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学业分层测评15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学业分层测评15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学业分层测评15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学业分层测评15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解析】根据材料“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2.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导学号:14330112】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解析】题干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由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故选D项。【答案】D3.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故选C项。【答案】C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已经在上海逐步确立,故选D项。【答案】D5.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题干描述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它大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答案】A6.(2023·桂林高一期末)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导学号:14330113】A.电报电信业 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解析】航海事业与“铁索”无关,且其时效性很差,故B项错误;航空事业虽时效性强,但是其也与“铁索”无关,故C项错误;铁路运输的时效性不强,也与空中“铁索”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能力提升]7.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A.电车 B.有线电报C.电话 D.无线电报【解析】A项是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项符合题意;C项是有声通讯工具,与题意不符;无线电报出现在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答案】B8.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导学号:14330114】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解析】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的限制和排挤,而且帝国主义则趁机扩张自己的侵略势力,A、C、D三项表述符合题意。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与愚昧,一开始并不支持铁路建设,故选B项。【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14330115】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材料二19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年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材料三“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3)对比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我国取得交通成就的认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轮得行驶长江”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取的;“影响”,外国的轮船和铁路进入内地,也使得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到内地,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对中国近代化的交通的出现起了重要的作用。第(2)问,通过材料二的数据可以回答“特点”;“原因”主要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面临的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此外,国际上的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要考虑。第(3)问,从近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天津条约》。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速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客观上便捷了国人的交通出行;同时也刺激国人救亡图存、创办近代交通。(2)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行。原因:中国此前交通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意识强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洋务运动、新政等运动的促进;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