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说课一等奖2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说课一等奖2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说课一等奖2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说课一等奖2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说课一等奖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北京三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0分)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①“四杰”之后,唐代现实生活五彩缤纷,盛唐之音如“鲜花怒放”。陈子昂首先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尽管是一腔【】,但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尽管惜花伤春,但所展现的,却是一幅清新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愉快活泼而并不低沉哀痛。这就是盛唐之音。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个人、民族、阶级、国家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③江山如此多娇!壮丽动荡的一面为边塞诗派占有,优美宁静的一面则由田园诗派写出。王维的辋川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忠实、客观、简洁,如此天衣无缝而又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它优美、明朗、健康,同样是典型的盛唐之音。如果拿晚唐杜牧的名句来比,例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也极其空灵美丽,非常接近盛唐,然而毕竟更柔婉清秀,没有那种阔大气质了。④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深刻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的约束和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拘束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存在。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理喻。这里有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拟的节奏音调……尽管时代的原因使李白缺乏庄周的【】力量和屈原的深沉感情,但庄的飘逸和屈的瑰丽,在李白的天才作品中确乎合而为一,奏出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最强音。⑥然而,这个极峰与文艺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音。(有删改)(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怆然(chuāng)氛围(fēn)羁勒(lēi)傲岸不驯(xùn)B.怆然(chuàng)氛围(fèn)羁勒(lè)傲岸不驯(xún)C.怆然(chuàng)氛围(fēn)羁勒(lè)傲岸不驯(xùn)D.怆然(chuāng)氛围(fèn)羁勒(lēi)傲岸不驯(xún)(2)依次填入文中四处【】内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愤概头角极致思辩B.愤慨头角极致思辨C.愤慨头脚极致思辩D.愤概头角极至思辨(3)文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欣欣向荣B.天衣无缝C.痛快淋漓D.不可理喻(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本中所说的“四杰”即“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而“四杰”之后出现的“边塞四诗人”,则是指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B.文本中所引的“人闲桂花落”这一诗句出自于王维,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C.李白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是屈原以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代表了中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D.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盛唐之音”的特点之一是优美、明朗、健康,具有柔婉清秀的气质。B.李白与杜甫的诗歌虽然有浪漫与现实之别,但两者均属于典型的“盛唐之音”。C.《将进酒》因为不受约束,不循规范,冲口而出,所以成为盛唐的“最强音”。D.代表“盛唐之音”的诗歌中反映出知识分子积极进取向上、乐观自由的精神追求。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稼穑(sè)垝垣(guǐ)县貆(huán)恬然(tián)B.狙击(jū)洮河(tiáo)勘探(kān)纶巾(lún)C.盗跖(zhí)泥淖(dào)贾人(gǔ)守拙(zhuó)D.勇剽(piāo)押解(jiě)狩猎(shòu)纤细(qiān)3.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班斓渲染风雨如诲苌弘化碧B.旖旎奢糜世外桃圆沉鱼落雁C.嗟跎缱绻缘木求鱼苍海桑田D.陨落寒暄风驰电掣筚路蓝缕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他都横眉冷对,毫不妥协.B.毕业前夕,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各展风采,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D.基金提供的免息贷款和补助金数目虽然不大,但能够限时提供援助,以解燃眉之急,纾缓突发的经济困境.5.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B.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C.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极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词风雄壮,被视为豪放派的创始人,后人将他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合称为“苏辛”.D.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6.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月派诗人.闻一多还提出了诗的“三美”说,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B.《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远离尘嚣、充满亲情的生活图景,是海子诗歌中流传最广泛的一首叙事诗.C.关汉卿,元代戏剧家.有杂剧《窦娥冤》、《救风尘》等.“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杂剧作家.D.