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_第1页
第6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_第2页
第6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_第3页
第6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_第4页
第6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沟通从这里开始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定义

沟通指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个体咨询)。

2.大众沟通:

亦称传媒沟通,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

中介包括(影视,报刊,网络)二、沟通的结构

(一)信息源: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咨询师)

(二)信息:沟通者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教师授课,讲座)

(三)通道:信息载体(面对面沟通)

(四)信息接受者:沟通的另一方(求助者)

(五)反馈:双向的相互过程(总结)

(六)障碍:各种障碍(阻抗、移情,不谈)

(七)背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场所环境、氛围)三、沟通的功能

1.获取信息的手段

(社会人际交往,人与人交流,人清醒时70%的时间在沟通)

2.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女性与女性在一起聊天,恋人之间的交流)

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参加公益活动,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

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谈判,调解)

5.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沙龙,开会,动员,倡议)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来分)(正式沟通特点:信息沟通规范,准确性高)(非正式沟通特点: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但存在随意性,可靠性差)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按信息流动方向来分)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按信息源和接受者的位置关系来分)(如上课与心理咨询)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在咨询方面,双向沟通和口头沟通最为重要)(前者:会谈,上课,演说;后者:布告,通知,书信)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面对面的沟通与网聊)

(专栏2-13)◆虚拟沟通中,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像来引导(想象完美,网友见面:一见就吹)

◆网络成瘾:过度利用网络,形成高度心理依赖:交友、游戏、色情;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混乱不堪,逃避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成瘾对心理健康的危害: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影响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混乱、逃避现实。

◆成瘾对生理健康的危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情绪烦躁、抑郁、食欲下降,免疫机能下降五、沟通网络

(一)正式沟通网络:(双向沟通)

在正式群体中,个体与个体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结构称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有5种形式:1.链式(效率不高,准确性高)

2.轮式(领袖型)

3.圆周式(比较民主)

4.全通道式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是最好的一种正式沟通方式)

5.Y式(秘书型,是双向的有反馈)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

有学者通过对“小道消息”的研究,发现它有三种形式:

1.流言式

2.集束式

3.偶然式(碰到谁给谁说)

(非正式沟通网络传播迅速、影响大、容易失真和歪曲)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和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妆饰、人际距离等。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一)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也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正常交往中,凝视对方最好不超过一秒,盯时间长会给对方造成应激状态。

◆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二)面部表情◆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面部表情可控、易变、效果明显,可能与内心体验不一致(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嘴,颊,眉,额)(表现厌恶的关键部位:鼻,颊,嘴)(表现哀伤的关键部位:眉,额,眼睛,眼睑)(表现恐惧的关键部位:眼睛,眼睑)◆一般情况下,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表情的来源(三)身体运动和触摸

◆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触摸是人际沟通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日常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对老人和孩子均很重要:婴儿喜欢被拥抱和抚摸,老人喜欢捶背、按摩等。三、姿势与装饰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

◆服饰、化妆、饮品和携带品,也都能透露一个人的情趣、爱好、情感、态度、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信息,在人际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四、人际距离

双方的空间距离。关系不同,人际距离不同。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

1.公众距离:正式场合,单向沟通,距离12-25英尺(演讲、授课、发言)

2.社交距离:职业距离,距离4-12英尺,有较多规范,(商业交往,咨询)

3.个人距离:较为宽松,距离1.5-4英尺,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

4.亲密距离:亲人、夫妻之间,距离0-18英寸

(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如公司老板桌大,也是拉开人际距离的一种表现)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特点:

1.个体性◆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自己是否所喜欢或愿意亲近

2.直接性◆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3.情感性

◆彼此间情感活动,主要特点◆倾向: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分离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定向阶段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

2.情感探索阶段

◆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

◆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

◆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

◆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

◆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私密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注意:不能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内在自我安全和保护需要)程度:由浅到深4个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2、态度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4、隐私方面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牛顿力学原理)

◆基础是彼此相互重视与支持

◆相互性是喜欢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礼尚往来)

◆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期待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至少别太少于失

◆根据价值观选择的结果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好人都会说我好)

◆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对肯定自我的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支持◆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人予以疏离,可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4.平等性原则(尊重-人格上的平等)◆社会角色和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的不对等的影响◆平等待人,感到安全、放松与尊严,也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美国学者舒茨提出

1.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接触、交往、相容)

支配需要(控制、被控制)

情感需要(爱人、被爱)

2.人际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

不能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问题

3.三种人际需要,人们有

主动表现和被动两种表现形式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三种需要+两种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取向:主动包容、被动包容;主动支配、被动支配;主动情感、被动情感4.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对成年的影响(1)、包容需要◆交往少,低社会行为,疏远有距离;◆过分依赖,高社会行为,寻求接触与注意;◆适宜沟通,理想社会行为,群居独处均满足

(2)、支配需要◆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一定自由,民主式◆过分控制、专制式,易独断独行/拒绝支配/焦虑过重

(3)、情感需要◆得不到爱,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关系◆溺爱环境,高个人行为,强烈寻求爱◆适当关心爱护,理想个人行为,不受宠若惊,能恰当对待自己

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定义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分类: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

◆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

◆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二、影响喜欢的因素

(一)熟悉性和邻近性

◆机会多、熟悉、易吸引(儿童友谊)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刺猬关系)(二)相似性

◆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背景地位,年龄经验

◆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更重要

(三)互补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需要(美女豪门,外在差异极大的夫妇)

社会角色(律师、心理咨询师)

人格(内向、外向)

◆互补,吸引力最大

恋爱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四)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良好第一印象,以貌取人,光环效应(一见钟情)(五)才能

◆有才能会增加吸引;◆有才能的人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更真实、可爱;专家咖啡洒在衣服上)(六)人格品质◆影响吸引力最稳定因素◆安德森研究:喜爱程度最高-真诚;喜爱程度最低-不真诚

第五单元人际互动

一、定义

人机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或行为动作的交流

二、形式:合作与竞争

1.合作及其基本条件: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互相配合的行为。条件:

1)目标的一致

2)共识与规范

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2.竞争及其基本条件: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条件:

1)目标稀有/难得,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

2)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