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域经济学最全考点版电大_第1页
2023年区域经济学最全考点版电大_第2页
2023年区域经济学最全考点版电大_第3页
2023年区域经济学最全考点版电大_第4页
2023年区域经济学最全考点版电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4.区域规划的主体涉及政府和公司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公司是第二主体。(×)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推动力。(√)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长。(×)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产出。(√)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长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限度。(×)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A.20世纪2023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送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一方面提出来的。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D)区域。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少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重要涉及(ACD)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社区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涉及(BCD)。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送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ABC)。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重要涉及(AB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涉及(AB)。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性C国民生产总值增长D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重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2)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3)区域管理学派在区域管理中引用管理学的内容,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涉及: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方面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运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区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运用模式尚未主线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主线改变。实现资源环境合理运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区域经济学》作业二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2.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3.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重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4.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5.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位选择的标准涉及(A.C.D.)。A.成本最低B.环境最优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2(B)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A.目的驱动机制B.利益驱动机制C.宏观调控机制D.市场调控机制3.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两个区域进行贸易的基础是(C.)的地区差异。A.绝对成本B.绝对劳动生产率C.相对劳动生产率D.生产要素禀赋4.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了(C.)。A.区域发展的互相依赖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创新理论D.人力资本学说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涉及(ABCD)。A.科技研发合作B.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D.技术援助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也许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区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3.生产要素禀赋: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限度。4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5.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协议,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答:雁行产业发展形态是立足于后发国家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如何接受发达国家传递下来的,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并且将它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通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事实上是一种落后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实现经济赶超的理论。它经常用于通过扶持幼稚产业,调整产业结构。2.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机制。1033.简述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乡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自身规定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限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城市的重要特性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可以减少生产费用。③基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广为分享运用,如交通运送业。④某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送提供方便。⑤同类公司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趋于集中,从而为公司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⑥有才干的经营家和公司家的集聚也发展起来。⑦城市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⑧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⑨公司的集中可以使工商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公司的创新动机,促进公司的发展。4.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涉及: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涉及: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涉及: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3)劳务合作涉及: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征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涉及: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1.试论述城市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重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2.城市化的测度指标涉及: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和城市成长力。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公司的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区域经济学》作业三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初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2.顺序-规模分布型城乡体系是指在城乡体系中,城乡的数量随着城乡规模的增长而减少。(√)2243.基础设施属于基础产业。(×)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城乡体系的特性涉及(ACD)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2.城乡体系的规模结构在划分为(BCD)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城C.双中心型D.网络型3.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C)在城乡体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A.行政原则B.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D.中心原则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的(D.)249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5.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ABCD)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城乡体系: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乡群体。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涉及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3、区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4、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互相关系。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城乡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城乡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分为三大类:即顺序——规模分布型、双中心型、网络型。其中顺序——规模分布型是指在城乡体系中,城乡的数量随着城乡规模的增长而减少。在顺序——规模分布的城乡体系中,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个数越少。从个数的分布看,随着规模的减少,个数越来越多,个数的排列如同金字塔,首位城市在塔尖,众多的建制是塔基。因此,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形分布的城乡体系。双中心型是指在一些地区的城乡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乡体系被称为双中心城乡体系。在双中心型城乡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如两个城市分工合理,互相协作,则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可以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城乡体系的发展;相反,假如两个中心城市互相盲目竞争。