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传奇《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三、阅读(满分10分)7.阅读《牡丹亭》节选的3段唱词,完成下列各题。【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1)对【皂罗袍】这支曲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支曲子借姹紫嫣红的无人赏识,良辰美景在无可奈何中虚度,引起人们对美好青春被扼杀的深悲与共鸣。B.“朝飞暮卷”形容轩阁的高旷,源自王勃的《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是对丽娘乘坐画船游玩时所见的园中春景的描写,表现了丽娘生活的无聊与苦闷。D.“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是对绚烂春景的惊讶与赞叹,也是对辜负美好春光的遗憾,是对美好青春无人赏识无人陪伴的深沉的哀怨。(2)“袅晴丝”原指春天柳枝上树虫吐出的细丝在空中飘舞,这其中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请你说出使用这三个字的妙处。(3)“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一句中“天然”是什么意思?该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依据原文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每空1分,共10分)8.依据原文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①总角之宴,。(《卫风氓》《诗经》)②霾两轮兮絷四马,。(《国殇》屈原)③,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陶渊明)④狡捷过猴猿,。(《白马篇》曹植)⑤,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杜甫)⑥,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⑦,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⑧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⑨红酥手,,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陆游)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声声慢》李清照)五、微写作(本题共10分)9.学校为“节水宣传月”设计了系列活动,并选用了下图作为宣传画。请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①作为一名志愿者,请你向盲人朋友讲解这幅图画,要求重点突出、生动形象。②这幅作品在本次活动中获奖,请以评委的身份写一段评语,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③请以禾苗或土地的口吻劝告人们“节约用水”,要求想象合理,有感染力。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修①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②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天子推恩,褒其三世。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赖其子孙矣。”乃载我皇考崇公③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注】①修:欧阳修自称。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长:抚养。B.不及事吾姑事:侍奉。C.此死狱也狱:案件。D.虽不克有于其躬躬:鞠躬。(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毋以是为我累不要因此(家贫)就为我积累钱财B.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但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C.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D.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做善事没有不得到好报的,时间或迟或早(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B.文章中连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C.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获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荣耀。D.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大力彰显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4)欧阳修的父亲在为人处世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并作简要说明。七、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本题共5分)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类内有忧思感愤之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之所叹遂写人情之难言。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①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②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③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上片末尾,周邦彦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述境况。二人所处环境均为低湿之地:周邦彦是“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白居易则是“住近湓江地低湿,”。二人仕途所遇也均有困顿之感:周邦彦是“憔悴江南倦客”,被外放为官;白居易则是“”,被贬为江州司马且困居九江。故周邦彦凭阑,大有二人同为苦命之人的感慨,这就应了白居易所说的“,”。两位诗人隔空交会,可谓宦海漂泊,古今同一。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行吟阁遐想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由一张旧照片开篇,引出作者对武汉行吟阁、屈原纪念馆的回忆。B.诗人盘桓在行吟阁畔,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感受他的爱国情怀与悲悯精神。C.作者认为自己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D.作者一接触到与闻一多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屈原的风貌。E.游历了行吟阁、屈原纪念馆后,作者认为,在这些地方应该辟一室,在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要纪念闻一多先生。(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②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十、写作(本题共50分)14.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诗文名家为我们留下思想与文采兼华的璀璨之作,他们或昂扬爱国之志,表悲悯情怀,或吟咏自然、生活,抒清雅之意;他们或豪迈,或飘逸,或沉郁,或恬淡……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与风采表达出自己真挚的情怀。请以“假如我与心中最喜欢的诗人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复杂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古代诗人,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诗人的风貌和你的情感,不少于700字。

