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_第1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_第2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_第3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_第4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37-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0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任务

1、学问任务:

(1)进一步深入对电阻的熟悉

(2)掌控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本事任务:

(1)利用类比,培养同学分析解决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讨论办法

(2)利用从猜测→讨论办法→试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同学掌控如何猎取学问,进展思维本事。

3、德育渗透点:

(1)利用对各种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强化同学平安用电的意识

(2)利用我国对超导现象的讨论介绍,激活同学爱国和奋勉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电阻定律

2、难点:电阻率

3、疑点:超导现象的产生

4、解决方法

①对于重点,主要是利用课堂上师生一起(老师动手,同学观看)探究,最后用科学的处理办法导出定律,这样加深了同学对该学问点的渗透。

②对于难点,主要是利用与电阻的比较,从而明确电阻是反映导体本身属性;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

③对于疑点主要是利用试验来强化直观感觉。

三、教学办法:

试验演示,引发式教学

四、教具:

电阻定律示教板(含金属丝)同学电源电流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火柴废弃的“220V40W”白炽灯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自制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为了转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怎样做?

由欧姆定律I=U/R,只要增强导体两端的电压U或降低导体电阻R即可。

2.R=U/I的含义,如何测定电阻(让同学自己设计电路)?

从上述的回答我们不难发觉电阻R与两端电压及流过电流强度无关,那么它由谁打算呢?

(二)举行新课

1、探究定律——电阻定律

①R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猜测)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②解决办法——控制变量法。(回忆欧姆定律的讨论或牛顿其次定律的讨论)

③演示试验幻灯投影电路图。

A.展示电阻定律示教板、金属材料

B.老师与同学一起衔接电路,先让E、F分离接A、a,测得一组数据(U、I)记入下表。然后把a、b用短导线衔接,E、F分离接A、B,又得一组(U、I)。再把A、B用一短线衔接,E、F分离接A(B)a(b)。又得一组数据(U、I)。

C.换用E、F分离接不同材料金属丝C、c,又得一组数据。

D.分析数据

a)先定性观看→R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b)定理推理

2、电阻定律

①内容——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②表述式

说明——长度S——横截面积——比例系数

3、电阻率——

①单位欧米

②物理意义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在数值上它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1m长,横截面积为1m2的导体电阻。

③测量——同学思量

(幻灯投影书上154页各材料电阻率——20℃时)

引领同学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为了电业工人的平安,为使在相同电压下电流小,选用电阻率较大的橡胶、木头等创造电工用具把套。

④电阻率与温度关系

由表格上面写着20℃,要同学明了这意味着这张表格的数据是在20℃时测得的,即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演示](幻灯投影电路图)

衔接,用火柴点燃来加热白炽灯灯丝后再移开。

现象:发觉小灯泡先变暗后又渐渐变亮

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过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制成温度计(电阻温度计),但也有的材料的电阻率不随温度转变而转变。

(三)例题精讲

【例】把一匀称导体切成四段并在一起,电阻是本来的多少倍?拉长四倍后是本来多少倍?

解析:由电阻定律

切成四段体积不变,故S→4S

所以变为同理拉长四倍后,变为本来的16倍

(四)总结、扩展

打开计算机,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再次出示打算电阻大小的因素,再现试验现象,形象直观,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主要利用猜测→探究→得出定律的过程验证,并获得了电阻定律,由试验感知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关于超导的应用有待学生们进一步去探讨。

六、布置作业

1、第154页(1)(2)(3)题做在作业本上。

2、思量154页(4)题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任务

1.物理学问方面: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掌控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掌控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

2.利用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同学观看本事、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本事。

3.渗透科学办法的教导。

二、重点、难点分析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利用生活实例及试验强化感知,突破难点。

三、教具

1.转台、小伞;

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同学两人一组);

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将一粉笔头分离沿竖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抛出,观看运动轨迹。

复习提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引发同学回答: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向来线上,做曲线运动。

进一步提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别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请学生们列举实例。

(同学举例老师补充)

电扇、风车等转动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

提出问题:你在跑400米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总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学问在实际中是很实用的。

引入:物理中,讨论问题的基本办法是从最容易的状况开头。

板书:匀速圆周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思量: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容易?

引领同学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不变。

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

物体在相等的时光里利用的圆弧长相等,如机械钟表针尖的运动。

思量: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周期性。用什么物理量能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

(同学自由发言)

板书: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恒量。

当t很短,s很短,即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线速度其实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各个时刻线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时刻在转变。那么,线速度方向有何特征呢?