都搞“大而全”,城市之间必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也难以开展,那么必然导致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率。2.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城市规模却增长不久?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城市规模却增长不久是由于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因其特殊的集聚效应和吸引力而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加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要素在一定限度上已经服从于比较利益原则而不断调整空间布局,先进的生产要素仍然突破充斥行政障碍,不可阻挡地向大城市集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城市具有巨大的魅力,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有着挡不住的诱惑。3.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性。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性:(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花费巨额投资(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可以反映时代技术特点(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营,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4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相关系240(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连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档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评价。(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档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档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少规范。(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的。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1.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2.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的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派收入。(√)3.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趋势是综合与分化。(√)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重要有(ABC)。A综合平衡法B区域分析法C定量分析法D定性分析法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性(ABC.D.)。A.区域性B.预见性C.综合性D.可操作性3.(C)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A.进口替代战略B.出口替代战略C.工业赶超战略D.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4.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B.C.D.)。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5.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ABD)。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C投资政策D产业布局政策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区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区。2.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公司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3.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可以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公司外部因素的总称。4.地区形象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有哪些?(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特点是运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2)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就是运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战略,是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付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现代工业的一种内向型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性重要表现在国家长期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使本国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下等,它是一种发展处在低档阶段时所采用的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发展面向出口的产品,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产品的出口,并运用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以便宜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片面强调出口替代战略也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对国际市场的强烈依赖,等等。(4)工业赶超战略。出口替代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战略的局限性,在于单纯追求工业增长,忽视农业基础,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慢,但也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工业结构,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强调满足人民的生活的基本需求,减少和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涉及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重要国家,都采用这种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发展战略。2.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第一,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第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第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第五,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3.简述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1)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规定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2)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成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3)完善经济运营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重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和流通。(4)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成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5)做好扶贫工作。4.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1)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和延伸(3)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4)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五、论述题(每题24分,共24分)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实现宏观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均衡发展,在依靠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即由政府制定各种区域政策,借助行政、经济杠杆调控区域经济运营,重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1、市场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营方面存在功能失灵市场机制重要以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限度,体现商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效用,在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的地方,也许会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误。2、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平等性要素分布不平等和现代经济活动的某些内在特点,使得区域均衡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源的空间再配置。然而,在正常的市场调解下,这一过程也许进行得过于缓慢。因素在于,市场是通过调节产业经济活动来特点区域经济的,因而这一过程取决于产业经济的特点,而现代产业经济的四个基本特性都也许会加剧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一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减少,春劳动力向城乡迁移;二是制造业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对原材料的依赖度渐渐低于对市场的依赖度;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而有助于服务业发展的只是人口聚集的城市;四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不复存在,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如仅靠市场调节的缓慢作用来引导和调节资源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再配置,只能在产业兴衰的“事后”才干见效,这无疑会在客观上导致繁荣与衰退并存的区域不平等。3、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作用,重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解决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但是,在这种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也会产生一种区域累积因果效应,从而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一旦某些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别的地区超前发展,那么由于既得优势和聚集经济,这些地区因市场的作用而连续、累积地加速增长。