2023学年北京三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0分)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①“四杰”之后,唐代现实生活五彩缤纷,盛唐之音如“鲜花怒放”。陈子昂首先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尽管是一腔【】,但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尽管惜花伤春,但所展现的,却是一幅清新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愉快活泼而并不低沉哀痛。这就是盛唐之音。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个人、民族、阶级、国家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③江山如此多娇!壮丽动荡的一面为边塞诗派占有,优美宁静的一面则由田园诗派写出。王维的辋川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忠实、客观、简洁,如此天衣无缝而又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它优美、明朗、健康,同样是典型的盛唐之音。如果拿晚唐杜牧的名句来比,例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也极其空灵美丽,非常接近盛唐,然而毕竟更柔婉清秀,没有那种阔大气质了。④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深刻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的约束和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拘束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存在。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理喻。这里有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拟的节奏音调……尽管时代的原因使李白缺乏庄周的【】力量和屈原的深沉感情,但庄的飘逸和屈的瑰丽,在李白的天才作品中确乎合而为一,奏出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最强音。⑥然而,这个极峰与文艺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音。(有删改)(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怆然(chuāng)氛围(fēn)羁勒(lēi)傲岸不驯(xùn)B.怆然(chuàng)氛围(fèn)羁勒(lè)傲岸不驯(xún)C.怆然(chuàng)氛围(fēn)羁勒(lè)傲岸不驯(xùn)D.怆然(chuāng)氛围(fèn)羁勒(lēi)傲岸不驯(xún)(2)依次填入文中四处【】内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愤概头角极致思辩B.愤慨头角极致思辨C.愤慨头脚极致思辩D.愤概头角极至思辨(3)文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A.欣欣向荣B.天衣无缝C.痛快淋漓D.不可理喻(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A.文本中所说的“四杰”即“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而“四杰”之后出现的“边塞四诗人”,则是指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B.文本中所引的“人闲桂花落”这一诗句出自于王维,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C.李白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是屈原以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代表了中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D.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盛唐之音”的特点之一是优美、明朗、健康,具有柔婉清秀的气质。B.李白与杜甫的诗歌虽然有浪漫与现实之别,但两者均属于典型的“盛唐之音”。C.《将进酒》因为不受约束,不循规范,冲口而出,所以成为盛唐的“最强音”。D.代表“盛唐之音”的诗歌中反映出知识分子积极进取向上、乐观自由的精神追求。【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解答】(1)C本题考查字音,涉及多音字,注意结合词语意思进行辨析.(2)B本题涉及字形的书写,注意形似字的区别.(3)D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句中望文生义,误解为“无法明白”的意思.(4)A“边塞四诗人”中没有“陈子昂”,应是“王之涣”.(5)DA.“具有柔婉清秀的气质”错,原文第三段为“也极其空灵美丽,非常接近盛唐,然而毕竟更柔婉清秀,没有那种阔大气质了”,应该是“阔大气质”;B.“者均属于”错,原文最后一段为“另一种盛音”,杜甫不是“盛唐之音”;C.强加因果.答案:(1)C(2)B(3)D(4)A(5)D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稼穑(sè)垝垣(guǐ)县貆(huán)恬然(tián)B.狙击(jū)洮河(tiáo)勘探(kān)纶巾(lún)C.盗跖(zhí)泥淖(dào)贾人(gǔ)守拙(zhuó)D.勇剽(piāo)押解(jiě)狩猎(shòu)纤细(qiān)【考点】字音.【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而且是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解答】A、正确;B、“洮”的正确读音为táo,“纶”的正确读音为guān;C、“淖”的正确读音为nào,“拙”的正确读音为zhuō;D、“解”的正确读音为jiè,“纤”的正确读音为xiān.答案:A.3.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班斓渲染风雨如诲苌弘化碧B.旖旎奢糜世外桃圆沉鱼落雁C.嗟跎缱绻缘木求鱼苍海桑田D.陨落寒暄风驰电掣筚路蓝缕【考点】字形.【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解答】A.“风雨如诲”应为“风雨如晦”B.“世外桃圆”应为“世外桃源”,“嗟跎”应为“蹉跎”;C.“苍海桑田”应为“沧海桑田”;D.全部正确;故选:D.