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1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2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3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4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 社会的经济建设考点一、小康社会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1)表现(2)特点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已实现1、总体小康2、全面小康正在建设(1)全面小康的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正确认识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绿色GDP(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2)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说,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3)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特点和要求①特点:②要求: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区别标准低标准的小康,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低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更加殷实宽裕)全面程度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程度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同收入群体存在差距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联系①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②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完善。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比较怎样理解小康社会由“建设”到“建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与以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若,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考点二、科学发展观1、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必要性: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此经济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GDP,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从作用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保证。误区警示: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治理污染又必须发展经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如果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保护,那么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如果及时地采取必要的措施,则可使经济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能为污染治理提供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思路,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1)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核心是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要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点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了解)2、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1、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了解)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我们队国内环境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目前仍然处于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正在稳步升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个体利益诉求明显分化,需求正向全面化、高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在物质需求继续提高的同时,对文化、环境的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对洁净的水、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在一般商品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在满足消费数量的同时,对消费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生产要素优势变化日趋明显。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支撑我国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开始减弱。近年来,土地、矿产等资源供给日趋紧张,部分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超出预期,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人口红利”减弱,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逐渐丧失。三是生态环境约束更加强化。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料、汽车尾气、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环境突发事件增多,水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已位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的硬性约束越来越大。四是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快速扩张,生产能力已大量过剩。风电设备、锂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用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也比较严重。制造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剧了资源供应紧张,将对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较强的制约。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表明,这场危机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但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重点)(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①科技创新的地位②科技创新的要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地位: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做到“两个更多依靠”,走“新四化”道路,推动区域发展。“两个更多依靠”: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走“新四化”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区域发展: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必须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矛盾凸显。这些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如果不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上跃居世界前列,也很难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什么)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特别是潜在消费需求大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国内外经验也表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从全球经济发展看,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为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各项要素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和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新趋势。必须改变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为什么)(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①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②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政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的发展涉及到城镇化的问题,P90相关链接“城镇化”城镇化的含义:指我国的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乡镇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焦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城镇化的现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20世纪末仅为30.9%,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要求十八大关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总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易错点1:混淆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因为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③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④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A解析:①②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从事实上说明了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理由,观点正确,故答案选A。③是对总体小康的解析,与题干同义反复。④是说明如何实现全面小康,不合题意。世界银行根据各个经济体(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其数值接近于GDP)水平,将经济体分为三大组。低收入组:人均GNI低于1006美元;中等收入组:人均GNI为1006-12275美元。其中人均GNI在1006-3975美元的,列入下中等收入组;人均GNI在3976-12275美元的,列入上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人均GNI在12275美元以上。我国2010年人均GDP达到4260美元,迈入了上中等收入组。这一材料表明()A、我国人民生活均到达全面小康水平B、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C、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D、我国正在实现总体小康B易错点2: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就是使所有贫困人口都过上小康生活分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是使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并非所有的贫困人口都过上小康生活。易错点3: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分析:经济增长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经济发展不仅强调“量”,更加注重“质”,片面强调经济增长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3.右边漫画《贫不择妻》启示我们,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应当①统筹城乡发展②优化资源配置③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④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提示:要注意科学发展观在主观性试题中的统领和贯穿作用。它主要存在于三类情况中:体现类——“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原因类——“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措施类——“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另外,还需注意对科学发展观的考查一般采取大热点、小切入的方式。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个量化指标的提出,事关百姓生活质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彰显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温暖给力,振奋人心。材料二: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有专家提出,首先要做好“加法”: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特别要增加就业,保证普通劳动者收入每年都稳定增长。其次要做好“减法”:降低税收,让利于民,杜绝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控制物价,实现收入“倍增”而不是“被增”。材料三:居民收入翻一番是好事,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置生产基地,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中心,但大约80%是加工贸易,关键设备技术受制于人。随着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工资不断提高,部分跨国公司就像候鸟一样把设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又迁移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经济意义。(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材料二所强调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3)请结合材料三,谈谈面对收入翻一番带来的挑战,我们该实施什么战略并说明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个量化指标的提出,事关百姓生活质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彰显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温暖给力,振奋人心。(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经济意义。(1)①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共同富裕。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④促进收入增长和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材料二: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有专家提出,首先要做好“加法”: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特别要增加就业,保证普通劳动者收入每年都稳定增长。其次要做好“减法”:降低税收,让利于民,杜绝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控制物价,实现收入“倍增”而不是“被增”。(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材料二所强调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①要做大“蛋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业更加充分,这是实现收入翻一番的基础。②注意控制通货膨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使人民实际收入达到翻一番。③注意分好“蛋糕”,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第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运用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缩小分配差距,大幅减少扶贫对象。材料三:居民收入翻一番是好事,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置生产基地,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中心,但大约80%是加工贸易,关键设备技术受制于人。随着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工资不断提高,部分跨国公司就像候鸟一样把设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又迁移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3)请结合材料三,谈谈面对收入翻一番带来的挑战,我们该实施什么战略并说明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①面对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被别国取代这一挑战,我们必须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也可)。因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③④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这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收入不断增长。要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位置,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避免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有利于贯彻独立自治、自力更生的原则。例题二、坚持科学发展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居民收入统计材料二:由国家发改委起草制定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居民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这将促使出台系统的、有效的收入分配方案。材料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概括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促进社会公平措施。答⑴我国基尼系数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职工工资差距不同群体工资差距较大,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措施: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④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李克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推动城镇化发展,把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市民,需要城镇基础设施和保障房建设,这会扩大投资需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但因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9倍,因而贡献了全部居民消费支出的75%左右。若城镇化水平再进一步,即更多的农村居民变为“城里人”,他们的消费支出将大幅增加,中国总体居民消费将因此加快增长,中国的内需亦将得到极大的提振。思考: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意义。答:(1)推进城镇化,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