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第七讲 地质灾害-地震_第1页
自然灾害 第七讲 地质灾害-地震_第2页
自然灾害 第七讲 地质灾害-地震_第3页
自然灾害 第七讲 地质灾害-地震_第4页
自然灾害 第七讲 地质灾害-地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地震

地质灾害是指岩石圈中各种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在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火山爆发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外,其他大多数地质灾害都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学习地质地貌灾害时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等进行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解释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地震中的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属于自然原因导致,世界上绝大多数属于构造地震;人为原因也可以诱发地震,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在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中,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破坏植被和不适当的开挖、堆积等人为因素加剧灾害的发生。发生机制点拨: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地貌背景;水文气象条件;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自然原因:1、地质构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地震发生2、岩石:地震频发,山体中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3、地形: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地形条件。4、气候:西南地区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动力条件。人为原因: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开矿,乱砍滥伐等均可能诱发滑坡;弃土弃渣的堆砌,大量松散物质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破坏山坡表层形成泥石流;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滥砍乱垦使植被消失,加重水土流失,破坏山坡稳定性,滑坡、崩塌发育易发生泥石流.想一想,哪些地区易发生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断裂构造发育、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地质灾害的防御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提高抗震减灾能力;如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滑坡和崩塌;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减灾意识地震基础知识

目录一、地震是怎么回事二、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三、地震活动带简介四、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五、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六、大震预警现象七、地震预报八、地震应急与救生知识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三个重要环节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极大的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对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

汶川地震向人们敲响了防患于未然的警钟!在地震预报还是个世界性科学难题的今天,如何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有效地把地震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掌握和了解地震基本知识的原因所在。

如果我们平时多一分防震的知识和经验,震时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宁可有备无震不可震时不备

一、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像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霜冻一样,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要认识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它的活动规律。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活动规律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是不均匀的,因而造成了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做缓慢运动,在这些巨大力量的长期作用下,有些岩石会发生倾斜、变形,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足够大时,一些本身比较脆弱或有些轻微裂隙的岩层就会在这种力量下产生剧烈的震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一般来说,地壳内部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大,地震的震级也就越大,造成地面的破坏程度也就越严重。

什么是地震?

地震:科学的解释就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产生的过程二、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极震区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宏观震中——是指地震时,人们感觉最强烈、地面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极震区——是指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的地区。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2.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震中区。一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称极震区。3.震级和烈度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4.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总结(联想水波):只感觉上下抖动-----处在震中区上下震动接着水平晃动------震中在附近只感觉到水平晃动------地震在远方震动持续时间长------震级大震动持续时间短------震级小5.

地震的类型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它是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2.火山地震:它是由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3.塌陷地震:它是由地下岩洞、矿井塌陷而引起。4.诱发地震:它是由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引发产生。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以上几类地震中,构造地震占绝大多数,并且也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地震。因此,是我们的重要研究对象。火山地震监测与研究是预报火山喷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云南省地震局在腾冲就建有火山地震监测台网,我们的腾冲火山科研项目获得了云南省自然科学进步一等奖。另外,我省今后将在澜沧江、金沙江、怒江流域建设数十个大型水电站,因此,水库诱发地震也是我们将要开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地震的类型

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目前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约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地震的类型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以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三、地震活动带简介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亚欧地震带

3)海岭地震带我国地震灾害状况: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频繁,灾害严重。我国大陆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的特点。因此,我国的震灾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四、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地震异常: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异常。地震异常分为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微观异常:指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仪器才能观测出的地震异常。宏观异常:由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包括:地下流体异常、动物异常)地下流体宏观异常主要异常现象有:井水突然发浑、变色、变味、升温、冒泡、翻花,水位陡涨、陡落;泉水反季节或不同于平常突然枯竭或涌出。(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1995年6月30日孟连7.3级地震前,州内都曾出现地下水异常现象。)水井翻花冒泡

无降雨而水质变浑、变色、变味天旱水位反而上升地下流体宏观异常多震区人们把地下水的典型宏观现象形象地总结成下面民谣:井水是个兆,震前多报告。无雨水变浑,天旱水直冒。水位起伏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动物宏观异常动物习性异常:1.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

2.抑制型异常:如行动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3.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动物异常行为平均在震前6小时出现,震前2~3小时达到高潮,这与多数短、临地球物理前兆也出现在震前数小时的特点较为一致。动物宏观异常冬眠蛇出洞犬吠狂跳动物宏观异常鱼跃水面猪跳圈老鼠搬家

动物宏观异常鸡飞上树

骡马不进厩动物宏观异常

多震区群众把众多典型动物宏观现象汇集成顺口溜: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乱拱来狗乱咬,鸭不下水鸡上树,兔子竖耳蹦又跳,冬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鱼跃水面蜜蜂闹,鸽子惊飞不归巢.

