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_第1页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_第2页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_第3页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_第4页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0分类号:F301.1单位代码:10364密级:学号:12720758安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The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NewUrbanizationandOptimalAllocationofRuralLandResourceinAnhuiProvince研究生:指导教师: 申请学位门类级别:管理学硕士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土地制度与政策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答辩委员会主席:二零一五年五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安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 时间:年月日第一导师签名: 时间:年月日摘要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外出人口逐年增多,农村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这些问题加剧了目前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用地紧张局面。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实现城市、农村协调共进的重要保障,如何在积极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农村土地合理利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当前关注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总结国内外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现状与存在问题,着重探讨二者内在联系的形成。其次,选取了地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了安徽省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确定农村土地资源的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构建了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型,利用2014年滁州市统计年鉴及2013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对明光市农村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统筹配置,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优化方案,我们发现明光市农村土地利用中耕地、村庄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园地、林地、草地、其他农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道路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相应有所增加,这主要由于城镇化建设对于农村土地需求量增加和针对重点区域的农业生态管控。实行农村住宅用地退出补偿,减少居住面积,实行村庄统一规划,对加快城乡一体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thepopulationwhogooutfromruraltocityincreaseyearbyyear,thelaborbecomemoreshortageinagriculturalproduction,therurallandutilizationandlandproductivitygetlower,whichcausethecurrent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ndagriculturallandisunderatensesituation.TheNewUrbanizationistheimportantguaranteetorealiz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withcityandruralinourcountryinthefuture.Howtorealizeoptimalallocationofrurallandresourceintherapidurbanizationprocess,isamajorproblem,andalsothefocusprobleminthepresent.Firstly,thepapersummarizesthesuccessfulexperienceandshortagesofthe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urbanizationandoptimalallocationofrurallandresourceathomeandabroad.ThroughtheanalysisofAnhuiProvinceurbanizationconstructionandrurallandresourceallocationoftheexistingproblems,thepapermainlydiscussestherelationofthenewurbanizationandoptimalallocationofrurallandresource.Secondly,thepaperselectedthetotalagriculturalproduction,usingAHPtodeterminetherightweight,andbuildevaluationindexsystemofrurallandresourcesallocationefficienceyinAnhuiprovince.Finally,throughdeterminevariousconstrainsandobjectivefuctionofrurallandresource,webuiltthemodeofurbanizationandrurallandallocation.Thepaperco-ordinatetheallocationofrurallanduseinMingguangcityandtheresultsareanalyzedanddiscussedbyusing2014StatisticalYearbookofChuzhouCity,andthetableoflandusechangeinAnhuiProvincein2013.Throughtheoptimizationscheme,wehadfoundthatthecultivatedland,villagelandandunusedlandaredecreasedinMingguangcity.Thegarden,thewoodland,thegrassland,otheragriculturalland,thetownland,theroadland,andthelandforwaterfacilitiesareincreased.Itismainlyduetourbanizationandincreaseddemandforruralland,andagriculturalecologicalcontrolinkeyareas.Putthesystemofexitingcompensationintopracticeinthecountryside,reducetheruralresidencearea,carryoutthevillageunifiedplaning,haveplayanimportantroleinpromoteurbanandruraldevelopfasterandmorehealthy.Keywords:NewUrbanization,Rurallandresource,Optimalallocationoflandresource目录7382摘要 I16117Abstract II50241绪论 118461.1研究背景 112197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25846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206311.3.1国外研究现状 3257721.3.2国内研究现状 4303251.4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677291.4.1研究内容 6312691.4.2研究方法 6280311.4.3技术路线 7152952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9241392.1基本概念 9317942.1.1新型城镇化 9188302.1.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1013342.2理论基础 11236102.2.1地租理论 1165652.2.2土地产权理论 11145102.2.3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12147622.2.4可持续发展理论 13124482.3小结 13249423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分析 14173113.1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协调关系分析 14241083.1.1城镇化建设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14118643.1.2农村土地整治和节地的开展,促进城镇化发展速度 14298983.2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配置存在的问题 15310393.2.1耕地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15118913.2.2农地闲散经营较为常见,规模农业发展滞后 15105753.2.3土地规划不合理,布局过于分散 167063.2.4宅基地使用不合理,结构有待优化 1730703.2.5集体建设用地规范化不足,无序流转违法难禁 1852463.2.6城乡结合部用地市场矛盾加剧 1880863.3小结 1974134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益评价 20254904.1评价对象分析 20172754.2指标体系构建 20309014.2.