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考点_第1页
【中药综合】考点_第2页
【中药综合】考点_第3页
【中药综合】考点_第4页
【中药综合】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药药学服务的重点人群:①用药周期长的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或终生用药者;②病情和用药复杂,患有多种疾病,需同时合并应用多种药品者;③特殊人群,如特殊体质者、肝肾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小儿、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血液透析者,听障、视障人士以及特殊职业者如驾驶员等;④用药效果不佳,需要重新选择药品或调整用药方案、剂量、方法者;⑤用药后易出现明显的药品不良反应者;⑥应用特殊剂型、特殊给药途径者。2.

中药药学服务新进展:药物重整;开展中药药物警戒工作;中药的临方炮制研究;中药知识科普与药学信息服务3.

黄帝内经--最早、最为系统;人与自然统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4.

\t"/content/21/1012/21/_blank"伤寒论--张仲景著,“众方之祖”;体现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包含汗、吐、下、和、温、清5.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6.

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7.

瘟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8.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分上、中、下三品9.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10.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11.

阴阳的相互关系——相互转化:一定条件、反向转化--A.寒极生热,热极生寒B.重阳必阴,重阴必阳12.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13.

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泻走多余的火热,即“热者寒之”14.

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祛除多于的阴寒,即“寒者热之”15.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16.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滋阴的药物,治疗阴虚的虚热证。又称“阳病治阴”17.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的虚寒证。又称“阴病治阳”18.

阳中求阴:用补阴药时,须佐用补阳药19.

阴中求阳:用补阳药时,须佐用补阴药20.

五行关系——相生:木→火→土→金→水→木--正常关系:“生我”者为“母”21.

气的功能——防御:通过护了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与侵入的外邪进行斗争22.

气的功能——固摄:1.对精、血、精具有防止无故流失;2.各脏腑的相对位置固定气化: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23.

气能生血:气能促进血液生成,所以补血药中常配伍少量补气药24.

气能行血:气能推动血液运行,故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25.

气能摄血:气能固摄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气虚导致的出血,用补气摄血的方法26.

血能载气、生气:血脱者,气亦随之脱,故治疗大出血时,多用补气固脱的方法27.

十二正经走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到足;足之三阴,从足到腹;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阴经与阴经交于胸腹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28.

四肢部位分布规律:阴经分布于内侧,阳经分布于外侧。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29.

督脉: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30.

任脉: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②主持妊养胞胎(任主胞胎)31.

望舌态——吐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32.

望舌态——㖞斜舌:多见于中风33.

望舌态——短缩舌:多见于寒凝筋脉、痰湿内阻、热病伤津34.

望苔色——白苔:表证、里寒证(积粉苔:常见于瘟疫和内痈)35.

望苔色——黄苔:主热证,里证36.

望苔色——灰苔:主里证(里寒证,亦可见于寒湿证)37.

望苔色——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38.

望苔质——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39.

望苔质——腐苔:主食积或痰浊40.

望苔质——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41.

灼痛:多为火邪内盛,或阴虚阳亢42.

绞痛:多为有形实邪闭阻所致;43.

掣痛:经脉失养所致,与肝病有关44.

口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痰饮内停45.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体内有淤血46.

消谷善饥:提示胃火炽盛。47.

饥不欲食:提示胃阴不足。48.

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是胃强脾弱证49.

恶食:多见于伤食,脾不健运。50.

口甜而腻---脾胃湿热;51.

肾气不固:肾及膀胱不能固摄表现的症状。52.

肾不纳气: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伴见肺肾气虚表现。53.

气虚证--全身功能活动低下54.

气陷证--内脏下垂55.

气滞证--闷胀疼痛56.

气逆证--气逆向上57.

气血同病--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58.

水肿——阳水: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59.

水肿——阴水: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60.

正治: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61.

泄泻——食滞肠胃:保和丸加减。加味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和中理脾丸62.

泄泻——肝气乘脾:痛泻要方加减。痛泻宁颗粒、养胃颗粒63.

泄泻——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参苓健脾胃颗粒64.

泄泻——肾阳虚衰:四神丸加减。四神丸、桂附理中丸、固本益肠丸、肠胃宁片65.

便秘——热秘:麻子仁丸加减。麻仁胶囊、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通幽润燥丸、清泻丸、复方芦荟胶囊66.

便秘——气秘:六磨汤加减。四磨汤口服液、厚朴排气合剂67.

便秘——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小建中合剂与四磨汤口服液联合使用68.

便秘——虚秘:黄芪汤加减。便秘通、便通胶囊、芪蓉润肠口服液、苁蓉通便口服液69.

