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美术_第1页
中国近现代美术_第2页
中国近现代美术_第3页
中国近现代美术_第4页
中国近现代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美术一、中西美术的碰撞二、中西美术并存局面的形成三、绘画1、现代山水三大家2、近现代花鸟画三大家3、亦中亦西的画坛三大家4、近现代油画5、刻刀化投枪的现代版画6、中西融合的现代雕塑概述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2.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3.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4.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画家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涌现出一批激励抗日斗志的优秀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奔马图》、《醒狮》等。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5.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一.中西美术的碰撞

十九世纪末,西方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西学东渐越来越明显。西方文化挟政治经济的巨大威力,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漫延中国满清封建王朝已如西山落日,日趋腐败没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西方,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反封建旧制度、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美术方面,新式美术教育体制逐渐建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西画、雕塑为主体,提倡写实主义。大批留学生从海外归国进一步加剧了中西美术的碰撞。20世纪20年代伊始,大批留洋画家归国,逐渐引发了中西绘画孰优、孰劣,中国画何去何从,其发展出路何在,在中国画坛展开探讨争论。中国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采取了传统创新和中西融合两种主要的态度。

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经历了激烈的分化与变革,因循传统、恪收古法的画风虽然仍在延续,但已失去活力;同时,西画的东渐,油画、水彩、水粉画的发展,也使中国绘画的因循守旧之风更为颓衰。此时,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为代表的一批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应运而生。他们植根于传统,重视师法自然和切入显示生活,努力提高学养,弘扬传统绘画中的优秀成分,刻苦创新,使中国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

二、中西美术并存局面的形成最早出现的新式美术教育机构是1902年创立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添设了国画手工科,图画科目包括:素描、水彩画油画、透视、图案、中国画等。之后,保定北洋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也开设了国画手工科,成为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的摇篮。后来留学之士归国纷纷创立专门的美术学校,以日本、西欧的美术教育体系为蓝本,教授素描、透视学、解剖学、油画与雕塑技法,其中较为著名的学校有:上海美专(初名中西美术学校、刘海粟)、北平艺专(1918年创立于北京,1926年校长林凤眠、1928年徐悲鸿任院长—中心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创始人蔡元培,院长林凤眠,教师有:潘天寿、李苦蝉、刘开渠等突出素描,中西画并重)三、绘画1、现代山水三大家----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浑厚华滋的--黄宾虹(1865年-1955年),生于浙江金华,安徽歙(she)三县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他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修养之高”,又认为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丽,对祖国大好河山充满了热爱之情。他重自然气韵,开创了“黑、密、厚、重”的独特画风,元气淋漓,草木华滋。擅长用浓淡不同的墨彩、反复勾画点染,而呈现层次丰富、意境深邃的景象,初看似苍茫一片,细看自然生动,乱而不乱,意境无穷。

现代]黄宾虹《川蜀记游图》

《湖山晴霭》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黄宾虹

《拟孙雪居笔意》黄宾虹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树下抚琴图》黄宾虹从落款和画风分析,此画应属黄宾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笔法虽较为稚拙,用墨也较为单纯,然其画法已不采用先勾后染的常规成法,先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任意挥写,然后因势利导,予以生发收拾。时而视墨块形状勾勒而成山脉冈峦,时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云雾烟岚,时而据构图需要用刚劲的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墨,色点缀树木茅舍、流泉飞瀑,时而在墨色将干未干时敷以石青石绿,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变幻莫测。此图重峦叠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飞瀑流泉之间,一老人在丛树下抚琴,似闻其音枭,响彻山谷,焕发出古拙浑厚、灵冥华滋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可看出黄宾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画风的转变轨迹。

《江行图》黄宾虹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他用笔讲究平、留、圆、重、多变,用墨有浓、淡、破、焦、积、宿七墨。追求“墨厚密重”的效果。繁而不浑,杂而不乱、坚实而不呆滞。其画厚重博大、雄强浑朴,积蓄着冲天的力量和非凡的气势。《黄山师林寺》

《宿雨初收》这幅作品是在彩色最湿时用宿墨去破的。

傅抱石--奋跃飞动的山水画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少时家贫,后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钟情于石涛之画,改名抱石。写山雨流泉,树石草亭,用墨淋漓,激情四射,气韵连贯,一气呵成。人物画皆以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晚年任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著有《石涛上人年谱》等。

