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发展心理学考研笔记精华版_第1页
2023年发展心理学考研笔记精华版_第2页
2023年发展心理学考研笔记精华版_第3页
2023年发展心理学考研笔记精华版_第4页
2023年发展心理学考研笔记精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林崇德第二版)(Chong-delinThesecondedition)第一章绪论(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性。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性范围,应当涉及两个重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重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性,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性。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性的这两个重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年龄特性: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性。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来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性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性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性即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限度的可变性。关键期:指有机体初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者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1937年洛伦兹曾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测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会追逐它一方面看见的活动的有机体,这种现象称为“印刻”。这个时间很短,称为关键期。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键期,如2—3岁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假如错过关键期,与这个时期相联系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二)发展心理学的变迁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测的纪录整理而成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达尔文在长期观测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以及其进化论的思想都大力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因素。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自然科学、教育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①文艺复兴后西方妇女儿童社会地位提高。②辩证自然观形成,规定科学从发展的观点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③近代教育规定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2.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北师大2023研)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所著的《儿童心理》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世纪后期之前是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通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发展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2)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测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此外,继普莱尔以后,有一些先驱者和开拓者,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德国的施太伦等,都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奉献。(3)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也相继出现,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法国的瓦龙等,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学已达成相称成熟的阶段。(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演变和发展时期。这种变化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意识理论观点的演变,本来的学派,有的影响逐渐减小,如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以及格式塔学派;有的则以新的姿态出现,如比纳/西蒙的测量学说;有的学派在革新后,仍有很强的势力,如新精神分析/新行为主义等。二是具体研究方法上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现代化,发现了许多关于儿童发展的新事实,从而丰富了儿童心理学的理论。3.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2)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率先进性了研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涉及三方面:①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②重视中年危机。③论述了老年,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3)发展心理学问世。1930年美国的何林渥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年美国古德伊洛弗出版《发展心理学》畅销欧美。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的进展1.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1)横向整体化变化。①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如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生物学等。②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因素有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以及邻近学科对发展心理学的促进作用。(2)纵向整体变化。指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指向人类的具体实践领域,人们逐渐把重点转向发展心理学的应用方面,努力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绪的生态化取向。(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的研究。(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性。3.研究理论的进展。(1)一般理论的进展。若干重要的理论正在主导着发展心理学研究,其中涉及生态系统理论,毕生发展理论和交易理论。行为遗传学的观点强调后天与先天的作用,新皮亚杰主义的模型接纳了神经学因素,信息加工因素,具体任务因素对于认知的影响,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社会互动与文化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2)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如心理理论的重视,社会道德反思,品德是年龄/教育/智力以及社会文化经验的函数理论等。(3)认知发展理论。①认知发展的三级水平的观点。A.卡洛尔提出了智力智力的三层级理论。他认为,智力的最高水平层由一种因素构成,即一般智力因素;中间水平层由七种因素构成,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记忆容量,一般视知觉,一般加工速度,一般听知觉;最低水平层由许多特殊的因素所构成。B.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德梅特里奥和瓦拉耐兹提出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根据该理论,智力被设想为一个垂直的大厦,涉及三个重要的水平:一个环境指向的水平,另一个是自我指向或超认知的水平,在一个是与信息加工有关的过程水平。②五种智力新理论。A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B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毕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的,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发明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C.珀金斯的真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1996年提出了真智力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力测验和促进智力的研究,进而提出智力涉及三种重要的成分或者维度:一种是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二是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毕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D.塞西的生物生态理论。美国康纳尔大学的塞西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互相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连续互相作用;另一类是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E.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1990年提出来的。梅耶尔等人认为,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而言,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别人情绪的能力。而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涉及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这种情绪智力本来被称为性格。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但不同的是戈尔曼把它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但是,两种理论也有共同点,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性本能力比多集中的不同部位,形成性感区,根据性感区的不同,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快乐,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②肛门期(1~3岁):儿童的性爱好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快乐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③前生殖器期(3~6岁):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的异性的一方。这一初期的亲子依恋,被弗洛伊德描述为“俄底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因此,前生殖器期又称恋母情结的阶段。④潜伏期(6~11岁):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称安静的时期。⑤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通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边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任务的完毕、危机的解决会促进积极品质的产生,反之则会产生悲观的品质。①婴儿期(0~2岁):婴儿在本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②儿童期(2~4岁):这一阶段儿童重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幼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他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着探索新世界。③学龄前或游戏期(4~7岁):积极对内疚的冲突。当儿童的积极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会获得“目的”的品质。④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假如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悲观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实的美德。⑥成年初期(18~25岁):密切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别人发生密切关系的风险,从而获得密切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⑦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对自我专注的冲突,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发明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发明力的品质。⑧成熟期(50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假如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并且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3.试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异同。(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器(青少年期)五个阶段。