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茶调颗粒、天麻头痛片、都梁软胶囊70.

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加减。芎菊上清丸、清眩片71.

郁证——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加减。脑乐静、脑力静糖浆72.

郁证——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减。归脾丸、人参归脾丸。73.

气虚:四君子汤加减。十一味参芪胶囊、参芪十一味颗粒74.

血虚:四物汤加减。归芪口服液、再造生血片、薯蓣丸75.

阴虚:沙参麦冬汤加减。人参固本丸、河车大造丸76.

阳虚:附子理中汤加减。补白颗粒77.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九味羌活丸。78.

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风湿定片、寒湿痹颗粒、风湿骨痛胶囊。79.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寒湿者:风湿痹康胶囊、痹痛宁胶囊;湿热者:四妙丸、湿热痹痛颗粒80.

尪痹:化痰祛瘀,滋养肝肾。桃红饮合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寄生丸,尪痹颗粒,益肾蠲痹丸81.

补骨脂:破故纸(补破)82.

蒺藜:刺蒺藜、白蒺藜83.

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藜84.

西红花:藏红花、番红花85.

红花:草红花、红蓝花86.

清炒品:谷芽、麦芽、(苍耳、牛蒡、白芥、紫苏、莱菔)子、酸枣仁、王不留行【六子二丫枣仁王】87.

麸炒:白术、僵蚕、枳壳【树缠桥】88.

炮制:天南星、何首乌、(草乌、川乌、附子)、吴茱萸、远志、厚朴89.

煅制: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金礞石、青礞石、瓦楞子90.

烫制:龟甲、鳖甲、穿山甲(烫三甲)91.

生白芍:四物汤;炒白芍:痛泻要方;酒白芍:柴胡舒肝丸92.

生苦杏仁:麻黄杏仁汤;燀苦杏仁:杏仁煎;炒苦杏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93.

功效相似协同增效——脾肾阳虚五更泻:四神丸+附子理中丸94.

功效相似协同增效——气血亏虚之心悸失眠:人参养荣丸+归脾丸95.

功效相似协同增效——肝肾亏虚之高血压:脑立清胶囊+六味地黄丸96.

功效不同协同增效——二陈丸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平胃散,可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97.

功效不同协同增效——乌鸡白凤丸养血调经为主药,辅以香砂六君子丸可增强疗效98.

消除或抑制副作用——为使峻下而不伤正气,舟车丸+四君子丸99.

消除或抑制副作用——防止金贵肾气丸燥烈伤阴,配伍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蛤散100.

生姜、大枣煎汤: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通宣理肺丸、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气水101.

香连丸+甲氧苄啶→抗菌活性增强16倍102.

妇科千金片、云南白药、六味地黄丸、桂枝茯苓丸+甲硝唑→减少耐药103.

黄葵胶囊+RAS系统阻滞剂→减少24小时尿蛋白104.

清燥救肺汤+孟鲁司特钠→减少后者不良反应105.

六神丸、救心丹+洋地黄、地高辛→强心苷叠加,引起心脏中毒106.

荆芥、麻黄、生姜及其制剂(防风通圣丸)+阿司匹林、安乃近→发汗太过,产生虚脱107.

拮抗作用:1.麻黄及含麻黄碱的中成药(止咳喘膏、通宣理肺丸、防风通圣丸、大活络丸)+复方降压片、帕吉林等降压药;2.麻黄及含麻黄碱的中成药+氯丙嗪、苯巴比妥等镇静用药物;3.麻黄及含麻黄碱的中成药+拟胆碱药(甲硫酸新斯的明)108.

氢氯噻嗪:脉君安片、珍菊降压片、溃疡宁片;109.

吲哚美辛:新癀片110.

格列本脲:消渴丸、消糖灵胶囊;111.

白矾--急性中毒的症状:大剂量内服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慢性中毒:铝离子蓄积112.

胆矾--口涎、呕吐物、粪便多呈蓝绿色,口中金属色涩味;黄疸、中毒性肝炎等症状113.

贮藏胶囊剂:贮存温度不宜超过30℃114.

贮藏栓剂:应在30℃以下密闭保存115.

对抗贮存法:牡丹皮与泽泻、山药同贮;蛤蚧与花椒、吴茱萸或荜澄茄同贮;蕲蛇或白花蛇与花椒或大蒜瓣同贮;土鳖虫与大蒜同贮;人参与细辛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硼砂与绿豆同贮;藏红花与冬虫夏草同贮等。116.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1.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