傅抱石九歌图.湘君《山雨》图轴写山雨流泉,树石草亭,山水泼墨淋漓,或如风雨交加,或如烟云流布,大气磅礴,神奇莫测,颇为生动,笔墨酣畅纵横。作画往往于醉后,其用笔曲折圆转,纵横交错,皴法上大笔散峰,弧状层叠,似无法而有法,为其独创,被称为“抱石皴”。傅抱石《山雨图》傅抱石《三峡图》墨彩淋漓、借西开中的--张大千

张大千,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蜀人张大千”。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并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到伪作。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静听泉声图严陵濑小景(局部)张大千『瑞奥道中』『瑞奥道中』瑞奥道中--张大千林壑闲游

林壑闲游扰龙松ZhangDaQian

——

酣畅淋漓而内涵深厚的传统构成,雄奇瑰丽而富于精致的写真精神。七盘关

浅绛山水,大多数用在秋景。这是创始于黄大痴,后来南宗派把它作为标准,用色拿赭石做主体,在林木上面略略施点花青就是了。浅绛不是单用来表示秋景,大凡石质的山,都宜采用这方法,如像画黄山,是最宜于此法的。中国画,光和色是分开来用的,要拿顏色做主体的地方,便用色来表现,不必顾及光的一方面。所以只说浅绛两个字,便可表现山的季节了。浅绛画的画法,画时仍和墨笔山水一样,先用淡墨画就大体,再用较深的墨加以皴擦,分开层次,等它干了之后设色。在景物上,由淡到深渲染数次,等到全干,再用焦墨渴笔,加以皴擦勾勒。树木苔点,拿淡花青或汁绿一处一处的晕出来,当向阳的地方,用赭石染醒它,这是最要紧的。屋宇上色拿淡墨或淡花青代表瓦屋,拿赭石来代表土屋和草屋。

潇湘水云

秋水清空

『春云晓霭』山雨欲来秋雨万山湿庐山图

国画中山水的境界最为重要,然而也要笔墨來輔助。结构和位置,必須特別加意,要多看古人名跡,以及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自然会了解的。郭河阳论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他所谓可以观的,是令人一看这张画,就发生兴趣,要一看再看,流连不舍。第二步就想去游玩游玩,第三步就联想到,这样的好地方,怎样能够搬家去住才好呢!这样的山水才算够条件了。

有些人说中国山水画,是平面的,画树都好像是从中间锯开来的,这话绝不正确。中国画自唐宋而后,有文人画一派,不免偏重在笔墨方面,董源画树,八面出枝,山石简直有夕阳照著的樣子。关同画丛树,有枝无干,岂是平面的吗?画山水一定要实际,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烟岚云霭,飞瀑奔流,宇宙大观,千变万化,不是亲眼看过,凭看意想,是上不了笔尖的。眼中看过,胸中自然会有。

画山最重皴法,古人有种种名称,只不过是就其所见的山水而体会出来的。如北苑用披麻皴,因为江南的山,土多过石,又因为论画的林木蓊郁,自宜于用这皴法。若范华原画北方的山川,太行王屋,石多过土,地也高亢,草苔也稀少,自然宜於用泥里拔钉、雨打墙头等這这些皴法。设使二公的皴法,互相变换,又成何面目?所以我的意思山水皴法不必拘泥,只要看适于某一种,就用某一种皴法。古人皴法,累举数种,荷叶皴、大小斧劈皴、披麻皴、雨打墙头皴、泥里拔钉皴、云头皴、折帶皴、鬼面皴、牛毛皴、马牙皴、卷去皴、矾块皴,此皆常用者。

