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1页
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2页
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3页
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4页
局解第四章腹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腹部

第一节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上界:胸部下界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嵴至第五腰椎棘突二、分区

二、表面解剖(一)体表标志第一节腹前外侧壁

二、浅筋膜:(一)下腹部(脐平面以下)的层次:

浅层称Camper筋膜,富含脂肪,深层为膜样层,称

Scarpa筋膜,后者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附着于阔筋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也可以与浅会阴筋膜(Colles筋膜)相连。

一、皮肤:除腹股沟附近的皮肤外,其它部位的皮肤移动性较大。

二、浅筋膜:(一)下腹部(脐平面以下)的层次:浅层称Camper筋膜,富含脂肪,深层为膜样层,称Scarpa筋膜,后者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附着于阔筋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也可以与浅会阴筋膜(Colles筋膜)相连。

尿道球部破裂引起尿外渗时,尿液可渗入会阴浅隙、蔓延至阴囊、阴茎,向上扩散至腹前外侧壁,但不能向下进入股部。起自股动脉,走向髂前上棘,分布于腹前外侧壁下外侧份。(二)浅动脉:1、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走向脐部。2、旋髂浅动脉:(三)浅静脉:多在脂肪层1、脐以上:(1)胸腹壁静脉汇入腋静脉;(2)腹壁上静脉汇入胸廓内静脉。3、脐区的浅静脉还和附脐静脉相吻合。2、脐以下:(1)腹壁浅静脉注入大隐静脉再注入股静脉(2)腹壁下静脉到髂外静脉(此种途经多为深静脉)。第7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第1腰神经分布于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的平面。(四)浅淋巴结:脐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结,脐平面以下入腹股沟浅淋巴结。(五)皮神经:(三)肌层1.腹直肌半月线——肌的外侧缘向外突出形成。弓状线——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以下4~5cm处缺如,而形成一凸向上的弧形游离缘。其下的腹直肌后面紧贴腹横筋膜。腹直肌的腱划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结合紧密,手术中不易分离、但与后层无愈着、手术中易与腹直肌分开。2.腹外斜肌腹外斜肌形成腹股沟韧带;(1)脐下4~5cm以上、鞘分前、后两层3、(腹)白线:(2)脐下4~5cm以下,鞘仅有前层(弓状线),半月线。腹外斜肌腱膜及其形成的结构:1、腹股沟管浅环:为在耻骨嵴外上的一个三角形裂隙,由外侧脚、内侧脚、脚间纤维和反转韧带共同围成。2、精索外筋膜3、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和耻骨梳韧带4、腹股沟管前壁

腹股沟区为腹直肌外侧缘,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和腹股沟韧带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3.腹内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提睾肌,两肌之间有下六对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前支及伴行的血管。4.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提睾肌,两肌之间有下六对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前支及伴行的血管。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及其形成的结构

1.腹股沟镰(联合腱)

2.提睾肌

3.腹股沟管上壁

4.腹内斜肌形成管的前壁(四)腹横筋膜:衬贴于腹横肌和腹直肌鞘深面的筋膜,向上与膈下筋膜相连、向下续髂筋膜及盆筋膜。在腹上部较薄弱、在腹下部逐渐增厚、接腹股沟韧带处较致密。与腹横肌结合疏松,但与腹直肌鞘后层连接紧密、不易分离,手术中常作一层切开。腹横筋膜及其形成的结构:

1.腹股沟管深环

2.精索内筋膜

3.凹间韧带:深环内侧

4.深环内侧有腹壁下动脉

(五)腹膜外组织,腹膜外筋膜:充填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其厚薄有个体的差异,一般在腹下部较厚。此层内常形成腹膜下间隙,并与腹膜后间隙、盆腔腹膜外间隙相连续,故炎症可互相蔓延,向下形成髂窝脓肿。可通过腹膜下间隙对有关脏器行腹膜外手术,如:膀胱、子宫、输尿管等。

(六)壁腹膜为腹前外侧壁的最内层,向上移行为膈下腹膜、向上移行为盆壁腹膜、向后移行为腹后壁腹膜。它受躯体神经支配、感觉敏锐、疼痛定位准确。壁腹膜受刺激、往往导致剧烈疼痛,并引起腹肌紧张或强直。(反跳痛就是炎症侵及了壁腹膜引起的)在脐以下形成五条皱襞、三对凹陷。腹股沟内、外侧窝正对腹股沟浅、深环,为疝气好发部位。

