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七中学2022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七中学2022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七中学2022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七中学2022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七中学2022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七中学2022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A.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B.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C.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D.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参考答案:D罗马人的法律。依据材料“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得出罗马法比较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选D2.《十二铜表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

②体现了平民与贵族间的斗争③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④成文法的形式利于按律量刑A.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

D.④②③④参考答案:D3.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参考答案:D甲午中日战争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C项。4.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参考答案:D5.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记载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记载《田舍》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参考答案:B【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B项正确;根据“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就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故D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历史研究需要从若干个相同或者不同类的史料中找出其共性的东西,从而确定史料的真伪。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这一题一定要根据几个文字材料的大意找出其共同之处,就是可以推论出的结论了。6.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布尔什维克党起重要领导作用

B.工人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C.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D.以暴力革命为主参考答案:C7.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统治者认识到公民法的局限性

B.罗马的对外扩张C.法学家的努力

D.平民的斗争参考答案:B略8.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参考答案:C材料中《波兰分灭记》突出波兰灭亡在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意在激发改革图强意识,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在揭示波兰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排除A;打击顽固守旧势力和培养国人世界视野均非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D。10.马克思曾说:“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棵地呈現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豪不加掩饰了。”这反映了A.殖民掠夺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B.欧洲殖民者创造了近代文明C.资产阶级文明进程伴随殖民掠夺D.资产阶级生存离不开殖民地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一到殖民地它就丝豪不加掩饰了”,指的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过程中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和压榨。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殖民者犯下的罪恶,不是殖民者创造近代文明,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影响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参考答案:D12.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明显错误的一处是A.①一②段B.②一③段C.③一④段D.④一⑤段参考答案:D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获得较快发展,另外在1949~1952年发展速度也较快。13.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参考答案:CA项符合科举制,但不符合军功授爵制度,排除;B项符合军功授爵制度,但与科举制无关,排除;C军功授爵制度改变了世袭制,以奖励军功为升官加爵的筹码,大大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制的实施,使广大庶族地主上升为社会统治阶层,可见二者的共性在于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D项与两种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14.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是()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参考答案:D15.“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这种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反映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隋唐三省六部制C.汉内外朝制

D.清朝军机处参考答案:B16.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参考答案:C17.“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在英国支持下,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材料反映了()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金融B.此后中国的银价波动性加强C.国民政府放弃了长期实行的“银本位”制D.此后法币币值受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加大参考答案: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民政府统治,故A项错误;中国的银价波动性加强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说明传统“银本位”制遭到放弃,故C项正确;法币币值受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加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8.下图我国近代典型居住建筑——大杂院,他的特点是(

)①主要分布在北方城市②为富家大户所居住③是中西合璧的产物④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①③④参考答案:B19.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

B.御使大夫

C.太尉

D.诸卿参考答案:B20.2012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4周年。今天,我们重温它倍感亲切,它的主要内容有()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③宣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昭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参考答案:A21.下列企业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A.继昌隆缫丝厂汉阳铁厂B.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C.发昌机器厂大生纱厂D.贻来牟机器磨坊江南制造总局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依据所学,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企业,故排除A、B、D三项。发昌机器厂、大生纱厂属于民族企业,所以应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表现22.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述了这样的情节: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A.当时苏联国内物资极度匮乏B.当时正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当时正值新经济政策时期D.义务制劳动是保障苏联经历战争考验的重要手段

参考答案:C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作出的最重大的决策是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D、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考答案:B略24.“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具体考查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君权神授”、“强干弱枝,中央集权”、“男尊女卑”,排除A、C、D。材料主旨即能够体现“君父同伦,家国同构”,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及其特征【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分两个层面来把握。第一,专制主义,主要体现的是皇帝在中央通过削弱相权等,加强君权,涉及到皇帝制度。第二,中央集权,主要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独立性不断减弱。综合起来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围绕处理君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展开。25.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参考答案: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头上和脚上的变化”、“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结合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解答即可.解答:注意题干信息“头上和脚上的变化”、“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风易俗,如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正对应题干“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26.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参考答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材料图表反映出1927年4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前,中共以城市斗争为中心,工人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10月,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农民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与党员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27.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B.北伐战争兴起,局势动荡不安C.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D.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困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的信息说明主要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取土重来。故B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原因28.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或减少了一些“衰败选区”和小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并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其它城市。这表明当时英国A.选举制度完善B.责任内阁制形成C.工业城市崛起D.普选权得以实现参考答案:C根据时间“1832年”和题干中的“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可知这是在工业革命进行中,英国议会改革是适应工业城市崛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需要,故选C;选举权的范围当时还很窄,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前期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29.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依托的是航海,连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现在除了集装箱航运外,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则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了的经济全球化。据此判断,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是A.市场B.科技C.交通D.资本参考答案:B由材料“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则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了的经济全球化”,可知“高速公路和高铁”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方式,隐藏在背后的推手是高科技,故B项正确。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方式,市场的发展是表现,资本是世界市场形成和扩展的内在推动力,故排除ACD项。30.《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参考答案:A材料提及“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意指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A项符合题意,正确。秦始皇时普遍推行郡县制,不是开始实行,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取代,没有一直影响后世,C项排除。选官制度方面历朝历代也在变化,军功授爵制度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所代替,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下图所示。请回答:(1)概括促成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6分)(2)请举两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1)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6分)(2)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等。(答二即可,6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材料三《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待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1)材料一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2)材料一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⑤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二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4)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参考答案: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分)尼克松访华。(2分)影响:标志着中美关系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或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或中日建交。(4分)(3)“求同存异”的方针(2分)(4)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2分)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一中图片①②信息中可以看出,①圆明园被焚烧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劫掠行为所致,而对于后者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2)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反映出的信息不难判断出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中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一项基本政策——“求同存异”是周恩来总理个人魅力的重要体现,他的见解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这一原则也对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产生了重要的意义。(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材料,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美建交的核心原则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中美建交的最根本的要求,这是针对台湾问题而言的,一个中国政策是中国所必须坚持的。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