富文学性的叙事作品解释《春秋》的著作。司马迁、班固皆言作者是鲁国左丘明所作但《左传》与《春秋》形式不同,且比春秋往后多记十七年。《左传》相当系统而具体的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鲜明的政治道德倾向重视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民本”思想秦晋崤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蹇叔哭师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王孙满观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弦高犒师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晋国布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秦晋崤之战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文嬴请三帅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秦军还师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秦伯谢罪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一举歼灭文学性:1、中国古代第一部大规模叙事性作品,能把复杂的历史事件介绍的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叙事性——过程完整、详略得当详略得当:介绍战争,但详细交代战前战后,对战争过程则略写2、高超的语言技巧,外交辞令。公谓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战国策作者:汉代刘向编订主要内容:战国策士言论、行人辞令代表作:苏秦始将连横艺术特点: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he)、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接,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昏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故不能也。”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jué门桑户捲juǎn枢之士耳,伏轼尊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文学成就:1、语言描写个性鲜明,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场景叙述栩栩如生2、排比对偶的句子,以增加气势3、情节完整、人物刻画很丰满,高度的叙事性,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第六节诸子散文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从作品上说,诸子时代百家争鸣,因此,有大量的作品产生。最著名的四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一、诸子散文产生的社会原因1、奴隶制的解体,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商人弦高犒师、吕不韦奇货可居、陶朱公,商人势力开始在政治上起作用,对时局表达自己的看法2、士阶层地位的提高和养士之风的盛行苏秦张仪的朝秦暮楚,不必耕织。孔子教授生徒,以此为业。春秋四公子: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候赢朱亥的鸡鸣狗盗之徒都能够发挥作用,敢为知己者死二、关于诸子散文散文也是作家独立的艺术创造,由于主体的差异,必然引起文风的区别。论语:雍容凝练,语言含蓄墨子:质而不华,以逻辑取胜孟子:气势逼人,语言酣畅淋漓庄子:汪洋恣肆,以浪漫称雄荀子:浑厚精辟,词彩丰美,长于比喻韩非子:峻刻峭拔,锋芒毕露诸子散文的分期第一阶段《论语》、《墨子》几乎都是语录体第二阶段《孟子》、《庄子》已有显著的对话式论辩,而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第三阶段《荀子》、《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他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先秦儒家思想、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孔子——语录体的时代孟子——长篇大论的时代荀子——坐而论道的时代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前551年9月28日(农历8月29)~前479年4月11日(农历2月11)1、生平《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二十多岁就开始授徒。50岁做上了中都宰,一年后“四方则之。”52岁当了鲁国的司寇,三年后鲁国大治“无饰贾,途不拾遗,男女别途。”后来他漫游各国。司寇: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孔子的思想①仁——思想核心。论语中“仁”出现了104次,道德只有100次。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和克己,在奴隶主占有奴隶作为工具的背景下,孔子提出人和爱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强调了人的作用。表现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用礼治、德治、反对刑罚,反对铸刑鼎。在外理国内事务上,财户分配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主张治国:“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他不满于混乱的现状,提出“正名”,“克已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表现在一般的人与人关系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己以安人”孔子反对用人殉葬,用俑也反对,说用人殉葬的人应该断子绝孙,大大冲击了奴隶制。表现在伦理关系上,孔子提倡忠孝信义,对上为忠,子对父为孝,朋友之间讲信、仁义,信者忠诚老实,夫子之道,一言以蔽之:忠恕而已。②天道观。对鬼神采取怀疑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祭神如神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③教育思想。A、倡行私讲学,把教育带到民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B、有教无类,《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称孔子“言人之性术,在此教耳,无种类。”“孔子招收学生学费是一束(十条)干肉。”仅此一次,学习时间不限。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广、山西的学生都有。成份复杂,有贵族子弟南宫敬叔,贫寒的颜回。流浪汉子路,曾偷过东西的颜涵聚。“夫子之门,何其杂也。”C、分科教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经)72人,分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科,因人而教材教法不同。关于《论语》。论是偏纂之意。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下来的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与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文学性的成就表现在1、语言简练含蓄。书中生动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语言精简含蓄,概括力强,并富于启发性、哲理性。很多成为后来的格言警句2、某些篇目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有一定的情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叙师生畅谈各人志趣爱好的场面,表现了孔子的循循善诱及学生的不同性格。3、善于运用比喻,对偶,增强形象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来之则安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语录体散文,但却是一篇难得的记事散文。结构完整,线索清晰,艺术上很有特色、文学性很强。

2、主要是以对话构成全文,没有多少记叙、描写。文章成功地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并成功地把人物对话与简洁的动作描写结合起来,更加突出人物性格,使文章摇曳多姿。

3、情节简单,但写来却曲折错综,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4、文章语言凝炼含蓄,生动传神,表现力强,增加了文章的感人性,很好地体现了《论语》的语言特点。