脐以下形成5条皱襞,襞下端和腹股沟韧带上方有5个窝。

1.5条皱襞:脐正中襞(脐尿管索)、脐内侧襞(脐动脉索)脐外侧襞(腹壁下血管)。

2.5个窝:腹膜沟外侧窝:脐外侧襞外侧,对着深环;腹股沟内侧窝,外侧襞内侧,正对浅环和海氏三角;膀胱上窝。(七)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1.腹壁上动脉:2.腹壁下动脉:体表投影: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偏内侧(内、中1/3交点)与脐的连线上。临床上行腹穿时应在此线的外侧进行,避免损伤该血管。3.肋间后动脉及肋下动脉:7~11对肋间后动脉及肋下动脉在腹横肌及腹内斜肌之间向前下方斜行、末端入腹直肌鞘。4.腹壁浅动脉及旋髂浅动脉:均起于股动脉,走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其位置表浅且恒定。临床上常用作血管蒂切取腹下部皮瓣作皮肤移植。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均发自腰丛。髂腹下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约2.5cm处出腹内斜肌,向内下方斜行于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之间。在深环上方约2.5cm处出腹外斜肌腱膜分布于耻骨上方的皮肤。髂腹股沟神经:在上述神经的下方一横指处与之平行,在腹股沟管内沿精索前外侧走行,出浅环后分布于阴囊(大阴唇)的皮肤。临床要点:作疝气修补及麻醉时,注意上述神经的走行,避免损伤。二、局部结构(一)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1)脐下4~5cm以上、鞘分前、后两层

(2)脐下4~5cm以下,鞘仅有前层(弓状线),半月线。(二)腹白线和脐环上宽下窄,由两侧的三块扁肌的腱膜交织而成,上腹部血供不足,下腹部因两侧腹直肌靠近,血供较充足。(三)腹股沟管为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上方1.5cm处,有肌与筋膜形成的潜在性间隙,长4-5cm,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经过。腹股沟管1.位置与内容2.两环4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腹股沟管上壁,腹内斜肌形成管的前壁腹横筋膜形成腹股沟管深环,凹间韧带:深环内侧,深环内侧有腹壁下动脉(四)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是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腹壁下动脉是腹股沟深环与此三角的分界标志。腹股沟三角是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腹壁下动脉是腹股沟深环与此三角的分界标志。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股沟浅环、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术切口(一)正中切口:1.位置:沿前正中线所作的纵行切口。2.层次: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特点:(1)层次少,操作简单、方便;(2)损伤血管、神经少;(3)血供差、腹内压高、缺少肌组织保护,术后可能发生伤口裂开(或形成切口疝)。图片下页境界分区体表标志体表投影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手术切口总目录末页123456(二)旁正中切口:1.位置:前正中线旁开约1~2cm的纵行切口。2.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3.特点:(1)损伤血管、神经少;(2)不切开腹直肌(向外牵开);(3)切口缝合牢固、血供好,不易裂开或形成切口疝。图片下页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术切口境界分区体表标志体表投影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手术切口总目录末页(三)经腹直肌切口:1.位置:沿腹直肌中线所作的切口。2.层次:同旁正中切口的。3.特点:(1)切口手术野暴露充分;(2)损伤血管、神经、肌肉较多。图片下页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术切口境界分区体表标志体表投影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手术切口总目录末页(四)旁腹直肌切口:1.位置:在半月线(腹直肌外侧缘)内侧2cm处的纵切口。2.层次:同旁正中切口的。3.特点:损伤血管、神经、肌肉较多。图片下页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术切口境界分区体表标志体表投影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手术切口总目录末页(五)肋缘下斜切口(Kocher切口):1.位置:剑突下2cm处起、斜向下外,与肋弓平行,并在其下2cm所作的切口。2.层次: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3.特点:(1)暴露充分(如:肝、胆、脾手术);(2)需切断肌肉、血管、神经;(3)出血多。图片下页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术切口境界分区体表标志体表投影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手术切口总目录末页(六)右下腹斜切口(McBurney切口):1.位置: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的斜切口。2.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特点:(1)不切断肌肉(只按肌纤维方向分离肌肉);(2)暴露范围小,不利于切口的延长和扩大;(3)缝合后可保持原状。图片局部解剖:腹部常用手术切口内容境界分区体表标志体表投影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手术切口总目录末页三、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阴囊:皮肤、阴囊肉膜、阴囊中隔睾丸鞘膜(壁、脏层,鞘膜腔)。精索、睾丸和精索的被膜2.睾丸和精索的被膜:外层称精索外筋膜;中层为提睾肌;内层为精索内筋膜,其深面的脂肪是腹膜外筋膜的延续;1.精索的概念:位置、内容、3层被膜第三节腹膜与腹膜腔一、腹膜与腹膜腔:脏腹膜和壁腹膜;腹膜腔分大、小腹膜腔(小腹膜腔又称网膜囊),两腔借网膜孔相通。二、腹膜与腹盆脏器的关系:1.腹膜内位器管2.腹膜间位器管3.腹膜外位器管三、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一)韧带:1.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右),左、右三角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2.胃的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膈韧带、胃脾韧带、肝胃韧带。3.脾的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4.与膈相连的韧带:镰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胃膈韧带,膈脾韧带,膈结肠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二)网膜、网膜孔及网膜囊