演示:水淋在小伞上,同时摇动转台。观看: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

思量:说明什么?

师生分析:飞出的水滴在离开伞的眨眼,因为惯性要保持本来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白切线方向即为此时刻线速度的方向。

板书:方向:沿着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如图3。单位:rad/s。

(3)周期: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光。如:地球公转周期约365天,钟表秒针周期60s等,周期长,表示运动慢。(角速度、周期可由同学自己说出并看书完成)

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思量: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v、ω、T是否转变?(ω、T不变,v大小不变、方向变。)叙述:匀速周周运动是匀速率圆周运动的简称,它是一种变速运动。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必然受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这个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征呢?

同学小试验(两人一组):

线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质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动时线速度尽量大,小球重力与拉力相比可忽视,以保证拉线近似在水平方向。

观看并思量:

①小球受力?

②线的拉力方向有何特征?

③一旦线断或松手,结果如何?

(提问同学后板书并图示)

概括:要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需使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圆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

板书:3.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力。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分析

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同学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实用比值的办法严格定义。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同学经受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学能够利用研究或试验熟悉新的逻辑,利用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老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受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任务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套书多处对“利用做功讨论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能够使同学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同学的理性思维习惯。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举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办法与手段

试验演示、规律推理。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简单混淆的概念中利用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举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课前预备

教学媒体

金属板、酸溶液、敏捷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同学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

学问预备

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Wq

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因为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为了便利本节根据正电荷移动的说法举行研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试验引入:按如图所示电路分离接入三节干电

池和铅蓄电池(同学电源)

依次接通开关,观灯泡亮度变化。

提问同学看到了什么现象?同样是四个灯泡,

不同电源供电,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产生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

同学:电源

本节课讨论电源的内部结构,那就得解剖电源

推动新课

[大事1]教学目标:复习上一节课的学问。

师生活动:

由上一节“电源和电流”知道,电路中之所以能有持续的电流,是由于在电源两极聚拢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导线中存在着电场,导线中的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正极向负极运动。

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提出,电源的两极聚拢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在电源内部也应当有电场。那么,在电源内部电荷是如何运动到两极的呢?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任务:

1、学问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可以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可以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办法

(1)在概念改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利用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熬炼使用极限思维。

(3)利用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分和辨别,学会运用辨析的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乐观哺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乐观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教师、学生举行沟通。

(3)利用本节课的学习试试体味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普通而言,高一同学在经受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本事获得了较好的进展,抽象规律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领主要地位。同学的普通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学可以根据探索性学习的过程通过假设思维举行学习;

(2)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本事获得了进一步强化,学习过程越发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同学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简单接受新事物;

(4)同学学习动机由爱好支撑逐渐改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越发明确;

(5)同学之间的沟通对于同学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同学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光内利用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同学虽然利用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改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当熟悉到同学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同学按照初中阶段的学习堆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熟悉,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举行改变;二是同学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老师应当通过课堂展现的问题情境引领同学举行有效区别。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利用极限的思维办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办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矛盾、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活同学产生矛盾。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能够用什么办法?利用相同的位移比较时光的长短。若运动的时光是相等的,我们能够按照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假如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光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光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假如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转变,按照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光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普通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需指明“哪段时光”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需指明“哪段时光”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能够将时光Δt取得十分小,临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当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眨眼)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平时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按照上下文去推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光,“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光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彻低不同。

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随意一段时光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光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马路行驶

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所有路程的平均速度;

⑵若汽车前一半时光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光的平均速度是v2,求所有路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根据定义来计算。

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假如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状况下仍以本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光才干到楼上?(12s)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计划篇五

教学预备

教学任务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缘由,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理解静电平衡时,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且内部场强到处为零

3、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静电平衡状态;电场中导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

2、静电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3、在静电感应时用手摸一下导体,再移走源电荷,则导体带什么电?

若将导体接地则状况如何?左端接地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电场中的导体

1、金属导体的特点:

由做热振动的正离子和做无规章热运动的自由电子组成

2、静电感应现象

问题:在源电荷的电场中引入金属导体后会对空间各点的场强有影响吗?

是什么作用使金属内的电子定向移动的?此移动向来举行吗?

金属导体内部有电场吗?

