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网上作业资料_第1页
2023年中央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网上作业资料_第2页
2023年中央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网上作业资料_第3页
2023年中央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网上作业资料_第4页
2023年中央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网上作业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核算网上作业01任务答案(3)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教材上第32页到37页中讲到了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根据你对生产核算理论依据及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的理解,说明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中(1)—(3)部门与(4)-(8)部门在总产出核算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一、

生产核算基本理论地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内容。是起点,对于其他核算具有重要决定作用生产过程是投入产出过程,是发明总供应的过程活动主体基层单位是微观主体,产业部门是宏观主体行业部门分类(三次产业)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也是重要主体机构部门分类(五个部门)生产产出货品有形的可储存生产和消费是分离服务无形的不可储存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公共服务中间服务消费它与中间产品消费合称中间消耗非公共服务最终消费服务它与产品的最终消费合称最终消费核算范围市场产出产出通过市场以营利为目的由市场决定其价格采用市场价格非市场产出产出不通过市场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由市场决定其价格采用虚拟核算1、自给性生产同类产品价值虚拟2、其他非市场产出活动的费用、成本来虚拟生产理论生产概念生产者运用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品和服务的所有消耗,发明出新的货品和服务的过程。生产理论综合生产理论物质生产理论其本质是指生产活动发明价值生产范围三次产业的活动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期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合(厂房或住宅),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涉及住户),不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同。GDP表达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GDP核算从核算时间上可以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从核算使用的价格上可以分为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发明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发明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长值的总和。用公式表达如下:增长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各行业增长值的和收入法也称分派法,是从生产过程发明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品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长以及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长+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当是一致的,由于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如此,由于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我国目前以生产法GDP为准。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记录及部门记录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在记录局内部,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于记录局内部各专业司常规记录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各种抽样调查资料。在记录局外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的记录及财务资料。除此以外,对于未能纳入常规记录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由此可见,GDP核算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互相印证、互相平衡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是一个国家在核算期内总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我国的官方记录机构负责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即,全国的GDP由国家记录局负责核算,地区GDP则由各省、市记录局负责核算。在这种体制下,各地区的GDP汇总之和与国家的GDP数据并不相等,这重要是资料来源方面的差异导致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区核算的国家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只但是有的国家通过特定的核算程序和技术解决人为地使国家和地区数据汇总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国则未做进一步的规定,只是由国家对地区数据进行定期的评估。我国的GDP核算始于1985年,是记录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此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使用的一直是MPS体系,即源于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物质平衡表体系。1985-1992年间逐步向SNA过渡,即向联合国推荐的源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核算体系过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中市场化成分的不断增强,计划成分的不断削弱,SNA核算体系越来越适合中国国民核算工作的需要。因此,自1993年起,国家记录局不再并列提供MPS核算资料,而是彻底转向SNA体系。国民经济重要总量指标的核算由MPS转向SNA的过渡期至此宣告结束。通过十数年的努力,国家记录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已经完毕了一整套涉及GDP核算在内的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工作,并配套出版了《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编制与计算方法系列丛书》,全面概括了我国核算领域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的有关问题。目前GDP核算工作正在此基础上对服务业,不变价,不可观测经济等较薄弱环节做进一步地完善。

