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苏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市一等奖)_第1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市一等奖)_第2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市一等奖)_第3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市一等奖)_第4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市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同步练习※典题例析规律总结※【例1】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1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图2所示的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解析】题图1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图2所示各选项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之间为竞争关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表示捕食关系。【答案】D【例2】(2023·大纲全国卷,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A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错误。B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正确。C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错误。D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寄生关系,错误。【答案】B规律总结: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例3】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身体________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4)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4)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答案】(1)较强微小(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捕食(4)C易错警示: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小试高考※1.(2023新课标II卷,31)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和。【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都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3)用样方法做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影响。(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答案】(1)生产者(2)出生率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2.(2023海南卷,1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解析】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是寄生关系。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答案】B3.(2023广东卷,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任何植物或动物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关系,B项错误;土壤盐碱度不同,其中的生物种类也有差异,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项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D项错误。【答案】C※能力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2.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4.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b时,M与N竞争激烈、N将呈现“J”型增长5.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6.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①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②数量的增加B.种群①和种群②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C.种群②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D.种群①②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二、非选择题7.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49041206710乙种群012032104500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种群生物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这对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种群生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与解析【解析】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高。【解析】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解析】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聚光;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解析】A选项中,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选项中,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D选项中,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曲线。C选项中,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解析】题图中显示A物种与B物种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物种种群数量增多,使B物种种群有充足的食物,也随之增多;天敌的增多又会使A物种种群数量减少,二者相互影响。【解析】从种群个体数分析,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①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②数量的增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存在信息的传递,捕食者能根据被捕食者的信息捕食,被捕食者能根据捕食者的信息躲避捕食者。种群②个体数比种群①个体数多,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但不能说明种群②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孤岛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7.【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