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犯罪的主观方面分配学时:5学时。
教学目的:理解犯罪的主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和特征,了解犯罪目的和动机,掌握错误多定罪量刑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犯罪的主观要件是犯罪主体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犯罪主观要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正确理解犯罪主观要件,应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任何罪过心理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而根据二者之间排列组合关系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罪过形式。第一节犯罪的主观方面概述一、犯罪的主观方面的概念
指刑法规定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1、罪过:故意、过失2、目的和动机。其中罪过是必要要件,目的是选择要件,动机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但能够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二、犯罪的主观方面的特征
1.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2.是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状态。
3.是行为人对其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而不是对行为本身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4.主观方面通过故意或者过失表现出来。
5.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三、主观恶性与犯罪主观要件的区别首先,犯罪主观要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其所具有的法定性;而主观恶性则更多的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其范围相对较广,也不具有上述法定性特征。其次,主观恶性所体现的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维度内对于行为人人性的综合评价,而犯罪主观要件则更多的是行为人在实施特定行为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态度,从而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都是有限的。(四)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主观要件的区别人身危险性:指行为人将来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分为广义和狭义概念两种。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主观要件之间根本性的区别除了法定性之外,更为重要的也还是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因为人身危险性需要通过行为人的具体行为以及行为人自身和外在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预测其未来犯罪的可能性,其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行为时行为人所持有的特定心态,而属于一种较为宏观意义上的判断。先提出四个案例:(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随开枪打猎,结果将该人打死;(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随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
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什么不同?第二节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中,明知属于认识因素,希望或放任是意志因素。
1预见说又称认识说,或者表象说。只要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有认识或者认识到危害结果,而仍然实施该行为时,就认为其具有故意的心态。2意志说又称希望说,意欲说。行为人要对犯罪事实有认识,而且希望结果发生,才算构成故意。3折中说又称容认说。这种观点认为犯罪故意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对犯罪构成的客观事实具有认识,即具有认识要素,还要求行为人对犯罪事实的发生具有特定的意志要素。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意志要素并不限于意志说当中的“希望”这一意志要素,而将“容认”也纳入进来。我国刑法第14条的相关规定显然采纳的就是折中说的观点。(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认识因素是成立犯罪故意的前提条件,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基于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进一步通过意志,确定行为的方向,选择行为的方式和进程,最终达到行为结果的。如果对有关事实缺乏认识,便不可能是犯罪故意。
1.认识的程度: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认识的内容:
(1)对主体的认识:是否要求对特殊主体的相关身份有所认识?(2)对行为的认识(3)对客体的认识
(4)认识到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不可能造成损害,就不是犯罪。要确定故意犯罪,就必须查明行为人故意犯哪种罪、对哪种结果有认识。对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的认识是故意的重要内容,犯罪故意是建立在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基础上的,因此,故意的认识内容可以概括为对结果的认识,即对行为产生或将要产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内容与性质的认识。一般认为,行为人对其行为的自然结果具有认识,但这样一种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预测性的,即认识到行为可能会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不要求其认识到结果的确定发生。(5)对其他法定事实的认识,即法律所规定的其他选择的客观要件,如对犯罪对象、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的认识等。
(4)认识因素中不包括对行为的违法性的认识。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有例外,这主要是指,某种行为过去一直不是犯罪而是合法行为,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新的法律将其规定为犯罪。这时由于人们不懂法就很难了解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就要求行为人明知其行为的违法性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1希望希望:是犯罪故意意志态度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犯罪故意意志的典型样态,是指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目的地、积极地追求的意志状态,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努力希望达到的目的。“希望”即“追求”。基本特征:目的性积极性坚决性持续性。2放任放任:是指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不加控制和阻止的状态,危害结果的发生是他的意料之中的事。“放任”即“同意”。具体而言,是指行为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活动中,置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现实危险于不顾,执意实施该行为,认可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特征:行为目的与针对危害结果的心态之间的非重合性。犯罪态度的模糊性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根据意志因素的不同,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
(1)认识因素: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认识内容包括明知自己行为的性质、对象、结果与意义。直接故意需要认识的内容:A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B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何种危害结果。C某些犯罪的故意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特定身份等。D对规范的要件的认识。