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他都横眉冷对,毫不妥协.B.毕业前夕,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各展风采,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D.基金提供的免息贷款和补助金数目虽然不大,但能够限时提供援助,以解燃眉之急,纾缓突发的经济困境.【考点】成语.【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解答】A.正确,横眉冷对:怒目而视且冷静对待.符合语境;B.对象错误,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这里误用在“同学们身上”;C.正确,惨淡经营: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符合语境;D.正确,燃眉之急:燃:烧.火烧眉毛那样紧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符合语境;故选:B.5.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B.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C.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极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词风雄壮,被视为豪放派的创始人,后人将他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合称为“苏辛”.D.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考点】文学常识.【分析】此题单独考查文学常识,主要是对中外历史名人及其作品的考查,需要同学们一定的记忆力,更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解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不是浪漫主义;故选:A.6.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月派诗人.闻一多还提出了诗的“三美”说,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B.《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远离尘嚣、充满亲情的生活图景,是海子诗歌中流传最广泛的一首叙事诗.C.关汉卿,元代戏剧家.有杂剧《窦娥冤》、《救风尘》等.“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杂剧作家.D.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传奇《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考点】文学常识.【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解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故选:B.三、阅读(满分10分)7.阅读《牡丹亭》节选的3段唱词,完成下列各题。【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1)对【皂罗袍】这支曲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支曲子借姹紫嫣红的无人赏识,良辰美景在无可奈何中虚度,引起人们对美好青春被扼杀的深悲与共鸣。B.“朝飞暮卷”形容轩阁的高旷,源自王勃的《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是对丽娘乘坐画船游玩时所见的园中春景的描写,表现了丽娘生活的无聊与苦闷。D.“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是对绚烂春景的惊讶与赞叹,也是对辜负美好春光的遗憾,是对美好青春无人赏识无人陪伴的深沉的哀怨。(2)“袅晴丝”原指春天柳枝上树虫吐出的细丝在空中飘舞,这其中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请你说出使用这三个字的妙处。(3)“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一句中“天然”是什么意思?该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关键语句的含义的能力.【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C、“丽娘生活的无聊与苦闷”错误,表明其内心的开阔旷远.故选C.(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的“袅晴丝”,实际上写的是“情思”的内容,形象别致表现出主人公思念的忧郁情思,表明内心的缠绵浮漂的内心状态.(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关键语句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人情感态度进行具体分析.“天然”是一种自然的状态特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答案:(1)C(2)“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既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3)“天然”,天性使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赏析:【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是赞叹花园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诘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具有着双重的意味.杜丽娘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在古代诗词中这种主题非常多,“劝君惜取少年时,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感叹形成了女子“伤春”的传统.备受压抑的杜丽娘内心深处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使得初入园林中的她心潮起伏.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不仅悲从中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由物及人,一种自怜的情绪油然升起.这句话出于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们在涂金错采的游船中赏春游玩,直到把三春看尽.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在昆曲演员们慢回首低沉吟的缠绵哀婉咏叹下,杜丽娘的内心情怀被反复地抒发.四、依据原文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每空1分,共10分)8.