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20188404.2.2指标体系构建 21304444.3评价过程 21312084.4评价结果分析 28202894.5小结 31303955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证研究 32618——以明光市为例 32120245.1农村土地优化配置指标确定 32308975.2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32130065.2.1变量设置 32282385.2.2约束条件建立 32120885.2.3目标函数确立 34162375.2.4确定模型结果 36200675.3结果分析 37310875.4小结 3827762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98086.1研究结论 39192546.2政策建议 40317906.2.1制定“多规合一”实施方案,科学划定农用地与建设用地范围 4012336.2.2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资源合理规划利用 40131686.2.3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指标异区置换,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40154666.2.4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快推进三区建设 41224446.2.5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 41177356.2.6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保证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资金需求 42226596.2.7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42317656.2.8加快相关配套措施建设,健全农村土地监管体系 42259146.3论文不足之处及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4311052参考文献 447781致谢 4823039作者简介 491绪论1.1研究背景城镇化离不开经济支持,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中国城镇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发展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有效保证,而目前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这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城镇化建设对于土地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加快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1]。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在保证城市建设的同时,又兼顾农村发展,促进农村闲散土地聚集,实现化零散为集中,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最终实现二者协作共赢。2015年农村工作会议的开展,2015年一号文件的颁布,二者都明确了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性。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尤为重要。城市建设不能牺牲农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同时,又不能为了保护农业用地的完整性,限制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进而阻碍城镇化建设。因此,必须充分理解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出二者结合点,实现二者共同发展。此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利用率与土地产出率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与城市发展相差很大,这也是造成城乡二元差距的主要原因。建设现代农业,这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它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能有效节省农村劳动力,扩大农业经营范围,提高土地生产率,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通过协调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能够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其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依存,保证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安徽省人口较多,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确定了安徽省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省。此外,安徽省也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安徽建设,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2]。城市建设离不开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可避免的需要占用农村土地,这是避免不了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农村要想发展,农民要想致富,又必须依托城镇化建设,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之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能够很好的改善目前农村经营现状,这也是建设生态安徽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城镇化规模盲目扩大,因城镇化建设而大量占用农村土地资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造成了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农业生产用地不足,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普遍存在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和土地产出效率低下,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矛盾尖锐等诸多问题,此类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开展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能够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协作共赢,保证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些对促进城市、农村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2研究目的与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新型城镇化是一种集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型发展模式,它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实现“四化”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载点[3]。如何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最大程度的实现土地资源最优配置,这是目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劳动力不足,着力提高安徽省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问题。第一,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用地、合理布局与控制中小城镇发展规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对于城镇化研究,或者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的研究相对较多,而综合考虑城镇化建设在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协调城市、农村发展的研究较少。城市建设,这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农地非农化现象。而如何科学划分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范围,避免城镇化建设带来过度的农业非农化,这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市发展与农地规模经营,能够指导农村土地忽略规划布局,这对全方位理解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起到了理论指导和理论支撑。第二,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高效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的开展,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农村宅基地建设的方方面面。城市发展,无形中加快了农村闲散人员转移,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城市,引起城市人口加剧增长,但农民本身的农村住宅却保留不变,成为农村闲置用地。同时,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其自身户籍问题,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福利,反过来也影响城市的和谐发展。