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古典文学及传播_第1页
第三章中国古典文学及传播_第2页
第三章中国古典文学及传播_第3页
第三章中国古典文学及传播_第4页
第三章中国古典文学及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国古典文学及传播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先秦:神话,诗歌,散文秦汉:赋,散文,乐府诗歌魏晋南北朝:散文,诗歌,小说唐代:诗,中国古代诗歌王国;散文宋代:词,诗歌,散文,元代:元曲,杂剧明清:小说,戏剧神话:盘古开天、女蜗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诗经》:著名篇目《关雎》《氓》《伐檀》《硕鼠》《七月》等。

屈原与楚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焦仲卿妻》《上邪》

曹氏父子的建安文学曹操:《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曹植:《七步诗》《洛神赋》

晋代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志怪(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南北朝民歌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唐代诗人,名家璀璨,风格异彩纷呈。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散文,唐宋八大家。宋代词家辈出,流光溢彩。豪放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元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杂剧: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

王实甫《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元剧中最长一部)明代小说: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戏曲:汤显祖《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惊梦》清代小说: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戏剧:孔尚任《桃花扇》第二节《诗经》及其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一、《诗经》概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中的一些诗成为现代作家创作中的一个元素。琼瑶小说《在水一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诗经》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按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内容)十五国风(160篇)、大小雅(105篇)、三颂(40篇)反映生产生活,反映爱情婚姻,按表现手法分“赋”、“比”、“兴”。(艺术)二、《诗经》在亚洲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在越南朝鲜,《诗经》是读书士子必读经典。历史上日本研究《诗经》著作极多:村惕齐《诗经示蒙句解》《笔记诗集传》宇野东山《毛诗国字解》中井履轩《诗经彫略题》皆川淇圆《诗经绎解》仁井田好古《毛诗补传》龟井昭阳《毛诗考》二战后,日本汉学家取得成就:白川静《(诗经〉——中国的古代歌谣》,长泽规矩也的《毛诗注疏》三、《诗经》在西欧的传播和影响《诗经》在西欧传播始于16世纪前后,主要传播者为耶稣会的来华传教士。第一个将《诗经》译成西方语言的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金尼阁两次来华,精通汉语,将包括中国儒学经典“五经”译成拉丁语。此后《诗经》在法国研究渐成规模。马若瑟神父、西伯神父等都作出贡献。“国风为讽刺短歌,通过这些歌谣可以体察民情,了解人民的性格、兴趣、才能和风俗”“如此优美和谐,贯穿其中的是古老的高尚而亲切的调子,表现的风俗画面是那样的纯朴和独特”,“一部伟大而特别的诗集,是那一历史阶段中珍贵、不朽的作品”。(西伯神父)1896年法文、拉丁文、中文对照《诗经》全译本出版,译者为法国著名汉学家顾赛芬,曾经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华。《诗经》在德国也有较大影响,1833年,理查德将拉丁文的《诗经》全本译成德文正式出版,引起广泛重视。1880年,著名汉学家斯特劳斯《诗经》新译本问世,被学界称为最准确的《诗经》译本。西欧其他国家汉学家也对《诗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英国人威廉琼斯、瑞典人高本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诗经》在东欧的传播和影响19世纪初期,俄罗斯已有《诗经》俄译本。修士瓦西里耶夫《中国文学笔记》:“《诗经》反映了社会政治主题和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它比任何一部作品都更能表现劳动人民的习惯和情感。”1957年,什图金《诗经》选译本和全译本;费德林《〈诗经》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李谢维奇《中国文学体裁概念的产生风雅颂》

“中国诗歌对世界诗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引起全人类惊奇的诗歌杰作中,名为《诗经》(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的选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诗歌对远东各民族的诗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日本和朝鲜。”(《中国诗歌选集》译者语)第三节唐代诗文及其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抒情诗歌。诗歌的传统始于公元前数百年,一直流传至今,虽其全盛时期远在唐宋,但从不间断。历年积累下来的诗歌不可胜数,诗的形式有时也异常繁复,可是写作技巧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水平。至于各个时期中,能以诗入选而传世的诗人更是不胜枚举。从量的方面来说,欧洲没有任何诗坛能出其左右,从质的方面来说也可以同欧洲同类形式文学作品相媲美。”——美国汉学家海陶玮

一、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白居易诗文传入日本后,上至天皇,下至普通士人,无不以诵读白诗为快事,甚至将白居易奉为神,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白太保传》云:“太保(白居易)者是文曲星神。”《十训抄》曰:“乐天为文殊之身,当可信。”日本几代天皇都是白居易诗文的狂热爱好者。嵯峨天皇醍醐天皇:“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高仓天皇日本王公士人对白居易备极崇拜,以研究《白氏文集》为世传家学,显贵当时。日本其他著名士大夫如高阶积善、藤原为时等,将白居易视为神世界的贤师,以读白诗为莫大享受。小说《源氏物语》中与白居易有关的章节达130余处,直接引用或模仿白居易诗文47篇。“文学之神”菅原道真随身携带《白氏文集》。《不出门》(白居易)不出门来又数旬,将何销日与谁亲。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古人。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调伏身。《不出门》(菅原道真)一从谪落在紫荆,万死兢兢踞蹐情。都府楼才看瓦色,观音寺只听钟声。中怀好逐孤云去,外物相逢满月迎。此地虽身无检系,何为寸步不出门。