长此以往,即使是平等的产业竞争,也会表现为不平等的区域竞争。因此,市场无力集中支配资源,实现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一、填空题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运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和胡佛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奉献。3、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4、自然资源的特点有稀缺性和区域性。5、区域经济资源涉及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6、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来源。7、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称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8、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9、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10、区域开发涉及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11、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12、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产业重要是以落后农业产业为主,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可是由平稳增长转入连续的高速增长,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3、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各地区产业结构普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14、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区域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取聚集效益的选择。15、区位选择要达成成本最低,一方面考虑的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另一方面是劳动费的最低点。16、对产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和劳动力、资金、市场和运送。17、传统的产业布局重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的产业布局在增长了对知识产品生产的布局。18、产业布局的地区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为:公司的经济效益是否最佳、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社会效益是否最大。19、从产业组成的分类来看,我国的新产业区大体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三类。20、美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验有地区协调、法律保障、市场机制和规模经营。21、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涉及资金、技术、劳力和信息等。22、人力资本的形成重要取决于对劳动力投资的强度,教育投资和卫生保健投资是这种投资的两大方面。23、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重要涉及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和科学技术合作。24、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内容看,重要有纯粹的劳务合作、信息征询及旅游。2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公共作用力。26、基础实行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济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涉及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27、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分为固体能源、液体能源、气体能源和电力。28、从我国电力生产和电力结构来看,西部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东部则是我国电力工业最发达的地区。29、从交通运送结构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公路运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平均运距短、二是高等级路网还没有形成。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经济区域划分,重要有大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和省内经济区的划分。31、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区域性原则,另一方面是效益原则。32、政策建议具有有限性和系统性及阶段性的特性。33、编制规划房案的方法重要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34、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的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派公平化。35、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发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互相促进、互相适应和互相依存的状态和过程。36、区域政策作用的重点对象重要有两类合用区域,其中一类是“问题”区域,它重要涉及落后地区、萧条地区和膨胀地区三类。37、任何一个投资行为抖重要取决于三个要素: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及流量、以及获利限度,这就是投资三要素。38、地区形象是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39、地区形象具有地区性、继承性和动态性特点。40、区域定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形象塑造的首要内容,它涉及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形象定位两个方面。二、名词解释1、区域:它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2、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重要以人的能力的运用、开发为表现的,涉及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3、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也称智力经济,具体是指经济发展重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4、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长,用货币形式表达,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用实物形式来表达,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长。5、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可以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限度上可以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前提。6、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区分工规律,运用特定区域某类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7、区位因素:也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也许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8、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涉及公司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9、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协议,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110、城市化:P185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11、区域空间结构:P267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互相关系。12、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区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区。1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P28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绪和谋划。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的、方向和总体思绪进行谋划,以达成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14、区域经济政策:P308区域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有各种表述方法。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中国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营而采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15、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可以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公司外部因素的总称。16、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涉及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三、简答题1、中国区域经济学肩负着的历史使命是什么?P6答: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用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人力资源的特点有哪些?P32答: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3、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3、实现资源环境合理运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P48答: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4、为防止资源性衰竭的过早到来,我们应当注意哪些?答:1、尽量节约资源,合理开发。2、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产业部门,形式新的支柱产业。3、由于区位条件变化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改善区位条件。4、由于环境恶化而影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环境。5、由于体制因素导致的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发展机制,改善部门的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5、简述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应当注意解决哪些问题?P98答: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第二,哺育大型公司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日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6、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重要任务)是什么?P107答: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经济发展缺少效益是中国在21世纪之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发展大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特别是哺育一批大型公司集团,使其成为实现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的重要力量,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7、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有哪些?P128(10点)答:1、规定靠近市场。