依据原文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①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卫风氓》《诗经》)②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国殇》屈原)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陶渊明)④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白马篇》曹植)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杜甫)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⑦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⑧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⑨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陆游)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解答】①言笑晏晏(重点字:晏)②援玉枹兮击鸣鼓(重点字:枹)③暧暧远人村(重点字:暧)④勇剽若豹螭(重点字:螭)⑤万里悲秋常作客(重点字:作)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事)⑦明月楼高休独倚(重点字:休)⑧小乔初嫁了(重点字:初)⑨黄縢酒(重点字:縢)⑩凄凄惨惨戚戚(重点字:戚)五、微写作(本题共10分)9.学校为“节水宣传月”设计了系列活动,并选用了下图作为宣传画。请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①作为一名志愿者,请你向盲人朋友讲解这幅图画,要求重点突出、生动形象。②这幅作品在本次活动中获奖,请以评委的身份写一段评语,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③请以禾苗或土地的口吻劝告人们“节约用水”,要求想象合理,有感染力。【考点】综合读写.【分析】①“讲解”:介绍(叙述、描写)(追求说明白,但不一定是说明文);重点突出:图画的内容(有一只缺口的碗,碗里的内容有干涸的土地、枯死的禾苗,双手捧着,衣服可以不关注);生动形象:运用比喻等修辞方式,比如碗的缺口像人身上干裂的伤口、土地的裂口像干渴的嘴等;语言得体:讲解(口语),关注盲人朋友.例如,不能说“现在我们来看这幅图画”.②评语内容关涉:图画的艺术形式、画面的主题和内容.(专注一方面深入阐述即可,如两方面都涉及更好,两方面都涉及都深入最佳.)(如:画面有创意、构图新颖、意蕴丰富);评委身份:书面语(得体)、赞美之词(优秀、有个性等).③注意禾苗或土地的身份;是“劝告”,不是哀告、乞怜;想象合理:可以想象干涸前后的景象、状态;有感染力:情感比较急切、沉重(语重心长);得体:“劝告”是“劝解正告”,不能命令,可以警示、提醒.(或者通过自身的遭遇来警示人们形成正确的节水观)可以是急切的呼唤,可以适当引用,如广告词.【解答】参考答案:①这是一幅宣传节水的宣传画.画中,蓝绿的袖口中伸出一双渴求甘霖的手,手中裂口的碗仿佛是在向上天祈求几滴可怜的雨水.碗中是一片大地龟裂的图景,几株嫩芽刚冒出头,就因为干燥而蔫倒„„画中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干旱带来的绝望和痛苦.希望这双手可以唤醒公众的节水意识,让图中的景象不再发生.②该作品立意深远,描绘了人类在水资源枯竭后的惨状,以警示人们节约用水,内涵丰富,富有情怀.在艺术手法上,作者大胆运用象征手法,将干枯的禾苗、干裂的土地置于一个残破的碗中,提示人们节水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整幅作品构图匀称,细节清晰,富有情怀,荣获奖项当之无愧.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品得到甘甜的沛霖,是我的祖辈对滋润最浪漫的感谢.而如今的我,却在瑟瑟寒风中尝着风的凛冽,饱受折磨.疏忽般走过的人们,请看看我枯瘦的四肢,我快要渴死,却只能眼看水龙头哗哗滚落的水花,流进深深的泥塘.我不奢望你们能从干地中将我救拔,只求你们不要再挥霍那宝贵的水,不要使你们的孩子也遭受干旱.求你用地税,凉凉我的舌头吧!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修①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②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天子推恩,褒其三世。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赖其子孙矣。”乃载我皇考崇公③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注】①修:欧阳修自称。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长:抚养。B.不及事吾姑事:侍奉。C.此死狱也狱:案件。D.虽不克有于其躬躬:鞠躬。(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A.毋以是为我累不要因此(家贫)就为我积累钱财B.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但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C.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D.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做善事没有不得到好报的,时间或迟或早(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B.文章中连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C.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获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荣耀。D.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大力彰显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4)欧阳修的父亲在为人处世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并作简要说明。【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1)D句译为:虽然他们在有生之年自身不能享受到.躬,自身.(2)A句正确译为:不要拿钱财使人受累.(3)D“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为“虽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赖其子孙矣”,意思是虽然他们在有生之年不能享受到,但是赐爵位、受封官,经表彰而光荣,因褒奖而崇大,具有三朝恩赏诰封,这就足够使其德行显扬于后世,庇荫支持子孙.(4)欧阳修父亲的特点,要从太夫人的回忆,即2﹣4段中找.第2段讲他为官廉洁,俸禄微薄,还都用在帮助他人和招待宾客上了,可概括为“清廉好施”;第3段讲他一辈子每次祭祀母亲都痛哭流涕,太夫人由此推断出他母亲在世时的“能养”,即事亲至孝;第4段讲他连夜研究官书,力求帮助犯人活下来,不留遗憾,一方面体现他办公勤谨,另一方面也表现他的宅心仁厚.答案:(1)D(2)A(3)D(4)①廉(廉洁),②孝(奉亲至孝),③仁(居官仁厚、好施之善)说明:以死后之贫明其廉,以思亲之久扬其孝,以治狱之叹显其仁,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因此;我就是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后代的原因.你一定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先父死后二十年,我才取得俸禄来供养母亲.又过了十二年,列位于朝廷做京官,才获得赠封双亲.又过了十年,我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母亲因病逝世于官邸,享年七十二岁.又过了八年,我以不相称的才能,做了朝廷的副枢密使,进为参知政事.又过了七年才解除职务.自从进入军、政二府后,天子施恩,褒奖三代宗亲.自从仁宗嘉佑年间以来,每逢国家大庆,必定对我的先祖加以赐恩.