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内容:世界的可知性及其认识的规律真理与价值

(一)、认识论的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哲学作为完整的科学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唯物主义世界怎么样——辩证法人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认识论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Ⅰ世界的可知性及其认识的规律

1、词源学: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意思是关于知识的学说。2、广义狭义:广义: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认识论。狭义: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3、认识论研究范围:认识论回答、研究有关人类认识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的对象和来源认识的能力和限度认识的形式和方法认识的目的和任务认识的过程和标准

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各门科学的根本任务。

对认识问题的研究是哲学的重大课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古代,认识论和整个哲学一起产生。如:墨家的“三表法”。

“何为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历史记载),“百姓耳目之实”(亲身经验),“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二)、认识论的产生和发展:2、在近代,认识论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比较系统的学说,并成为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

近代著名的认识论理论有:

培根的归纳法笛卡儿的演绎法3、在现代,认识问题在哲学和科学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人类自觉认识世界的要求更加强烈,认识活动及其形式更加复杂、高级,更迫切要求人们自觉按照认识活动规律进行认识。

现代社会产生了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等在内的众多哲学认识论。

从哲学发展史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外的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论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和有重大价值的探索。如: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关于认识心理学的探索。在众多的哲学认识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更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生是认识论史上的一次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传入对中国认识论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其他认识论的关系:皮亚杰:(1898-1980)

瑞士著名的的儿童心理学家,兼通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史和哲学。21岁获得自然科学博士,转而研究心理学成为大家,1949年革新逻辑学,特别对智慧心理学的研究,贡献、影响最大。发生认识论:影响很大的重大理论成果。(一)认识的本质:“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求知是人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1、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对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规定中,揭示了认识的本质。二、认识的本质及其争论2、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A、内涵: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出发点;客观事物规定认识的指向和内容。B、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2)反映的能动性。A、反映和信息、选择、建构的关系:

反映和信息的关系:

反映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

反映和选择、建构的关系:

反映是在选择、建构中实现的;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是能动反映的内在环节和必要途径。B、意义:

坚持能动反映论;

批判机械(直观)反映论。(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本质的关键。3、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几种对立观点: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区别:是否承认认识受客观对象制约。

反映论:强调认识对象、认识内容的客观性。

先验论:认识先于感觉、先于实践经验。“回忆说”(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区别: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观点:否认或彻底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休谟、康德。

驳斥不可知论的关键:实践活动。(3)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区别:是否承认认识的能动性。

表现:能动反映论机械反映论建立了科学实践观未建立了科学实践观承认认识的辩证运动不承认认识的辩证运动问题:

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二)关于认识本质的争论:1、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与反映论:(1)信息论与反映论:A、信息论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末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B、信息论与反映论的关系以及对认识论研究的时代意义,成为认识论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两种观点可以把信息论引入认识论,用于分析人的反映过程,但不能简单搬用。(2)控制论与反映论:A、从哲学上看,反馈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B、把反馈概念引入认识论,如实地将人的认识过程看成一个复杂的反馈控制系统,将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学说更加具体化、精确化。第一、反馈是认识过程的关键环节。认识过程不是单项循环系统。第二、反馈是达到主客观统一的基本途径和内在机制。第三、反馈是实现认识最优化的必要条件;第四、反馈是认识螺旋式上升的契机和纽带。2、现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1)发生认识论——思维的建构性问题思维的建构性问题是20世纪认识论争论的热点之一。A、从哲学史上看,思维的建构性问题最初是由康德以“先天形式”、“图式”、“统觉”等观点提出来的。“知性为自然立法”。B、皮亚杰批判了预成论和康德的“单项”建构论,提出了自己的建构论即后成论的观点。“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

皮亚杰C、皮亚杰的建构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第一、皮亚杰关于认识起源于活动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起源于实践的思想基本一致,特别是他的外化建构学从认识的个体发生角度提出了与能动反映论基本一致的结论。皮亚杰在外化建构学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承认客体肯定是存在的,客体又具有结构,客体结构(客体的运动规律)也独立于我们之外。“活动图式”或“运演结构”的过程:主动的刺激认知图式反应过程。从认识客体的特征来看,皮亚杰认为认识客体不过是现实客体的一种近似,它既包含了客体的真实信息,又有人的主观成分。“知识的来源既不在于客体,也不在于主体,而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无法摆脱的相互关系”。