1.网膜是连于胃大、小弯的双层腹膜。分大、小网膜。(1)大网膜:

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三种结构名称与位置)。胃结肠韧带(2)小网膜:四层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覆盖下腔静脉后面的壁腹膜;上界:肝的尾状叶;下界:十二指肠上部。(3)网膜孔:前壁:小网膜、胃后壁腹膜和胃结肠韧带;下壁:大网膜2、3层的愈着部;后壁:横结肠、横结肠系膜及覆盖胰、左肾和左肾上腺前面的壁腹膜;上壁:肝尾状叶和膈下面的壁腹膜;左界:胃脾韧带、脾和脾肾韧带;右侧为网膜孔通大腹膜腔。

2.网膜囊的分部:分网膜囊前庭和网膜囊上、下隐窝3部分。(4)网膜囊:(三)系膜:1.(小)肠系膜:(1)肠系膜根位置(2)肠系膜根跨过的结构:十二指肠水平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尿管和腰大肌。

(3)内容:肠系肠上血管等。2.横结肠系膜:(1)横结肠系膜根跨过的结构:右肾、十二指肠降部、胰头、胰体下缘和左肾、结肠左曲。(2)内容:

中结肠动、静脉,神经,淋巴管。3.乙状结肠系膜:(1)系膜根跨越左输尿管(2)内容:

乙状结肠动、静脉,神经,淋巴管。4.阑尾系膜:游离缘有动、静脉。(四)腹膜隐窝:1.十二指肠上、下隐窝:分别位于十二指肠上襞下方、十二指肠下襞上方。2.回盲上、下隐窝:回肠末端的上、下方。

3.盲肠后隐窝。

4.乙状结肠间隐窝:乙状结肠系膜根的左侧。5.肝肾隐窝:肝右叶脏面、右肾及结肠右曲之间,是卧位时腹膜腔最低部位。(五)陷凹: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女性:直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四、腹膜腔的分区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分为膈下间隙和左、右结肠旁沟及左、右肠系膜窦。(一)膈下间隙肝上间隙:膈下腹膜外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后间隙右肝上间隙肝下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

(二)左、右结肠旁沟:左侧膈结肠韧发育良好,左沟不通膈下间隙,两沟均经髂窝通盆腔。(三)左肠系膜窦:(1)外侧界:(2)内侧界:(3)上界:(4)后界:(5)下界:(6)向下通盆腔。降结肠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侧半贴附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四)右肠系膜窦:(1)外侧界:(2)内侧界:(3)上界:(4)后界升结肠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右侧半贴附于腹后壁的壁腹膜(5)周围几乎是封闭的、不通盆腔,渗出液易积聚。第三节结肠上区

位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一、食管腹部T10平面右:左:前:迷走神经前干后:迷走神经后干

二、胃

(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2、毗邻:(1)(胃前壁的)游离区:胃前壁的前方,右侧有肝、左侧有膈二者下方的胃前壁与腹外前侧壁相接触。(2)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膈、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二)网膜与韧带1.大网膜胃结肠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三种结构名称与位置)。(2)小网膜:3.胃脾韧带4.胃胰韧带5.胃膈韧带。(三)血管与淋巴1.动脉:有六条即胃小弯侧的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肝胃韧带内),胃大弯侧的胃网膜左、右动脉(胃结肠韧带内),胃底的胃短动脉(胃脾韧带内),胃后壁上部的胃后动脉(胃膈韧带内)。2.静脉:(1)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收纳幽门前静脉)注入肝门静脉;(2)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注入脾静脉(3)胃网膜右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3.淋巴结:胃左、右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贲门淋巴结、脾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胃网膜左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脾淋巴结,胃网膜右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幽门下淋巴结。(四)神经:1、交感神经T6-10内脏神经腹腔丛、节胃2、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胃前支(起自前干)和胃后支(起自后干)。二、十二指肠位置(一)分部与毗邻