因此,发展城镇化的同时,必须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村原有宅基地问题,对其闲置用地进行统一规划,这对实现农村土地最优配置,促进农村生产经营,保证农村用地科学规划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促使农村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的减少,部分劳动力转变为非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市面积的扩大,非农用地面积增加,进而导致农村农业用地相应减少[4]。市场经济的开展,离不开土地资源支撑,农村土地作为土地市场的有效供给,保证了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提供了有效支撑。对农村资源最优配置,能够确保城市用地需要,扩大农业规模化生产,保证土地使用效率的提升,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四,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农业产业升级,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了农村土地产出率,保证了农民收入。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农业服务链,努力形成一条集生产、包装、销售的农业产业链,这也是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是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关键所在[5]。目前,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规模经营严重不足,加快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可以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集约经营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实现规模经营和集团经营,更大更好地保护属于农民自己的利益追求。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1867年,著名的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一书中,最早使用了城镇化(Urbanization)这一概念,此后,这一概念被迅速推广使用,并且目前已经被广泛认同[6]。在国外,对于研究城镇化建设,或者研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集中于20世纪的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较早,城市发展也相对较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在理论研究上,Sharift探讨了利用动态变化解决农场土地资源配置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7];1995年IGBP和HDP通过联合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为研究土地资源区域可持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8];Jason通过对私有土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研究,设计了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思维模式,为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了理论支撑[9];MarcAntrop指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根据国家土地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国家土地制度的建立是土地资源最优配置实现的基础条件,它在引导资源合理分布,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意义重大[10];HubertN认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农村土地的持续利用与城镇化发展逐渐提上日程,发展协调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11];WilbardJacksonKombe认为土地肥力差距、种植技术不同以及农业区位问题是导致地租不同的主要因素,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此类问题[12];RobertEvenson对农民、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市场等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13]。在研究方法上,XiangW.N等结合GIS技术,通过具体的数学模型预测,准确的预测了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冲突,指出了其产生的因素,同时,根据具体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办法[14];BlondelAverilBrinkman通过对美国东北部耕地调查研究,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耕地保护和耕地资源转换对发展城镇化的重要作用[15];UllaMortberg通过运用GIS的方法,对瑞典斯德哥尔摩进行具体案例分析,着重讨论了城市基础设施定位和具体管理方法,这实现了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保证了景观生物水平提高,更加快了城市可持续发展[16]。在研究内容上,TommyFirrnan认为,最根本的现代城市建设标准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城市建设中用地的使用,并逐步提高人口密度,保证资源最优配置,以此来改善城镇的环境面貌,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17];Litman认为利用精明增长理念,对研究土地利用诸多现实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等方面,具有很大帮助,能够发挥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18];ChristopherRodgers通过案例介绍,分析了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利用和土地环境的影响,并指出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性[19];JeffreyH.通过对美国东南部耕地保护市场研究,指出耕地保护市场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为农村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20];Ceccarelli,T.通过对意大利北部地区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1954-2008年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LULC),分析由于城市扩张所占用的优质土地面积变化情况,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意见[21]。1.3.2国内研究现状改革开放深入开展之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社会经济增长过快,同时也带来了相应问题的增加。例如,耕地数量锐减、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调整、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加凸显,这严重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对城镇化建设与土地资源配置展开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沈曙文讨论了如何促进全面实施城镇化,指出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其实现最优配置的重要性[22];陈美球分析现有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对城镇化的不适应性,提出城镇化发展建设,必须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23];陈忠萍阐述了农村城镇化概念,分析了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设计了新型城镇建设的具体发展思路,这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4];刘觉民等通过分析城镇化建设中的用地水平,指出了调整用地结构,促进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的重要性,并对加强农村耕地保护、解决人地紧张矛盾等问题进行了阐述[25];张海鹏分析了国家、地方政府在制定土地政策和土地资源配置中农民利益得失两难问题的讨论,为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6];蔡小平对在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管理,阐述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的具体说明分析[27];刘志彪提出了土地资源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的动态演化特征,加深了我们对于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具体认识[28];於忠祥根据目前城镇化发展现状,指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建议[29]。