GDP的作用根据用户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根据需求的近似性,我们可以将用户大体分为三大类。政府用户、专家用户和其他一般公众用户。对于政府用户来讲,GDP核算的作用重要是用于了解宏观经济运营的总体规模和健康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宏观决策者将根据GDP运营的总量、态势和轨迹来预计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并制订相应的控制目的,采用必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宏观经济的运营情况。对于专家用户和研究团队来讲,GDP将为他们提供实证分析和模型预测的基础数据,使他们可以根据理论对经济运转的合理性作出逻辑上的判断,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见或对现存的经济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向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决策者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营与合理增长。具体地讲他们可以运用GDP或人均GDP数据来研究诸如贫困问题,收入分派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生产率问题等。对于一般公众用户来讲,了解了GDP以及政府是如何使用GDP的,便是了解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大环境。比如:当一个公司知道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根据GDP等有关信息做出的,那么他就能在宏观政策出台前,对也许出现的宏观政策做一个预测,假如货币紧缩的也许性很大的话,那么他就能知道:下期生产获得资金不容易,生产成本会增高,就要及早地想办法、调整计划。当一个人了解了GDP的相关知识后,他就能根据GDP的走向判断出自己就业难度,工资增长也许性的大小等。经济增长率高(即按不变价计算的GDP增长速度),就业的难度就小,工资增长的也许性就大,但同时也许要面对的是物价增高的情况,这样他就可以调整个人生活规划,减少生活成本,提高生活效用。可见GDP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就连十六大制定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的也不也许不以人均GDP作为其指标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指标,由于人均GDP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衡量贫富一个首要尺度。值得注意的是,GDP虽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数字之一,但它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衡量生产的尺度,而无法全面反映效益、福利等其他与发展相关的指标。此外,GDP总量也不是越大越好,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如何,不仅与GDP总量有关还与GDP结构有关,涉及GDP的生产结构、支出结构和使用结构。只有合理的结构才干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连续发展。第三,GDP核算自身在核算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重要是指在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口径范围、计算方法、数据来源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种不完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核算体系和核算实务都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目前我国GDP核算人员正在立足中国的具体情况努力地对涉及GDP核算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善。对于一般公众用户所质疑的GDP数据不准确问题,如,被调核对象的不实填报,某些领导的人为干预等,属于非技术因素,要消除它们则有赖于记录立法和执法的强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及部门间的互相配合。尽管GDP与GDP核算依旧存在着上述问题和局限性,但我们必须看到GDP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测度指标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研究等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GDP核算也将随着其不断完善和细化的过程在宏观生产数据的生产和专业数据质量检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期期所有生产单位所生产发明的增长值的所有或总量。它表达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对生产过程结果分派形式的收入总量。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有三种方法:①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也可用机构部门的生产核算进行汇总,其结果完全一致;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各机构部门的中间消耗②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盈余或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机构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机构部门营业服余

③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10645亿元。排名第七名。三、根据你对生产核算理论依据及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的理解,说明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中(1)—(3)部门与(4)-(8)部门在总产出核算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答: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是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涉及两种,一个是以生产成果的所有价值测度,一般称为总产值或总产出。另一种是以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测度,一般称为增长值。

产业部门核算中(1)-(3)是从产品的生产所有过程中所新增长的价值部分进行计算,而(4)-(8)是从服务的生产全过程中所新增长的价值部分进行计算(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从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从概念、框架及记账方法等诸方面,都不同限度地吸取了会计核算的思想。同时,国民经济核算也需要运用会计核算、特别是公司会计核算资料。因此,两种核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公司会计核算之间又绝不是完全对等、简朴包容汇总的关系,而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本文拟就核算对象、目的及核算要素、原则、方法等基本问题,对国民经济核算与公司会计核算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澄清对两者关系的一些结识问题。一、核算对象和目的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一个特定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核算目的是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为公众提供信息。重要服务对象是公司所有者(业主)和债权人等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以及公司管理者,为他们提供公司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资料。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从内容看,它涉及一国当期生产、分派、消费、积累、对外经济往来诸方面的活动;从主体上看,它包容了一国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所有经济单位。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与公司会计核算构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各自独立的核算。在核算目的上,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个数据信息体系,重要是为了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与会计核算相比,更多地体现其分析性框架的功能。不同核算对象和目的决定了核算内容的差异。公司会计核算明显地具有下述特点:第一,强调资金量的核算,以资产(资金运用)和权益、负债(资金来源)作为基本核算恒等式,把公司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归纳为“先进->购入商品存货->销售->收取账款->钞票”的不断循环,视收入为货币资金的增长,费用为资金的消耗;第二,强调收益特别是投资收益的核算,它体现了投资者关心的焦点,因而损益使公司会计最重要的报表,赚钱是最受关注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尽管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量,却更加重视经济过程中的实际流量,经常通过对价值量作物量和价格的分解,通过价格缩减,来观测经济流量及其变动状况。除在金融交易中是对资金量自身进行核算外,其余价值量资料更多地体现了对表现各异的经济流量以价格为同度量因素所做的综合。在具体核酸中,国民经济核算遵循生产。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平衡式为核算框架,以生产作为核算的核心;重视比之便冬季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强调以核算期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特别强调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机构部门的分量核算,从数量上测度各部门之间及内部的结构关系,整个核算的出发点从国内来看是全方位的。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基本的,由此还导致出其他一系列差异。二、核算的基本概念

