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1页
考点1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2页
考点1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3页
考点1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4页
考点1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0PAGE考点14文言文对比阅读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文言文对比阅读【考点讲解】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或者文言材料和诗词)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方法技巧】1.初读文言文,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技巧】比较文章内容翻译句子,整体感知文意;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句。比较主旨情感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需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比较人物形象从正面描写入手:与人物关联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概括人物特征的语句。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比较写作手法 常用写作手法:对比、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衬托、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结合、烘托渲染、铺垫等。答题格式:采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鲜明、细致等)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即“写法+好处十内容+主旨”)比较启示异同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文言文阅读综合【考点详解】通常考查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方法技巧】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断句停顿题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3.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4.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5.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②作出判断。通假字【考点讲解】1.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2.通假字的形式(1)音同(近)通假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同音或音近的关系。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此句中的“畔”通“叛”,二者同音;“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此句中的“培”通“凭”,二者音近。(2)形似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旁。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如:倡﹣唱、阴﹣荫、帖﹣贴、距﹣拒等。3.常见题型①单独考查通假字。如: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方法技巧】1.依据字音,寻找本字。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里去寻找本字。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如: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不,通“否”。3.常用通假字,加强记忆。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找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强加记忆,注意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不断的复习巩固。附:中学课本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女﹣汝你子日:由,海女知之乎?(《论语·为政》)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植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屏﹣摒舎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亡-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那﹣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阙﹣缺①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②缺点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强﹣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道﹣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曷﹣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辑﹣缉连缀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模还珠》)熙﹣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零丁﹣伶仃孤苦无依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距﹣拒抵挡,抵抗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園﹣御抵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诎-屈①理屈公输盘诎(《公输》)②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有﹣又还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衡﹣横①横放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衝木(《核舟记》)②不顺,梗塞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甫﹣父男子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適﹣谪被罚流放,强迫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唱﹣倡倡导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以﹣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被﹣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食﹣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材﹣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邪﹣耶吗其真无马邪(《马说》)畔﹣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增增加管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俱全,皆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属﹣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直﹣值价值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辟﹣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所识务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夯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乡﹣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信﹣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已﹣以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古今异义【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考点讲解】1.什么是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2.古今异义的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词义缩小。如“带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原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专指成年男子的配偶。(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6)名称说法改变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今义:市场。如“谢”古义:道歉,例:“长跪而谢之曰”;今义:感谢。3.常见题型①在考查实词中进行综合考查;②单独命题考查某个古今异义词;③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方法技巧】1.辨识差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如“去”,古义是“离开、距离”,如“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为学》)“去”的今义是“到……去”。“去”的古今词义相反。2.分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也要注意辨析。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中,“绝境”的古义是“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今义有微小差别。3.辨析音节。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意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子女。现代汉语的“妻子”是一个词,意思是专指男子的配偶。像这样由两个单音节词连用的情况还有许多,如“祖/父”、“指/示”、“交/通”、“卑/鄙”、“无/论”、“山/东”等。附:中学课本中古今异义词归纳(以下内容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顺序排列)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一词多义【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考点讲解】1.什么是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故:①旧知识(温故而知新)②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③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④所以(故余虽愚)2.常见题型①在实词的考查中综合考查,如:解释句中的加点字。②单独命题考查某个词的多种意义辨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找出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个;找出四个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③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方法技巧】1.课文迁移法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例如:“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由此句可明确出“失其本心”是指“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联系上下文就容易正确翻译了。2.