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地读一本书_第1页
安静地读一本书_第2页
安静地读一本书_第3页
安静地读一本书_第4页
安静地读一本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静地读一本书我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意义有很多种。有的是为了陶冶性情,有的是附庸风雅,有的是满足个人爱好,有的是工作需要……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资讯蜂拥而至、纷至沓来,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安静地读书却似乎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读书往往就具有一种十分功利的色彩了。处于个人喜好,一段时间以来读了《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书,如果一定要从这些书中读出诸如如何做好教育管理之类的味道来,那这些书无疑是不合时宜的。但抛开功利目的,这些书不失为认识那段历史、了解大师间的往事、增强个人文化底蕴、加强个人修养的可读著作。仰望大师大师如云黄侃、刘文典、赵元任、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马寅初、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胡适、辜鸿铭、梁实秋、闻一多、张恨水、林语堂、沈从文、郁达夫、周树人民国大师回望过往的几十年,中国能称得上大师的,莫不是建国以前之人,他们真正成长的阶段,莫不是民国成立之后,他们大多留洋海外,有的书香门第,有的性格怪癖,有的颠沛流离,但无一例外的真才实学,学力苍劲,其中如陈寅恪先生辈,称得上是学贯中西,高山仰止,而他本人更是被盛赞到乃是历史上三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的才子。

感慨于这些民国时期大师的风骨,首先在于他们青年留洋时期的踏实坚守。他们为了买书,往往只能连吃数日的干面包以求缓解度日,彼此之间相互扶助,周转救济,然而所有的学生几乎是一般穷,有时到了交学费的日子,更是苦的直叫没法活。后值国内战乱不断,硝烟顿生,往往国内的资助也再不得见,日子一天窘似一天。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还是乐观的、不懈的用对知识的追求丰富了这贫瘠的日子,孜孜不倦,博通古今,历揽中西,终成一代大师,并且以一种群体式的出现造就了知识分子社会价值、地位与贡献的高峰。陈寅恪

傅斯年《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本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十大好书”的《陈寅恪与傅斯年》,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正如封面上所写“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读罢全书,给人以一种无言的凄凉,想起钱学森对现代中国“大师不再”的焦虑与忧思,不觉间已是泪流满面,令人怅然叹息。陈寅恪陈寅恪是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十二岁便出国求学,直到三十五岁学成回国,具备了阅读十三种文字的阅读能力,其广博精深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比如,他曾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开过两门课:“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与“梵文———金刚经之研究”,还指导季羡林、王力等人的学科,诸如,年历学;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比较研究;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文译本之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蒙古、满洲之书籍碑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等。

陈寅恪的博学还有一段轶闻: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难怪傅斯年曾对他人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傅斯年傅斯年生于山东聊城,祖上是清朝的开国状元傅以渐,“五四”运动时他还是北大的学生领袖,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修齐治平、赤胆忠义的传统知识分子。蒋梦麟先生在《忆孟真》一文中,曾把傅斯年比喻为“北大功狗”,这个比喻是很贴切的,“功狗”一词源自西汉,即有功之臣,对北大而言,傅斯年毕业于斯,教授于斯,治学、论政绝不落人之后,是天才型学者和领导者的完美结合。陈寅恪与傅斯年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了极大的理性,用娓娓之笔调,对“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陈寅恪,对“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的傅斯年,对头绪众多的国学人事进行了新的评说。在被打开的一段隐秘历史中,我目睹了两位天才大师的因缘际会和聚合离散,这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陈寅恪与傅斯年均出生于清代名宦之家,青少年时代留学欧美,陈先后留洋十六载,通晓二十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七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寅恪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他们既是真挚的朋友,还是姻亲,更是道友,彼此信任,相互关照。共同促进学术的研究繁荣。这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惊呼历程的心灵史诗。更让我们后辈们人另一个侧面更加真切地感知历史的真相,感受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剧变,谱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