庄子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世称老聃。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经向他学礼。《老子》一书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格言,又押韵,特别便于记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庄子与《庄子》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神话、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shū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秦汉文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始皇帝。公元前206年,汉王朝建立。前面我们讲先秦文学,说明秦在其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朝代,虽然朝代很短,但是,也并不是就“秦无文学”。秦代统一以后,采取了如下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但是,秦代文学总体上不是很发达,一是因为时间短,二是因为长期征战形成的政治,法家集权政治。三、焚书坑儒,对异端思想进行压制。秦朝的诗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秦诗10首。比较著名的有《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是对防御、地界、交通等功能的长城的负面作用的慨叹。对生男生女的这种看法与中国传统的生育观似乎不同,白居易《长恨歌》,杜甫《兵车行》,对劳役、兵役、对统治阶级对女性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甘泉歌运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塸ōu。写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墓的壮丽风景和紧张的劳动气氛。《琴歌》:

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相别烹乳鸡,今适富贵忘我为。秦始皇是政治家,也是诗人。《史记》录荆轲刺秦王故事,荆轲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是诗人,而且,诗乐一体,能唱,初为变征之声,复为羽声慷慨。

荆轲图穷匕见,“右手执匕首,左手把其袖。秦王曰:听琴声而死。王以其计,轲不解,故及于难”琴女:罗毂单衣,可裂而绝。三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庐之剑,可负而拔。散文:《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吕不韦门客所编。战国著名的商人,而且,做成一笔大生意,奇货可居。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臣相。春秋战国养士成风。吕不韦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即《吕览》,包罗各家思想,是为杂家。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李斯,荀子的学生,和韩非子同学,后官至秦国臣相。秦始皇死后,和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与咸阳。“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谏逐客书》:长篇大论,论述驱逐客卿的坏处,语言的力量使得秦王下令停止驱逐客卿。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汉代文学汉代历时420多年,(前206—220),分为西汉和东汉。汉代在建国之初,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使得经过秦火的生产得到恢复。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废除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封制逐渐暴露出弊端,并且导致分裂的内乱,吴楚七国之乱。思想文化上,马上夺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开始重视文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并且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思想。重视儒生,抢救文化,陆贾《新语》,成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儒家典籍逐渐恢复并被统一版本,定位一尊。如《诗经》开始出现解释著名四家,齐鲁韩毛。汉赋汉赋由楚人的好赋发展而来,是汉代代表之文学,汉初的赋无病呻吟,没有屈原的人格力量和思想感情,因为阶级矛盾缓和,社会经济恢复和繁荣,以及统治阶级奢想风气的形成。这种风气也引起了封建文士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因而新赋的思想内容也随着变化,由抒发个人的强烈感情变为铺张宣扬统治阶级的华贵和享乐生活,由严峻的讽刺责斥变为温和的讽喻戏戒。内容的变化引起了体裁形式的逐渐变化,贾谊是汉代骚体赋优秀作家。赋的起源:1、一种修辞手法。诗经六艺,铺陈2、不歌而颂。班固《汉书艺文志》: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赋的发展阶段汉初高祖——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以骚体句式写成的赋,陆贾、贾谊、枚乘、严忌、刘安及其门客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杨雄、司马相如、东方朔东汉抒情小赋:抒情述志,篇幅短小。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王粲。汉代著名的赋家汉赋四杰杨雄:甘泉赋、羽猎赋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西汉大赋:铺张扬厉,劝百讽一东汉抒情小赋:成为个人抒情述志的工具汉赋的影响:给六朝骈文、唐宋赋体作了先导。文字技巧、词句放达气势对后世有积极影响。但形式主义,不主情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人。景帝时,做过武骑常侍,景帝不爱辞赋,因病免,往梁国,与邹阳、枚乘同为梁孝王门客,著子虚赋。以琴挑临邛富人卓王孙女文君,夜奔。后在临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着犊鼻褌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王孙以为耻,资助。武帝读《子虚赋》,言“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同乡狗监杨得意推荐为官,作《上林赋》。如韩非一样口吃,不善言语善著文,为陈皇后作《长门赋》,史称千金难买。汉代政论散文汉代享国之初,开始反思秦国灭亡的教训和汉代如何建国和如何迅速从百废中恢复生产、巩固政权。一、汉初政论文:政论兼史论二、西汉中期经学文风三、西汉末年复古文风四、东汉政论文:怀疑与清议汉代历史散文随着汉帝国的强盛和百家争鸣的最后结束,以及物质条件的日益具备,总结古代以来的历史文化从而给大一统的局面哲学的和历史的解释与记录,就成为统治阶级的迫切现实需要。太史公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带着浓浓的道学情怀写作了《史记》,以五种不同的体例,全面反映了三千年历史,开创了纪传体历史学、通史的范式,从而达到纪传文学的极致,它是历史散文的新的高峰,在《史记》影响下,东汉出现了《汉书》司马迁家世:《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六世祖司马靳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父亲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著有《论六家要旨》,系统总结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公元前145年,出生于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随父至京师,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yì;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zuó、昆明,还报命。”二十五岁时,以使者监军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足迹遍及“邛、莋、昆明”等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准备撰写一部通史。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52万余言。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56岁卒。本纪:皇帝君主政绩表:各个历史时期大事记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世家:先秦各诸侯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传记名称:书成之后初名《太史公书》,因书中在文章最后经常会有司马迁的个人评论,冠以“太史公曰”。传说东方朔看后名之曰《史记》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天道是自然,反对以天道干涉人事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的著作,来表达他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史记的文学成就1、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典型事件、环境刻画人物。鸿门宴,萧何月下追韩信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通过人物外貌2、戏剧性情节,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张良黄石公孺子可教3、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对话语言力求表现人物性格:周昌不能言,臣不能言,臣期期不可,期期不奉节个性化语言:借甲对乙的评论,传传互补语言感情充沛极富表现力。同样观秦始皇,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用民谚、民谣、土语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突破儒家“温柔敦厚”和“怨而不怒”的观念,提出“发愤著书说”,审美观念上尚奇倾向。杨雄《法言》:子长多爱,爱奇也。《史记》的影响:一、开创了史书的体例:纪传体,为后代史书编撰树立了楷模。二、独特的史识:不虚美不隐恶,浓浓的道学情怀。陈胜、项羽。《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史记》中的人物情节常常作为后世戏曲的创作题材。赵氏孤儿,霸王别姬、文君夜奔、将相和、高祖还乡、萧何月下追韩信。四、许多情节也为后代小说之素材。如《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