五、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1、地震宏观异常的作用

地震宏观异常的出现是最重要的临震指标。与其他预报方法相比,宏观异常在捕捉大震方面的优势恰恰在于它的短临显示作用。宏观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3――5天、几小时至10多分钟。只有个别情况出现在震前10多天甚至1个月以上。因此宏观异常的出现是重要的临震异常显示。

所以,在完成对地震形势趋势估计的背景下,及时发现、收集、分析宏观异常现象,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的关键措施。2、地震宏观异常的预报实例

地震宏观异常的预报效能已经得到了验证。中国第一次利用宏观异常对余震预报取得成功是在河北省邢台地震现场。1966年3月26日在宁晋县百尺口6.2级地震前,邢台地震工作队提出了三条预报依据:即震中区水位急剧涨落、井水翻花、发浑和动物异常行为反常;另一次是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渤海发生7.4级地震,震前,天津市人民公园地震测报小组,根据观察到的多种动物的异常反应,于18日11时10分,给天津市防灾办公室打电话,成功地预报了这次地震。

中国第一次对破坏性地震进行成功预报并取得防灾实效的是在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认。

震前,震中区大量的地下水、动物的宏观异常与突出的前震活动是这次载入史册的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此外,在对1975年5月29日龙陵7.4级地震进行预报的过程中,地下水异常变化在短临预报的判断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3、宏观异常观测是目前地震微观观测的重要补充

资料表明,地震宏观异常往往在震中附近的构造带周围密集出现。只要及时有效地对地震宏观异常进行收集,就有可能对未来发震地域作出判断,从而起到一般地震台站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4、宏观异常的识别注意!宏观异常并非都与地震有关

地震宏观异常的调查核实是识别宏观异常的重要环节。调查核实反映或收集到的情况时,首先要调查出现的异常本身是否可靠,其次再分析原因,查明是否与未来地震有关,即能否作为地震宏观异常。发现宏观异常,及时报告给地震部门,由专家对异常进行科学判别!

发现宏观异常,及时报告给地震部门,

由专家对异常进行科学判别!

地震前动物异常并不是必然现象,天气变化、生活环境改变、喂养不当、受到惊吓等,动物也会有异常反应。特别是养宠物者,切莫把某些反常当异常。总之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复杂,动物异常的调查与识别,必须从熟悉动物的生活习性入手,调查环境、生理、饲养状况等多方面的变化因素,逐个进行分析与排除,最后,将那些仍查不出异常原因者视为地震宏观异常。

地下水位变化确实可以引起地震,但降雨、流域汛期和灌溉,或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干旱也可能使水位上升或下降,切莫也把这些反常当异常。作为地震宏观异常的动物异常,与其它地震异常一样,也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出现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范围内。那些零星孤立出现的个别现象,往往不是地震宏观异常。六、大震预警现象大震预警现象主要有地声和地光

1.地光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在我国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地光的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伏,也有是电火花似的。地光的出现时间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所以不易观测。地光是地震前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报。虽然时间很短,瞬时即逝,但当观察到这种地震前兆后,应该利用这个短短的时间,争分夺秒,立即采取防避措施,减免生命财产的伤亡损失。

2.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内。实际上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所以地声确是一种临震的信号。有的震区就是因为重视奇怪的地声现象,使人们躲过了灾难。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作警报,应该立即离开房屋,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七、地震预报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就是对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也就是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报。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对地震工作作重要指示,中国的地震预报就是从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开始起步的。地震预报类型

长期预报: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进行的预报.

临震预报: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地震预报水平

我国目前地震预报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对某些类型的地震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对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地震预报的发布

地震预报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敏感问题,如果处置不当,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造成损失。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由政府统一发布地震消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地震专家在内都无权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意见。

地震谣言、误传

地震谣言:是指人们相互间毫无根据,甚至别有用心传播的有关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强度等情况的“消息”。

误传:是指有一定事实根据,但却被任意夸大歪曲的地震消息。

听到各种有关地震的消息时,要冷静并认真分析,不可轻信和再传播。要听信各级政府和地震部门的直接声音,打击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维护社会安定。否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此特别强调,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属于地震系统的任何一级单位、台站、科学家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如果我们听到某人说将要发生地震,并且把震级、时间、地点都说得很具体,那肯定是谣言。因为,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不可能给出如此具体的预报结论。八、地震应急和救生知识

1、地震应急震前家庭防震准备在地震危险区、多震区、政府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做好家庭防震准备。震前家庭防震准备

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震前家庭防震准备4、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1、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2、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3、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地震时室内如何避震注意!地震时千万不能跳楼切记几个“不要”:不要乘电梯,不要到窗边和外墙边,不要到阳台上,不要到床上和房屋中央,不要马上回屋找贵重物品和衣物。外逃前先关闭水、气、电源。地震时室内如何避震

通过对多次地震调查表明:地震时,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卫生间、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坚固家具附近浴室

教室---

在砖混结构教室,大震时,先躲避到墙角、墙柱下及讲台旁边,注意不要站在地板的大梁下面。在木结构瓦顶教室,学生应双手抱头迅速躲在课桌下、坚固物体旁。在学生宿舍---学生宿舍房间面积小,相对安全。坚固物品旁、墙脚、厕所、等是最好的紧急避震之处。地震过后,为防余震造成再一次破坏,老师要指挥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空旷地带,不要让学生到处乱跑或蜂拥挤向楼梯,切忌跳楼,以免造成非地震伤亡。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在学校的学生如何避震?在公共场合的如何避震?

1、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2、选择结实的设备(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要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身体应采取的姿势地震时户外如何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大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地震时野外如何避震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平时要熟悉居住和工作的环境(门的开向、通道方向、台阶高低、紧急出口、空旷场地方位等),灵活掌握震时自救方法,充分利用大震的预警时间和震后下一次余震到来的时间差迅速撤离。据地震专家和经历大震的生存者——“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的衷告和经验,应就时、就地、就物的自防、自救与互救。更重要的是,多震区职能部门应时常举行地震科普宣传,学习有关防震减灾的知识,做到有备无患,把损失降到最底程度。避震原则

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地震的幸存者进行抽样调查,在所有幸存者中,在大地震的过程中采取避震措施的达到了70%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