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语言类题型解题指导_第1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类题型解题指导_第2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类题型解题指导_第3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类题型解题指导_第4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类题型解题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之语言类题型

及解题方法指津一、炼字类题型一、导语: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这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诗歌的“炼字”这一环节,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便更快捷更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二、知识阐述:1、众所周知,古人作诗最讲究的就是“秀”和“隐”两个字。文字要美,寓意要深,这就决定了诗歌的语言必然是凝练的、含蓄的。他们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特别讲究“经济性的原则”,力争在刹那间见终古,于微尘中显大千;因此留下了很多“炼字”的佳话趣闻。大家能举出一些事例么?

(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做诗,反复推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2)、《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为什么呢?“绿”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唤起联想,引起游子思归的念头,与下文的“明月照我还”密切呼应。

(3)、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2、炼字的基本概念:说了这么多“炼字”的掌故,那到底什么是“炼字”呢?(思考,明确:)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像刚才所举的实例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就曾让贾岛煞费苦心,甚至冲撞了韩愈的官轿。还是韩愈帮他定了这个“敲”字。韩愈认为从诗句可以知道诗人是在夜间造访,而且是到一隐居之所,倘若这里用个“推”字的话,则明显带有唐突擅闯之意了,这样就显得诗人不太礼貌,于所营造的主人居所的环境氛围也不太切合。所以还是应该先敲门较为妥帖,因而用“敲”字更好。一席话令贾岛茅塞顿开,“推敲”一词也作为“在文字上用心雕琢”的代名词而自此流传下来。“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一种趣味,或者说是一种责任。

但是炼字究竟到什么程度算作最好呢?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也是煞费苦心的。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练含蓄、准确传神,炼字追求的境界具体表现在诗歌中有三个方面:

1、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特征

2、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

3、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闹”字的妙处:闹,安静、萧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竟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

“诗以一字见工拙”,象“闹”字、“敲”字这样炼得特别好的字,也被叫做“诗眼”,从某种意义上讲,“诗眼”也可以说成是炼字的最高境界。那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或者说炼哪些字才能妙传人物心绪,抓住景物特征,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呢?(二)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具体说来:

1、炼动词。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的最为突出。

比如大家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我以前总以为是这个“升”字。细细体味起来,二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升”只能描述出明月从海平面上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描述的只是月亮本身。而“生”字就不同,它让我们想到了生产生育的全过程,其中就暗合了胚胎从无到有到生的整个情节。仿佛大海是明月的妈妈,是她孕育了明月,又把明月从肚子里生出来。我们看到这一句诗,似乎是在现场观摩一个孕妇是如何既辛苦又幸福地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挤出肚皮外一样。一方面我们会联想到明月是怎样的如初生小婴孩般娇嫩可爱,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出大海是如何的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读起来感受自然不同了,这就是炼“生”这个动词的曼妙之处。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大部分是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如秋思之祖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藤和树两个字给我们的感觉是绿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加一个“枯萎”的“枯”字,生机没了,活力死了,颜色也换成黄的了。不仅如此,加一个“衰老”的老字,连体形都变的我们无法忍受了,沧桑之感顿出。而“昏鸦”的“昏”字,不但但是让光明离我们而去,而且思乡之情也渐露端倪,至于后面的“断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形容词里我们要注意那些表颜色的词,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我举唐代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中的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家是不是仔细考虑过这一“白”一“黄”两个表颜色的词?日头本来是红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怎么变成了白色?提醒大家联系《促织》中“成妻问卜”一段中的“红女白婆,填塞其室”。女孩的时候是红色的,到了老婆婆的年龄就变成白色的了。对!这里面有一个衰老的过程,以至龙钟老态的白日只能依傍着群山而逝。这是让人多么的伤感和无可奈何啊!而且这种必然趋势又是人力无论怎样都无法逆转的,想想都让人心碎!“黄”字也一样,河水从雪山上刚流下的时候是多么清亮啊,可是流得路程长了,在流泥细沙的作用下就变得浑浊发黄了,是的,河水也变老了,最后平静地流入了大海。它们从产生到消失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规律的,就像人的从生到死,也是一个我们不愿接受但不得不接受的过程。这样才引出后面如何以人力和自然力抗衡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两句。诗家用语的确是不同寻常啊!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比如2002年的高考题甲中提到齐己的《早梅》诗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其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为什么呢?因为“一”字炼得好!不仅暗合题目中的“早”字,而且一枝梅花傲然怒放于皑皑白雪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极富意境美。而从感情上,“一”字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那种难以言说的惊喜之情。一个“一”字,看似平常,却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妙传了人物心绪,还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换了“数”字,是决然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的。4、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古人曾经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可见虚字的作用的确不小。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静中之动、寂中之欢,写成了一曲绝唱。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2000年的高考题中王驾写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纷纷”二字,就写出了蜂忙蝶乱的状态,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做到语意两工,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这样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三、考点解析:元代文学家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意思是说人家古人做诗是讲究一个字一个字地锤炼,那我们读诗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文字要是咂摸出滋味的话,那就是读一百遍也是不会感到满足的。那么怎么鉴赏诗中的那些妙字和诗眼呢?我们一般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1)辨析词义、词性、用法(修辞手法等),又叫词义分析,词性分析和手法分析。看是否在打破常规后具有了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特点。比如我们做过张先的《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2)品味效果,又叫效果分析。

