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高考综合题答题技巧演示文稿_第1页
第一:高考综合题答题技巧演示文稿_第2页
第一:高考综合题答题技巧演示文稿_第3页
第一:高考综合题答题技巧演示文稿_第4页
第一:高考综合题答题技巧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题答题技巧一、设问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二、答题模板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表三、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1)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2)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3)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4)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5)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6)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7)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8)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9)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10)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2)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3)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例]

(2009·全国卷Ⅱ)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下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解题指导]经纬度等信息(80°W,0°)→定位:将区域位置和特征放在整个大洲的位置中判断,得出该国位于南美洲低纬度西海岸→打开思路,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赤道附近)、海陆位置(南美西海岸太平洋东岸);地形特征涵盖地势起伏状况,结合图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主要的地形单元——安第斯山脉等分析即可。[答案]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北部穿过(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一、设问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常见的判断类设问形式有: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地形类型;此时A城镇的风向是__________;四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是__________;图中所示是__________海区等。二、答题模板判断类试题主要有两类:1.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这类问题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是找依据。依据有三个方面:(1)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判断图中高压控制地方的天气状况——高压(反气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应为晴天;(2)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判断图中山脉的名称——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例如已知某山脉以东是黄淮海平原,以西是黄土高原,则可判定该山脉为太行山;(3)基本的方法,如判断图中北半球等压线上某点的风向——按照“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的要求作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转30°~45°。2.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也是找依据,主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影响人们的生活方面考虑,如是否有利于人们出行,能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等;经济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这类生产活动的特性,是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是否有利于增加利润等;环境效益方面,这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其和住宅区、河流、盛行风向的位置关系是否能避免这种污染等。例如判断某汽车4S销售店的布局是否合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该店能否保证人们出行的安全;能否满足特定人群的需要;是否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离住宅区是否太近等。而某些站、点区位分布是否合理,要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考虑。自然条件要结合站点的特点从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分析;社会条件主要从和人们衣食住行的联系角度来考虑;经济条件主要从是否节约了建设成本等角度分析。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不管是哪种判断类试题,解答的关键都是寻找依据。三、常见地理事象的判断方法和依据[例]

(2009·宁夏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____区。(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解题指导]

(1)判断干湿地区应明确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年降水量>800mm的为湿润地区,800mm~400mm的为半湿润地区,400mm~200mm的为半干旱地区,<200mm的为干旱地区。(2)判断时应有充足的理由来自圆其说。[答案]

(1)干旱、半干旱地(2)选②或③。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一、设问形式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非选择题的常见设问类型。命题形式上,本模块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二、答题模板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例如,新疆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地处内陆,降水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历史上人类大量使用入湖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大减。又如,上海成为调入常规能源最多的地区,原因主要有:当地常规能源缺乏;工农业发达,人口多,能源消耗量大。再如,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地理原因有: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利于资源开发利用;临海,对外开放早;思想开放,竞争意识强;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产业结构较优;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城市密集;科技水平高;国家政策支持。要正确回答原因类试题,同学们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三、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例]

(2009·江苏高考)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解题指导]解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问题,再与教材知识相对接来确定答案,因此在复习时要掌握主要原因类问题的答案要点。(1)布局中心商务区要考虑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两大原因。(2)低级住宅区一般靠近工业区、商业区或环境较差的地区。(3)汽车销售店布局应考虑市场、交通和地价等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要考虑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等。(4)城市空间结构形成要从经济、历史、收入、知名度、种族等因素分析。[答案]

(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一、设问形式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二、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一般有两类:1.名词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例如,比较两个海域的海水性质,首先要明确海水性质包括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海水温度大体上从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而海水盐度大体上从副热带海区向低纬海区和高纬海区递减;然后根据两个海域分布的纬度进行比较即可(如果是同纬度的海域,要考虑寒暖流对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的影响)。2.区域特征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

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三、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的秘诀——“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要点及格式”1.四步审题是关键。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3.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简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例]

图甲和图乙为我国两区域的可利用风能时数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填表比较图甲和图乙所示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解题指导]

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明确所比较的地区,明确比较的内容,然后综合分析回答比较项目。此题已列出比较内容,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答案]