——

皮亚杰第二、皮亚杰的建构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差异:差异反映论建构论揭示认识过程不同层次认识的一般本质问题一般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问题个别侧重点不同着重解决认识路线问题在承认认识客观性的前提下侧重揭示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对认识图式和客体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同虽然重视认识的主体的思维逻辑、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对认识的作用,但对认识图式问题重视研究不够重视认识图式和客体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证方法不同依据反映和实践的原理用内化建构论和外化建构论的平衡发展作为思维与存在相符合一致的基础,用主客体的同构性解释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根源各自所用的基本范畴不同基本范畴:反映基本范畴:建构真理问题上的认识差异系统探讨了真理的内涵、特点、获得真理的过程、真理的标准等问题没有真正解决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即如何检验和证明客观性的问题。(2)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认识论:A、观点: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传统哲学的基础、确定和单一,追求一种破碎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差异性、开放创造性和流浪者式的思维和文化哲学观。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试图消解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体二分和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试图解构传统认识论对确定和终极目标的认识与追求。把传统主义认识论斥为:基础主义、视觉隐喻、罗各斯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认识论在消解传统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确定主义后,代之而起的则是一种约定的、任意的、不断增生和开放创造的认识论。反对认识论中的权威主义和终极目标的追求,主张一种多元的、无权威、无确定、无目标的流浪者式的自由主义认识论。B、评价:后现代主义哲学认识论实质上是在非理性的特征上继承、延续,扩大和发展了现代西方直觉主义认识论的流变和不确定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把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推向了后现代的前沿。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只有直觉方法才能把握和认识变化不已的意志冲动和生命绵延,而静止和僵死的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它们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而是以一种哲学文化观存在于整个文化思潮中。(一)、何为实践?

哲学史上,对实践的理解和作出哲学概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的注意。

“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苏格拉底

欧洲哲学史上,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并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实践在康德看来大多指伦理实践、道德实践。

在中国,“知”与“行”的关系贯穿整个哲学史。三、认识与实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说明实践出真知。

心学:“知行合一,知不先,行不后”。

理学:“先知后行”。

王夫之:“行先后知”。认识到知行的区别和联系,强调行是主要方面。

孙中山: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

“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强调知行的统一,接触到了知行的辩证法。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评价:A、评价:

作为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看到知行的区别和联系,重视知行关系中行的作用;未建立科学的实践观,对知行关系的解释具有朴素辩证法性质。

作为传统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强调知和个体道德实践的重要性,重视知行关系中知的反作用;未建立科学的实践观,对知的解释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B、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价值:

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为正确把握知行关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对适应和从事当代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旧哲学的实践观:1、典型的旧哲学实践观:

(1)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观点: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费尔巴哈:把实践等同于人的生活。

缺陷: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2)实用主义实践观:

观点:实践是生物学意义上应付环境的活动。

胡适:人的实践等同于蛆虫的本能活动,无高下之分。

缺陷:否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实用主义介绍:

当代西方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属于人本主义思潮。

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

实用主义是美国资产阶级座右铭(成功、实效、有用)在哲学上的体现。

实用主义是第三代实证主义,即功利主义化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

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士、杜威(胡适的老师)。

实用主义自称是“行动的哲学”、“实践的哲学”。现在和平演变的时机到了,实用主义能够打开社会主义的大门。

——尼克松(3)唯心主义实践观:

观点:把实践和认识等同起来,实践是精神性的活动。

主观唯心主义:实践是主观精神的活动。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见好色属于知,好好色属于行”。

客观唯心主义:实践是客观精神、抽象理念的活动。

黑格尔:实践理念是达到、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经的环节。实践本质上是抽象理念的活动。

唯心主义实践观的错误:夸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王阳明简介:

又名王守仁,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其思想一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理论基础、世界观、支配地位。

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围剿农民起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存天理,去人欲”。2、旧哲学实践观的缺陷及其原因:(1)缺陷:

