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_第1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_第2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_第3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_第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四季和五带2历法3时间11四季和五带1.1太阳的回归运动1.2昼夜长短1.3太阳高度1.4地球上的四季1.5地球上的五带21.1太阳回归运动与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太阳回归运动:太阳相对于天赤道的往返运动南北回归线回归年31.1太阳回归运动晨昏圈极昼、极夜冬至晨昏圈夏至阳光冬至阳光夏至晨昏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41.1太阳回归运动定量地表现为太阳赤纬的变化。太阳赤纬总是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太阳赤纬决定: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51.1太阳回归运动根据太阳黄经求知所对应的太阳赤纬: sin=0.4sin太阳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61.1太阳回归运动与地球公转太阳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71.1太阳回归运动81四季和五带1.1太阳的回归运动1.2昼夜长短1.3太阳高度1.4地球上的四季1.5地球上的五带91.2昼夜长短概说纬度分布季节变化晨昏蒙影101.2昼夜长短概说晨昏线昼夜交替、太阳日(地球自转、公转的会合周期)昼弧、夜弧111.2昼夜长短二分: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等分所有纬线,昼夜平分121.2昼夜长短北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为极昼。131.2昼夜长短南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内为极昼。141.2昼夜长短球面三角形:三边都是大圆的弧度,边长用角度表示。球面三角形边的余弦公式:任何一边的余弦,等于其它二边余弦的连乘积。天文三角形(ZPS三角形):以天极(P)、天顶(Z)和所观测的天体(S)为三角形的顶点151.2昼夜长短半昼弧公式:cost=-tantan

和皆以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纬度,空间因素,即地理因素;太阳赤纬,时间因素,即季节因素161.2昼夜长短昼夜等长条件:t=90°,cost=0赤道,终年昼夜等长。二分,全球昼夜等长171.2昼夜长短昼长夜短条件:,同号(太阳直射半球)昼短夜长条件:,异号(非太阳直射半球)极昼条件:极夜条件:()181.2昼夜长短纬度分布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夜短,高纬度极昼非直射半球,昼短夜长,高纬度极夜191.2昼夜长短四个地带:极昼(以太阳赤纬为半径的极冠地带)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极夜201.2昼夜长短二分二至日的昼长的纬度分布211.2昼夜长短221.2昼夜长短季节变化二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二至时,昼夜长短极端各地全年平均昼长相等,皆为12小时231.2昼夜长短南北两半球极昼(夜)区的季节性扩大和缩小。每个圆面分上下两半,分别表示北极和南极地区。三个同心圆分别表示6634

,6944和7828的三条纬线。极昼(夜)区的季节变化241.2昼夜长短晨昏蒙影曙暮光晨昏蒙影(晨光+昏影)晨光始、昏影终251.2昼夜长短晨光始和昏影终的太阳“低度”标准分三级民用:6航海:12天文:18纬度愈高,持续时间愈长高纬度(高于48.5)夏至日,昏影未终,晨光已始,叫“白夜”261四季和五带1.1太阳的回归运动1.2昼夜长短1.3太阳高度1.4地球上的四季1.5地球上的五带271.3太阳高度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281.3太阳高度291.3太阳高度301.3太阳高度任意时刻太阳高度(h)sinh

=sinsin+coscoscost太阳赤纬当地纬度当地太阳时角t311.3太阳高度正午,t=0°,cost=1sinh

=sinsin+coscos按复合角公式有:

cos(-)=coscos+sinsin于是:

sinH=cos(-)=sin[90-(-)]

H=90-+(式中以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321.3太阳高度北半球H以南点为起点(南半球反之);当=时,H=90,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才可能达到90的太阳高度;南北回归线之间(不包括南北回归线),当>时,H>90;极圈内冬半年,若>90-,H<0。331.3太阳高度夜半太阳低度:H’=+-90白夜的纬度极限:-18=+23.5-90

=48.5341.3太阳高度纬度分布直射的纬度,最大。两地纬度差,就是正午太阳高度差。351.3太阳高度季节变化H=(90-

)+(90-

)可看作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即全年平均值

是对(90-

)的季节订正361四季和五带1.1太阳的回归运动1.2昼夜长短1.3太阳高度1.4地球上的四季1.5地球上的五带371.4地球上的四季

四季概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四季的递变四季的划分381.4地球上的四季四季的性质半球性现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半球性的(主要因素);全球性现象:日地距离的变化(影响很小);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391.4地球上的四季季节的天文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401.4地球上的四季太阳直射点移动和四季的递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之间的移动向北或向南移动向赤道或向回归线移动411.4地球上的四季太阳直射点移动和四季的递变421.4地球上的四季四季的划分我国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西方侧重气候方面431.4地球上的四季441四季和五带1.1太阳的回归运动1.2昼夜长短1.3太阳高度1.4地球上的四季1.5地球上的五带451.5地球上的五带五带概说五带的划分461.5地球上的五带季节地带天文地带天文方面(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气候方面(气温高低)纬度地带471.5地球上的五带48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四季和五带2历法3时间492历法2.1历法概说2.2阴历2.3阴阳历2.4阳历502.1历法概说计量时间的自然单位回归年(365.2422日)朔望月(29.5306日)太阳日512.1历法概说观相授时地相授时天象授时522.1历法概说斗柄授时中星授时晷影授时532.1历法概说历法分类阴历,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的关系;阳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的关系;阴阳历,侧重阴历兼顾阳历。542.1历法概说大月、小月、平均历月=朔望月平年、闰年、平均历年=回归年552历法2.1历法概说2.2阴历2.3阴阳历2.4阳历562.2阴历——概说基本原则:平均历月=朔望月平均历年=朔望月×12优点:每个日期都代表一定的月相缺点:历年比回归年短约11日,月序无季节意义572.2阴历——回历平均历月=朔望月=29.5日大月,单数月,30日小月,双数月,29日582.2阴历——回历平均历月比朔望月短0.0306日0.0306日×12×30=11.016日30年11闰(平年354日,闰年355日)月光初见为初一(相当于我国旧历初二、初三)592.2阴历——回历回历的太阳历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128年置31闰602历法2.1历法概说2.2阴历2.3阴阳历2.4阳历612.3阴阳历——概说晦朔弦望春夏秋冬侧重阴历622.3阴阳历——概说平均历月=朔望月平均历年=回归年19年7闰闰月、闰年632.3阴阳历——中国旧历夏历、农历阴阳历和二十四气并行逐年逐月推算干支642.3阴阳历——中国旧历阴阳历,用于一般纪事二十四气,指导农业生产652.3阴阳历——中国旧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回归年=12个节月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662.3阴阳历——中国旧历以月相定日序,日月合朔为初一672.3阴阳历——中国旧历相邻两次日月合朔的日数定月,30日大月,29日小月682.3阴阳历——中国旧历以中气定月序闰月:没有中气闰月为前一历月的重复692.3阴阳历——中国旧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702.3阴阳历——中国旧历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己卯53丙辰54丙辰55丁巳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712历法2.1历法概说2.2阴历2.3阴阳历2.4阳历722.4阳历基本原则平均历年=回归年平均历月=回归年÷12

优点:每个历日,都有大致不变的太阳黄经合确切的季节意义732.4阳历儒略历(JuliusGaesar公元前46年制订)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一闰6个大月、6个小月,逢单为大,平年二月29日742.4阳历奥古斯都历改正置闰制度August9月以后逢单为小月二月平年为28日752.4阳历格里历(GregoryXIII

1582年修改儒略历)1582年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使春分固定在3月21日改4年1闰为400年97闰762.4阳历缺点:岁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