一、设问形式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二、答题模板措施类试题有一个答题的一般思路,即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的措施。在高考命题中,一般先设问原因,再设问措施,即使题中没有针对原因的考查,分析时也应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三、常见措施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一、设问形式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二、答题模板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2)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例如评价南水北调的影响,就要先从对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对有利和不利影响加以阐述;评价东北商品粮基地区位或发展条件,就要先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阐述。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对比分析有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例如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相比,评价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首先要分析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利与弊,然后找出文昌卫星发射基地优于西昌的条件,包括同一条件比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更优越和克服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不利条件等。“从××方面进行评价”注意评价时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例]

(2009·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古镇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图。试从拟建省道占用基本农田情况对两个方案作对比评价。[解题指导]

交通线路的设计要考虑通行方便、联系居民点,同时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保护土地资源,避免破坏文物古迹,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减少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省道的优劣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此题限制只从占用基本农田角度分析,就缩小了比较范围。从图上可以看出方案一不占用基本农田,对保护基本农田有利;而方案二要占用基本农田,对保护基本农田不利。三、常见评价类问题的答题思路总结如下:一、设问形式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二、答题模板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作用三者划等号。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例如,分析我国地形类型多种多样的地理意义,我们知道地形是地质作用的反映,因而也是成矿条件的反映(如低平地形——外力作用强——易形成沉积矿产;崎岖地形——内力作用强——易形成内生矿产);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而二者的配合又直接影响着河流、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所以,多种多样的地形使我国土地类型、矿产资源、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从而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奠定了基础。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例如在思考“修建青藏铁路的地理意义”时,首先应进行宏观背景分析。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铁路通车前,进出西藏主要依靠公路和航空运输;受交通制约,西藏资源开发受到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从而可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修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青藏铁路对强化进出藏运输通道、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加强西藏同北京及内地省市的联系,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建设以及调整区内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分析青藏铁路的意义就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在回答意义类试题时,关键是熟知各种地理事物意义的完整表述。三、常见地理事物的意义[例]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材料2: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系东盟和中国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的已有铁路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个方案,如下图所示。(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说明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2)简析修建泛亚铁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解题指导]

(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好处。这一问题可从经济交流合作、优势互补、降低关税、促进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分析。(2)修建国内铁路的意义,可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社会安定繁荣、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方面分析。修建跨国铁路可从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往来、节省费用时间等方面分析。[答案]

(1)有利于推进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通过降低关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通过优势互补,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和贸易往来;有利于实现能源和粮食来源的多元化,加强能源安全(摆脱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和粮食安全(可从泰国、越南等国家获得粮食补给);可以大大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1.下面左图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图,右图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的甲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气温、降水和地下水位关系示意图,表为该小组对乙地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的年陆面蒸发量数值范围为________。简述东部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指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绘制右图时出现的一处错误,并说明判断的依据。(3)分析乙地该城市蒸发量变化的原因,据此简述该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解析:

(1)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来判断,由左图中甲地位于等蒸发量线在500mm和600mm之间的一个500mm闭合范围内,可知甲地应为一低值区,数值范围在400~500mm之间。通过等蒸发量线数值可以看出,南方蒸发量大,北方蒸发量小。

(2)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若同时降水减少,那么地下水位一定会下降,图中

1980~1990年间的地下水位是错的。(3)表中数据显示,2000年和1960年相比,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说明地面被硬化,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减少。答案:

(1)400~500mm南方年陆面蒸发量大,北方年陆面蒸发量小(或陆面蒸发量自南向北减少)。原因:南方年降水量大(雨季较长),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含水量大),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北方年降水量较小(雨季较短),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含水量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曲线错误(地下水位应下降)。

由于(自然原因)此时段该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水源不足;同时(人为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所以地下水位应逐渐下降。(3)原因: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筑物和各种硬化铺装所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应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2.读我国五个重要农业区域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A、D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A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地淡水养殖业及其产品加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双项选择)A.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B.原料充足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D.能源充足(4)E地区农作物具有________的特点,该地区发展农业最主要的灌溉水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B地和C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完成下表。解析:

(1)A地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这里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河谷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