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_第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_第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_第3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_第4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过关测试(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④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4.右图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①展现了2000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②表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恢弘气势③体现出秦朝高超的雕塑水平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的徭役沉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6.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其实质是()A.争取民心,稳定社会秩序B.维护正常封建统治秩序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核心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7.“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西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③④8.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康熙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应当属于()A.满汉民族间矛盾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9.学习了康熙帝后,有学生想就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状况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认为下列标题最适合的是()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 D.民族的觉醒10.下列对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在于开创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各民族比较团结C.康熙帝收回台湾之后,设置台湾行省,巩固了祖国东南的海疆D.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位帝王所做的都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11.《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A.实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 D.实行三公九卿制12.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B.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D.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局面13.唐太宗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在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A.羁縻府州 B.鸿胪寺C.安西都护府 D.宣政院1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A.迁都洛阳 B.实行保马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平定三藩之乱年康熙帝智擒鳌拜并将其革职查办的根本原因是()A.鳌拜目空一切,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B.鳌拜制造冤狱,处死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C.作为军机大臣,鳌拜不把年轻的康熙帝放在眼里D.鳌拜专权与皇权专制发生矛盾1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该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该条约是()A.《尼布楚条约》 B.“绍兴和议”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17.史书有不同的体裁: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典章体。你在学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要想了解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生平事迹,最好参考上述哪一体裁的史书()A.纪事本末体 B.编年体C.纪传体 D.典章体18.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19.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20.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2分,23题7分,24题1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1)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6分)(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5分)22.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五年)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旧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资治通鉴》材料四(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已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资治通鉴》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4分)(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4分)23.阅读下列材料:(7分)材料一(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政要》材料二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孔子思想的联系。(4分)(2)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3分)24.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第二单元过关测试一、选择题1.C:2.D:3.C:::6.B:7.A:8.D:9.A:::::::::18..B:20.C.二、非选择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2分,23题7分,24题10分共40分)21.(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22.(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2)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3)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23.答案。(1)治国思想:存百姓(以人为本,或以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