从构成两种核算的基本概念看,有些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与会计核算指标基本一致,有些则是公司会计核算无法体现或无法直接体现。下面对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一)资产、负债和权益(净值)

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对资产的定义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关于资产的分类。会计核算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区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国民经济核算则一方面强调资产的形态,规定区分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然后再作进一步分类。这两种解决有联系也有区别。例如,会计核算将那些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定义为流动资产,涉及钞票、存款、短期投资、应收给预付款项、存货等。这里,以“一年”为标准来区分固定资产与存货、长期债权与短期债权,这是国民经济核算所沿用的,但将存货(属非金融资产)与钞票、存款等金融资产项目放在一起,则不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规定。关于负债和权益(净值),两种核算的定义表面上看来具有相似性,事实上,由于核算的立足点不同,相似的定义下包含着内容的重大差异。公司会计是立足于投资者(业主)投入资本之外对外承担的债务相应地,权益作为投资者(业主)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重要体现为投入资本和与此相关的资本公职、盈余公积和未分派利润等。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将公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明确为资金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关系。其它部门作为投资者(业主)对公司的直接投资,公司会计是为权益,国民经济核算则是为公司对国家、居民、国外的负债。因此,运用会计资料进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负债与权益资料必须中心组合。应将权益数据按照资金来源进行细分,分离出其它各部门对公司部门的投资。(二)收入、费用、受益于总产出、中间消耗、增长值

收入、费用和收益是公司会计核算的重要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中在性质上与上述概念相近的是总产出、中间消耗和增长值。但这两组概念在内容上又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区别是总产出的确认标准不同于会计对收入的确认。公司会计依照销售发生来确认收入,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总产出则是依照生产而不是销售作为纪录的时间标准。不同确认标准的选择在于不同的核算目的。对公司来说,只有产品销售出去才意味着公司经济过程的终结和真正实现。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总量是当期生产总量,他不直接受是否销售的限制。产品生产关系到一国经济价值是否增长,而销售是一国内部的交易,只涉及产品在哪里实现(使用),不涉及是否实现问题。第二个区别是费用与中间消耗的内容的不同。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各种非耐用物品和服务的花费,即劳动对象的花费(计算净增长值时,中间消耗还涉及劳动资料的花费即固定资产磨损),而会计中的费用除以上内容之外还涉及或劳动的花费(工资及工资性支付)和一些计入生产费用的税金(如烧油特别税)等。差异的根源仍然和核算目的有关。公司会计从投资者(业主)角度结识问题,劳动者与政府是与投资者和公司对立存在的,对活劳动花费和税金的支付是为获取收入而不得不完毕的支付,外在于公司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并在收益计算中扣除。国民经济核算强调在原有经济价值上的增值,只有原投入的中间产品消耗才属费用消耗,劳动者与投资者同样,使已投入生产要素参与公司生产、发明增值的主体,因而对劳动者的支付与对投资者的支付同样,都是新增长值的经济分派行为。以上两个区别决定了利润和增长值的区别。一方面活劳动费用和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纳税是利润计算的扣除项,但却是增长值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利润已销售为基础,是销售收入中实际实现的收益,增长值则以生产为基础,是当期生产价值中所包含的新增长值。这样,运用会计资料计算增长值,除利润资料外,还须从费用数据中分解出其它增长值要素部分,最后还要注意生产与销售口径差异的影响。三、核算原则

明确核算原则是为了规范核算行为,使整个核算保持统一的解决。有些原则是所有经济定量核算都应遵守的,如真实客观性,横向可比性、纵向一致性、反映及时性等。此外一些核算原则也是不同核算都须明确的,但由于多种因素是不同核算所做的规定也许不尽相同。尚有一些原则则是某一种核算所特有的。下面我们就后两类原则对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进行比较分析。(一)记账基础