在研究方法上,沈彦在定性分析中加入了定量分析,阐述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指出了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农用地布局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探讨,指出二者之间内在联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30];杜军以土地最优配置为视角,结合灰色线性规划法,对土地资源进行了最优配置,并设计了配置方案[31];甘奇慧通过构建择优指标体系,求取择优指标值,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案进行择优,确定铜山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32];张士云等,结合美国1900年至2010年,日本1930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从农场数量变化,农户数量变化,耕地规模,农业政策等方面,对美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未来规模农业的发展方向[33]。在研究内容上,彭群通过研究发达的城市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比总结出了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34];赖昭瑞对土地利用主体选择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了配置机制建立的重要性,对目前发展农村经济,建立美好乡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35];尚国琲通过河北省研究现状,从宏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阐释了城市发展对经济的重要性,提出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的可行性,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6];陈志刚等分析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中土地利用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解决这些限制因素的办法和路径[37];冯卫星过土地资源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耕地补偿的重要性[38];胡传景通过研究现有城市用地规模,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土地整治,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意义[39]。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国外学者对于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较早,并且主要针对耕地方面研究,一般多采用GIS方法对土地利用与覆盖进行分析,研究上多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协调发展,为我国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上,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借鉴。国内研究相对较晚,主要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和农村土地利用方面。然而,目前国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研究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意义与政策建议上,研究内容与范围较窄,一般多采用实例说明和理论分析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对城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且多处在理论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评价与具体的模型建立研究较少,一般多采取理论分析和对比分析,或单一的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和土地总体配置情况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法计算,对具体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配置研究较少,不能很好的反映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在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城镇化建设与土地资源配置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设计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2003年至2012年的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构建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型,为促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政策建议。1.4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1.4.1研究内容本文首先总结国内外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在详细阐述新型城镇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概念的基础上,以土地地租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通过分析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选取地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地均农民纯收入、自然增长率、水土流失率等指标,构建安徽省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安徽省2003年至2012年间农村土地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通过确立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指标,建立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约束方程和目标函数,设计了农村土地资源最优配置模型,并对明光市农村土地资源进行配置,找出其最佳配置结构;最后,在对安徽省城镇化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和定量分析的结果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终形成二者良性发展。1.4.2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对所调查的客观事实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文中通过对于安徽省城镇建设现状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文章之后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层次分析法文章中,对于指标的具体选择上,主要依据层次分析法,综合给出了经济效益各指标权重,社会效益各指标权重,生态效益各指标权重,使得复杂且不易确定的指标得到量化,方便了文章研究内容的开展[40]。(3)对比分析法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较早,对于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研究较多,而国内研究相对较晚,利用对比分析法可以更好的对国内外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对比分析。同时,对于安徽省2003年至2012年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利用对比分析法,可以很清楚的找出不同阶段土地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区别。(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章在具体的内涵分析上,对城镇化建设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村土地整治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城镇化建设二者分析上采用定性分析为主,主要分析二者内在联系,旨在促进其协作共赢;对于安徽省农村土地配置效率评价、农村土地优化配置模型的构建等采用定量分析。这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展现二者之间关系,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性。1.4.3技术路线文章通过分析城镇化建设与合理利用农村土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安徽省具体现状与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此从经济效益方面,社会效益方面,生态效益方面,对安徽省2003年-2012年农村土地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了农村土地配置模型,提出了明光市土地利用的最佳结构,并依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图1-1)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分析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目的意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评价方法......城镇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值指标体系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配置效益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存在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分析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目的意义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分析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目的意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评价方法......