巫峡清秋漠高山下

仿巨然晴峰图

祝融峰旧游

丹台松崖

仿刘道士湖山清晓图

秋壑鸣泉石洞飞虹

工笔画,就是细笔画,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都包含在內。工笔不比写意,必须先打成底稿,贴在壁上,观察刪改,远近高低,布置得宜,然后把这个稿本,用柳炭在反面一条线一条线的勾过,拍上纸绢。那里面的楼阁人物,尤其要特別注意,楼阁要折算停勻,人物要眉目生动,衣袂好似要会飘动。画时先用淡墨勾出轮廓,然后皴擦渲染。画树要点夹相参,浅绛中著一二青绿夹叶,或红树一株,更觉得有趣。夹叶树的树身,不可看色,愈觉显然。青绿就要打好勾勒底子,不用皴擦。山石用石绿的,拿赭石打底,加石绿二三次,要薄一点才好,太浓就钝滞了。若用石青,就在赭石上面填石绿一次,再加二三遍石青就可以了。不可用花青汁绿打底,因为这两种都不明透。金碧那就在青绿完成后,用花青就山石轮廓勾勒,然后再用泥金逐勾一次,石脚亦可用泥金衬它。青绿或金碧山水,水天都宜于看色,水更宜有波纹。古人画水有好多种,那里面是以网巾鱼鳞两种为适合。古人说「远水无波」是远了看不清楚的意思,所以勾踢水纹,越远越淡,淡到了无为妙。画水在岸边留一道白线,看起来特別精神。画要有气韵,一落板滯,就不入监赏。此中要点,不仅要把画面的写主虛实,前后远近弄清楚,而是在用笔用色用水的灵活生动。石青、石绿、泥金的下胶,尤须切切注意。黄山云松

张大千3近现代花鸟三大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他的别号很多,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在任仅一月,后寓上海。中年后始作画,其绘画内容以梅、兰、竹、菊、藤萝、葡萄等为主,取法徐渭、朱耷、受赵之谦、任颐的影响。设色大胆,别开生面,用色混而不脏,艳而不俗,自有一种古朴的美。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工诗、书法,擅写“石鼓文”,精篆刻,远宗秦汉,近取浙皖精英,自创面目。光绪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为杜长。他又能融各家之长,并贯通他的书法、篆刻,创雄健苍劲的风格。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他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紫藤图》纸本,设色,纵163.4厘米,横47.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花卉作品,画面为紫藤拳石,藤蔓蟠屈,花叶茂盛,形象飘逸夸张,求神似而不求其形,色彩浓丽,笔墨淋漓酣畅,奔放的气势跃然纸上。画面下部用淡墨渲染出一瘦石,形如柱。一支藤条由画面右端伸出,绕石数重飞舞直上,数片藤叶,稚嫩轻盈,可见作者将瘦石与藤条已自然完美地形成了一个整体。笔法劲健,色彩浓重。吴氏以书法笔致入画,飞动处似狂草,凝重处似篆籀石鼓,其画风豪壮浑厚,别开生面。此图以势取胜,景物疏密错落有致。上有题诗一首,末款“乙己八月八日,安吉吴俊卿拟十三峰草堂”。乙己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昌硕时年62岁。

1918年.致王福庵石鼓文信札轴31915年.葫芦大堂水墨风竹轴

吴昌硕

1921年.醉钟馗轴1919年.天竺轴、牡丹轴1927年.字画屏之一[现代]吴昌硕《红梅图》

1894年.字、花卉扇面轴(1)1894年.字、花卉扇面轴(2)1897年.双钩兰图轴齐白石

(1863年-1957年),湖南湘潭人。家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精写意花鸟,尤工水墨虾.蟹、鱼、蛙,从徐渭、八大、吴昌硕等人笔墨中汲取技法,又长期观察自然景动物,所作着墨不多,概括生动,设色墨彩相融,质朴天真,活泼多趣。山水构图奇肆,治印古朴,蔚然成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并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的和平奖金。他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融古砾今、以俗求雅--齐白石

蟹虾蟹戏

虾齐白石画虾,虽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跃然纸上,令观者叫绝。齐白石自己也骄傲地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齐白石卖虾的故事.

潘天寿(1866年-1971年),浙江宁海人。擅诗书画印,山水、花鸟,人物兼长,画风受八大、石涛影响,而又自具雄肆奇倔的面目,线条坚定粗犷有力,构图出人意表,体现刚强不屈的豪迈民族性格,变文人画柔雅为沉雄、坚毅,有撼人的力量和强烈的现代意识.晚年擅指画,巨幅鸿篇,册页小品,皆风姿独具。曾任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皆为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院长,全国美协副主席。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著《中国绘画史》等。[现代]潘天寿《泰山图》

潘天寿《秋荷》《映日荷花图》潘天寿《蛙石图》潘天寿《泰山图》

史树青先生题曰:“潘天寿先生松鹫图大立轴,笔墨苍劲,气韵生动,得意之作也。”

3.亦中亦西的画坛三大家: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眠在近代画史上,被称为“画坛三重臣”的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眠,不但擅长油画,且借鉴外来因素以革新中国画,影响深远。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绘画:自画像

