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广元皇泽寺导游词_第1页
20XX年广元皇泽寺导游词_第2页
20XX年广元皇泽寺导游词_第3页
20XX年广元皇泽寺导游词_第4页
20XX年广元皇泽寺导游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XX年广元皇泽寺导游词刻造像,广政碑,近代的红军碑林等。特定的历史原由,恩赐了皇泽寺的多重历史文化积淀,加之近代文物工作者的不停努力,皇泽寺更加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展现在世人眼前,让旅客意会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湛,以及现代历史的伟大和壮烈。女皇真容地——则天殿则天殿,位于皇泽寺内的中心建筑大佛楼基层,其殿始建于唐,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现殿内端坐着金身的武后石刻圆塑像,头戴饰有坐佛的宝冠,胸饰缨络,半臂披帛,双手交于腹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座,下著裙,披覆于方形石座上,冠服、坐式,一如比丘尼,面相宽额广颐,和史籍记录吻合。武则天,声誉,公元624年生于广元,公元705年死于洛阳上阳官。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这尊真容石刻造像,就其形象,有两个特点:一是石像神情表现出登基此后的持重安祥。武则天一世执政49年,在位21年,当了28年的皇后,6年的皇太后,67岁正式改唐为周,登上了帝位,成为大周的圣神皇帝。二是石像作比丘尼装束。这也是武则天重佛,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的例证。当时李家皇族崇奉的国教是与皇族同宗同姓的李耳为教祖的道教,统治思想仍是传统的孔孟之道,母仪天下的太宗皇帝的长孙皇后,就是贤德的模范,常居深宫不出,还精心编写出《女则十篇》教化全国女性。唐王朝主张男尊女卑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统治阶层。而佛教却有转轮女王的说法,于是,借助《大云经疏》的出台,武则天把她变换为女身弥勒佛降世,更能为自己政治上的亮相而获得堂皇正统的铨释。皇泽寺又是北魏期间首创至唐时更加兴隆的佛教寺庙,把自己装束成佛身,因此更加适合。对于武则天的评论,人们老是争辩不休,褒美和贬詈并存,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没有第二个人物能使史学家们有这样相悖的评论。她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唯一无二的,孔孟之道流传千年的文明古国轩露头角的唯一女皇帝,单凭这一点,就使得武则天注定成为一个"盖棺"也不可以"定论"的充满魅力的人物。可是,有几点是历史所公认的。(一)踊跃实行富民路线,重视农业发展。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稳步上涨,人口由太宗时期380万户增加到女皇后期615万户。(二)国力兴隆。国家国土东西南北四域达到了整个唐朝的极至。军事上的成就远远超出了贞观期间。(三)任人纳贤。数次下诏求贤,对有才华的人破格重用,进而选拔培育出一大量人材。(四)擅长纳谏。当时连农民樵人都可求见皇上申诉建议。还着力改良妇女地位,使唐朝妇女生活,出现了封建时代丰富多采、生动爽朗的场面。武则天的政治生涯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她的限制性也很突出。有过重用苛吏、任用外戚、搅乱刑罚、草菅人命之失,给国家造成了一些灾害和伤害。对于武则天宠任男宠薛怀义,二张等人的行为,素来是人们纷繁训斥的焦点之一。但古代皇帝哪一个又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呢?男皇帝这样,女皇帝何尝不行?封建正统史家对此贬斥为"母鸡司晨""淫乱宫闱",会"四海鼎沸"。可是,在武则天执政数十年时间里,却没有发生过一场成规模的农民起义。女人称帝,这需要何等超常的能力与智慧、胆子与气势!当时不论历经战场的武将,仍是才高八斗的文臣,都通通跪拜在一个女人的脚下,正如鲁迅先生说:"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所以,已故国家声誉主席宋庆龄女士曾特意题写了"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优秀的女政治家"的考语。