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_第1页
2023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_第2页
2023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_第3页
2023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_第4页
2023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编必修一知识点汇总(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古代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内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4、宗法制的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5、宗法制的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的特性: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诸卿制:丞相——帮助皇帝解决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3、秦朝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内容):(1)皇权至高无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2)中央实行三公诸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影响到中央集权,对中央集权不利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把重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所有由中央掌控4、元朝在地方:①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③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行省制度的作用(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加强了中央集权(3)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2)三省六部制的影响:①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发明,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7、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设立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8、宋初,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9、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重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不重才干)局限性:只有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才可以步入仕途(3)隋唐以后: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的意义(影响):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②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有助于政局的稳定⑤有助于打破特权垄断⑥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措施:中央:①撤中书,废丞相,权分六部②创建内阁2、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开始出现),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3、明宣宗——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4、内阁的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②大学士的“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③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也许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5、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康熙帝: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2)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直接目的—为办理西北军务)6、军机处的特点:(1)机构简朴,有官无吏;(2)品级不高,都由钦定;(3)跪受笔录,皇帝裁决;(4)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五)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线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2、《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1)割地——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4)商定关税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天津条约》(1858年):(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4、《北京条约》(1860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限度加深了(1)认可《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六)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2、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3、北伐军失败因素:孤军进一步4、北伐、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的建国大纲(1)分土地——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2)分口粮——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6、《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主线无法实现7、《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是先进的中国人初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惨败2、《马关条约》(1895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限度大大加深(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2)赔款:二亿两白银;(3)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4)投资设厂,免收内地税3、《辛丑条约》(192023)——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禁反帝——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八)辛亥革命:1、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2、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阵地:上海、日本东京3、著名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4、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队5、同盟会(192023日本东京)——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政治大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机关刊物:《民报》6、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武汉——民主革命的摇篮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02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1)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借鉴美国)(2)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颁布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干生效)8、192023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9、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失败10、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推翻了中国两千数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能全面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标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3、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1)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曹、陆、章三人职(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4、五四运动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5、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6、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7、中共“一大”(1920237月23日上海):(1)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2)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书记)8、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9、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广州)——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实现10、1926年北伐——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1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13、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十)国共的十年对峙: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陈毅等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3、“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2)拟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4、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6、导致红军长征的直接因素是:第五次反“围剿”败北主线因素是:“左”倾错误(博古、李德)7、遵义会议(1935.1)——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对的领导8、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十一)抗日战争:1、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4、淞沪会战:宝山县城五百官兵(营长:姚子青)、八百官兵守四行仓库(副团长:谢晋元)5、百团大战(八路军:彭德怀)——中国军队积极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在华北)6、国外战场:保证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到缅甸,并救出英军七千多人7、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数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十二)解放战争: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定《双十协定》(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2、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国民党的全面进攻)3、1947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4、战略反攻的序幕: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转折点)5、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6、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7、三大战役的结果: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8、1949年4月北平谈判,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9、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023的国民政府覆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十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2、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共产党宣言》(1848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素:《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4、巴黎人民的武装——国民自卫军5、巴黎公社建立(1871年3月28日):(1)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2)国民自卫军(3)建立司法机构(4)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5)公职人员的薪金不超过一个纯熟工人的工资(6)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7)实行八小时工作日6、巴黎公社失败因素:(1)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2)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3)没有发动广大农民;(4)反动势力强大(5)主线因素: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度7、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二月革命”(1920233月)——推翻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1920234月列宁)(1)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2)明确提出“所有政权归苏维埃”和“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的标语(3)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流血事件(1920237月)——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4、十月革命(192023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8攻占冬宫——标志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5、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1)《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列宁起草):内容: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所有政权转归苏维埃(2)《和平法令》:内容:建议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影响: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3)《土地法令》: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派给劳动者使用目的: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毕民主革命的任务(4)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为主席)意义:这次大会表白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6、苏维埃政权:拥有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7、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十五)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北平):(1)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大纲》、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共同大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2)共同大纲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3)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4)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共同大纲规定:(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2)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1)通过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拟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体现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4)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主线政治制度4、民族关系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6、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新中国成立五个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主线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十六)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2、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罪名:叛徒、内奸、工贼)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5、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6、村民选举制度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十七)祖国统一大业: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完毕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一国两制”的构想,一方面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5、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6、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7、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8、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九二共识”: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9、2023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十八)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初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与重要的国际会议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5、1955年印尼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6、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会议(十九)开创外交新局面: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的缓和3、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4、周恩来、尼克松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5、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的8、2023年10月,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9、202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六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二十)两极世界的形成:1、二战后,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美、苏矛盾加剧的主线因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3、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4、美国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5、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定《北大西洋公约》6、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苏联、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华沙签署《和谐合作互助条约》——标志着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7、“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