记账基础即记账时间原则,一般有两种:依照经济活动自身发生的实践作为记账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以货币收支实际发生的时间加以记录,称为钞票收付实现制。公司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其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应在销售完毕之后加以确认,费用则应以实际消耗发生来确认,支出也以经济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数额计入相应期间。对那些货币收支与经济业务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会计通过应收、应付、预提、摊销、递延等账户解决手段,反映在资产与负债诸项目中。国民经济活动也有实际资源流和货币流量方面。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比较侧重于经济活动实际流量的核算,因此它全面贯彻了权责发生制,涉及的范围涉及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涉及的范围涉及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的前提并不相同。假如确认收入有三种试点选择及生产完毕、销售完毕和收回贷款,那么两种核算只是在否认第三种选择上取得了一致。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生产层次上贯彻权责发生制,而会计核算则重要是在销售层次上贯彻这一原则。(二)配比原则

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规定在核算当期盈亏(利润)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对的配比。这一方面表现在从经济性质上应有因果关系,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花费而产生;另一方面是实践上的一致性,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国民经济核算在计算一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当期净成果——增长值即国内生产总值时,强调要保证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相配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和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也是配比原则的应用。但是由于总产出与收入概念的差异,配比原则在此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这是两种核算配比原则的基本差异所在。还须指出,会计关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在历史成本(实际交易成本)原则下在资金层面上成立的,是当期收入的资金与所花费的资金的配比。它注重内容上的配比,却不重视收入与费用中内涵的价格是否一致。而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规定,在计算增长值时,中间消耗同总产出同样,都应按照现期市场价格估算。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的解决方法,是以经济意义上的配比为基础,不仅在所属时期、所含内容上,并且在价格上都体现了配比。两种核算在这一点上的差异,在计价原则的比较中可具体看出。(三)计价原则

会计原则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核算,从而对资产及相关流量采用何种价格,两种核算都是为核算的关键问题。在可供选择的多种计价方式中,现行公司会计采用历史成本即实际交易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即对资产根据其购入成本计价,不考虑资产的重置和变现价值;使用资产形成的经营费用也一起历史成本加以估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也十分符合公司会计从投资者角度核算资金及其收益的特点。但是这样核算的资产量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在当期的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总是以当期价格计算。显然,只有在币值基本稳定前提下,这种计价才有效而合理。为货币购买力和物价连续变动(比如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时,如此解决的结果是一方面导致低估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因当期价格的收入与历史成本的费用向派别而高估受益,将持有资产产生的损益记入当期经营的利润并加以分派。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规定,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市场价格作为基本计价基础,在没有货币交易情况下,估价则根据指出的当期成本和可参照的市场价格做出。通常称此为机会成本原则,即按使用物品与服务是预料到的选择机会估算成本,而不管以前的购买价格是多少。这里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强调核算期当期而不是历史各时期的价格,二是强调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之所以采用了与公司会计不同的解决,重要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是对经济流量与存量的核算,不是单纯资金量的核算。一国国民财产是历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产品总和,而不是历期货币投资量的总和,它需要统一的价格作同度量因素来加以综合;同样,以当期总产出扣除中间消耗(本期或以往时期生产)计算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其前项与后项也应以同一时期的价格计价,以保证最终产品实物量与价格量的互相相应,使生产计量与分派、使用计量保持一致。由于计价原则不同,导致了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会计资料的最大障碍。一方面,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有关资料不能直接汇集成公司部门和国民资产负债表,不仅由于前者是个时期价格的混合量,还由于会计核算对在制品和制成品存货适宜生产成本计价的;第二,会计中有关销售和存货资料不能直接推导出公司总产出;第三,会计中有关生产费用的资料不能直接调整为中间消耗;第四,会计中的利润资料不能等同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司部门营业盈余,这是由第二和第三点决定的。由此以下,许多流量涉及公司部门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四)划分收支性质原则