否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把实践等同于认识、修身养性、绝对精神活动。

宗教的实践即打坐、念佛、参禅。古希腊的实践即道德活动、政治活动。

否认实践的能动性。把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实用主义。

否认实践的社会性。把实践理解为单个人的活动。所有旧哲学的通病。

培根的实践即个人实验。(2)认识论原因: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的内在矛盾:实践是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矛盾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1、实践的含义:

实践词义:实行、行动,人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实践

——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本质的两层含义:

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能动性:实践的特殊本质)与自然界物质运动、动物本能活动相区别。

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一般本质)同理论、认识活动(观念性质、形式)相区别。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现实性(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构成要素、前提、结果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广度、深度、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制约。(2)自觉能动性(目的性):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人类最蹩脚的建筑师仍然比蜘蛛、蜜蜂高明的原因?(3)社会历史性(制约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范围、规模、方式以及活动本身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3、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3)科学实验:

科学实践的最重要形式,一种探索性、尝试性的活动。

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不同观点:老子:不行而知孔子:生而知之王阳明:知是行之始(陶知行与陶行知)毛泽东: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B、原因: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C、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相互区别: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直接经验是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从前人、他人、书本获得的知识。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

间接经验对直接经验具有指导作用。

相互转化:在我为直接经验,在他则为间接经验。

意义: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是同等重要的知识来源。D、直觉、顿悟、灵感等

没有直接实践来源,却依赖丰富的实践经验,乃至人生经历。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到:

大凡成就伟业者,必然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实践不断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人皆可为尧舜”。——孟子(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并修正、补充、发展、完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就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满足实践的需要。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归宿。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反作用的表现: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反作用的性质:

科学认识(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认识(理论)把实践引向失败。“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孙中山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反对错误:

经验主义: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条主义:轻视、脱离实践。(2)学习、掌握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意义: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是批判和防止各种错误的思想武器;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经典摘抄:“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马克思“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恩格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三)、认识系统的主客体关系:1、实践主体:

实践主体

——

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能力结构(特征):

自然性:人本身的自然力是主体的物质基础;

社会历史性:主体人的本质特征;

意识性:智力因素(经验.知识)和精神动力因素(情感.意志)。

社会结构(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社会)主体。问题:主体=主观?

人如何成为强大的实践主体?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

——

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特征(条件):

客观性:客观事物成为客体的前提条件;

对象性:客观事物成为客体的必要条件。

社会历史性:与历史活动相联系。

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问题:客体=客观?客观事物优先成为客体的条件?事物的性质

人的能力问题:1、客观事物优先成为客体的条件?

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事物的性质)

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人的能力)2、如何使人生更加丰富、充实?“爱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纵情享受的,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一种心理状态”。药方:爱=艺术(精神追求)+技术(学习实践)

3、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

——联系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纽带。主要指实践的手段,具体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工具的类型:物质型

智力型

工具变革引起实践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4、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基础:实践。

相互作用的特点:物质性特点和能动性特点。

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主体客体化:主体对象化—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双向运动客体主体化:客体认识化—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客体关系: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审美关系

相互作用的实质:主客体之间的限定和超越关系。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四、认识的过程研究(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过程。毛泽东: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墨家:

“知,接也”,“虑,求也”。在人类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认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认识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2002年考研辨析题: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敌人。认识阶段反映内容反映形式反映特点感性认识初级阶段事物的现象感觉、知觉、表象直接性、形象性理性认识高级阶段事物的本质概念、判断、推理间接性、抽象性B、联系:

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渗透着感性认识。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A、区别:(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原理的意义:

A、有助于正确处理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关系;

经验科学偏重于处理感性认识;理论科学偏重于处理理性认识。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谁也离不开谁。B、有助于批判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经验论=唯物主义?

唯理论只有理性认识可靠。唯理论=唯心主义?