曾祖父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母累赠为楚国太夫人.祖父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母累赠为吴国太夫人.先父崇国公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母累赠为越国太夫人.皇上初次举行祭天大礼,先父赐爵为崇国公,先母进爵为魏国太夫人.于是我流着泪说:”唉﹗做善事无不得到好报的,时间或迟或早,这是必然的道理.我先祖和父亲积善有德,理应享有这种盛大的酬报.虽然他们在有生之年不能享受到,但是赐爵位、受封官,经表彰而光荣,因褒奖而崇大,具有三朝恩赏诰封,这就足够使其德行显扬于后世,庇荫支持子孙.”于是排列我家世代的谱系,详细刻在石碑上,接着又记下先父崇国公的遗训,以及太夫人的教育,以及所以对我有所待的原因,都写在阡表上,好让大家知道我德行浅薄,能力微小,只是适逢其时才能得到高位,有幸保全大的原则,没有辱及先祖,都由于上述的原因.七、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本题共5分)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类内有忧思感愤之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之所叹遂写人情之难言。【考点】文言断句.【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理解其意义.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然后抓住标志性的虚词,辨明其用法及其在句中的位置断句.【解答】首先理解大意,断开有把握的地方.然后抓住用于句首的虚词“夫”、“盖”,在其前断开;抓住常用于句末的虚词“哉”、“者”、“也”,在其后断开.基本可以断开整段文字.故参考答案为: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类/内有忧思感愤之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之所叹/遂写人情之难言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在(所见事物之中)寄托了幽怨讽刺,道出了逐臣的慨叹,最终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①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②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③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上片末尾,周邦彦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述境况。二人所处环境均为低湿之地:周邦彦是“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白居易则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二人仕途所遇也均有困顿之感:周邦彦是“憔悴江南倦客”,被外放为官;白居易则是“谪居卧病浔阳城”,被贬为江州司马且困居九江。故周邦彦凭阑,大有二人同为苦命之人的感慨,这就应了白居易所说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位诗人隔空交会,可谓宦海漂泊,古今同一。【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①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②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③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①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D、“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诗无据.这三句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体现他有着摆脱不了的愁苦.②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以社燕自比.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瀚海,大海.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既然如此,“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③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的诗歌默写,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情感态度以及诗歌的核心要素.解答时需要学生结合平时的识记进行理解.答案:①D②手法:比喻(类比)(或托物寄情).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恰切,又颇为含蓄.③黄芦苦竹绕宅生谪居卧病浔阳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译文: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正午茂密的经树酒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折居易泛舟九江边.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赏析:上片写景,观察细致,体物精微;下片以杜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是周邦彦羁旅行役之词中的名篇,颇受后人推重.本词先后化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的诗,结合眼前之实景,胸中之真情,运典入化,了无痕迹,丰富了词的内容含量,加强了表现力.全“风老莺雏”三句是初夏美景,可喜.“地卑山近”两句略点,稍见可忧.此一顿挫.“人静乌鸢自乐”三句又写美景,可喜.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人静”二句辞意又一顿转,写溧水县人家闲静乌鸦自乐,人鸟和谐颇有忘机之趣;小桥外还有新涨绿水在浅滩上急流激溅.一静一动,写出溧水县环境淳朴幽之美.此词抒情自然,但顿挫曲折,显示出内在情感的丰富复杂性.用风华清丽的景物与孤寂凄凉的心情相交错映衬,乐与哀相交融,欣慰与苦恼相衬托,对比相映,构成一种转折顿挫的艺术风格.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行吟阁遐想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DBA.文章由一张旧照片开篇,引出作者对武汉行吟阁、屈原纪念馆的回忆。B.诗人盘桓在行吟阁畔,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感受他的爱国情怀与悲悯精神。C.作者认为自己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D.作者一接触到与闻一多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屈原的风貌。E.游历了行吟阁、屈原纪念馆后,作者认为,在这些地方应该辟一室,在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要纪念闻一多先生。(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②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