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东汉时,选士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重视门第家世,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受到特别的看重。这些现象反映了东汉时期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受阻 B.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C.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激烈 D.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2.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A.利于统治阶层吸纳新鲜力量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C.标志着贵族爵位世袭的终结 D.与科举制的选官原则相悖3.中国古代选官关注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始于A.西汉武帝推行察举制 B.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C.西汉实行巡视监察制度 D.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选官4.西汉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据此判断“刺史”A.是地方的封疆大吏 B.是中央朝廷的重臣C.是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5.《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郑玄注:“省,察也”)。”这说明汉代刺史A.位高权重 B.专治冤狱 C.司法独立 D.职权有限6.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7.下图是有关学者据史传统计的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情况统计表(除去作为绥抚手段被察举的蜀吴人士),据此可知,西晋时期A.社会阶层的固化性被削弱 B.察举制可以有效选拔人才C.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 D.孝廉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8.下表所示为宋初部分君主有关科举制的言论。由此可推知,宋代君主言论宋太祖向者(以前的)登科各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者入仕)之路宋太宗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至京城参加考试)A.选官注重德才兼备 B.社会阶层流动加速C.工商业者地位提高 D.贫苦家庭受到救济9.考课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唐代官员的考课等级共分九等,获得中上以上等级者,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获得中中者,保持本禄不变;中下以下等,每退一等,减禄一季。据此可知,唐代的考课制度A.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 B.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C.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 D.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10.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C.宗室王族无缘政府官职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1.宋仁宗在位四十余年,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凡台谏所言,实时行下。其言是则黜宰相,其言妄则黜台谏。这体现了当时A.监察体制发挥作用 B.君主权力受到削弱C.宰相更换非常频繁 D.仁宗皇帝疏于政事12.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A.加快了高层人才的流动 B.提供了国家治理人才基础C.有利于封建政治民主化 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的膨胀13.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14.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明代监察御史209人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有29人。而非进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A.文化素养较高 B.选拔标准降低 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15.《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到:“凡有政事悖潺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明清时期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规范官员行为C.加强监察官的权威 D.提高行政效率16.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根据如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17.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由此可知,八股取士(

)A.便于选拔有真知灼见的人才 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束缚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D.有利于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18.下图为明代巡按御史机制运行要件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明代巡按制度A.巡按御史获得独立监察权 B.实现了对官员的有效监督C.以服务于皇权为主要目的 D.确立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19.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南北卷制度,对此说法欠妥的是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B.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C.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D.内容丰富,考试形式灵活20.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A.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二、材料分析题2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试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影响。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初仿照元代,依旧设立中书省、御史台并列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监察机关。后来由于胡惟庸一案,明太祖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御史台改为督察院。至此,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督察员内部除左右都御史外,还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督察御史不仅可弹劾中央官僚,也可监察地方。明朝在行政系统内部又设置六科给事中,分别对应六部,可对六部任何往来文书进行批驳弹劾,六科给事中和督察御史并称为“言官”。另外,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材料二1907年光绪皇帝下达圣谕:“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中央资政院对行政部门具有监察权。资政院可向有关的行政部门提出质疑,并且有权得到答复。如果有大臣侵夺资政院的权限,资政院可以请皇帝来裁夺。各省咨议局为各省议会筹备机构,对地方上的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监督权。——摘编自卞新龙、罗秋《试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材料三2016年以来,中央积极部署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三个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设立国家监察委,将逐步实现从以前行政系统内部监察机构的行政监察到独立的国家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的国家监察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监察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姬亚平、吉亮亮《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监察制度变革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选官注重门第家世,门第家世越显赫就越受到重视,体现了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所以D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体制,所以B错误;材料强调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没有体现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所以C错误。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选官的方式是世袭,标准是血缘,这就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局面,堵塞了下层民众晋升的渠道。秦汉时期的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局面,有利于统治阶层吸纳新鲜力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而不是减弱,B选项排除;中国自秦朝开始官制就不容许世袭,自宋朝开始,爵位不能世袭,C选项排除;军功爵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方式都体现的是公平、公正,D选项排除。3.A【详解】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故中国古代选官关注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始于西汉,A正确;九品中正制是由中央设中正官,对人员考核分为九等,进行授官的制度,故B错误;监察制度是对官员进行监督考核的制度,故C与材料无关;D违背史实。