郭沫若先生也特意题写了这副春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就是说武则天执政,继承和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启迪了唐玄宗创立的开元盛世,她的善事在巍巍剑门关一带流颂扬扬,光芒业绩使家乡广元也感觉荣光。"真容石刻造像"的右边,陈设了这样一块碑——广政碑。此碑是1954年,皇泽寺门口修宝成铁路(现铁路己迁)时出土的。碑刻所镌刻时间是"广政二十二年",即五代后蜀孟昶广政年间,为公元959年所刻。碑首额作"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昭武军节度使李奉虞所立。全文29行,每行29字,骈体文,文中凡遇"后"、"天后",必提行顶格,遇敬语则空三格,对武后备至尊敬。此碑是研究"皇泽寺"历史较早的实物质料,也是考据武则天出生于广元的重要凭证。重点有二,一是因为此碑上己明确写着"皇泽寺",这个名称,比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要早120余年;二是碑文说"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实录"此句,表示武则天是在其父亲任利州(广元)都督期间,生于广元。碑文还记录了唐五代期间,武则天已被当地人看作神明跪拜,一遇灾事?"军民祈祷于天后之庙,无不响应"。以及当时建寺规模、庙产等状况。此后,央求武后赐福这样一种民间的自觉祭祖活动,演变成在武则天诞辰那一天的"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的广元风俗,也是广元现在每年9月1目的"女儿节"的由来。有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是以唐李商隐诗"利州江潭作"、皇泽?quot;广政碑"和"武后真容石刻像"等为主要依据,考据出武则天"毫无疑问出生于广元"。石刻艺术珍宝——皇译寺摩崖造像皇泽寺摩崖造像,是国务院1961年3月宣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散布在寺内西山东壁脚下崖面上,寺内造像大小窟龛54个,造像1203躯。石窟始凿于北魏后期,历经北周、隋盛于初、盛唐期间,唐此后基本渐渐成为武后专祭祖庙,不再持续开龛造像。"中心柱窟"亦称支提式窟,位于大佛楼中层南侧,编号45号,开凿于北魏后期,初唐略有改雕,是皇泽寺现存最早的一窟。此窟前凿方形窟门,平顶略弧,深2.76米,宽2.6米,窟中央凿中心方柱直通窟顶,窟室三壁开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顶雕七佛八飞天,大拿侧下各开一小金,龛中凿一佛二弟子像。三壁上部平面处浮雕千佛,中心桂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第一、二层四周各凿一龛,拿中雕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中心柱主龛所表现的是三世佛(过去、将来、现在),指佛教因果轮回迁流不停的个体一世中存在的时间。以其在时间上相连续的关系,故俗称"竖三世"。正中是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过去佛,即燃灯佛,燃灯佛是梵文意译,也译为"绽光",佛经说他生时身旁全部光明如灯,所以得名。右边为将来佛,即弥勒佛。从衣钵相传的观点解说,这三位是太老师、老师、学生三代同堂。中心柱,是由佛塔转变到石窟中而来的。皇泽寺的中心柱窟,是受北方的中原石窟流传影响,石柱上及窟室内三壁开龛,凿出佛像,供和尚诵经时星期佛像,以获得《菩萨本行经》所说:"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处,得福之量也"的善事。此窟雕琢精巧,构造奇妙,手法古朴,是屈指可数的初期石窟。"五佛窟"位于皇泽寺五佛亭上层。编号51号的叫"五佛窟",开凿于隋代末年,该窟为敞口外方内圆大窟,内凿圆拱龛,龛顶略弧,后部设低谷,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主像,像后浮雕双树及人形化的天龙八部护法像。此窟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是: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双侧为弟子迦叶、阿难;外侧为胁侍菩萨像。其造像俊秀修身,有北魏遗风。弟子、菩萨站像膝部略曲,表现出一种轻松任意和婀娜多姿的神情。塑像采纳疏密相间的手法,刻出薄薄的衣纹,轻轻贴在修长的躯体上,隐约显出肢体的伸展健美,忧如才刚从清清的江水中走出,表现出强烈的中国古代艺术中所谓"曹衣出水"的重要艺术风格,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大佛窟