答:使空间电场重新分布

源电荷的电场使导体内部自由电子定向移动

静电平衡状态:导体(包括表面)中没有电荷定向移动时的状态叫静电平衡状态

4、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

⑴内部场强到处为零(不为0则自由电子将继续移动直至合场强为0)

⑵导体中没有自由电荷定向移动

⑶净电荷分布在导体表面

试验证实:法拉第圆筒试验

⑷导体表面附近电场线与表面垂直

理论证实:中性导体带电后,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净电荷只能分布在表面

反证法:若内部有自由电荷,则内部场强不为0,导体就不是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5、静电平衡时导体周围电场分布:

上图空间实际电场分布,不会浮现虚线电场线

二、静电屏蔽

1、空腔导体的特征:

净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内表面不带电,空腔内没有电场

1、静电屏蔽

外部电场对内部仪器没有影响若将源电荷置于空腔内,则外对内没有影响,但内对外有影响

试验演示:将收音机置于金属网罩内则声音大小减小

若将球壳接地,则内外各不影响

3、应用

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套有金属罩

通信电缆版面包一层铅皮

高压带电作业人员穿金属网衣

通讯工具在钢筋结构房屋中接收信号弱

(三)巩固练习

例1:如图所示,在一个本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壳的球心处放一正电荷,试分析A、B、C三点的场强:

A.EA≠0,EB=0,EC=0

B.EA≠0,EB≠0,EC=0

C.EA≠0,EB≠0,EC≠0

D.EA=0,EB≠0,EC=0

例2:如图所示,A、B是两个架在绝缘支座上的金属球,都不带电,中间用导线衔接,现用一带正电的小球C逼近B,用手摸一下B球,再撤去导线,然后移走C球,则A、B带电状况:

A.A球带正电,B球带负电

B.A球带正电,B球不带电

C.A球不带电,B球带负电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例3:长为L的金属棒本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荷量为q的正电荷放在距棒左端R处且与棒在一条线上,则棒上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O处产生的场强的大小,方向。

(四)小结

1、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有什么特征?

2、静电屏蔽有哪几种状况?有哪些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学任务

1.学问任务:

(1)进一步深入对电阻的熟悉

(2)掌控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本事任务:

(1)利用类比,培养同学分析解决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讨论办法

(2)利用从猜测→讨论办法→试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同学掌控如何猎取学问,进展思维本事。

3.德育渗透点:

(1)利用对各种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强化同学平安用电的意识

(2)利用我国对超导现象的讨论介绍,激活同学爱国和奋勉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电阻定律

2.难点:电阻率

3.疑点:超导现象的产生

4.解决方法

①对于重点,主要是利用课堂上师生一起(老师动手,同学观看)探究,最后用科学的处理办法导出定律,这样加深了同学对该学问点的渗透。

②对于难点,主要是利用与电阻的比较,从而明确电阻是反映导体本身属性;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

③对于疑点主要是利用试验来强化直观感觉。

三、教学办法:

试验演示,引发式教学

四、教具:

电阻定律示教板(含金属丝)同学电源电流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火柴废弃的“220V40W”白炽灯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自制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为了转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怎样做?

由欧姆定律I=U/R,只要增强导体两端的电压U或降低导体电阻R即可。

2.R=U/I的含义,如何测定电阻(让同学自己设计电路)?

从上述的回答我们不难发觉电阻R与两端电压及流过电流强度无关,那么它由谁打算呢?

(二)举行新课

1.探究定律——电阻定律

①R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猜测)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②解决办法——控制变量法。(回忆欧姆定律的讨论或牛顿其次定律的讨论)

③演示试验幻灯投影电路图。

A.展示电阻定律示教板、金属材料

B.老师与同学一起衔接电路,先让E、F分离接A、a,测得一组数据(U、I)记入下表。然后把a、b用短导线衔接,E、F分离接A、B,又得一组(U、I).再把A、B用一短线衔接,E、F分离接A(B)a(b).又得一组数据(U、I).