4.D【详解】根据材料“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刺史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史实和题意主旨不符,故均排除。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刺史负责监察,其主要依据是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说明汉代刺史的监察职能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的,即职权有限,D正确;汉代刺史位卑权重,排除A;B是六条问事之一,但不是刺史的所有职能,排除;刺史负责监察不负责司法,排除C。6.C【详解】秦朝注重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管理,汉代注重品德的考量,说明秦汉时期都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C项正确;秦朝时期官吏的选任不是以德为先,A项错误;秦汉管理官吏的措施并不能说明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B项错误;外儒内法是汉代的治国方式,不符合秦朝治国的理念,D项错误。7.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晋时期下层士人被举荐为官的人数比重较大,说明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受到削弱,A正确;察举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B排除;从数据来看,当时的选官仍然向上层人士倾斜,C排除;魏晋时期的主要选官方式是九品中正制,D排除。故选A。8.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有取仕多由世家所占到一般人家也可进京参加考试,可知社会阶层流动加速,B项正确;材料与选官标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工商业者地位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救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能否升迁与考课成绩关系密切,这就促使官员不得不做好本职工作,不敢稍有松懈,这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故D项正确;考课在秦汉已有,排除A项;材料中“考课等级共分九等”体现了唐代考课制度具有严密而公正的标准,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B项:考课制度不能保证政治局面的稳定,安史之乱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一点,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人才选拔,排除B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宗室王族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任政府官职,排除C项。11.A【详解】根据材料“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凡台谏所言,实时行下”可知宋代重视监察,材料的主旨也在强调宋代监察的重要性,故A正确;材料涉及到宋朝皇帝重视台谏的作用并不能说君主权力受到削弱,故B不正确;材料提及台谏,没有涉及宰相更换相关事件,故C不正确;宋仁宗重视监察机构,是勤政的表现,故D不正确。12.B【详解】题干对科举制的评价侧重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由此说明科举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B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高层人才流动性和政治民主化,排除A、C项;官僚队伍的膨胀和科举制选拔人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3.C【详解】材料的含义是虽然科举制度使得优秀的人才得到选拔,但是在官员中世家大族仍占一定的比例,可见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为国家选拔了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世卿世禄制度,故D项错误。14.A【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监察官员中绝大多数出身于科举,这说明官员的文化素养较高,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标准,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官员的出身分布失衡,故C错误;这和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D错误。15.A【详解】由材料“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凡有政事悖潺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可知,明清时期君主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要求监察系统官员洁身自好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出其本身固有的职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强化君主专制的统治,故选A;规范官员行为的目的也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项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D两项与B项同理,其最终归宿都是要加强君主专制,故这两项均非主要目的,排除。1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卷地区录取率达55%、北卷35%、中卷只有10%,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好,导致文化教育水平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和更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进而导致录取率低,所以题干现象反映了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故选C;材料并未涉及到八股取士,故排除A;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在两宋时期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排除B;元朝以来政治重心就在北方,明朝时不涉及到政治重心北移的问题,故排除D。17.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八股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比较死板,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C项正确;明代八股取士形式僵化,不利于选拔出真正人才,排除A;八股文形式僵化,士子只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格式学习即可,因此不利于重学风气形成;题干强调的是八股取士的形式僵化,和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无关,排除D。18.C【详解】根据明代巡按御史机制运行要件反映的信息可知,巡按御史受皇帝委托,可以汇报巡查、监督、惩处和举荐中央各部与地方各级官员的情况,反映出明代的巡按制度以服务于皇权为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该图反映出巡按御史的监察权来自于皇帝,要对皇帝负责,没有独立性,排除A项;封建专制体制下的监察以皇权为中心,难以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督,排除B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真正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D项。19.D【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内容死板,也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故D项说法欠妥,符合题意;明朝在科举考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其目的是保证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是为保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而后者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A、B两项说法准确,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与事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20.A【详解】材料反映了清代对官吏的考核十分严格,考核“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德”主要是清政府对官员效忠程度的要求,故A项正确;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官场风气,但不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故排除B;材料与经济的繁荣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清朝官吏考核规定,有助于建设清廉的官僚队伍,但不代表已经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故D项错误。21.(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3)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详解】(1)标准: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根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贤良”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德行为标准;根据“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违禁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以门第为标准;根据“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可知隋唐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根据“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可知察举制中的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根据“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知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二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