城镇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值指标体系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配置效益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存在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分析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存在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存在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分析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值动态研究法动态研究法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体系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体系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对比分析法城镇化水平对比分析法城镇化水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用地预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证研究用地预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证研究农村土地资源最佳利用结构人口数量农村土地资源最佳利用结构人口数量人均用地指标人均用地指标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建议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建议图1-1研究技术路线Fig.1-1TheTechnologyGuidelinesoftheresearch2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2.1基本概念2.1.1新型城镇化说起城镇化,让人不禁想起由于上世纪城市发展过快,城市人口增多所带来的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这却是一种粗放发展,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传统城镇化带来的是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城市人口相应增加,农村范围逐渐缩小,城市建设范围逐渐扩大。这种城镇化建设,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满足城市建设的盲目发展,其实质就是人口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41]。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目前普遍存在于国内理论界:高国力[42]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依靠城镇范围内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它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建设中小城市;陈怀录[43]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化协调发展,它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孙秀艳[44]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必须要改变,革新体制,加强技术投入,保证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通过提高农业所得,能够充分解决农村社会实际需要[45]。胡锦涛[46]总书记曾说过,市场经济是目前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的主要道路,必须坚持不懈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农村土地规模使用,科学布局城乡建设规模,以此来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带动城市反哺农村,加快城市农村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这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城市的粗放式扩展,这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给我生态经济带来了巨大威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渐成为全局性问题,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全面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以城市建设带动农村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强调科学统筹,始终重视人的利益,同时又不忽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够最终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始终遵循环境保护原则,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城市扩大,或者农村面积缩小,更不是消灭农村,而是促进二者能够平等享有城镇化带来的福利,维持人们幸福生活。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更加公平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保障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目前,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加快农村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坚持公正原则,保证农民的利益需求,逐渐加快社会和谐形成。它必须着力依靠产业支撑,以产业技术革新,驱使城市建设,而不是单靠房地产开发旧村庄、旧厂房等。这种旨在扩大城市范围的盲目建设,可能导致城镇化发展最终走向歧途,走向没落。这种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以扩大经济规模为首要目的,它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规模建设深度联系,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来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规模经营,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繁荣。2.1.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能够直接反映人们从前和当下的成果,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47]。为了保证其具有持久利用潜能,必须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证其高效利用率,使其尽可能产生更大经济效益[48]。或者,在满足高回报的同时,保证资源利用较少,使其物尽其用。此外,必须加强管理,以实现土地科学利用为首要目的,合理规划布局,确保生态系统相对平衡。土地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达到合理的组合,最终实现不同土地类型的最大利益[49]。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种属性,具有广义、狭义两种内涵:狭义的土地资源配置指土地生产、分配等,广义的土地资源配置以产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为手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50]。因此,配置必须依据自由属性原则,始终把握效益最大化这一终极目标,坚持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宗旨,加快调整结构,确保整个人与自然的大环境维持稳定,最终保证永续使用的目的[51]。针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必须遵循坚持建设保规模保效率、耕地保红线保质量;坚持“多规合一”,科学规划利用;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坚持合理利用土地,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赢;坚持“三权分置”,确定市场决定性地位;坚持三效益互促共进,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水平;坚持农民利益至上,保障城市、农村健康和谐原则。科学规划利用农村土地,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找出其主要限制性因素,在考虑社会层面要素的同时,还要保证经济层面和生态层面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人力、资本和技术投资,科学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认真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人口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以坚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为目的,在确保土地资源利用与城镇化建设相一致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2.2理论基础2.2.1地租理论地租,它是伴随土地所有制度产生而产生的,它是所有者从使用者中获得的部分报酬,这种报酬的获得,是基于两权分离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52]。