语法分析法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一词,从语法判断,第一个充当主语,解释为边远的地方,第二个充当谓语,解释为目光短浅。3.对句判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挂在腰间。4.字型推断法实词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确实少见,考生有时无法作答。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依据。如“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再结合成语“肆无忌惮”,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附: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1.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3.备: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5.鄙: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7.薄: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8.策: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9.长:cháng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ǎng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文言实词【考点讲解】1.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2.文言实词特点: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几个主要特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3.常见题型①单独命题考查实词的含义,如: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题型出现频率极高),找出加点字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②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设置重点、常用的实词作为得分点。【方法技巧】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1.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2.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3.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4.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文言虚词【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考点讲解】1.文言虚词: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2.初中语文常用必考文言虚词用法(1)之①代词,可指代人、物、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如:彼竭我盈,故克之。(代人,指齐军,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代狼,相当于“它”)②动词,“去”“往”“到”。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③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调节音节,无意义,不译。如:久之,目似瞑。(《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马之千里者。(《马说》)(2)而“而”主要作连词用,表示以下几种关系:①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又”,或不译。如: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②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就”。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③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杂然而前陈者,太守晏也。(《醉翁亭记》)(3)其①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反诘等不同的语气,常用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怎么”、“难道”等。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起到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②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其”它的,指狼的。③用来指“自己的”。如: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其”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④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⑤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4)焉①作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②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也可不译。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④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于此”、“在这(那)里”、“从这(那)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5)何①代词,译为“什么”。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②“何如”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如:我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③副词,可译为“何必”。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④副词,表示“怎么能,哪里”。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⑤“一何”连用,译为“多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6)者①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的人”、“……的事物”、“……的原因”等,或不译。如:可爱者甚蕃(《爱莲说》)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或引出说明。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③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的样子”、“……似的”。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④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⑥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然①指示代词,如此,这样。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③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④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如: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⑤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译为“……的样子”“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7)则①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就”。如: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②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就”。如: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③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就是因为”。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④连词,表并列关系,译成“……则……”的格式,或不译。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⑥副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句中起强调作用,译为“就”“就是”。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8)为①介词,读作wèi,相当于“替”“给”“向”“为了”等。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也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②连词,读作wèi,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③语气助词,读作wéi,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如:夫子何命焉为。(《公输》)④动词,读作wéi,可译为“担任”。如: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9)若①人称代词,你。如:若为佣耕(《陈涉世家》)②好像。如: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③至,至于。如: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④连词,假如,如果。如: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10)夫(fú)①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②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1)盖①连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放在句首,连接着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如:乃悟前假寐,盖以诱敌。(《狼》)一种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②语气词,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12)乃①连词,可译为“于是”“这才”。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②副词,相当于“就”“才”。如: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③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13)以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④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⑤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14)于①介词,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对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到”“从”。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②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③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5)与①副词,读jǔ,译为“都”“全”。如:号令召三才、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②介词,译为“和”“跟”。