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全国一等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全国一等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全国一等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全国一等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C.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 D.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2、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可以反映出明代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B.商业资本活跃C.自然经济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3、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汉代时全国经济中心南移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D.汉朝时耦耕已在上述各地推广4、《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5、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6、“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7、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8、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0、(宋绍兴年间,官员张登)曰:“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利’字,只当以‘义’字对。”因详言义利之辩。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 B.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C.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 D.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11、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人口增长B.稳定地方秩序C.完善政绩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12、镇市是连接城市、乡村的贸易点。宋代,政府开始在镇市设置“监镇”,负责管理税收和维持治安。北宋神宗时期,全国镇市已达一千八百多个。据此可知宋代()A.城乡二元结构受到冲击B.镇市的经济地位日益显著C.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强D.地方税收主要依赖于镇市1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14、《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儒家对农业的重视15、《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A.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16、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材料三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项目1992年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国民生产总值24000亿元倍 国民收入174000亿元 倍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和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西欧和中国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18、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清)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材料二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熔化)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磨刀石)。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三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材料四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昺)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五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景德窑名扬天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毕昇活字印刷技术有哪些优点?活字印刷术外传到欧洲,对其带来的政治影响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与发展的原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A2、B3、C4、D5、D6、B7、C8、C9、B10、A11、D12、B13、C14、D15、A16、B二、非选择题17、(1)西欧:鼓励扶植工商业。影响: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国:重农抑商。影响: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2)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严峻国际环境;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3)特点: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加快提升)。成因: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一步对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