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书体的演_第1页
中国书法书体的演_第2页
中国书法书体的演_第3页
中国书法书体的演_第4页
中国书法书体的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书法书体的演变——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书体的演变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书体的演变古文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书体的演变

金文甲骨文书体的演变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传说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书体的演变石鼓文大篆李斯书小篆书体的演变毛公鼎大篆书体的演变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用笔向右下斜

)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东汉

隶书《曹全碑》

现藏西安碑林

东汉

隶书

《张迁碑》

现陈列于岱庙碑廊

隶书《张迁碑》书体的演变隶书《曹全碑》

书体的演变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

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楷书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书体的演变楷书——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书体的演变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流利而不草率,工整而不拘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被认为是行书第一。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书体的演变“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书体的演变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草书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线条美,字形相连、笔划飞舞、生动简约,最能充分抒发艺术家的豪迈情绪,体现创作者的个性风格。唐代的张旭和怀素是最优秀的草书家,书写速度极快,落笔龙飞凤舞,字迹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