弗朗斯瓦.魁奈,作为重农学派创始人,他在其著作中曾明确指出地租的内涵。他把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取的剩余产品称之为“纯产品”,而这部分纯产品不归农民所有,其最终获得者为土地所有者。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53],认为土地出租可以获得地租,它由劳动者用自身劳动获得,但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杜尔哥的这种提法,进一步说明了地租的本质和起源。从我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我国大致经历了由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几个阶段[54]。在奴隶制度下,地租是奴隶主剥削和占有奴隶剩余劳动生产物的手段,它反应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对立剥削关系。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通过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等形式,以强制手段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价值,这种地租形式主要反映了地主与佃农的生产关系。其后,随着货币关系的不断发展,农民通过自身出售劳动产品,以此获得的货币收入作为地租,这时地租主要表现为货币地租形式。然而,由于农产品自身市场风险较大,这种地租极易受市场因素影响。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此时的地租已由原先的超额利润的剥削性质逐渐转变为在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合理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剥削性质的产生,加强了社会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制定更加合理的地租政策,能够在实现农民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和效率,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变革,提高土地产出率,扩大规模经营,最终实现城市、农村互助共赢。2.2.2土地产权理论产权理论主要以科斯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为标志而逐渐走向成熟,以资源的稀缺为基本假设,主要研究权利分配对效率的影响[55]。它作为社会工具的一种,能够促使内外活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对人类活动形成某种鼓励,保证行为的顺利进行。产权的核心是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对于土地产权定义的具体理解,主要包括收益、使用、处置等权利,它由一系列权利关系所组成,形成一种产权束,它的这些产权作用,则分别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最后逐渐组合在一起,进而相互之间影响彼此,形成统一的整体[56]。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是一种行为性关系,农村土地产权存在于农村土地使用过程中,并逐渐被法律认可和保障[57]。但是,由于固定的土地位置,造成产权关系难以界定,必须依此作出相应的调整,满足土地充分利用。此外,不合理利用有限地土地资源,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害了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权益,这都和土地产权不明晰息息相关,这也是问题关键所在[58]。因此,土地产权中,只有明确界定土地产权,产权主体的独立性和真实性,保证其在经济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利益、法律和内部约束机制,保证利益分配,实现各利益集团所获权益最大化[59]。同时,研究土地产权制度,有利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更加明确产权关系,有力保障土地使用者的主体利益,保证其合理合法的利益分配,避免土地资源非法流转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产出率下降而造成土地流转受阻等[60]。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由于土地产权关系不明确,或者产权关系较为混乱等,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对于土地产权关系的深入研究,实现了农业经济繁荣发展与城市建设二者良性互动,更好地保证了有限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规划使用,为实现农村土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石。2.2.3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其主要集中于数量结构的优化,旨在提高其时间组织协调性,保证其整体的空间合理性原则。它是在加快使用土地过程中,能够有效调整整体综合效益,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61]:优化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这是根据当前土地利用的需求程度而设定的,并相应的制定了合理地分配比例。土地利用时间组织优化是项目之间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安排用地需求,依次保证土地的有效供给,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优化是利用土地资源本身特有属性,将不同的地块安排到相应的地方,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水文等因素。它能够充分协调各方面利益需求,能够将发挥土地经济效益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保证农民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整个大环境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生态安全和社会进步二者双赢。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土地系统理论和生态经济方面,二者共同组成了其整个配置理论的基本原理[62]:首先,作为土地系统理论,其强调把整个过程中相应的具体环节看做一个统一整体,在实际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重视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诸多因素,强调整体发展。生态经济理论重点在于规划利用土地问题的分析环节,它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严格,重视内在因素联系。生态经济理论,指出了土地利用是自然和社会经济的综合体,表明了在具体的土地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维护生态安全。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要重视长足利益。土地系统理论强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合理利用自然要素和生态经济要素,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2.2.4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强调两个基本点,一要重视人的发展,特别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二是发展要有度,在发展自身建设的同时,要保护好子孙后代人发展的权利[63]。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独立完成的,不能单靠某一国力量完成,而是全球的总体发展目标[64]。它的内容十分广阔,它强调二者互相相统一,是一种长久的发展。而盲目,或者只顾眼前蝇头小利,破坏了发展的持久性,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发展,必将受到人们鄙夷。发展的持续性,包括区域间协调,也包括代际协调,二者共同构成了问题的关键[65]。城市的快速发展,必须遵循持续性原则,我们不能离开土地资源来实现城市建设,更不能因为土地资源相对充裕而盲目开发利用,必须协调好城市发展与农村用地关系,合理规划好发展速度。城市鬼城现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盲目的土地开发造成的。适度规模的城市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带动农村土地科学规划布局,是积极有益的。相反,盲目的扩大城市规模,不仅会限制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更会严重损害农村利益,是不可取的。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加强土地利用规划,这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逐渐被现代共识[66]。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对研究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指导作用,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城市资源短缺压力,引导农业规模经营和集团经营等方面意义重大。