“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是唯物主义观点?C、有助于防止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教条主义犯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犯类似经验论的错误。(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客观依据:

客观依据:客观世界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说明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和必然性。B、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尽可能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经验材料。

遵循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和逻辑加工的方法: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毛泽东知识延展:1、对我国80年代文学领域的“知青文学”及其作家的文学成就评价?2、2002年考研辨析题: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敌人。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A、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实践的需要:

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

满足实践需要是认识的目的。B、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理性认识的需要: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补充,从而发展、完善。

实现认识的发展。(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A、建立正确的实践理念(理想客体)。实践理念:指人们在现实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相对于理论理念(理性认识)而言。B、回到实践中的理性认识应当尽可能正确。C、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D、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实践活动。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马克思(二)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的内容: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主体和客体都具有社会历史的局限性。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客观世界和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无限的。(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的意义:说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社会主义是人类崭新的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发展,决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然是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批判和防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凝固化的错误倾向。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观点:

认识的具体性:正确认识只相对于具体事物而言。

认识的历史性:正确认识只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而言。(2)意义:

割裂统一是导致左和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例:割裂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将导致的错误有:A、左B、右C、教条主义D、经验主义E、主观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及其意义:

(1)关系:A、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一致性的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实践认识的不断循环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循环。(3)原理的意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保证;

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1、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及其作用:(1)理性因素:主要指人的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2)作用:理性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理性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直接担负认识功能的是主体的理性结构;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1)非理性因素的类型:A、非认识能力的情感、意志因素:

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的非理性因素。

具体指人的三大类意识因素(知、情、意)中的情、意,即情感、意志以及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主体结构中非理智、非认识的方面。

B、非逻辑形式的主体心理形式:

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

具体指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接、灵感等。(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A、非认识能力的情感、意志因素对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情感、意志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B、非逻辑形式的主体心理形式的重要作用表现为促进、完成人类认识的发展和飞跃。激发人的创造性构思,使复杂对象纯粹化、简约化。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1)关系:

理性因素制约、决定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有动力、调控作用。

以理性因素为主导,并在其支配下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2)批判西方非理性主义的观点。

割裂二者的统一,把非理性因素当作人的本质;

对非理性因素作了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解释;

夸大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1、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关系:(1)含义:

认识路线是体现在认识论中的哲学路线。

思想路线是某一阶级、社会集团、政党化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感觉、思维到物主观主义(2)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关系:

认识路线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思想路线是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体现、要求。(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核心、名称:

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核心:实事求是

名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A、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党的思想路线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无产阶级的思想路线。B、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党的思想路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党的思想路线是批判和防止各种错误的思想武器;

是否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实践证明……

3、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关系及其意义:

(1)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关系:A、区别:

实事求是是指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其规律,用以指导行动;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B、关系: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基础、保证。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目标一致: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意义:A、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B、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是批判和防止各种错误的思想武器;

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五)认识效率问题研究:1、认识效率问题的提出:认识活动的效率问题的研究是认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对认识的有效性研究基础上对认识本身的品质及其对于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探讨。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及其同一的实践基础问题。但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缺乏量的把握,同一程度有高低之分?认识对于人类整体的进化和人类个体的成长都具有效率的意义。认识的首要要求是有效姓,进而是更高的有效性即提高有效性的比率——效率。2、认识效率的含义:认识效率就是认识活动产出(结果)和认识活动投入之间的比率。认识效率的内涵是要通过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去揭示思维与存在同一的程度,反映了认识主体所达到自由的程度。认识效率是一个关系范畴,反映了许多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认识活动产出和认识活动投入之间的比率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认识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比率关系。认识中有各种因素参与并相互作用,就其是否具有效率意义而言,可区分为效率因素和非效率因素。增强效率因素、减少非效率因素。3、人类提高认识效率的途径:(1)主体与认识效率主体人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承担者。主体的超越性决定着提高认识效率的无限可能性。主体的超越表现在:对主体和客体同一程度的超越。在什么层次和什么范围实现同一?人不断向自身固有的观念挑战,实现观念上的革命性变革。人类不断向自身的认识能力提出挑战。开发人的认识潜能(2)科技革命与认识效率:认识效率与科学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同一性,二者都反映了认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认识效率与科学技术又具有不平衡性。(3)其他途径:提高认识效率的基本方法是专业化。包括: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分化;各种认识活动的分工和专业化。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交流和传播的一种特定形式,是提高认识效率的重要途径。社会文化在整体上的进步,日益造成有利于提高人的认识效率的社会条件。Ⅱ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含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理解:

反映。认识范畴,主观特性。

正确的反映、认识。认识并非都是真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区别。真理的客观性的表现: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本身无阶级性。认识和应用真理具有阶级性。

真理一元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有且只有一个。

批判真理多元论。哲学真理观种种:1、唯心主义真理观:一切唯心主义颠倒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从而在实质上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1)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真理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理念的回忆;上帝是真理的化身。通过打坐、参禅、修练获得。(2)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马赫主义真理观:

观点: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错误:真理是主观形式,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多数人承认是真理标准,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2、权力真理论:把权力和真理等同起来,有权就有理,权大理就大。政治危害极大。如:文革时期、当今国际政治格局。

民谣: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3、现代西方哲学的真理观:(1)生存论的真理观:存在主义真理观的特征是以存在主义的方式将真理建筑在更为宽泛、更为原始的基础上,即立足于人的生存而不是认知来解释真理,并将认知真理(科学真理)仅仅看作生存真理的一部分。新颖独特对传统认知真理观狭隘界限的突破(2)工具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基本观点:有用即真理。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斯、杜威

“你可以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也可以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有用’”。

——詹姆斯实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典型的主观真理论。错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错把真理的有用属性当作真理的根据和标准;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为谬误大开方便之门。(3)科学哲学的真理观: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科学哲学理解认识的本质的科学观A、基本观点:对于科学哲学家来说,问题不是去研究是否可能获得知识,而是要揭示获得和发展知识、真理的可靠条件、探究方法。科学哲学的真理观不是建立在意识分析而是建立在经验确证的基础上;不是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而是现代科学的逻辑分析的结果。B、波普尔的批判理性的证伪主义: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它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的例证,因为宗教、玄学、占星术都可以找到这种成功的例证。科学并不在于它的可证实性,科学是理性不断提出假说,而假说要在经验事实的发展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否证或证伪自己,以便过渡到更新的理论。(4)西方分析哲学流派的真理观:

观点:符号化、形式化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科学日益变成纯粹的符号系统;合乎逻辑的符号系统就是真理。

错误:符号系统虽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联系,但却用更准确、简洁、定量的方式反映客观存在,符号必定代表一定的对象、关系,有特定的含义、指向。爱因斯坦:E(能量)=M(质量)*C2(光速)(5)启示:现代西方哲学基于新的思维模式所重新构建起来的真理观,给我们一个新的观察点:使我们意识到传统真理观从摹写论去理解认识的本性,从客观性去说明真理本性的直观认识和真理符合论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使我们意识到重新审视、解说、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和真理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关客观真理的争论1、什么是客观真理?(1)在一定意义上,客观真理就是客观存在。在认识论领域中,客观真理不等于客观存在。但如果超出单纯的认识论领域进入实践领域后,真理就不应停留在纯思领域,而应进入存在领域,即真理应该指导人们的实践,并通过实践把自己变成为客观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客观真理和客观存在又是同一的。客观真理就在人的生活中、就在人的实践中、就在人所创造的全部对象世界中。(2)客观真理是指物质世界、客观事物。列宁所谓的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表象的内容,其含义具体指外部物质世界、客观事物,即认识的客体或对象。(3)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前提出发说明真理的本质。真理作为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它的内容是对不依赖于主体、人、人类的客观实在的正确的真实的反映。(4)客观真理是指客体的客观实在性。因为被人们的真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即客观真理。(5)客观真理是被当作人们再认识和研究的对象时的真理。相对于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来说,真理是主观的,而当真理成为人们再认识和研究的对象时,真理又转变为客观对象,从反映的结果转化为反映的对象,从主观世界转化为客观世界,这时的真理是客观的、客观存在的,不以认识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关于真理的几点认识:(1)避免生活常识化。真理不是事实本身,而是理论。(2)真理必须是有效理论。形式上无矛盾、内容上有效地解释部分现象。(3)真理要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被人们所接受,有价值意义。自然科学真理必须具备简约性,社会科学真理必须符合社会、政治、民族价值标准。真理需要竞争上岗,存在多维度的标准。二、真理的发展:(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含义:

(1)真理绝对性的含义: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

世界的可知性。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2)相对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广度有限。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局部真理)

真理的深度有限。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近似真理)2、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区别: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属性。

绝对真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广度有限;真理的深度有限。(2)联系:

相互联结:

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3、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的错误:(1)绝对主义:

观点: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发展、过程。

表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2)相对主义:

观点: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混淆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表现:诡辩论4、原理的意义: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具有绝对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必须坚持。

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未穷尽真理。必须发展。

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错误。

教条主义:只坚持不发展的教条化倾向。

资产阶级自由化:离开坚持片面强调发展的错误。(二)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目标。伴随着真理的过程,不能避免谬误,真假总是相伴而生,相伴而随。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世间的准则;不犯错误,那只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是错误的”。

——雨果《悲惨世界》1、谬误及其产生: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产生的原因:主体客体的社会历史性。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对立:真理和谬误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2)统一:A、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超出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脱离真理原有的理论体系,真理也会丧失真理性。

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恢复条件和范围,谬误变成真理;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3、意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理论争论:1、适宜认识:

在日常的微观生活领域,大量存在的不是真理,也不是谬误,而是“适宜认识”,即适合特定条件的认识。2、禅宗:反理性主义客观世界无真假、善恶、是非、美丑,一切认识、评价都是人的二元对立的理性思维的结论。要求人们打破二元对立的理性思维的禁锢,直接叩问自然、叩问人生。抗议理性科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主宰、扭曲,反映了理性思维的负面效应。

倡导一种全新的观物方式。“空手把锄头”、“桥流水不流”、“张公饮酒李公醉”。三、真理的实践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唯心主义:在意识范围内寻找真理标准。

“圣人”的意见、《圣经》、“良知”(王阳明)、“有用”等

旧唯物主义:把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否认真理及其标准。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

“子非鱼,安知鱼之快乐?”《齐物论》:泥鳅会腰痛、猴子会胆怯、动物认为美人美吗?2、实践标准的根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直接把理论变成客观现实,从而检验理论的正确性。3、意义:

有利于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确立;

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否坚持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

对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二)实践标准的辩证性: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A、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的含义: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B、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的含义: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检验的广度有限,不能证明一切真理,驳倒一切谬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实践检验的深度有限,还须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意义: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有助于反对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坚持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反对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形而上学。

(三)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并不排除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1、逻辑证明的含义:

逻辑证明: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论证另一种概念、判断的正确性的一种思维形式(逻辑方法)。

逻辑证明就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2、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重要方法,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检验由特殊上升到普遍。可以论证实践检验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数学给实践检验以理论根据,增强实践检验的能力、信心。3、逻辑证明的局限性:

在实践检验中,逻辑证明的作用重要,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逻辑思维本身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念、原理、规则等都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丰富、发展。逻辑证明的结论、过程也要由实践来检验。4、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的关系:A、逻辑证明以实践检验为基础,不是检验真理的另一个根本标准,二者不能互相代替。B、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具有一致性:并不矛盾实践检验内在地包含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指导和补充。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间接的体现,是实践检验的必然要求。尊重逻辑就是尊重实践,轻视逻辑就是轻视实践。C、错误:

经验主义:否认逻辑证明的作用

唯心主义: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而否认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四、环境问题与科学真理观:1、绝对的科学真理观:十九、二十世纪是“绝对科学真理观”最为典型的时代,其基本特征和行为表现是什么?(1)科学的偶像化。盛行于19世纪的科学主义思潮把原本用于有限范围内的重要研究方法和片面的哲学概念抽象为独断的形而上学教条,造成了经验方法向经验原则的提升、机械模型向机械原则的提升,因果关系向因果模型的提升,拉普拉斯决定论向决定论原则的提升。这样的提升导致科学的偶像化,即: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严格决定论的、精确的、形式体系简单的。

(2)绝对的真理性。科学以其完全排除了人的主观性的面貌,而显示它作为人类认识体系所具有的绝对的真理性。意味着科学知识体系比其他任何知识体系更客观、更合理,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地位;作为人类知识的典范,科学方法应用于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科学知识体系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意味着科学能够正确地作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能够将人类导向幸福的彼岸。2、重新检讨绝对的科学真理观:绝对科学真理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随着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新的觉悟,特别是由于这种观念在终极问题上的模糊和脆弱性,它的内在谬误就昭然若揭了:

首先,这一观念在主体上预设了“人类是万物之灵长”,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环境,在充分发挥物质意义的同时又把“人”的主体性一笔抹杀。现代科学的研究中人早就也是被研究的客体了。

其次,预设了科学知识(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是绝对正确的存在反映,只需要发现和证明,而不需要“人”的主观的存在为前提。如此,人的意义便在“规律”的意义面前烟消云散了。事实上很多科学进展是在假设已知的不正确下,开始对未知的探讨。

第三,绝对的真理观也并不能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因为所有的经验事实、归纳或演绎法命题,都不能保证知识理论的绝对正确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科学”是人类意识的科学,不是非人的科学,如果放弃了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主体”性的认识,任何“科学”都是虚妄的。历史证明,科学并不能代替宗教、哲学、文学和其他有关人的知识体系。3、生态伦理问题: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科学不具有绝对真理性,但具有相对真理性。科学真理观对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科学真理观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学术界对生态方面争论比较热点的问题,如“全球伦理”等等,将科学价值作为切入点分析环境问题出现之原因,并提出以“科学革命”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打着生态旗号去谋取团体利益的行为到处都是,房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能做的是以文明的方式从事最小程度的破坏。(1)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科学今天对生活的影响极为深刻,在很多的领域,科学本身就意味着征服、改造自然。许多物理学家的眼里,自然就是被抽掉了质的时空中的构成。回归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有而且仅有两个范围:第一、人不可干预的部分为自然。第二、一切都是自然。如果从这两个角度,我们讨论回归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个问题:人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丁克家族等后现代思想),有什么理由去保护环境?资源终归是要枯竭的,世界终归是要灭亡的,时间的早晚问题而已?对于敬畏自然的生态问题,在西方有基督教,在中国是却没有敬畏自然的精神根源。

第三个问题:现在的生态问题是科学出毛病了,还是人出毛病了?如果说生态出现了问题,背后不仅仅是人的问题,而科技本身也有问题。要对自然和自然物进行区分,认为自然是无法完全被认识的,人应该敬畏自然。不断出现的生态问题,不是因为人忽略了自然,恰恰相反,人忽略了自己。人类应该有一个文明的导向,即人之为人的高贵。(2)反思和出路:第一、科学的本体论角度,自然观的演变过程,从科学诞生到20世纪,人类提出的机械自然观对环境保护的危害。机械自然观的不合理性。分门别类的规律并不适合于一般的领域。人们不断地把自己创造当发现,而实验室的很多现象是发明的,而不是发现的。对于创造发明的后果(试验、创造过程、成品应用),人类本身都无法预测。第二、什么样的社会基础造成了我们现在的危机?市场社会将人的占有、炫耀欲望提升到极致;市场,技术两个车轮滚滚向前、无法停止,占有、消费变成了社会意志。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德国社会学家将社会的变迁分为同质性迁徙和异质性迁徙。对于异质性的迁徙,就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机制,社会设置,从精神产品进行调节。第三、用什么样的科学革命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所谓科技革命,就是倡导科技的生态学导向,提倡一种理解自然的科技。现实生活中,技术对于自然科学的过于强大的干预是不合适的,技术应该成为调和人与自然的手段。从环境科学的欠缺(各分支分离、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少、传统研究范式、内容不完整、结果片面等)提出科学革命;采取什么样的科学自然观?应当将科学自然观的认识,从实验室认识转向对外在自然的认识(土地、气象等),然后到整个大自然系统的认识。现在学术界主张将科学和技术进行区分是不适合区分的。科学是种子,技术是子宫,而社会是环境。从科学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科技应用对环境的延迟效应)提出解决办法:通过限制发展,提高环境标准,使得对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越高。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是人类所追求的根本目标。真理:解决事物、对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价值:解决事物、对象“有用无用”、“是好是坏”、“孰利孰弊”、

“是善是恶”等问题。价值论基本问题研究一、价值的本质规定:1、价值的含义:价值——指事物具有的能满足主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