公司会计核算原则规定,应将支出区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受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反映;资本性支出是指与当期和以后时期收益有关的支出,应计列为当期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然后在本期和以后时期逐步计入费用。依据收支性质加以划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了更广泛地体现和定义,一般将与当期收益有关的手指成为经常性收支,与资产有关的收支则成为资本性收支。这一原则规定,第一,在计算增长值过程中,中间消耗应仅限于与当期生产花费相关,不能挤入与未来使其收益有关的支出或花费;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要区分立足于增长值基础上所产生的经常性收支和与资产变动相联系的资本性收支。经常性收支涉及增长值的收入分派和消费、储蓄活动,它们不会影响支出者与收入者的资产负债变动;资本性收支涉及实物投资、资本转移及金融交易活动,收支的发生会对交易双方的资产负债关系产生直接影响。两种核算关于划分收支性质原则上的一致性,无疑有助于资料的转换和应用。尽管在具体操作上还须作细致的研究,但它为进行一下资料的汇集转换奠定了基础:从公司收益分派资料到国民经济分派核算的各种收入流量,从公司资本收支资料到国民经济有关投资核算的各种流量。(五)其它

谨慎原则是公司会计核算所特有的,它规定在核算中对一切也许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都应合理预计入账,而对也许取得的收入则不能提前入账。这一原则从主线上说是要保证对投资者提供比较稳健的信息,防止其产生任何偏于乐观的收益预期。显然这一原则与会计核算的目的紧密相连。国民经济核算没有功利性目的,无须体现谨慎原则,公司会计在谨慎原则下采用的特有核算方法如坏账准备金计提,存货计价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会影响国民经济核算对会计资料的应用,但这种影响不是主线性的。此外,交易者分类原则和生产、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特有的原则,对于以单个公司为核算对象的会计核算来说,这些原则是主线不必要的。四、核算方法

公司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是借贷记账法。作为一种复式记账法,它规定分项目建立T型账户,每一账户都分为借贷双方,分别记录与以账户有关的增长、减少及期末余额;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将以相等的数额分别计入至少两个相应账户的借贷方。国民经济核算也采用了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但由于宏观核算的特殊性,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与不完全等同于公司会计,重要差别在于:第一,公司会计采用借贷记账法,账户要严格区分其性质,不同性质的账户借与贷有不同的增减含义。国民经济核算在大部分情况下(除国际收支表)均采用简朴的复式记账,对每一账户的左右两方直接标以支出与收入、使用与来源、资产与负债表,每一项经济交易只要同时计入一个账户的收入(来源)方和另一个账户的支出(使用)方即可。第二,任何一笔经济交易都涉及交易双方,同时引起实际资源和资金的相向流动。以复式方式描述这一交易,即可以用甲方放弃实际资源,乙方取得实际资源(或甲方取得资金、乙方放弃资金)来表达,也可用乙方取得实际资源放弃资金(或甲方取得资金放弃实际资源)来表达。公司会计核算始终以本公司为立足点,即站在交易的一方来描述公司与外部间的交易。国民经济核算在描述各交易主体(部门)之间在各种经济活动上的联系时,涉及了经济交易的双方,是从两方分别描述的,因此在账户记录上表现为四式记账,即从甲、乙双方分别做复式记录。采用复式记账方法,意味着国民经济账户有着基本一致的结构和平衡关系,从而为资料的运用转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交易者分类原则和四式记账法这些特殊性,从交易一方描述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不一定完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从交易双方所做的描述。假如能对公司会计核算资料按照交易对方的性质加以区分,那么无疑会大大提高资料的可运用性。如投入资本和负债按照资金所有者的性质,融资方式分组,产品销售按照购买者性质分组,不仅有助于对的记录公司部门的经济交易,还可为其他部门(公司部门相应方)的记录提供参考材料。综上所述,由核算对象和目的所决定,国民经济核算与公司会计核算在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国民经济核算要运用公司会计核算资料,必须一方面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转换有关概念的内涵,特别要将建立在销售基础上的一系列概念调整为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转换。如何实现上述转换,需进一步研究和在实践中摸索。值得注意的事,会计核算模式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以往几百年间,它形成了一套较为严谨并得到了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然而近几十年来,经济现实的变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使之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如出现了增值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等。会计的新发展使得它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更加接近了。如增值会计注重反映公司对国民经济的奉献,并对公司投资者和劳动者的关系做了重新结识;通货膨胀会计则着重反映国民经济状况对公司核算带来的影响,强调以现期成本作为估算资产、拟定受益的估价基础。随着增值会计的出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开始由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配比向生产收入与中间性消耗的配比扩展,等等。这些核算思绪和内容,较之传统会计,要更加接近国民经济核算的规定。我国推行的新会计核算制度仍然是国际传统会计方法。因此,我们在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与公司会计核算的关系时,既要着眼于现行会计核算模式,又必须注意会计制度的新发展。