1、上部:(1)位置:第12胸椎与第1腰椎交界处的右侧,十二指肠上曲。(2)毗邻:上方:肝方叶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前方:胆囊;下方:胰头;

后方: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后段、肝门静脉及隔薄层结缔组织与下腔静脉相邻。

2、降部:(1)位置:第2腰椎右侧;十二指肠右曲。(2)毗邻:内侧:胰头(和胆总管胰腺段);升结肠(或结肠右曲);前方:横结肠及其系膜;后方:右肾蒂、右输尿管起始部。十二指纵襞、十二指肠大乳头。3、水平部(横部):(1)位置:横过第3腰椎。(2)毗邻:上方:胰头、胰颈、胰体右段;后方:右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前方:肠系膜上动脉、静脉。4、升部:后者在脊柱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后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后者被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在右膈脚上。

十二指肠的内部结构: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纵襞,十二指肠大乳头。(二)十二指肠悬肌(三)血管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2.十二指肠的静脉四、肝(一)位置、毗邻与体表投影:

1、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2、毗邻:(1)上方:有膈、膈上为胸膜腔、右肺及心。(2)肝左叶下面:与胃前壁相邻,后上部邻食管腹部(3)右叶下面:前部与结肠右曲相接,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上曲,后部邻接右肾和右肾上腺。3.体表投影(二)韧带和膈下间隙:

1.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肝圆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脂肠韧带。2.膈下间隙肝上间隙:膈下腹膜外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后间隙右肝上间隙肝下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

(三)肝门和肝蒂

1、肝门(或称第1肝门):肝脏面的横沟称肝门:出入结构及

肝蒂。

2、第二肝门:在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

3、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有右半肝脏面的副肝右静脉及尾状叶的小静脉出肝处称第三肝门。(四)分叶与分段1.肝段的概念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肝段间。2.肝段和肝段的划分1、上面2、下面(五)肝的淋巴回流:1、浅组淋巴管膈面脏面:后组:注入膈上淋巴结左组:胃左淋巴结右组: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注入肝淋巴结2、深组淋巴管升干:纵隔后淋巴结降干:肝淋巴结(五)血管1.入肝: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2.出肝:肝左、中、右静脉、副肝右静脉、尾状叶小静脉四、肝外胆道(一)胆囊1、位置:胆囊窝内2、分部:底、体、颈上方:肝下方:十二指肠上部及横结肠左:幽门右:结肠右曲前:腹前壁

3、毗邻:2、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其内通过胆囊动脉。(二)胆囊管,肝左、右管和肝总管Oddi括约肌包括胆总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和肝胰壶腹括约肌三部分。(三)胆总管:分四段1、十二指肠上段2、十二指肠后段:下腔静脉的右前方,门静脉的右侧3、胰腺段:在胰头后或胰与十二指肠之间后方。4、十二指肠壁段:五、胰(一)位置与毗邻:胰横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1~2腰椎,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肝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左肾,左肾上腺,胆总管胰腺段等。

1、胰头:上、下、右三方被十二指肠包绕、胆总管的胰腺段在胰头后面的沟内,并常埋在胰腺组织内。

2、胰颈:前上方有幽门、上方有胆总管,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

前方: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腹主动脉、脾静脉、左肾、左肾蒂、肠系膜下静脉;上缘:与腹腔干和腹腔丛相邻,脾动脉沿上缘向左走行;下缘:与十二指肠空肠曲和空肠相邻;3、胰体:

位置:第1腰体平面的前方。4、胰尾:下方:与结肠左曲相邻;后面:左肾、左肾上腺;前面:脾动静脉。(二)胰管和副胰管及血管:脾动脉、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

六、脾(一)位置和毗邻

1、位置:

左季肋区深部、胃底与膈之间、在腋中线后方,相当于第9~11肋的高度,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1)膈面:与膈、膈结肠韧带接触;(2)脏面:前上方邻接胃(胃底),后下方与左肾、左肾上相邻;(3)下方:结肠左曲;(4)脾门:邻近胰尾。2、毗邻:(二)韧带:有四条韧带:胃脾韧带膈脾韧带脾肾韧带脾结肠韧带(三)脾的血管:脾动、静脉七、肝动脉:除正常的肝左、右动脉外,还存在迷走肝动脉或异位起始的肝动脉(无其它动脉供应,异位肝动脉称代替肝动脉、有其它动脉供应,则称副肝动脉)。

结肠下区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骨盆上口之间,包括左、右结肠旁沟,左、右肠系膜窦,空、回肠,盲肠与阑尾,结肠,分布于各肠的血管和肝门静脉等。