分析描摹物态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描摹心理传递了什么心绪,描摹情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看是否能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2004年上海高考卷中杜庠《赤壁》诗中颔联的“诸葛心中空有汉”的“空”字,就流露出作者对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的无限感慨。如果我们能养成从以上二个方面品味诗歌的习惯的话,我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提高的。理解赏析关键字词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命题的角度有三种情况:(1)对诗歌中的某一或几个关键字或词进行赏析。如2004年全国卷乙卷中对宋祁的《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进行分析,看其写的好不好?浙江卷要求分析李白的《菩萨蛮》中“玉街空伫立”的“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从诗中寻找关键字词。如福建卷要求从朱淑真的《秋夜》一诗中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对异文现象进行分析。所谓异文现象就是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某些诗句中的个别字词因版本而异的现象。如辽宁卷要求考生就苏轼的《蝶恋花》一词中“绿水人家绕”的“绕”字与另一版本的“晓”字进行比较,看哪一个字更恰当。湖北卷也要求考生就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失”中的“失”与另一个版本中的“阔”字进行比较,看哪一个字更好。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赏析关键字或词。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评价: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①彀绉:即皱纱,用来比喻水的波纹。②闹:热闹、浓盛。③浮生:飘浮无定的短暂的人生。“浮生若梦”,是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种消极的人生观。④肯爱千金轻一笑:怎么肯爱惜金钱财富而轻视欢乐的生活。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王国维认为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请用100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闹,安静、萧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竟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第二种情况——寻找关键字词。看资料:.(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这种题型的答题步骤:(1)找出关键字或词。(2)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3)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段,效果如何。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第三种情况——分析异文现象。看资料:(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这种题型的答题步骤:(1)表明观点。(同意哪种观点或哪个字更恰当)(2)说明理由。(具体分析其意境及表达效果)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上片写伤春: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二、语言风格类题型解题指津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

清新明快冲淡自然含蓄绚丽工丽沉郁雄奇奔放悲慨(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清新淡雅——

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2)冲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冲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冲淡质朴——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明净绚丽——

像一株静静开放的牡丹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明白晓畅——

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江楼月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明快简洁——

像一幅线条简洁的淡墨山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委婉含蓄——

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6)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清新自然——

像一池雨后出水的芙蓉如李白诗歌的语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7、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筚篥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8、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9、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出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10、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净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概括地说,就是三个词语:(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举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例1: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或质朴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例2: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然不乏清新之气;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例3、(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人王灼《碧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