(2)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答: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生产法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发明的货品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品和服务价值,得到增长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长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长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长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期期内生产的所有货品和服务的价值,既涉及新增价值,也涉及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计算方法不同,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按产品法计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长值涉及增值税,所以计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计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计算,如交通运送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公司;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计算,如金融业(重要涉及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虚拟折旧来计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期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计入中间投入的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长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期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派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长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长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长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1)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所有报酬。涉及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还涉及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解决。

(2)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涉及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开支的各种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因此视为负生产税,涉及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3)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期期内为填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类公司和公司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公司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

(4)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发明的增长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称于公司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期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涉及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进口)

按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同一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因此从理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在实际计算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的影响,会有一定的记录误差。目前通常是以生产法或收入法为准,三种方法互相验证,并将记录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教材上第32页到37页中讲到了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根据你对生产核算理论依据及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的理解,说明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中(1)—(3)部门与(4)-(8)部门在总产出核算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一、

生产核算基本理论地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内容。是起点,对于其他核算具有重要决定作用生产过程是投入产出过程,是发明总供应的过程活动主体基层单位是微观主体,产业部门是宏观主体行业部门分类(三次产业)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也是重要主体机构部门分类(五个部门)生产产出货品有形的可储存生产和消费是分离服务无形的不可储存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公共服务中间服务消费它与中间产品消费合称中间消耗非公共服务最终消费服务它与产品的最终消费合称最终消费核算范围市场产出产出通过市场以营利为目的由市场决定其价格采用市场价格非市场产出产出不通过市场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由市场决定其价格采用虚拟核算1、自给性生产同类产品价值虚拟2、其他非市场产出活动的费用、成本来虚拟生产理论生产概念生产者运用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品和服务的所有消耗,发明出新的货品和服务的过程。生产理论综合生产理论物质生产理论其本质是指生产活动发明价值生产范围三次产业的活动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期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合(厂房或住宅),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涉及住户),不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同。GDP表达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GDP核算从核算时间上可以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从核算使用的价格上可以分为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

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发明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发明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长值的总和。用公式表达如下:

增长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GDP=各行业增长值的和

收入法也称分派法,是从生产过程发明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品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长以及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长+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当是一致的,由于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如此,由于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我国目前以生产法GDP为准。

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记录及部门记录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在记录局内部,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于记录局内部各专业司常规记录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各种抽样调查资料。在记录局外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的记录及财务资料。除此以外,对于未能纳入常规记录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由此可见,GDP核算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互相印证、互相平衡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是一个国家在核算期内总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

我国的官方记录机构负责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即,全国的GDP由国家记录局负责核算,地区GDP则由各省、市记录局负责核算。在这种体制下,各地区的GDP汇总之和与国家的GDP数据并不相等,这重要是资料来源方面的差异导致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区核算的国家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只但是有的国家通过特定的核算程序和技术解决人为地使国家和地区数据汇总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国则未做进一步的规定,只是由国家对地区数据进行定期的评估。

我国的GDP核算始于1985年,是记录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此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使用的一直是MPS体系,即源于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物质平衡表体系。1985-1992年间逐步向SNA过渡,即向联合国推荐的源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核算体系过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中市场化成分的不断增强,计划成分的不断削弱,SNA核算体系越来越适合中国国民核算工作的需要。因此,自1993年起,国家记录局不再并列提供MPS核算资料,而是彻底转向SNA体系。国民经济重要总量指标的核算由MPS转向SNA的过渡期至此宣告结束。通过十数年的努力,国家记录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已经完毕了一整套涉及GDP核算在内的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工作,并配套出版了《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编制与计算方法系列丛书》,全面概括了我国核算领域在理论层面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