素描

1925年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男人体

素描

1924年

女人体

素描

1925年

女人体

水彩

早期

抚猫女人

油画

1924年

徐夫人像

油画

1947年

九方皋

国画

1931年作者:

徐悲鸿尺幅:139*351厘米特征:水墨设色纸本横幅不用扬鞭自奋蹄

奔马

国画

1953年

群马

国画

1940年双马2、天马行空

3、扬蹄

负伤之狮

国画

1938年

漓江春雨

国画

1937年

风雨鸡鸣

国画

1937年特行独立的林凤眠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适中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当然,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我祖父的年岁了,虽不敢说是像他一样的勤劳,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林风眠自述风景

春晨妆仕女

林风眠是最早进行国画改革的画家之一,探索着将油画与国画的优点和美感结合起来。他的画多用正方构图,图为题款。他爱恋着自然、生命、憧憬着和平与宁静,以仕女和风景画居多。作品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具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孤寂之美。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他提倡多方面发展,总是教育学生在画好画的同时,也去读文艺名著,读哲学、历史,以充实心灵,增进感受力。

群鹭10年动乱期间,林风眠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到了晚年,1989年林风眠在台北展示了一批如《屈原》、《南天门》、《火烧赤壁》、《恶梦》、《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和平优美而为激烈惨淡的画面,墨线强劲而多斜势,多折落,多击撞,充满不安和张力。情感如狂风暴雨,激荡、冲撞着胸中暴裂的火花。寒鸦刘海粟---------原名刘,字季芳,后自号海粟,意为“苍海之粟”。江苏省武进县青云坊村人。1895年3月16日生。

他是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1912年他17岁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19年后,赴日本、欧洲考察美术。1930年被聘为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国际美术展览会审察委员。1931年应邀赴德国法兰克福中国学院讲学。曾在日本、欧洲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建国后,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美协第三届理事。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81年被聘为意大利国家艺术学院院士,获金质奖章。有画集《黄山》、《海粟国画》、《海粟老人书画集》,著有《米勒传》、《中国绘画上的六论法》等。

沧海一粟—刘海粟白菡新开初过雨彩荷刘海粟生平6岁读私塾、酷爱书画。10岁进绳正学堂。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并冲破封建势力,首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第一次举行个人画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称赞。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并出席日本帝国美术院第一次美展开幕式,回国后创办天马会。1920年10月代表中国新艺术界,赴日本参加帝国美术院开幕大典,和日本画家藤岛武二、满国古四郎、桥本关云等交游论艺,其油画作品备受日本画坛重视和推崇,被称为“东方艺坛的狮”。回国后,充实了美术院的课程和设备,成为当时国内美术最高学府,并著有《米勒传》、《塞尚传》,介绍西洋艺术,颇有影响。1927年受军阀孙传芳迫害通辑,逃亡日本。朝日新闻社曾为他在东京举行画展。1938年春回上海,应上海中华书局之邀,写成八十万言的巨著《海粟丛书》六卷,分《西画苑》、《国画苑》、《海粟国画、海粟油画》三部分,画论精辟,广为流传。1929年刘海粟赴欧洲考察美术,遍访法兰西、意大利、瑞士等国名胜,三年间创下近百幅美术作品,曾两次入选法国秋季沙龙、蒂勒黎沙龙,受到巴黎美术界好评。曾与毕加索、马蒂斯、焚钝根等画家交游论艺。巴黎大学教授路易、拉洛拉著文称誉他是“中国文艺复兴大师”。1930年比利时政府聘他任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展览会美术馆审查委员,其国画作品《九溪十八涧》获荣誉奖,并出版画册《海粟油画》。从1931年到1949年他大部分时间在国外,经常举办画展及讲学。解放后曾任华东艺术专科

4、近现代油画董希文,男,1914年生,浙江省绍兴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逝后在中国美术馆及拉萨举办遗作展。出版有《长征路线写生集》、《董希文画辑》、《董希文画集》等。发表论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等。董希文一生致力于油画中国风的探索,成绩卓著。他认为,油画虽然是外来画种,但在中国上地上生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风格。一方面,要掌握西洋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充分发挥油画的特点和性能;一方面要学习、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断加深对其本质的认识,逐步建立对民族艺术的感情,使自己的血液充满传统艺术的基因。只有这样才能把外国的油画技巧吸收过来,增加自己的营养,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他说:“油画中国风;从绘画的风格方面讲,应该是我们油画家努力的最高目标。”这是二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代表作:开国大典1953哈萨克牧羊女19163×128cm