如: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孙权劝学》)③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④助词,读yú,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如: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16)也①助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②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③助词,表示感叹语气。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3.常见题型①单独命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如: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相同)的一项;找出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②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设置重点、常用的虚词作为得分点。【方法技巧】1.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判断句式【考点讲解】1.判断句式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2.判断句形式①“……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②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③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用动词“是”“为”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是”表示判断。“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相当,“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中的“为”表示判断。3.常见题型①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方法技巧】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常用判断句的几种形式,这样判断起来就能得心应手。被动句式【考点讲解】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2.被动句类型(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优患,死于安乐》)(2)借助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被动词如下:①“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②“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3)没有标志性词语,但意思上是表示被动的。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3.解题方法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被动句常用句型及特征。【常见题型】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倒装句式【考点讲解】1.倒装句类型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何陋之有”中的“何陋”就是前置的宾语。(3)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其中的“荷担者”是后置定语。(4)介宾短语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如:屠惧,投以骨。(《狼》)2.解题方法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倒装句的类型,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准确地判断。【常见题型】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省略句式【考点讲解】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经常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桃花源中人见渔人,大惊(《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陈涉自立为将军,[位昊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省略宾语如: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如:置于1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5.省略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常见颗型】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文言断句【考点详解】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方法技巧】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文言翻译【考点详解】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方法技巧】:“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求”:忠于原文的内容与含义;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与原句一致;语言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翻译方法”: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翻译好。因此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掌握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中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知识点一、课内外比较分析1.(2022•汕尾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峰回路转曲折,回环②云归而岩穴暝昏暗③伛偻提携老人弯腰曲背的样子④太守谓谁为,是(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乙】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得于州南百步之远/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顾而乐之/顾野有麦场C.而与滁人往游其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道其风俗之美/得道者多助(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①作为欧阳修记游散文的姊妹篇,两文内容的共同点有哪些?②欧阳修与醉翁亭和丰乐亭的渊源分别是什么?【答案】(1)①曲折,回环;②昏暗;③老人弯腰曲背的样子;④为,是。(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并寄托在酒上。②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3)B(4)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5)①记游散文都与一个亭子相关;都写到滁州山水的自然风光之美;都表达了作者与滁人共游之乐。②醉翁亭是欧阳修命名的;丰乐亭是欧阳修主持建造的。【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山势回环,山路转弯。回:曲折,回环。②句意为:暮云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暝:昏暗。③句意为:老老少少。伛偻:老人弯腰曲背的样子。④句意为:太守是谁。谓:为,是。(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得,领会;寓,寄托。句意为: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并寄托在酒上。②重点词:酣,畅饮;丝竹,代指音乐。句意为: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不同,得:得到,发现/同“德”,感激;B.相同,顾:两个都是“看”的意思;C.不同,间:中间/参与;D.不同,道:说/道义,指仁政。故选:B。(4)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可据此断句为: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①甲文中“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从听觉和视觉先写了琅琊山的景色和酿泉,又总写醉翁亭周围的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写的是朝暮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的是四季之美景;还表达了与民同乐之情。乙文中“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是从听觉和视觉直接写丰乐亭周围的景色;“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也写了四季美景。“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等句,也写出了作者与滁人的共游之乐。②根据甲文“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知,醉翁亭是欧阳修命名的;根据乙文“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可知,丰乐亭是欧阳修建造的。【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2.(2022•麦积区模拟)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甲]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节选《观第五泄⑥记》)注释:①罅(xià)缝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卷石底以出翻卷②以其境过清凄清③悄怆幽邃深④而犹不忍去离开(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为坻,为屿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康肃笑而遣之C.山行之极观也则汉室之隆D.此瀑声也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从山门右折,得石径。(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清。[乙]文突出了水的伟,(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移步换景。(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①翻卷;②凄清;③深;④离开。(2)D(3)①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4)清;伟;移步换景(5)【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卷,翻卷;②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③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④句意:还留恋不想回去。去,离开。(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为:成为/向;B.而:表承接/表修饰;C.之:的/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D.也:语气词/语气词。故选:D。(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重点词有:折,拐。径,小路。句意: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甲文“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句子都突出了水清的特点。乙文“水态愈伟”,一个“伟”字,概括出了水的雄伟。两篇文章都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乙】文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游记。“第五泄”意为第五级瀑布。位于今浙江诸暨境内,那里有五处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瀑布所在的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表达了作者对第五泄的赞叹,赞叹其景观雄奇,难得一见,并对这一自然景观流连忘返。