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山东省青岛市胶南第五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光绪十四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木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照总局(征收茶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寒,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上述材料说明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B.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C.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四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根据题干信息“西商皆争购洋茶……华商连年折损……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可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因外国商人购买印度、日本的茶叶,使中国商贩亏损,这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B项正确,排除C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依然在中国,故不选A项;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故不选D项。本题选B项。2.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参考答案:C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参考答案: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时间“一五计划期间”来分析,一五计划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拉开序幕,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有利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从而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开展,故B项正确;A项与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没有关联,排除;C项是5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CD项排除。4.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辛亥革命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据材料“1912年……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正确。辛亥革命的爆发,在191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清朝统治被推翻,不符合“旧邦改造”,故B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也是为了巩固中华民国政权,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意义5.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参考答案:C6.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参考答案:D王安石变法。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的信息可以看出,这符合市易法的特定,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7.1995年,推动巴以和解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身亡。拉宾的牺牲说明(
)A、中东和平之路被迫中断 B、中东和平之路的曲折与艰难C、拉宾的执政违背了以色列人民的意愿
D、阿拉伯国家不希望与以色列和谈参考答案:B8.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思想因素B.农业发展滞后C.专制统治干涉D.商品经济推动参考答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饮食类著作出现说明农业发达而不是滞后,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专制统治的干预,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能体现饮食的多样性,但是饮食类著作还要从思想方面考虑原因,故D项错误。9.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社会普通开展个性解放运动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参考答案:C明清之际涌现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应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家在专制统治束缚之下,期待能够有个性解放,只能说是一种理想诉求,故选C;当时处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条件下,社会不可能出现普遍的个性解放运动,故A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并没有资产阶级存在,故BD的说法错误,排除BD。10.“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说明作者A.倡导君主立宪制
B.维护君主专制C.崇尚人的自由平等
D.抨击教皇骗子式的说教参考答案:C11.《董仲舒评传》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永祥的名著,该书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
)A.
董仲舒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C.主张君主必须按民意施政D.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参考答案:C1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发展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参考答案:C13.我国历史上采用多种纪年法。《兰亭序》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文中“永和九年”属于(
)A.公元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朝代纪年参考答案:B14.“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新中国诞生时,在冷战形势下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与中国主动示好的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政策,并波及至经济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故本题应选C项。BCD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新中国社会生活。
15.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A.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B.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C.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D.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参考答案:D根据“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分析国民革命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可知毛泽东没有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故B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才形成的,材料中时间是“1926年”,故C项错误。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行汉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参考答案:B17.在近代的西学东渐的历程中,中国在学习西方时经历的演变是
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B、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C、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D、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参考答案:A18.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A.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参考答案:D【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19.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为基础,反对“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于家庭”。这说明陈独秀A.否定儒家学说的现实价值
B.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与独立C.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
D.区别对待社会与家庭伦理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材料未提及儒家学说的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自由平等观念在社会和家庭同等适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忽视父兄等情感,故C项错误;材料中陈认为家庭和社会伦理应同等对待,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陈独秀20.中国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载人航天参考答案:D21.为了结束埃及分裂割据的局面,穆罕默德·阿里采取的措施是A.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 B.重点发展军事工业C.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D.彻底铲除马木路克参考答案:C22.德国后来逐渐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其历史根源是(
)A.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B.德国的殖民地面积过小C.德国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色彩D.德意志民族骁勇善战参考答案:C23.古史载:“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织绣),则女工不施。故工商,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自古有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材料作者主张()A.合理利用资源
B.以农为本
C.农商皆本 D.重农抑商参考答案:C考点:古代经济思想。从材料“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故工商,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农工商皆本,故选C。24.观察下图,据图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B.实用性技术应用性强C.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
D.重经验综合,轻视理论研究参考答案:C25.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力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参考答案:D26.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人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B.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C.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D.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它受到教会压榨最严重参考答案:C27.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参考答案:答案:D分析:材料讲述“学问之道”,而非批判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的是“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以水济水”,而非反对思想统一,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清朝选拔官吏时的一种科考方式,材料并未体现批判八股取士,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作者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思想僵化,盲目随从,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28.“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这部宪法”A.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D.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参考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了新中国1954年宪法。初步建立政协制度的是1949年第一届政协的召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都在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故排除A、D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1954年宪法无关,故排除C项。1954年颁布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29.民国初年北京的一个包车夫,曾是一个义和团民,但其时则已成为热心的天主教徒了。问他为什么改信宗教?回答说:“因为他们的菩萨灵,我们的菩萨不灵嘛。”上述现象反映了A.中国民众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B.西方宗教信仰被中国民众普遍接受C.中国传统文化信仰受到天主教冲击
D.中国民众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参考答案:C30.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A、家父掌权日益趋于巩固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参考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政治的经济职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多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3分)材料二、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的变化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4分)材料三、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它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国内外)和实践效果的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6分)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4)上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出现三个峰值,分别是1957年、1985年和1995年,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3分)参考答案:重农抑商;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一五”计划;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参考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消极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落后。(2)趋势:由升到降。(1分)(或:1929——1933年失业率升高,1933—1937年逐渐降低)举措:胡佛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1分)罗斯福采用调整恢复工农业生产、以工代赈、保护劳工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等政策,大力干预国家经济。(3分)(3)时代背景: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任意一点2分)(4)1957年: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确立计划经济体制。(1分)1985年:实行改革开放。(1分)1995年: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试题分析:第(1)题第一小问“经济政策”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限制商业活动”作答。第二小问注意设问的要求“消极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题第一小问“变化趋势”可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提示作答。第二小问“具体举措”可根据材料二中图片下的时间结合所学回答;第(3)题注意设问的要求“时代背景”“实践效果”,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4)题注意设问中的时间提示“1957年、1985年和1995年”,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思路点拨:结合相应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设问要求和分值,组织答案作答即可。32.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是每个民族的追求,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祖国统一也必然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
——黄遵宪《台湾行》材料二
1949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其妻儿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1962年,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材料三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将对国家、民族有利,是解决两岸问题的根本之道,不合作则相互抵消、损伤元气。——《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经验及对第三次合作的展望》材料四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据材料二,分析导致于右任与妻儿“天各一方”的原因。日记中反映出于右任怎样的情感?(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作用。(4)材料四体现了中央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而制定了什么方针?(5)据所学知识,指出“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6)综合上述材料,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1)《马关条件》把台湾割让日本。(2)原因: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情感:思念家人、家乡,盼望祖国统一。(3)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或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4)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5)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意义: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6)认识: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实现国家统一好的制度(政策)是维系和推动统一的重要条件。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