2、规定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规定有高级的公司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规定优良的基础设施。5、规定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规定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规定能靠近投资机构。8、规定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9、规定聚集性。10、规定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8、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绪是什么?P161答:第一,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第二,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法”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解决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第三,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哺育全国统一市场。第四,哺育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公司集团。9、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P165答:1、根据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和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2、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水平合作与垂直合作。3、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产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等等。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民间合作、官方合作及官民合作。10、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P185(6点)答: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机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11、简述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互相关系。P240(4点)答: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机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连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2、我国经济区划的目的与基本依据是什么?P282—P283答:本经济区划的直接目的,是通过经济区划为政府调控国民经济活动,制定地区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也为各地方政府决策及有关公司的区域定位提供参考。经济区划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国各地区经济的普遍繁荣与发展。经济区划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在体制转轨时期各地区内部发展矛盾及障碍的一致性与区际差异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进一步,中国传统的地区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区域格局更多地取决于各地区改革开放进程,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状况,两者组合状况的不同决定了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矛盾,也在一定限度上决定了此后需要政府采用不同的发展政策。此外,前述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也都合用于本区划。13、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P290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区域谋求发展的最高概括和总纲,对发展战略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和全局性的。指导思想一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对的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进一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升华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的总结。对的的战略指导思想一经确立,就将对区域未来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战略指导思想一般要有区域的针对性,并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相一致。在初期发展的起飞阶段,发展工业、建立工业体系是发展的关键;在中期发展的成熟阶段,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到后期发展的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则充足就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成为当务之急。战略指导思想的差别,反映了发展水平的差距。14、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有哪些?P301答:1、城市发展规划2、工业区域规划3、资源开发区区域规划4、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5、农业区开发规划6、综合性区域规划15、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有哪些?P312答:1、调节资源配置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3、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5、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16、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么?P345答:地区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更加健康、快速、协调地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1、地区形象塑造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地区形象塑造有助于促进地区的可连续发展。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结识。1、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2、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四、论述题1、如何结识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P45答:然而,困扰着世界的人口与资源问题,在中国也未能例外。一个多世纪以来,悄然产生且急剧发展的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矛盾,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正在日益加剧,并越来越显出对社会发展的限制作用。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区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矛盾日益增长,特别是中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的高潮中,资源的消耗趋势潜伏着巨大的危险。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力量和对环境治理的能力有限,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广大人民迫切规定满足其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资,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还没有纳入连续发展的轨道,加之政策法令不够完善,从而加重了资源的压力和承担。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运用模式尚未主线改变。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资源开发中还占有优势。这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发生锋利的矛盾,真正改变这种发展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增长一定的资金收入。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主线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短浅的决策行为,以及政策法令的不完备与连续发展的原则脱节,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正越来越成为中国可连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比较高的速度连续增长,但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间的不协调问题,若不采用主线的措施逐步缓解,必将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如何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性?P68答:由于体制改革所激发出来的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大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通过2023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对的结识地区优势,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性。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改革开发以来,国家投资重要放在能源、原材料和交通建设上。在“六五”和“七五”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319个,从地区分布上看,东部地区占一半稍多,中部又多于西部。“八五”和“九五”以来的国家重点投资,基本上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交通通讯项目上。四、对外进一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2023来的对外开放,重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对外贸易额的80%以上都是沿海地区。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上的关系和狭隘的地区主义,区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反映出来的是地区之间的互相封锁,有时是互相冲突,而互相协作,发展贸易则受到很大限制。3、试述建国后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及成败得失。P105答:重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规定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有较高的资本积累以便进行扩大再生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都以减少重工业投入,提高其产出为核心制定的。