据此作答,意对即可。【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2022•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②朝服衣冠穿戴③孰视之同“熟”,仔细④时时而间进偶尔(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乙】魏文侯①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②,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其后的“子质”“简主”都是人名。②蒺藜(jílí):一种带刺的草本植物。(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四面竹树环合B.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C.子之言过矣/人恒过,然后能改D.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择其善者而从之(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①概括【乙】文中“由此观之”中“此”所指的内容。②邹忌和简主是如何运用类比进行劝谏的?【答案】(1)①身高;②穿戴;③同“熟”,仔细;④偶尔。(2)①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②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3)D(4)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5)①【乙】文中的“此”指种植的植物不同,收获的果实会有很大差别。②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式去劝谏。【甲】文中的邹忌是从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由小及大,以“家事”类比“国事”去进谏。【乙】文中的简主是通过种植植物不同而收获不同的道理进行类比,用以物喻人的方式去劝谏。【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邹忌身高八尺多。修:身高;②句意: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③句意:邹忌仔细地看着他。孰:同“熟”,仔细;④句意: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偶尔。(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美,认为……美;私,偏爱。句意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②中重点词语有:面,当面;刺,批评。句意为: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培养/树木;B.说坏话/厌恶;C.错误/犯错;D.选择。故选:D。(4)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如此看来,关键要看你种植的是什么。今天(你应该明白了)你以前培养的都不是有德行的人。故断为: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5)①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可知,【乙】文中的“此”指种植的植物不同,收获的果实会有很大差别。②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通读全文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方式去劝谏。【甲】文中的邹忌是从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由小及大,以“家事”类比“国事”去进谏。【乙】文中的简主是通过种植植物不同而收获不同的道理进行类比,用以物喻人的方式去劝谏。【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4.(2022•南海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②岂直五百里哉只是③伏尸百万使……倒下④休祲降于天吉祥(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乙】楚王使景鲤如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是便计也。”秦王乃留景鲤。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节选自《战国策》)(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楚王使景鲤如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愿为市鞍马C.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见往事耳D.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天子且至(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①选文塑造了唐雎和景鲤两个典型的“士”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士大夫”精神。②在外交斗争中,唐雎和景鲤各用什么方式战胜秦王的?【答案】(1)①同“措”,安放;②只是;③使……倒下;④吉祥;(2)①平民发怒,也只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②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秦王屈服了,改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3)D(4)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5)①唐雎:面对骄横狂暴的秦王,唐雎不卑不亢,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秦王紧张针锋相对的斗争,义正辞严,有理有节,保全了国土,忠君爱国精神令人敬仰。景鲤:出使强秦时被秦王扣留,景鲤镇定沉着,通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使秦王认识到做法的不智和秦国可能要面对的危险,最终让秦王释放自己。②唐雎主要是暗示自己要效仿专诸等人刺杀秦王,并马上付诸行动,拔剑而起。景鲤是通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使秦王意识到秦国可能要面对的危险,最终释放景鲤。【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错:同“措”,安放。②句意为: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直:只是。③句意为: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伏:使……倒下。④句意为: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吉祥。(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布衣,平民。徒,光着。句意为:平民发怒,也只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②中重点词语有:色挠,变了脸色。谢,道歉。句意为: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秦王屈服了,改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到……去/好像;B.不同,交换/买;C.不同,预见/了解;D.相同,将要、快要。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秦国与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扣留我,这就在天下诸侯中显示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据此断句为: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①从【甲】文“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能看出,面对骄横狂暴的秦王,唐雎不卑不亢,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秦王紧张针锋相对的斗争,义正辞严,有理有节,保全了国土,忠君爱国精神令人敬仰。从【乙】文“秦王乃留景鲤”“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出使秦国之后,景鲤被扣留。通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景鲤使秦王认识到做法的不智和秦国可能要面对的危险,最终让秦王释放自己。②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可知,唐雎暗示自己要效仿专诸等人刺杀秦王,并马上付诸行动,拔剑而起使秦王屈服认错。从“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可知,景鲤是通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使秦王意识到秦国可能要面对的危险,最终释放景鲤。【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5.(2022•海口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DA.形貌昳(yǐ)丽B.暮寝(qǐnɡ)而思之C.又何间(jiān)焉D.遂逐(zhú)齐师(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①朝服衣冠C②入朝见威王A朝:A.朝廷B.拜见C.早晨D.朝代①必以信A②小信未孚D信:A.实情B.相信C.消息D.信用(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4)【甲】【乙】两文虽然都是臣子对君王的劝谏,但劝谏的方法却不相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有何不同?【答案】(1)D(2)朝:①C;②A信:①A;②D(3)①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②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4)邹忌采用的是设喻说理的方式,由家事联系到国事,委婉地劝谏。曹刿则采用直言劝谏的方式向君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A.有误,“昳”读作“yì”;B.有误,“寝”读作“qǐn”;C.有误,“间”读作“jiàn”;D.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朝:①句意为:早晨他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故选:C。②句意为: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朝:朝廷。故选:A。信:①句意为:一定对上天说实话。信:实情。故选:A。②句意为: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信:信用。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蔽,蒙蔽。句意为: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②中重点词语有: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句意为: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甲】文中的“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可知,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劝谏齐威王,使齐国达到了“皆朝于齐”的盛况。根据【乙】文中“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乙】中的曹刿直言作战所凭借的条件,运用直言劝谏的方式。【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知识点二、课外比较分析6.(2021秋•抚州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①。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②;六马不和,则造父③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己。(节选自《荀子•议兵》)【乙】马骇④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王制》)【注】①壹民:亦作“一民”。使民心一致。②微:此处指微小的事物。③造父:西周著名御车者。④骇舆:拉车时受惊。舆,车。(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道方法②致到达③举选拔、任用(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