2.3小结本章主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介绍,以地租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为研究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这是文章研究的前提,也为下文分析二者协调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3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分析3.1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协调关系分析3.1.1城镇化建设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目前,由于经济发展增速,城市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并且,其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逐步提高城镇化比例,这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阶段,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加快产城融合局面的形成,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土地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大,促使大量农业人口得以迅速转化,这有效地带动了当地闲置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发展建设中,保证了城市发展的劳动供给。但是,人口总量确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其所对粮食的需求量也相应的有所增加。农村人口减少,粮食需求量反而增加,这需要扩大农业生产,保证粮食的安全供给。在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人口不断减少情况下,科学规划利用农村土地,能够最终实现集约节约,积极发展规模化生产,加快现代农业的形成。伴随着城市发展,大量的闲置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加快了城市产业升级,不仅保证了城市发展的用工需求,同时也扩大了整体就业,带动了农民致富。城市中各企业由于产业机构调整,其相应的员工数和企业占地面积也会有所变化,反过来也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崛起主要省份之一,在扩大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闲置人员更多的流向城市中,实现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保证城市发展,最终促进二者协作共赢。与此同时,反过来,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不仅要求城镇化建设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要求城镇化建设能够解决这些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比如住房、养老保险和子女教育问题等。因此,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展自身建设的同时,必须充分协调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达到二者协调共进,这反过来也实现了科学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3.1.2农村土地整治和节地的开展,促进城镇化发展速度目前,伴随安徽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农村资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城市土地已满足不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这也促使现阶段城市发展范围、发展规模等,必须严格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城镇化建设要在始终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并且质量有提升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开展农村节地运动,能够最终满足优化利用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农村节地运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缓解目前城市市场中用地供应不足局面,进而保证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目前,农村土地市场还未完全起步,其发展速度还很缓慢。通过促进城市发展,协调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土地科学规划布局,这是当前所要解决的关键任务。农村集约节约用地的开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这些都是农村节地运动主要内容,能够更好地实现效率最大化原则,充分保护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安全。通过保证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城市建设与乡村土地利用相一致,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了规模经营发展步伐,带动了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而保证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内在需要,对保证安徽省城市发展与农村土地科学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最终实现二者协作共赢。3.2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配置存在的问题3.2.1耕地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增加,造成农业生产劳动力相对不足,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其中,安徽省皖北地区由于农村外出人口较多,土地撂荒现象更为严重。而皖南地区,由于山地丘陵较多,可耕种的耕地资源较为缺乏,造成耕地利用率整体不高,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因此,加快开展农地保护工作,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投入,扩大农业规模经营范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这些都越来越成为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3.2.2农地闲散经营较为常见,规模农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家庭联产承包带动了农业经营的快速发展,但其极易导致农地零散分散,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生产,给农业规模经营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直接导致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容易产生市场盲目性,不利于农户生产经营。目前安徽省农业规模经营还比较缺乏,根据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调查问卷显示(如图3-1),安徽省目前土地流转率仅为33.6%,与积极发展规模农业差距还很大。其中,想过、并正在着手转入土地进行规模生产占12.5%,想过但实际操作很难占31.6%,没想过并不准备从事农业生产的占23.6%,农业经营后备资源不足;农地经营以自己耕种为目前主要经营方式占57.8%,转包给别人占24.3%,将土地入股分红占7.9%,荒废闲置占10.0%;在农民进行规模经营调查中,27.4%认为自己转入土地太少,32.4%认为自己没有足够资金,33.8%害怕承担风险,31.3%希望得到政府支持。图3-1农村农业规模经营调查Fig.3-1Scaleagriculturesurveyinruralareas3.2.3土地规划不合理,布局过于分散城市发展离不开土地支持,有效地土地供给,这是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前提。然而,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直接造成了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造成农业用地愈加不足,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久发展。根据调查问卷资料显示(如图3-2),目前,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较为分散,农用地布局多以团状、块状及零星布局为主,并且农业规模经营程度不高,农村土地闲置及抛荒、农村建设用地及宅基地所占比例过大等现象严重存在。其中,农民所承包经营土地能直接连接成片仅占8.1%;对农村宅基地调查15.8%存在占用耕地建房,并且宅基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60.7%以上;对现有土地利用调查中,种植作物占45.3%,种植经济林木占8.2%,发展养殖占6.3%,农村建房占16.8%,其他用地占13.4%,荒废闲置占10.0%。农村经济林木面积和养殖业面积相对过小,农村住宅用地和荒废闲置用地面积相对过大,造成了目前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因此,要加快现代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农业管理系统的开发,加强农村村庄整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图3-2农村土地利用情况调查Fig.3-2RurallandusesurveyofAnhuiProvince3.2.4宅基地使用不合理,结构有待优化目前,安徽省农村旧村庄多呈现散、多、旧、差特点,人均占地面积普遍偏大,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农村住宅用地调查中(如图3-3),农村村民居住用地类型呈现团块状的占31.3%,组团状占18.1%,长条状占22.4%,点散状占16.3%,中心分散状占11.9%,农村住宅用地过于分散,这使得本已日益严峻的农村用地情况逐渐恶化。调查显示,其中农村村民房屋建设用地所占农户拥有土地面积的比例20%以下占45.8%,20%—60%占25.0%,60%—80%占12.5%,80%以上占16.7%;房屋建设用地面积160平方米以上占42.1%,过多的住宅用地面积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布局的形成。