五、《史记》的散文成为后世古文家学习的典范。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明代拟古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六、《史记》《匈奴》、《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为综合性传记,不专论人物,后为史家常例。《史记》被列为二十二史之首。1、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项羽,虽败犹荣,刘邦,2、司马迁的史识唯物主义的观念,没有天命鬼神,没有天人感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真精神3、为弱者代言的道学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大夫情怀汉乐府汉代诗歌“乐府”演变音乐机关——诗体名称(魏晋六朝)——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唐代)——从音乐角度,曾经合过乐的文学(宋元)“乐府”涵义1、秦设乐府,官属少府,所制之乐,供郊庙朝会用。1977年陕西秦始皇陵出土秦代编钟即有秦篆“乐府”2、汉初设乐府令,掌宗庙祭祀之乐3、汉武帝时,乐府扩充为大规模的音乐专署,除造作雅乐外,兼采各方诗乐,以观政教,娱声色。4、汉代乐府民歌采集、整理、流传《乐府诗集》分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的特点:一是广泛地社会性。二是生动的叙事性汉代乐府民歌的保存:鼓吹歌辞、相合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一、社会生活的实录: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二、人生问题的探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艺术特点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二、善于运用戏剧性对话、动作和独白三、形式比较自由,一字、二字、三字、五字。“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四、语言质朴、简练。五、赋的手法的运用六、比喻、拟人、夸张汉乐府的影响一、现实主义精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事而作(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诗歌)。二、充沛的情感。拔剑出东门。二、新的诗歌形式,五言为主三、艺术技巧:对话的运用,语言生动活泼,动作描写传神,给后世诗人提供丰富的创作经验。1、对战争的控诉: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相对完整的叙事诗,白描的手法写出战争造成民众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叙事真实,感情真切2、对苦难生活的描绘

病妇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夫妇别,临终托子闭门塞牍,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

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孤儿索母

情节完整、感情真挚、临终托子、育儿之难、求救故交、故交劝慰通过人物动作、对话,构造出一系列画面3、对爱情生活的描写从《诗经》以来,民歌中对爱情的描写往往最真挚、最强烈、也最形象。非常形象的比喻、夸张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lián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表达妾阶层的忠贞情操。以一段对话展开一个故事情节,使君调戏采桑女子,结果反被采桑女子奚落一顿。非常形象的侧面描写。服饰之美、观者之赞、太守之问,罗敷之答。赋的写法:铺陈其事,观者的赞叹、使君的英俊、荣耀。东汉时期的五言诗在形式上较西汉乐府更加整齐,艺术也更加成熟。代表作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没有具体作者。文人加工的痕迹,从民间流转转入文人之手,以首句为题。《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失意沉沦是古诗十九首的总基调1、征夫思妇的思乡离别之苦。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明月何皎皎,迢迢牵牛星,涉江采芙蓉2、抒发及时行乐的人生观:驱车上东门、人生不满百3、怀才不遇:今日良宴会、明月皎夜光、西北有高楼艺术特点:主要特色抒情,其抒情方式是用事物来烘托。1、通过生活情节写作者内心的活动。西北有高楼,写断肠人无知音2、运用比喻手法,冉冉孤生竹3、生动自然的语言风格: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189-192)开始,到589年隋代统一,历时400年,整个中国历史经历了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争连年不息。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建吴隋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196)………(约40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