山歌196253×40cm

江孜街头196281×54cm

气势宏大的《开国大典》董希文开国大典1953(董希文)

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博大的中国气派,创造了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油画新风貌,堪称“当代美术史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这是一个热烈的恢宏场面,这是一个庄严的历史瞬间。1949年10月1日,阳光灿烂、红旗招展。在古老的天安门坊楼上,毛泽东以他巨人般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年,董希文作为观礼代表,目睹了这最激动人心的一刻。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的他,油然生出一种当家做主人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决心以绘画形式留住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在人物安排上,画家更是匠心独运。毛泽东主席居中,领袖们取半侧面呈扇形排开,做到了主次分明,疏密有致。领袖形象塑造得各具风采,惟妙惟肖,在注意外在动态仪表描绘的同时,更注重人物内在气质与精神的传达。

《开国大典》背景故事、艺术特色自1950年起,董希文开始酝酿创作《开国大典》。他认为:首先在选材与主题上,开国大典这一瞬间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是由旧社会进入新社会的一个重大的历史关键时刻。能有机会创作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画是幸运的,一定要千方百计把它画好。基于政治性主题的需要,画家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开国庆典庄严喜庆的气氛为基调“尽力想做到富丽堂皇,把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一个庄严而热烈的场面描写出来”。他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构图法则,删减不必要的柱子和灯笼;从而扩大了画面空间,使城楼上的领袖与广场上的群众紧密相连,取得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人物安排上,画家更是匠心独运。毛泽东主席居中,领袖们取半侧面呈扇形排开,做到了主次分明,疏密有致。领袖形象塑造得各具风采,惟妙惟肖,在注意外在动态仪表描绘的同时,更注重人物内在气质与精神的传达。据油画家艾中信说,为了塑造好领袖形象,在不可能写生的条件下,董希文只能凭借照片进行创作。他根据创作需要画了不少介于素描和速写之间的“简写”,将阴暗关系对比强烈的照片转化为平光形象,使之成为油画塑造的过渡形式。在油画语言上,董希文继续深化以往的探索,即不过分强调对象的光影效果,将古典形休素描法与中国传统的线描法有机结合,收到了“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其妙无穷”的艺术效果,董希文吸收敦煌壁画的装饰手法,以沉着的大红、耀眼的金黄、碧蓝相辉映,造成一种风和日丽、喜庆欢畅的节日气氛。

《开国大典》对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是成功的,它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表明,它不愧为油画中国凤的一种典范。回想当年,1951年5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审查《开国大典》时曾给予高度评价。毛主席一边看画,一边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开国大典》因政治原因,曾修改过两次。现在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阅《开国大典》是根据董希文的原作由靳尚谊、赵域、阎振择复制的。

江孜街头1962

81×54cm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内迁,先后辗转沅陵、贵州昆明等地,1939年夏毕业。在此前后,他曾多次到贵州苗族地区写生作画;创作了一批反映苗民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油画《苗女赶场》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画家以悲怆的笔调、细腻的语言描绘了苗家生活的艰辛,给人留下了过目难忘的印象。这幅画虽然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一些手法,但整个基调却是东方的,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是画家油画创作的重要里程砷。1943年,董希文深入到甘肃、新疆等地写生,临摹古代壁画。这段西北生活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此间,他以西北边陲生活为题材的《戈壁滩驼影》、《哈萨克牧羊女》等作品对油画进行多方面探索,吸收敦煌壁画传统色彩和线描语言,尝试着油国民族化的道路。哈萨克牧羊女1948163×128cm

山歌196253×40cm5、刻刀化投枪的现代版画李桦,曾用名浪沙、小泉,男,1907年出生,广东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2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留学日本,1932年回国任教于母校。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持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工作。当选理事长,组织抗战八年木刻展。1947年受聘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副教授。1949年出席第1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1950年以来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1988年获日本国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贡献金奖。出版有《李桦木刻选集》、《李桦画集》和美术评论集《西屋闲话》、《美苑漫谈》等。代表作:自画像1977木刻21×28cm

怒吼吧中国1935木刻13×18cm

清算地主1951木刻20×27cm

打麦场上1955木刻21×30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