)位于大佛楼上层,这一龛编号

28号,叫

"大佛窟

",开凿于初唐。此窟呈平面马蹄形窟,弯隆顶,窟高6.68米,深3.6米。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后壁高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像,右弟子与右菩萨之间的下部雕一双手合十、单膝而跪的奉养人一尊,高0.67米。此窟所表现的主要人物是:正中为阿弥陀佛,高4.9米,是佛教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右双侧为二弟子迦叶、阿难;外侧头冠饰宝珠的为大势至菩萨,头冠饰化佛的是观音。阿弥陀佛、大势至、观音三位又称为"西方三圣"。大佛窟是皇泽寺石窟中开凿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巧的一窟。它的形制、布局凑近五佛窟,而像容渐趋丰满,组合中多了二身力士,雕饰精巧,刻画入微,雕琢技法娴熟,介于阶梯式和圆刀间的过渡形式,确为我国唐朝初期石刻的代表性作品。从大佛楼下来,我们去参观难得的桑蚕石刻连环画——蚕桑二十事图。大家知道,我国的蚕桑生产历史特别悠长,依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和古代文件记录,远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从前,我们的祖先就把桑树中的野蚕拿到家里饲养,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和织帛技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中有"蚕"、"桑"、"丝"、"帛"等象形字,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见到西汉初年的丝织品,工艺水平达到特别精巧的程度。中国的蚕桑生产和丝绸工艺,堪称世界一绝。"古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难得的文物和蚕桑生产经验。但因为时代长久政事兴衰,保存完好的东西确实不多了,可是在皇泽寺内却保持了这样一组珍品——"蚕桑十二事图"。蚕桑十二事图,镶嵌于皇泽寺五佛亭北侧廊内石壁上,由十四块石碑组成,高1.3米,总长5.8米,作者在深灰色的梨园石上,采用阴刻平图手法作画,线条柔美,人物姿态各异,构图精巧,镌刻细巧,丰饶浓烈的生活气味和淳美的川北乡乡俗情,是甚犯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这组连环画以"蚕神"马头娘倚马思蚕作首图,把人们带入了桑茂蚕肥、茧大丝长的丰产境地。此后以《选桑椹》、《种桑》、《树桑》、《采桑》四图,展现我国清朝培育桑树的经验;以《窝种》、《体蚕》、《喂蚕》、《起眠》、《上簇》、《分茧》、《腌种》、《缫丝》八图再现清朝养蚕方法,令人如数家珍地知道从采种育桑到养蚕缫丝的所有过程,堪称匠心独运。这套石刻连环画的作者是清道光时广元县令曾逢吉。清嘉庆十七年,湖北京山举人曾逢吉以军功出任昭化县令,见当地百姓生活贫穷,使令各处利用广袤野外栽桑养蚕,亲身著书立说,总结实行种桑养蚕技术,并作出一系列规定。此法很快奏效,到了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时,广、昭两县千里驿道皆桑树成荫,赛过河阳桃花、江南柳色。到了这年冬天,曾逢吉奉旨调任松州同知时,赶给出这套《蚕桑十二事图》流传后代,图中,他倾注心血,把广元奇山异水融入画中,透过漂亮的图画,能看见广元漂亮的田园风光,勤奋的蚕妇和忙碌的乡村,令人似身临其境。这幅连环画不单是一幅精巧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古代广元一带地域栽桑、养蚕经验屈指可数的实物。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此拓片作犯难得资料珍藏,有关的农业大学还将此作为教课资料引用,可见它的价值。近代文物——红军石刻口号碑林这里是红军石刻口号碑林,1980年四川省政府宣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题写了"红军石刻口号碑林"匾额。碑林建筑外观为一座古建筑,座西朝东。占地面积为三亩多,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厅内摆列有序地陈设着58条石刻口号碑板原件43面及一口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