第五节结肠下区一、空肠和回肠1、位置:上端于第2腰椎体左侧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至右髂窝续于盲肠。近侧2/5为空肠、远侧3/5为回肠。2、(小)肠系膜:肠系膜根:起自第2腰椎左侧,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3、血管:(1)动脉:

空、回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壁,约12~18条,每条动脉先分为两支,后与邻支吻合成一级动脉弓,弓的分支再吻合成次级弓,弓的数目自近侧向远侧逐渐增多,至远端1/4段可达4级或5级弓,最后一级动脉弓发出直动脉,空肠的直动脉长于回肠。

(2)静脉:空回肠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二、盲肠和阑尾(一)盲肠:位于右髂窝内,高位者可达肝下,低位者可入盆腔,为腹膜内位器管,一般稍具活动性,如活动性显著增大,称移动性盲肠;回盲口和回盲瓣;阑尾口。(二)阑尾

1、位置:附于盲肠后内侧壁近下端,阑尾口(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可有回肠前位、回肠后位、盲肠后位、盲肠下位和盆位等。2、阑尾动脉:起自回结肠动脉,行于阑尾系膜的游离缘。

3、阑尾静脉: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门静脉左、右支肝三、结肠(一)形态特征:1、结肠带:2、结肠袋3、肠脂垂横结肠有网膜带、系膜带和独立带,盲肠及升结肠位于后内侧、后外侧和前方(二)分部: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

1、升结肠:无系膜,结肠右曲;

2、横结肠:有系膜呈弓形,结肠左曲;

3、降结肠:无系膜(14%有短的系膜);

4、乙状结肠:“乙”形弯曲有系膜,在第3骶椎前面续于直肠。(三)血管:

1、右半结肠的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2、左半结肠的动脉:来自肠系膜下动脉,有左结肠动脉(分升降支)、乙状结肠动脉。

3、结肠缘动脉:靠近结肠系膜缘处,有一完整的动脉弓,由肠系膜上、下动脉分出的各结肠支相互吻合形成。

4、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四)淋巴管和淋巴结: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结肠中淋巴结主要淋巴结分四级4、汇合部位:四、肝门静脉(一)汇合的形式与汇合的部位:1、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2、由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共同汇合而成3、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以胰颈后方最为多见,也可在胰头后方,或在颈与体交界的后方汇合。(二)毗邻:前为胰颈,后方隔网膜孔与下腔静脉相对。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右前方为胆总管。(三)属支:有七条: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脾静脉。(四)门、腔静脉间的交通:

门腔静脉间吻合支的吻合部位是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围静脉网和Retzius静脉(腹腔脏器与下腔静脉属支相吻合的小静脉)。第六节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为位于腹后壁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上至膈,下达骨盆上口;内有胰、十二指肠大部、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向上与后纵隔相通,向下与骨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概念:一、肾(一)被膜1、肾筋膜(1)区分①肾前筋膜:经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方②肾后筋膜:与腰大肌、腰方肌筋膜汇合附着于椎体(2)与其它筋膜的关系①肾的上方:前后两层融合与膈下筋膜相续②肾的下方:肾前筋膜消失于髂窝的腹膜外筋膜中;肾后筋膜与髂筋膜相愈着,前、后层间通直肠后隙。③肾的外侧:前、后层融合续于腹横筋膜④肾的内侧2、肾脂肪囊(肾床):成人厚2cm,后面和边缘更为发达3、纤维囊:易于从肾表面剥离,外伤时,应缝合。(二)位置:1、左肾右肾上端T11T12下端L2L312肋后面中部后面上部11肋后面上部无肾门L1L1上、下端上端相对、下端分开成“八”字型2、肋脊角(肾角):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称肋脊角。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三)毗邻:1、左、右肾毗邻相同的是:(1)上方:肾上腺、肾筋膜(2)下内方:以肾盂续输尿管(3)内后方:腰交感干(4)内侧:有大血管,左侧有腹主动脉,右侧有下腔静脉2、左、右肾前方毗邻不同的是:上部:胃后壁、脾

1)左肾前面中部:胰尾下部:空肠袢及结肠左曲上部:肝右叶

2)右肾前面中部内侧缘:十二指肠降部下部:结肠右曲3、左、右肾后面的毗邻:(1)第12肋以上:膈、胸膜腔(肋膈隐窝)(2)第12肋以下:①肋下血管、神经②自内向外:腰大肌及生殖股神经;腰方肌及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横肌(二)肾门、肾窦、肾蒂

1.概念:肾门、肾窦、肾蒂2.肾蒂内的结构由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三)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