陈寅恪与傅斯年令人扼腕的是,由于日本的全面入侵,傅斯年与史语所搬迁至重庆李庄,在物质极度匮乏,艰难度日之中,傅力邀陈赴李庄共担大任。陈寅恪逃离北京,举家南迁,经长沙,至昆明,再辗转至桂林,不幸中途病倒,双目失明,生活极度困顿,不得已转赴条件稍好的成都燕京大学,与李庄无缘一面。随着国共两党干戈相向,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綵乃傅斯年之妻)的旷代天才,本当携手共创学术盛业,但在风卷残云的时势下聚少离多经,终至劳燕分飞,阻隔了海峡两岸,相望而不能相聚,一个暴毙在孤岛议会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这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惊呼历程的心灵史诗。更让我们后辈们从另一个侧面更加真切地感知历史的真相,感受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剧变,谱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

陈寅恪与傅斯年读《陈寅恪与傅斯年》,无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多少感想,掩卷时也必然全都化为一声叹息与一丝庆幸。所叹息者,为那一段动荡不安的年岁,折损了多少学者、苦难了多少百姓;所庆幸者,为自身至少生长在一个战乱已然平息的国度,烽火不再。全书厚达四百余页的规格,除了记载两位学术巨人一生的波涛汹涌,也旁及了许多或举世知名,或仅在本门学科传为耆宿的学者。作者岳南,写的虽是陈寅恪与傅斯年,实际上却具体而微地呈现出清末民初的文史学界概况。陈寅恪与傅斯年陈寅恪和傅斯年代表着那个时代国学研究者的两条主线:一是积极向外开拓进取者,如傅斯年,一生两大功绩是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殷墟,这两件事情因为他的性格和在民国时期政坛中的地位决定的;此外就是陈寅恪这一类学者,远离政治,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声名地位,安心做自己的学术研究,远离世俗纷扰,终成一代大家。这两位大师级人物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朋友”,一并合传也有些勉强;但是作为民国时期国学知识分子的代表和缩影,陈傅二人绝对是这两条主线或是两种命运的代表。至于二人的交情,自然不是重点;我们看到傅斯年在学术界呼风唤雨独擎巨笔之时,也可以在作者笔锋一转之后看到低调而勤勉的陈寅恪先生不断著书立说,苦饲桃李,尽一个国学学者所能尽的全部力量来弘扬国学。所以说这本书不是在写两个人,而是整个国学学者这样一个团体,这些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建设着我们的国学领域;陈寅恪先生这样低调的学究和傅斯年先生这样呼风唤雨的大鳄,他们之间不断的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才有国学界一时鼎盛的大况。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何作者岳南挑了陈寅恪与傅斯年这两人作为主题?与其说这两人的私交特别好,我倒觉得是作者有意拣选出两名身家背景相似、有着相同立派潜力,最终却各有缘故,而“壮志未酬”、半途倒地的大师级人物。而他们两人选择的道路如此之不同──不仅在于留守中国大陆或撤退台湾问题上,更在于是否任官致仕的选择──却又都是令人唏嘘的收场:傅斯年当仁不让,最终病倒任上;陈寅恪虽欲修身养性专事著作,却无奈遭逢大变,最后竟命丧政治斗争之中。人不寻事,事却未必不寻人,中国士大夫传统的避世之路,终究也在泥流滔滔下消逝无踪。大师之后无大师某名人曾说过,“每一段历史都是当下史”。由于政治上的分歧,我们对解放前国民党时期的那段历史的表述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随着历史的推进,不少关于那段历史的另一种表述逐渐见诸报端、书刊和杂志。虽然已经时过境迁,处于不同的两个时代,但是由于儒家文化的一脉相承,重新认识那段历史,仍然会发现很多与当下类似的元素。比如人际关系的复杂、官场上的腐败、文人相轻的悲哀等等。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批判的吸收,经过阅读者自身生活阅历的沉淀之后,会对当下的社会有一定的深层认识和见解,同时也会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的发生。当然,本书也为我们留下了当时那代人不可磨灭的优点。比如当时的大学不拘一格对人才的吸纳,这也是钱学森关于“大师之问”的根源所在;比如对于教师师德尊重,如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即使双目失明、颠沛流离、家人罹病,仍然坚持为学生上课,且每一课必须创新。;比如尊重教育科研人员的科研生命,当时的史语所由傅斯年全权争取经费支持,研究人员在那样颠沛流离的时段里还相对可以安心搞研究,而就在前不久的报道里,现在的科研人员却要拿出一大半的时间去跑项目、搞应酬,科研时间寥寥无几。这些都应该引起国人的重视。

感慨万千读罢不禁唏嘘叹惋,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