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备考试题及答案(精华篇)_第1页
202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备考试题及答案(精华篇)_第2页
202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备考试题及答案(精华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最新整理——考试真题资料2023年最新整理——考试真题资料2023年最新整理——考试真题资料202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备考试题及答案(精华篇)1[.单选题]系统论科学的出现()A.否定了辩证法B.扬弃了辩证法C.代替了辩证法D.丰富了辩证法[答案]D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A.存在B.精神C.物质D.实物3[.A.世界是物质的B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答案]D4[.A.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答案]C5[.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概括性[答案]C6[.单选题]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答案]D7[.单选题]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是()A.普遍与特殊的关系B.现象与本质的关系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答案]A8[.单选题]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答案]C9[.单选题]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答案]D10[.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存在就是被感知B.理在事先C.心外无物D.物是感觉的复合[答案]B11[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朴素辩证法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答案]C1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A.细胞学说B.生物进化论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D.三者都包括[答案]D1[.单选题]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C.资产阶级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答案]B2[.单选题]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答案]C3[.单选题]从本质上说,意识是()A.绝对精神的表现B.人脑的主观创造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答案]C4[.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C.真理本身是一种客观事实D.真理反映了客观[答案]A5[.单选题]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A.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B.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答案]A6[.单选题]社会形态是指()A.各种生产要素的统一B.人与物的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答案]C7[.单选题]度是()A.关节点B.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C.质与量的统一D.事物的根本性质[答案]C8[.单选题]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BC.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D.支持与反对、正确与错误的关系[答案]B9[.单选题]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客观性B.可知性C.运动性D.绝对性[答案]C的东西而已”,这是什么观点()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答案]B11[.单选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规律C.辩证否定D.普遍和特殊、个别和一般、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答案]B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1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A.劳动者B.劳动资料C.人D.劳动对象[答案]C劳动对象合成为生产资料13[.单选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答案]B14[.单选题]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A.形而上学观点B.辩证法观点C.不可知论D.[答案]A15[.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包含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答案]C此题答案一概是C,黄河之水不管流到哪里还是黄河之水。而病树和“万木春”则是死亡的和新生的事务,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存在旧与新的关系。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更替,阐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16[.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革命性C.科学性D.[答案]D17[.单选题]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答案]D18[.单选题]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答案]D前提是复杂的事物的认识是要有多次实践多次反复实现的得到的19[.单选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这句话的含义是()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D.[答案]D20[.单选题]“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辩证法的观点诡辩论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答案]C21[.单选题]上层建筑的两部分内容是()A.政治上层建筑与法律上层建筑新的上层建筑与旧的上层建筑CD.思想上层建筑与文化上层建筑[答案]C22[A.世界统一于存在C.世界统一于客观精神D.世界统一于自然界[答案]B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23[A.哲学、宗教、心理学C.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D.哲学、艺术、道德[答案]D24[.单选题]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C.辩证法观点D.[答案]D1[.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D2[.单选题]社会形态是指()A.各种生产要素的统一B.人与物的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答案]C3[.单选题]”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哲学原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

名诗句包含的4[.单选题]生产实践处理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人与物质产品的关系[答案]C5[.单选题]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A.革命性B.科学性C.实践性D.阶级性[答案]C6[.单选题]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矛盾双方互相排斥B.矛盾双方互相依赖C.矛盾双方互相转化D.[答案]B7[.单选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答案]B8[.单选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答案]B9[.单选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心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规律C.辩证否定D.普遍和特殊、个别和一般、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答案]B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10[.单选题]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答案]C11[.单选题]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个不同的真理B.真理发展中两个不同阶段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答案]D12[.单选题]量是指()A.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B.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C.事物发展的连续性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答案]A13[.单选题]事物的现象是指()A.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B.事物的属性C.形形色色的事物D.[答案]A14[.单选题]认清中国的国情,最主要的是认清中国的()A.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B.矿产资源及其地区分布C.人口状况D.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答案]D15[的,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客观唯心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答案]A16[.单选题]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真象是相对稳定的,假象是活跃易变的[答案]D17[.单选题]上层建筑的两部分内容是()A.政治上层建筑与法律上层建筑B.新的上层建筑与旧的上层建筑C.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上层建筑D.思想上层建筑与文化上层建筑[答案]C18[.单选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是()A.相对主义诡辩论B.客观唯心主义CD.主观唯心主义[答案]A19[A.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B.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D.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答案]D20[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C.相对和绝 对的关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答案]C21[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答案]D22[.单选题]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哲学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理D.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答案]D23[.单选题]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血缘亲族关系B.地缘政治关系C.物质生产关系D.思想文化关系[答案]C24[.单选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可变性D.广延性[答案]A25[.单选题]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事物的外部矛盾D.[答案]D26[.单选题]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社会的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的性质D.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答案]A27[.单选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答案]C28[.单选题]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 对和相对的关[答案]D29[A.决定生产力的性质B.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D.决定生产力的构成[答案]C30[.单选题]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的科学技术C.社会的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相应的意识形态[答案]D31[.单选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答案]C32[.单选题]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D.内因论的观点[答案]C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33[.单选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指()劳动者C.被剥削与被压迫阶级D.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答案]D34[.单选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答案]C35[.单选题]“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路线C.可知论的认识路线D.[答案]B36[强调的是()A.确定事物的质B.认识事物的量C.熟悉事物的各个方面D.把握好事物的度[答案]D37[对立,属于()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答案]D38[.单选题]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BC.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D.支持与反对、正确与错误的关系[答案]B39[A.唯心论BC.二元论D.不可知论[答案]D40[.单选题]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A.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B.人们的不同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C.人们占有财产的多少D.[答案]A41[.单选题]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创造者B.参与者C.旁观者D.[答案]A42[.单选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D.[答案]B43[A.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全面性D.真理的具体性[答案]A1[.A.实践BC.经验D.感觉2[.单选题]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了()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中的经验论D.[答案]A[解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唯物论,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辩证法。3[.单选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唯物论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答案]A4[.单选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B.普遍联系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答案]D5[.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答案]D6[.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实践与认识的关系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答案]D7[.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A.出污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答案]C8[.单选题]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个不同的真理B.真理发展中两个不同阶段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答案]D9[.A.折中主义的唯心史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答案]A10[.单选题]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答案]A11[.单选题]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答案]C12[明()。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答案]B识社会的产物)13[.单选题]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A.分析与综合的统一B.归纳和演绎的统一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D.具体和历史的统一[答案]D14[.单选题]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认识--实践--认识[答案]B[解析]这是从认识个体的一般认识考察,表现为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圆圈”。(本解析由辉辉的考研号提供)15[.单选题]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这是指()A.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B.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C.新事物取代了旧事物D.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答案]B16[.单选题]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答案]A17[.单选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答案]C18[.单选题]度是()A.关节点B.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C.质与量的统一D.事物的根本性质[答案]C19[.单选题]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绝对性的优点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D.相对性的优点[答案]C20[A.事物的运动B.事物的变化D.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答案]D21[A.由绝对走向相对B.由相对走向绝对C.由绝对走向绝对D.由相对走向相对[答案]B22[.单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建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改革[答案]D23[.单选题]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答案]B24[.单选题]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A.客观规律B.科学理论C.社会实践D.对人们是否有用[答案]C25[.单选题]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指的是()A.由认识到实践B.由实践到认识C.由认识到真理D.由真理到认识[答案]A1[.单选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真理是发展的B.真理中包含着错误C.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D.[答案]A2[.单选题]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B.承认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看不到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D.承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答案]C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