C.换用E、F分离接不同材料金属丝C、c,又得一组数据。

D.分析数据

a)先定性观看→R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b)定理推理

2.电阻定律

①内容——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②表述式

说明——长度S——横截面积——比例系数

3.电阻率——

①单位欧米

②物理意义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在数值上它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1m长,横截面积为1m2的导体电阻。

③测量——同学思量

(幻灯投影书上154页各材料电阻率——20℃时)

引领同学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为了电业工人的平安,为使在相同电压下电流小,选用电阻率较大的橡胶、木头等创造电工用具把套。

④电阻率与温度关系

由表格上面写着20℃,要同学明了这意味着这张表格的数据是在20℃时测得的,即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演示](幻灯投影电路图)

衔接,用火柴点燃来加热白炽灯灯丝后再移开。

现象:发觉小灯泡先变暗后又渐渐变亮

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过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制成温度计(电阻温度计),但也有的材料的电阻率不随温度转变而转变。

(三)例题精讲

【例】把一匀称导体切成四段并在一起,电阻是本来的多少倍?拉长四倍后是本来多少倍?

解析:由电阻定律

切成四段体积不变,

故S→4S

所以变为

同理拉长四倍后,变为本来的16倍

(四)总结、扩展

打开计算机,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再次出示打算电阻大小的因素,再现试验现象,形象直观,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主要利用猜测→探究→得出定律的过程验证,并获得了电阻定律,由试验感知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关于超导的应用有待学生们进一步去探讨。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预备

教学任务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缘由,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互相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缘由,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互相作用。

教学过程

[学问探索]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试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洁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逼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离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自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互相性:力总是成对浮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转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办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的问题中为了便利,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重(1)标度的选取应按照力的大小合理设计。普通状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暗示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终于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缘由。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因为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缘由: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对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外形有关,质量分布匀称、外形规章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能够不在(填“能够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任务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征是初速度方向水平,惟独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逻辑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办法

(1)在学问教学中应同时举行科学讨论过程教导,本节课以讨论平抛物体运动逻辑为中心所绽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讨论物理科学的普通思想办法的主线:

观看现象→初步分析→猜想试验讨论→得出逻辑→重复试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通过已知的直线运动的逻辑来讨论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办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办法;

(3)在试验教学中,举行控制的思想办法的教导:从试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全部环节都应举行多方面试验思想的教导,“试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试验中十分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头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试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重复多次试验,举行个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导目的,同时还能举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导。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逻辑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重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导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征和逻辑;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讨论办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逻辑。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试验目的

1、用试验的办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推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按照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试验原理

1、通过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2、建立坐标系,假如轨迹上各点的y坐标与_坐标间的关系具有y=a_2的形式(a是一个常量),则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三、试验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铁架台、坐标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

四、试验步骤

1、安装调平

将带有斜槽轨道的木板固定在试验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轨道末端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建坐标系

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于竖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节到竖直位置,使板面与小球的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且逼近,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登记小球在槽口(轨道末端)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画出水平向右的_轴。

3、确定球的位置

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静止滑下,小球从轨道末端射出,先用眼睛粗略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_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球由同一位置自由滚下,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精确     地描出小球利用的位置,并在坐标纸上登记该点。用同样的办法确定轨迹上其他各点的位置。

4、描点得轨迹

取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登记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即获得小球平抛运动轨迹。

五、数据处理

1、计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匀称的六个点——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_,y),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通过公式y=2(1)gt2和_=v0t,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最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验证轨迹是抛物线

抛物线的数学表述式为y=a_2,将某点(如B点)的坐标_、y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再将其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否成立,若等式对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所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六、误差分析

1、斜槽末端没有调水平,小球离开斜槽后不做平抛运动。

2、确定小球运动的位置时不精确     。

3、量取轨迹上各点坐标时不精确     。

七、注重事项

1、试验中必需调节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检验是否水平的办法是:将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将其向两边各轻轻拨动一次,看其是否会加速或减速运动)。

2、方木板必需处于竖直平面内,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否竖直。

3、小球每次必需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

4、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5、小球开头滚下的位置高度要适中,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由坐标纸的左上角向来到达右下角为宜。

6、在轨迹上选取离坐标原点O点较远的一些点来计算初速度。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计划篇九

1、教学任务

1.1学问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控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加运用图象表述物理逻辑的本事;

1.2过程与办法

带领同学经受探索等温变化逻辑的全过程,体悟控制变量法以及试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办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同学切身感触物理现象,注意物理表象的形成;专心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同学经受一次探究未知逻辑的过程,掌控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同学试验计划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亮     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同学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蔼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晰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当以同学为主体,强调同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同学的创新思维本事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利用做容易的演示试验,让同学明了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同学一道研究试验计划,确定试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试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试验结论并深化研究,最后容易应用等温变化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流程:(略)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预备

教学任务

学问与技能

1、知道时光和时刻的区分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分。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光、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光、位置和位移。

5、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