李白、杜甫诗文在日本李白诗文在日本有一批仰慕者,以松尾芭蕉最为著名。松尾芭蕉有“徘圣”之称。自号“桃青”,与“李白”二字相对,表示对李白的崇敬。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松尾芭蕉《奥州小道》:“日月是永久的旅客,年年岁岁流逝而去的岁月,也同样是行旅。在舟船上度过一生,揽马辔而任年华逝去,朝朝暮暮在旅行,以游旅为归宿,如此而已。”杜甫诗文12世纪受推崇。许多人在创作中频繁引用杜甫作品。日本名著《太平记》卷4《笠置囚人死罪流刑事》中,引杜甫《将赴荆州别李剑州》中诗句“路径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谣曲·俊宽》引杜甫《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户时代仿杜诗风格作品出现:杜诗“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松尾芭蕉仿作“隔云友天外,雁飞生死别”;杜诗“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松尾芭蕉仿作“明日麓间雾,平畴空去水”。二、在欧美的传播和影响唐代诗文对欧美的影响小得多,20世纪开始。美国研究唐代诗文的学者:刘若愚、佛兰柯尔、高友工、梅祖麟、欧阳桢、戴维斯、年豪士、巴兰拙理、詹玛丽、杜国清、克罗尔、华格纳、李珍华等。佛兰柯尔《李花与宫女》、高友工《唐诗的意蕴、隐喻和典故》《唐诗的句法、用字和意象》、戴维斯《杜甫》、年豪士《柳宗元》、巴兰拙理女士《元稹》、詹玛丽《高适》、杜国清《李贺》、克罗尔《孟浩然》等。众多研究唐代诗文美国学者中,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最为著名,也最具国际声望。刘若愚(JamesI.Y.Liu)[1926-1986]:美籍华裔文学理论家、诗人,斯坦福大学教授。主要有《中国诗的艺术》《中国文学理论》《北宋词人》《李商隐》等。英国最早翻译唐诗者索姆·詹尼尔,18世纪中期汉学家,政治家、诗人。1829年,英国著名汉学家戴维斯编译出版《中国诗选译》1986年,法国人胡若诗女士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唐诗中的镜与知》,受到普遍好评。

欧美学者对唐代诗人的个体研究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在欧美最受重视,研究者很多,专门研究的著作有几十种。李白诗在欧美也有广泛介绍,一般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都要谈到李白。

“在唐代诗人里,欧洲最早知道的是李白。原因是李同历史的关系没有杜甫那样密切,所以在译本里他的诗反倒似乎更加容易理解。”(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欧美学者研究杜甫的时代稍晚,主要著作有:安德伍德《杜甫——月光下的中国吟游诗人》威廉.胡《杜甫,中国大诗人》洪业《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诗歌注释》琼戈尔《杜甫诗选》谢列布里亚科夫《杜甫评传》杜甫在东欧特别是前苏联地区的影响要大一些。白诗在德国和前苏联很有影响。20世纪初德国中国文学热中,白居易备受关注。李贺在欧美的名声非常响亮,几乎与李白、杜甫、王维等齐名。1967年,澳大利亚出版玛格雷特的《李贺》,介绍评述李贺生平和诗歌。1970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费罗德萨《李贺诗》,收录绝大部分李贺作品。1958年后,美国掀起一股“寒山热”,寒山诗在许多美国青年中广为流传。第四节宋元文学及其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宋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将词艺术推向新的顶峰。海外学者对宋词研究重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国外对宋词的总体研究美国、日本、加拿大的研究居领先水平。1、美.汉学家孙康宜《自晚唐至北宋:词的发展》,详论词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2、美.汉学家刘若愚《词的若干文学特质》,认为词是探索情感与知觉世界的一种工具。3、日学者村上哲见:对宋词研究全面而系统,《宋词研究唐五代北宋篇》、《宋词》、《李煜》等。4、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海外宋词研究的佼佼者。《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词丛稿》等备受好评。

叶氏论词原则:第一,知人论世,考察作者的生平与为人,即客观遭际与品格、修养;第二,通古今而观之,考察作品产生的环境背景;第三,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对照分析,中西结合,融会贯通。叶嘉莹,号迦陵,先祖系叶赫那拉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8年随夫迁台,在台湾各大学任教。后赴美任教讲学。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起回国,在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客座,影响深广。著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等。

诗可以让人内心平静;诗,让我们心灵不死。——叶嘉莹

“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二)国外对宋代词人及其作品的个体研究对苏轼、李清照的研究最多。1、法.侯思孟《1082年苏轼在黄州度过的一个节日》2、前苏.戈鲁别夫译《苏东坡诗词集》3、日.小川环树《苏轼》(上、下)、《苏东坡集》、《苏东坡诗选》等4、前苏.巴斯马诺夫译《李清照漱玉词》,“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诗歌史恐怕都不曾有过一位女性可以与李清照相比”5、美.雷克罗斯和林春编译《李清照集》,将其作品分为七类:青春、孤独、漂泊、丧夫、政治、玄思、暮年。

元代杂剧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从17世纪开始,法、英国是最早传播地,德国相对晚些。(一)风靡欧洲的《中国孤儿》1、元杂剧《赵氏孤儿》(纪君祥)。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731年译成法文,第一个将《赵氏孤儿》介绍到欧洲。此后英、德、俄译本出现。2、1755年,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国家剧院上演。《中国孤儿》将背景转换为蒙元时代,同时深化了主题。

“《中国孤儿》虽然有不尽人情之处,然而却充满了浓厚的情趣;情节虽不免于复杂,然而线索脉络却清晰分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