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分工_第1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_第2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_第3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_第4页
第二章国际分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西方国际分工学说介评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1.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第二章国际分工§2.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殖民地开拓☆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特点: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以英国为中心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代替第二章国际分工☆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表现: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依赖于一两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分工的重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第二章国际分工☆深化发展(二次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增长是一切分工发展的前提条件。§1.社会生产力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历史上,英国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而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中心地位。继英国之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因而与英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上取得独立,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它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改善。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第二章国际分工§2.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也使国际分工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自然条件只提供进行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3.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4.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三节西方国际分工学说介评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反论第二章国际分工§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其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亚当·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章国际分工§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主要内容:比较成本说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一种国际分工学说,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1>它是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在19世纪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2>比较成本说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3>这个理论把世界看做是永恒的、不变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经济发展规律的。<4>这个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提出的假定,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坚持劳动价值论等因素。作为论述的前提条件,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为静态的,是不客观的。第二章国际分工§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一、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二、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1、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1)

介格的国际绝对差。(2)

成本的国际绝对差(3)

不同的成本比例(4)

相同成本比例(5)

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6)

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7)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第二章国际分工三、要素价格均等化说——即所谓要素价格均等化说(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鉴于他对赫-俄原理的发展,因此这个理论又称为赫俄-萨原理(H-O-STheory)。按照这个理论,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取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但是,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第二章国际分工1、在各国参加国际发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集结”从体系上更为完整、全面。2、正确的指出了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所起的重要作用。3、赫一俄学说完全违背了劳动价值论。4、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5、赫一俄理论只能用来龙去脉解释要素禀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6、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与穷国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四、对赫一俄学说的评价第二章国际分工§4.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论的扩展一、里昂惕夫反论/昂惕夫之谜(TheLeontiefParadox)

1、劳动训练说(Skilled

Labor

Theory)2、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3、技术差距说(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4、产品生命周期说(Theoryof

Produet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