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1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2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3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4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考情透析考点具体内容已考内容、年份题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期间的土地制度(2011)选择大跃进(2013)选择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土地制度(2011)选择改革开放(2012)选择南方谈话有关计划和市场论断的影响(2013)选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4选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未考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一五计划

十年探索(1956—1966)新时期1978年至今“文革”时期(1966—1976)构建知识体系回归课本

内容成就评价

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农业、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的内容、成就、评价及特点影响:“一化”“三改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对苏联的借鉴与创新

知识拓展借鉴创新社会经济制度建立借鉴农业集体化等措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借鉴五年计划建设,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借鉴期大林模式,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014·海南高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展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D考点直击(2014年全国文综)“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2015苏州3月模拟)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品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B下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A.封建经济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6056近现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消亡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19世纪末初步发展

1912—1919“短暂春天”

1927—1936较快发展

1937—1945日益萎缩

1946—1949陷入绝境1949—1952合理调整,获得新生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消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一五计划

十年探索(1956—1966)成功:失误:新时期1978年至今“文革”时期(1966—1976)构建知识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6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比较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同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表现结果失误原因教训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环境1958-1961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片面要求大办农业、工业;盲目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全民大炼钢铁)盲目扩大人民公社的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1958-1983调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按经济规律办事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夸大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一五计划

十年探索(1956—1966)成功:失误:新时期1978年至今“文革”时期(1966—1976)构建知识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6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化运动(2014年海南高考)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AC(2015淮安市二模)《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里的“新的社会组织”是A.农业互助组B.农业合作社C.人民公社D.村民委员会(2014年南京三模)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8月底9月中旬12月底人民公社(个)87301698926578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3778812212325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30.465.399.1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432847814637C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一五计划

十年探索(1956—1966)成功:失误:新时期1978年至今“文革”时期(1966—1976)构建知识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6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化运动国民经济的劫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转折点:整合1: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错误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必修三P84)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整合归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一五计划

十年探索(1956—1966)成功:失误:新时期1978年至今“文革”时期(1966—1976)构建知识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6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化运动国民经济的劫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转折点: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实行一大二公,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认识土地制度的改变经营管理方式调整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③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整合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一五计划

十年探索(1956—1966)成功:失误:新时期1978年至今“文革”时期(1966—1976)构建知识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6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化运动国民经济的劫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转折点: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C

(2013南京三模)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D(2014·江苏高考)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D

(2015淮安市三模)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一五计划

十年探索(1956—1966)成功:失误:新时期1978年至今“文革”时期(1966—1976)构建知识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6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化运动国民经济的劫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转折点: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合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确立和发展的过程。(1)提出:(2)目标确立:(3)基本框架确立:(5)基本建立:(4)理论进一步完善:1992年南方谈话(思想解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政策制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年中共十五大21世纪初(2015淮安市二模)“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D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一五计划

十年探索(1956—1976)成功:失误:新时期1978年至今“文革”时期(1976—1976)构建知识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60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化运动国民经济的劫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转折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由点到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5江苏小高考)“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和周边国家共创机遇、共同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互利共赢。概括“一带一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