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宋明理学_第1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_第2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_第3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_第4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P12一、儒学的发展演变,理学形成的背景及其思想来源:

“三教合一”背景:佛教和道教的盛行1、表现魏晋南北朝:三教互相影响和发展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

尊道、礼佛、崇儒2、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第3课宋明理学二、程朱理学1.背景:复兴儒学

第3课宋明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程朱理学理学的特点: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第3课宋明理学二、程朱理学3.代表人物及主张第3课宋明理学二、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集大成者)理是本原社会伦理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即物穷理”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___《朱文公集》理和气是世界中的基本存在。任何一物,包括人,都是禀理为性,禀气为形。理是构成任何具体物的无形本体,气是构成任何具体物的有形资具。宋明理学认为,事物有形上形下的区别,理是形而上的,是一类事物之所以为一类事物者,器是形下的,是特殊的,是依理而成的事物。天理是什么

天理是先于具体社会历史而独立存在的,包括了自然之理和社会----伦理之理,不过即便所谓自然之理,也是伦理化的自然之理。所以从本质上说,天理是人伦社会之理。(规律、法则、规范)在与人的关系上:天理自身客观而圆满,与人的活动无关。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二程遗书》卷二上是说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亘古不变的。并且理是独立存在的,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就是说天地万物之理还是存在的,比如a*a+b*b=c*c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是直角三角形之理,既使世界没有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之理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罢了。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礼者,理也,…圣人,人伦之至。伦,理也。人伦者,天理也。-《二程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___《朱子语类》认识论“即物穷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之《格物补传》

认识的过程其一,理在外=外物,觉在心=内心,心物需交接,心才能由外而认识理;其二,对于理的深入彻底的认识需要一个积学渐进的过程(用力需久);其三,心对于理的认识过程存在着飞跃,有一个豁然贯通的阶段或者说洞察;朱熹这里所讲的物,不是指单纯的物体,它应指宇宙间之一切事物,包括人之理,宇宙之理,这样,随着一个人的知的增加,他可能先知一个桌子之理,然后一个椅子之理,勤于思考,必能使思维越来越强胜缜密,然后触类旁通,而得知人之理,宇宙之理,一个人的修养自然也就提高了。朱熹要求即物穷理,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在人的实际生活中明理。4.影响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第3课宋明理学二、程朱理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三、陆王心学第3课宋明理学陆九渊王阳明主张主观唯心主义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陆九渊关于宇宙与自我的关系:“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先生年谱》此心与宇宙同其广大,心只要充盈而展现,弥漫宇宙都是理。心就是理,心不用向外求理,心只要认识到自身,就可以实现自身内在之理。鹅湖之会:支离和空疏王阳明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他曾说过“知善知恶是良知”,他认为心有良知,自能分辨善恶,故人心之良知即天理,人心所好即是,人心所恶即非。他批评朱子的“性即理”之说,为人会好生恶死皆因人心有好恶,而非朱子所说的在未有生命,人心好恶之前,便先有了“理”。他认为万事万物若不经心去认知,便不存在,离开了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开了天地鬼神万物,便没有心。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知行合一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致良知”: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使具体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总结:

㈠三教合一-汉代至宋初儒学的发展演变;理学诞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来源

㈡程朱理学-理学的形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㈢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别是释)却风靡数百年。儒家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自南朝到韩愈,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外在的批判,真能入室操戈,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在批判的,则要等到宋明理学了。宋明理学这种吸收、改造和批判主要表现在:它以释道的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果为领域和材料,再建孔孟传统。______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理学的特点: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第3课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

1、内容相同:2、影响相同: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不同点: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课后练习:P15二、学习延伸(1)可取: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