图3-3农村住宅用地调查Fig.3-3Surveyofruralresidentialland3.2.5集体建设用地规范化不足,无序流转违法难禁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我国相关政策文件也指出了完善建设用地市场的重要程度。并且,文件也明确了可以采用出让等具体形式流转土地,指出了其合理性,这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与此同时,相关地区还因此制订了有关政策文件,逐步加强对于流转地管理,并对已有的不配套政策也进行了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措施制定,能够促使建设用地顺利流转,为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具体的改革办法和途径,各地还处于试点当中。并且,部分地区已有的做法,由于未得到法律上明确认同,其还多限于自发形式,且由于缺乏统一操作运行,违法现象难以控制。此外,这种建设用地流转,一般多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由此引发的诸多土地纠纷及矛盾问题,给农村社会团结和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了城镇化建设,制约了其持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实现二者协作共赢极为不利[67]。此外,当地各级基层政府,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常识,不了解其入市究竟合不合法,或者对其理解还较为模糊,不能准确地定位,致使土地流转多限于合法与非法的大讨论中,且各自看法不一,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明确的行为准则。这些现象的发生,也因此导致农村大量集体用地或闲散或被个人违法占用,造成资源浪费愈加严重。一些地方政府明令禁止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对此事采取默许态度,并且当地已经逐渐形成土地隐形市场,且无序流动现象越来越突出。土地流转规范化不足,使得早已疲软的农业生产负担加重。3.2.6城乡结合部用地市场矛盾加剧随着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可使用面积越来越少,城市土地市场供应严重不足,而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面积较为集中,并且出让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也相对较低。企业基于自身生产发展等综合因素考虑,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此类用地,这也增加了商家的投资愿望。由于土地流转和工业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其经济效益成倍增加,造成农村大量土地转化为商业用地。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途,其流转收益往往高于农业生产所得,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农民更愿意变更土地用途,这也因此造成农地越来越少,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局面。这种现象不利于城乡结合部长久发展,直接导致其快速膨胀和畸形发展[68]。安徽省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无形中加剧了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矛盾,不利于整个社会长治久安。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逐渐加快,其中工厂、商服企业建设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占据主要部分。加快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城乡结合部农地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已迫在眉睫。3.3小结本章主要通过从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土地规划利用,农村土地整治和节地运动的开展,促进建设速度的提高。文章从这两方面阐述二者互动关系,旨在形成互利共赢局面。文章着重针对目前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包括:耕地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地闲散经营较为常见,规模农业发展滞后;土地规划不合理,布局过于分散;宅基地使用不合理,结构有待优化;集体建设用地规范不足,无序流转违法难禁;城乡结合部用地市场矛盾加剧等。这些具体问题的提出,为下文构建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起到了铺垫作用,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4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益评价4.1评价对象分析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农业经济较为发达,但在整个经济水平上,较沿海发达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在自然条件上,由于其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来这里生产投资。现阶段,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要求和其自身城市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大,经济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根据统计年鉴显示,截止到2012年末,其总体生产总值达17212.05亿元。在这当中,农业2178.73亿元,工业9404.84亿元,服务业5628.48亿元,人均水平达28792.32元,较以往经济发展有很大提高。然而,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较为突出,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已刻不容缓。4.2指标体系构建4.2.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照顾次点。这就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科学地分解评价目标,然后进行合并,以便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可信度。(2)全面性原则安徽省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全面反映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对于“三农”的贡献,又要反映土地资源配置对第二、三产业的贡献,反映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构建涵盖所有要素的指标体系,使其更加全面完整。(3)可比性原则为了使安徽省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适用,并且便于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这就需要在总结出安徽省农村土地资源在城镇化背景下的具体配置模式,并结合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同时,这也是本文指标选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必须保证指标相互之间的连续性,以便于比较分析。(4)可操作性原则安徽省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保证评价结果可靠,又要使评价过程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因此,对于此指标选择,切记以防复杂程度较高,造成可操作性差,不利于整个过程的具体实施。4.2.2指标体系构建针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特殊情况,文章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充分考虑好安徽省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从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四点考虑,构建了以地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等为主的经济指标,以城镇化水平等为主的社会指标,以森林覆盖率等为主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分别对其实际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安徽省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1所示:表4-1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Table4-1Rurallandresourceevaluationsystem总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评价经济效益地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万元/km2)(正向)反映农村经济状况指标地均农民纯收入(万元/km2)(正向)反映收入状况指标地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万元/km2)(正向)反映日常消费水平状况地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万元/km2)(正向)反映农户农业经营状况社会效益城镇化水平(%)(正向)非农业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具体比例农村人口密度(人/m2)(正向)农村人口数量/总面积地均粮食占有量(t/km2)(正向)粮食总产量/总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正向)这里主要指一定时期内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负向)反映食品支出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