第一是扭曲的低工资政策。第二,低利率与低汇率,减少重工业投入的资金成本。第三,基础产业产品低价格,制造业产品高价格政策。第四,农产品低价格和各种服务低价格。第五,高度集中的公司管理制度和物资分派制度。可见,在传统体制下,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扭曲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且使之制度化,人为地发明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环境。由于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保证政策的实行,人为地取消了任何形式的市场,涉及农村集贸市场,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为非常规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久建立了中国的重化工业体系,中国国力也得到大幅度增强,1952-197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6.1%,以1952年中国GDP为100,1978年GDP指数为471.4,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产业结构也得到一定限度的调整,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由50.5%降至28.1%,第二产业由20.9%上升到48.2%,第三产业则由28.6%降到23.7%。但是,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困难,除重工业以外的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第三产业比重绝对下降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走向;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国民难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公司效率低下,投资效益低下,国民经济运营困难;城市与乡村差剧不断扩大,二元经济机构日益呈刚性。所有这些重大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不断加剧,呼唤中国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需要彻底改革经济管理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4、试述中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割据和贸易冲突的因素,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健全市场机制?P157答:第一,市场条件下地区间的利益冲突加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区经济发展完全服从于中央的安排,地方利益弱化;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重要由公司和地方决定。一个地区假如经济发展较好,则民众受惠,政府有功,该地区在全国的地位也会提高。这样为了尽快发展地方经济,各地区互相之间展开了激励的竞争,地区间利益冲突加剧。第二,地方政府作为地区经济利益的代表,往往通过非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多地受到政府行为的控制。事实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之间的竞争较之计划体制下无竞争的经济要进步得多。假如这种市场竞争引导得好,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导致各地区形成一批各具特点的优势产业,最终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和地区分工格局。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的放权让利一方面是把经济管理权限放给了地方政府,加上各地区的先进公司都以国有公司为主,这些国有公司又归各地区政府领导,因此,事实上政府成为地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各地区政府为了维护地区经济利益,促使本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展,纷纷采用行政手段管理地方经济。可见,政府运用非经济手段管理地区经济是导致地区市场分割的最重要因素。第三,政府行为与公司行为倒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应当是经济的微观主体,公司的基本动机是追逐利润,为此公司需要配置在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地区,并扩大规模生产,以便减少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在目前体制转化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和公司职能都没有到位。政府直接办公司,公司被政府直接管理,而一个地区的政府所能运用的只能是本地区资源,不也许实现大规模的跨地区组织生产,公司的发展就不能实现规模经营,成本必然高。“大而全”、“小而全”结构的形成又为地区经济实现自我循环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得保护地方市场显得更为必要。可见,中国地区市场分割的主线因素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得到真正的建立和健全,公司作为微观主体不能真正按照市场规定发展,政府职能没有从传统管理经济模式中摆脱出来,地方政府拥有干预市场的权力,但其行为缺少科学性。其结果,不仅没有促使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健全,不能哺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公司,反而成为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严重障碍,在一定限度上扼杀了公司的生命力和活力。任何大国都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减少区际利益冲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全国范围内实现规模经营发明条件,是任何一个大国都要面对的问题。5、试述中国基础实行建设的基本轨迹。P242答: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开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过程,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超前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不同限度的限制。大部分基础设施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发展也十分缓慢。以1952-1978年工业增长值的增长幅度为100,则重要基础设施的增长为:能源生产增长76.8,电力生产增长209,铁路营业里程增长12.6,公路长度增长41.8,内河航运增长8.5,电话机增长56。可见,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大幅度落后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瓶颈”的制约日益严重。电力增长虽然较大幅度地快于工业,但到70年代末,电力供应仍然严重局限性,是由于我国传统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差不多是单一的、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加之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致使经济的增长远远慢于对电力需求的增长。改革开放以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存量迅速增长,特别是通讯业的发展名列前茅,能源、交通的存量增长也不久。铁路营业里程增长相对缓慢,但是铁路的线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从1978年到1999年,在铁路营业里程中,电气化铁路由0.10万公里增长到1.4万公里,增长了13倍;铁路复线里程比重由15.7%提高到36.1%;铁路自动闭塞里程比重由12.3%提高到31.0%。这表白。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建设由外延式走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重点放在提高铁路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上。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基础设施新的需求增长不久;同时,受利益驱动。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更多地用于短期内富有效益的领域,致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未得到主线改变,与世界重要国家相比,基础设施发展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6、我国交通运送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具有哪些特性?P265(3大点)答:第一,我国交通运送发展的地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沿海地区铁路的线路长度,路网密度及货流密度都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公路运送的地区差异基本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水运在东部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东部地区的内河航运里程占全国的52.8%,并且集中了所有的海上运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兴建大型深水港,提高海洋运送的水平和质量,是沿海地区交通运送发展的特殊使命。第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送发展的重点区域。1997年我国中部地区的铁路线长度及铁路货运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东部地区。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必然规定交通运送先行;另一方面,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能源、原材料工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与沿海地区相比,货运量的需求弹性教高。事实上,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对货运量的需求逐步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反映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就表现为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货运量的需求弹性低,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货运量的需求弹性高。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的重化工业过程不断推动,区际分工将日趋明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北部内陆地区的资源优势将得到充足发挥,与沿海地区相比,其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比重仍然会比较高。因此,我国未来时期交通运送建设的重点应当逐步西移,特别是承担笨重货品长途运送的铁路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到中西部地区,同时强化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通道建设,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第三,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区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当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送网络。根据交通运送部门的规划,未来5年-2023,我国公路和铁路线路布局的基本走势是重点西移,强化网络。公路建设要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纵横全国的国家级干线道路网。重要发展“五纵七横”12条公路。铁路将成为我国此后5年交通运送建设的重点,铁道部规划未来5年投入资金2450亿元,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