直接故意不需要认识的内容:A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属于不需要认识的内容,即不需要行为人已经认识到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但要求其具有认识的可能性。B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客观的超过要素”。(2)意志因素:行为人积极希望此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具体表现形式: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一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而希望发生这种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2.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间接故意的认定需要建立在危害结果实际发生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危害结果的发生,自然无法单独认定行为人的心态特征。
(1)认识因素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事实上,在间接故意的认识要素当中是否能够包括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认识这一问题上,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案例:被告人赵某,男,32岁,某车队汽车驾驶员。2009年12月13日下午6时许,赵某驾驶”东风”牌货车由派州前往扬州,至苏皖界碑皖方一山区公路处,农民谢某因急事从右边路旁树林疾步冲出抢过马路,赵某见状向左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刹车,仍躲避不及,车右前轮将谢某左腿辗断。事故发生后,赵某见天色已晚,此地荒僻,无人目击现场,遂将昏迷不醒的谢某拖至路旁约2米深的护路沟内,自己开车迅速遁去。次日晨,谢某的尸体被人发现。经法医鉴定:受害人谢某左腿膝盖处粉碎性骨折,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2)意志因素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这里的“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已经明知可能发生的结果。“放任”是对危害结果的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即行为人为了追求某种目的而实施一定行为时,明知该行为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行为人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也不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而是听任危害结果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
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间接故意则是放任,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第三节犯罪过失案例一、过失犯罪概述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二)过失犯罪的特征
1.实际认识和认识能力相分离。
2.应为行为和实际所为不一致。
3.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矛盾。
(三)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
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
(四)过失犯罪的性质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五)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六)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国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支配之下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二、疏忽大意的过失
(一)定义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又称无认识过失,“不意误犯谓之失”。
(二)特征
1.没有预见。即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没有遇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在主观上不希望、不放任结果的发生,但仍然实施了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根本原因就在于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否则他就不可能实施其行为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2.应当预见。应当预见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有责任预见并且有能力预见。如果根本不应当预见,主观上就没有罪过,也就没有刑事责任。应当预见包括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两方面内容。
(1)预见义务。行为人对于结果的发生有预见责任。
(2)预见能力。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如果不能预见,也不负刑事责任。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预见能力,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三种主张。事实上,对于业务过失应采用客观说。对于一般过失,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以行为人本人的预见能力为准。
3.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原因是行为人的疏忽大意。如果不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是由于年幼无知、精神病等原因,则不具有罪过。对“应当”要素的认识(1)就注意义务的法源而言,借鉴相关的司法实践以及立法比较,可以认为注意义务可以发端自如下几个类别:法定义务:指法律、法规、规章、办法甚至包括合同等对行为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相关法律文件当中载明或者可以合理推断出来的注意义务;根据常识以及习惯等要求的注意义务。两个重要原则:1)信赖原则:指在涉及人数较多的事件中,行为人在实行某种行为的时候,只要不存在特殊情况,基于人们的相互信任、共同责任心以及社会连带感,可以信赖他人将共同遵守共同规则并且采用适当的行动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2)允许危险原则:指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但是,为了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乃至社会运行的必要,只要这样的一种危险行为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施行为所获取的社会价值超过危险行为的风险,即便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不存在过失责任。三、过于自信的过失
(一)定义: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二)特征
1.轻信可以避免,即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行为人自恃具有防止结果发生的有利条件,他在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希望也不放任,而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自信这种结果不会发生,但事他过高地估计了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利因素,过低估计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程度。这就是“轻信”。
2.已经预见。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认识因素。这是成立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的前提,是其区别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明显标志。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相同点:都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没有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不同点:
1.认识因素上: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即明知这样确实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他没有想到靠什么办法来避免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预见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假定可能性。行为人过高估计了有利因素,过低估计了不利因素的作用,行为人对于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行为人主观和客观不一致。
2.意志因素上: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反对、排斥危害结果发生。疏忽大意过失的认识因素前提:应当预见事实:没有预见原因:疏忽大意。意志因素行为人反对危害结果发生或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至少可以说是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过于自信过失的认识因素前提:已经预见事实:没能避免原因:轻信能够避免意志因素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甚至出现尽力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倾向
被告人胡某,农民。胡某与本村魏某通奸,达到不可分离的热恋程度。两人预谋毒害胡某的妻子李某,然后结为夫妻。某日中午,胡某从地里回家,见李某在院子里摘豆角,厨房里煮着米饭,认为毒死李某的机会已到,急忙从里屋拿出”1605”农药瓶,往饭锅里倒了十来滴,然后往院外走,告诉李某他出去办事,饭做好后先吃别等他。李某煮好饭后,正在炒菜,这时胡某的儿子(8岁)从外边玩耍回来,嚷着肚子饿,李某便先给儿子盛了一碗饭,儿子吃了几口,便喊肚子疼,一会儿便死了。被告人周某,男,29岁,农民。被告人周某在其承包的石坑里爆破采石,因飞石落到于某家的责任田里,双方争吵起来。于某说:”如果你再放炮,我就坐在炮口上,看你敢不敢点。”被告人周某说:”你敢坐,我就敢点。”于某紧接着说:”我不敢坐我就是龟儿子。”被告人周某说:”我不敢点我就是龟儿子。”于是被告人周某将约2公斤的炸药包扔在地上说:”你有胆子就坐。”于某过去坐在炸药包旁边。被告人周某拿起一根约30厘米长的导火索,用剪刀剪去约20厘米,当着于某的面接上雷管插入炸药包内,点燃导火索后,被告人周某朝于某喊了声:”点着了,快跑!”随即跑离了现场,此时,于某向外挪动了一下身体,尚未起身,炸药包便爆炸了,于某被当场炸死。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一)意外事件
1.概念: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意外事件。在意外事件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2.条件:(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3.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相同之处都是发生了损害结果,都没有预见。不同之处在于,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应当预见也能够预见,但没有预见;在意外事件中,根据行为人的自身状况和当时的环境、条件,不可能预见。因此,是否应当预见、是否能够预见,是区分二者的关键。
(二)不可抗力
1.定义: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不可抗力。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2.条件:(1)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主观上没有罪过;(3)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行为人遇见了自身所不能控制和排除的外来力量,即使他要避免危险结果的发生,由于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无法避免。第四节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动机是驱使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按照一定方向进行,以达到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活动。即进行活动的心理起因。犯罪动机是驱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或意识冲动。
犯罪目的是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追求。犯罪目的具有选择性,如报复的动机会产生杀人、伤害、诬告、报复陷害等不同的目的;犯罪目的具有暂时性,一旦达到便不再存在。犯罪目的是一些犯罪的构成要件。第五节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案例一、认识错误的概念
错误指人们主观对客观现实的错误反映与认识,即主观和客观不一致。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又称为刑法上的错误,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他的主观认识同行为的事实情况或刑法上对该行为的评价不相符合。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一般分为两类,即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和对事实的认识错误。二、法律错误
行为人实施行为时,主观认识与刑法规范对该行为的评价不一致。这种错误是由于行为人不懂法造成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1.行为人将无罪误认为有罪。对此应按照刑法的规定处理,而不能以行为人的错误认识将其按犯罪对待。
2.行为人将有罪误认为无罪。此时行为人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不能以其不懂法而将其宣告无罪。
3.行为人对于其应成立的罪名或应处以的刑罚的轻重有错误认识,即将此罪当成彼罪、将重罪当成轻罪或将轻罪当成重罪等。此时仍然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不能因行为人的认识错误而使定罪量刑有所改变。
法律错误不影响故意的成立,仍然应负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影响刑事责任的大小,这主要是第二种情况。三、事实认识错误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主观认识与行为的客观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一般将事实错误作如下分类:
(一)客体认识错误客体错误,是指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比如,行为人误认为正在抓捕人犯的警察正与其朋友打架,于是上前将警察打伤。在此案中,行为人意图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权利,却由于其认识错误,而实际上侵犯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常的公务活动。对于这种认识错误,应当按照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客体定罪,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二)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如行为人在行为时,误把甲认为是乙而对其实施杀害行为。这种对体现相同社会关系的具体目标的错误认识,并没有使行为人罪过的内容发生改变,所以行为人仍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2)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比如,本想偷钱却偷到枪;(3)误将犯罪对象作为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比如,行为人误以人为兽而实施杀伤行为。对于这种错误,由于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不是故意犯罪,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过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4)误将非犯罪对象作为犯罪对象加以侵害。比如行为人意图杀害甲,但在黑夜中将牲畜误认为是甲而加以杀害。对于此种错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只是由于认识错误而未得逞,应而构成犯罪未遂。(三)对行为的认识错误
1、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实际性质发生了错误认识,常见的是把事实上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当作有利于社会的行为而加以实施,如假想防卫、假想避险等。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对行为的客观危害性没有认识,不成立故意,如果行为人有过失,成立过失犯罪,无过失的,属于意外事件。
2、对行为手段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所使用的犯罪方法或作案工具产生了错误认识,从而使犯罪结果不能发生。主要有两种情况:
(1)行为人所采用的手段具有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但由于其认识错误,使用了不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手段,如把白糖当成毒药杀人、把假枪当真枪杀人等。行为人的错误不影响故意的成立,客观上因为其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不可能得逞,因此属于犯罪未遂。
(2)行为人采用的手段足以造成危害后果,行为人误以为不能造成危害结果,如把有毒的食物当成无毒的食物食用,行为人主观上不可能有故意,可能属于过失或意外事件。
(四)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发展有错误认识。
(1)行为人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已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比如,行为人欲杀甲,将甲从悬崖上推下,以为甲已坠崖身亡而离去,但实际上甲被树枝挂住而未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此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但行为人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比如,上例中,甲坠崖未死,但在受伤回家的路上,被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轧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虽然相信自己的行为已致甲死亡,事实上甲最终确实死亡,但我们却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因为甲的死亡并不是行为人的杀人行为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交通事故导致的,因此甲负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3)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其预想的方向发展及其预想的目的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预见所追求的目标以外的结果。比如,行为人意图伤害甲,不料刺中甲腿上的动脉血管,致使甲流血过多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了甲的死亡,但行为人并无杀害甲的故意,因此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只能让其负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4)行为人实施了两个行为,伤害结果是由其中一个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以为是由另一个行为造成的。比如,行为人意图杀害甲,在用暴力致其昏迷后,行为人以为甲已死亡,为隐匿罪证,行为人将甲抛下悬崖,致使甲摔死。刑法理论上对这种情况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认为,此种情况,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杀害他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的行为,并且甲的死亡结果也确实是由他的行为所直接造成的,因此其错误认识并不能影响他的刑事责任,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1、期待可能性期待可能性,是指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不予实施违法行为,而应实施合法行为的情形。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期待做出适法行为的可能性但却做出违法行为时,才能对行为人进行谴责,如果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也就不能对行为人违法行为进行谴责与非难。该理论积极意义在于:考虑行为人本身的实际情况,不强人所难,能达到事实上的合理性和实质正义。不给被告人附加多余义务。
所谓犯意转化,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改变原来的犯罪故意,在另一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而导致此罪与彼罪的转化。在司法实践中,通常的犯意转化主要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在预备阶段的此犯意转化在实行阶段的彼犯意,即行为人以此犯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却以彼犯意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预备入室抢劫,进屋后发现没人实施了盗窃;相反,预备入室盗窃发现有人实施抢劫。第二种情形是在实行犯罪过程中的犯意转变,即在原来犯罪故意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故意继续实施犯罪行为。故意伤害的过程中,改变犯意,杀死被害人;相反,意欲杀死被害人,改变犯意,只是伤害被害人。犯意升高者,从新犯意(故意杀人罪);犯意降低者,从旧犯意(故意杀人中止)。所谓另起犯意,是指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出现,停止原来的犯罪行为而另起其他性质不同的犯罪故意,实施了另外一个性质不同的犯罪行为。犯意转化本质是此罪转化为彼罪,因而仍为一罪;而另起犯意是在前一犯罪行为停止后,行为人又另起犯意实施其他性质不同的犯罪行为,因而是数罪。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两者侵害的法益是否为同一或同类法益。如果是犯意转化,前后犯意所侵害的法益是同一或者是同类的;而另起犯意,前后犯意所侵害的法益多数情况下是不相同的。(2)犯罪对象是否为同一对象。犯意转化是针对同一被害对象而存在的;而另起犯意既可以针对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针对另一不同对象。(3)前一犯罪行为是否已停止下来。犯意转化是前一犯罪行为正在继续进行过程中的犯意变更;而另起犯意是前一行为由于某种原因已经停止后的临时起意。一、单项选择题1.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2.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3.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守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4.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里在梦游时将同宿舍里的某乙杀死,某甲早上后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属于()。A.故意杀人罪B.过时致人死亡罪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D.是睡梦中无意识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5.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过失D.过于自信过失6..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过失致人死亡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D.故意杀人罪7.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8.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甲驾车逃离。甲的主观心理属于()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9.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甲对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自己的父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应择一重罪处罚1.D2.B3.B4.D5.A6.C7.C8.D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佛山供电管理办法
- 加强财审管理办法
- 住培资金管理办法
- 双高资金管理办法
- 京师食堂管理办法
- 上海熟食管理办法
- 信鸽工棚管理办法
- 书院会员管理办法
- 嘉善闭环管理办法
- 剩余款项管理办法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采血后预防淤青的按压方式
- 2025年餐饮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
- 路灯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全册同步课课练(含答案)
- 无人机行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学校食堂保洁服务方案(技术标)
- 2024-2025学年牛津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南京卷)
- 《汽车制造物流管理教程》课件
- 建筑工地建筑垃圾(渣土)运输安全协议书(2篇)
- 2024年县乡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及完整答案【必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