(2)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的/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毕依赖于初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1(0-1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积极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密切对孤独/阶段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3)区别与联系。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初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直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将个人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联系: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的或方面,并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映(R)来论证,其中涉及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他的突出观点是环境决定论,其中体现在:①否认遗传的作用。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对心理发展的研究重要集中在情绪发展的课题上,重点研究儿童的三种非习得性,也重视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斯金纳区分出了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斯金纳重视将其理论应用于实际。(1)育婴箱的作用;(2)行为矫正;(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斯金纳在心理发展的实际控制上做了不少有价值的工作,现代认知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心理学,日益流行的教学辅助机,临床收效较大的新行为方法等,都受到了他的强化的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班杜拉1977年出版《社会学习理论》,全面反映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1)观测学习及其过程。观测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即通过观测别人(楷模)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涉及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①注意过程:对楷模的知觉。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测什么/知觉什么/选取什么。它调节着观测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②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保持过程使示范者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高度发展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可由观测学会大量的行为。③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应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映模式。班杜拉认为观测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悉心的练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操作状态与示范行为加以对照,通过自我矫正和调整,才干形成熟悉的运动机能,做出与示范行为同样对的的反映。④动机过程:从观测到行为。这一过程决定了哪一种经由观测而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班杜拉认为当获得的行为没有实用价值或要冒遭受处罚的危险时,学习与操作之间更易不相一致。只有出现了积极的诱因时,处在压制状态下的观测学习才快速地转化为行动,即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出现的。(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他专门研究了袭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和亲社会行为等社会化目的。(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是苏联心理学家,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和鲁利亚,列昂节夫一道研究,形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个体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中、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并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里机能;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符号指向于内部,影响人的行为。2.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在拟定发展与教学的也许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也许达成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干达成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成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成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正是教学发明着最近发展区,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3.最近发展区的意义。最抱负的教学规定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通过努力所可以达成的,而不是依据儿童过去已经完毕的发展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成其也许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维果斯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即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皮亚杰心理学的核心是发生结识论,重要研究人类的结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因素。其理论基础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2)发展的实质和因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互相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互相作用,又强调在这种互相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题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因素。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它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①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②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需要改变本来的机体动作,采用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成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假如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即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因素。(3)发展的阶段。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重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互相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为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②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在表象水平,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朴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平常经验,缺少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一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可以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可以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2.新皮亚杰主义简述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重要因素及其表现有三个,这三个均可称为新皮亚杰主义。(1)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两种质疑。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限度有限,它们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这种批评的依据:认为皮亚杰发展阶段论的事实根据局限性;认为皮亚杰的实验过于困难,不适合年幼儿童去做,因而不能挖掘出幼儿的应有能力。②鉴于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没有涉及到成年人,一些人提出了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威廉·佩里等人,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三个水平:二元论水平,相对论水平,约定性水平;里格明确提出了辨证运算思维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成人思维发展的特性。(2)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信息加工论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有两种态度:①非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贮存不够,假如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②发展论。认为应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有本质的不同。儿童是不成熟的,如儿童的脑结构(神经性细胞体积/突触联系/髓鞘化等);儿童没有足够的信息贮存;儿童的决策能力差,由于决策过程需要复杂的信息分析/综合能力。一些信息加工者认为,假如能用信息加工理论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皮亚杰的抽象描述更为准确/更为科学的具体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自称为新皮亚杰理论学派,但这一理论并没有发展成熟。(3)日内瓦学派自身的变革。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分。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产生,是以20世纪60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理与教育学院为契机的。1976年,蒙纳德发表的《儿童心理学的变革》一文,标志着走向新皮亚杰学派的第一步。1985年,这个学派的第一本文集《新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TheFutureofPiagetianTheory:TheNeo-Piagetians)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他们的观点和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重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2)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研究;(3)不赞成之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规定把儿童心理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即除了认知之外,尚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等;(4)试图创设几个变量互相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要回答新皮亚杰学派提出的种种问题是不容易的,也不是立刻可以办到的,这是一个广阔的、需要雄心壮志的、长期的研究。(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1.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①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朱智贤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心理发展重要是主题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从学习到心理发展,人类心理要通过一系列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④年龄特性与个别特性的关系。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出年龄特性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性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性,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2.强调用系统化的观点研究心理学。①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人以及人的心理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在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下的自动控制系统。在研究心理学,特别在研究心理发展时,应着重研究以下方面: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心理内在的结构,即各子系统的特点;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活动的组织形式。②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由于研究的时间/被试/研究人员以及研究装备等条件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类型。因此在研究中应当系统地分析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常规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研究等。③系统解决结果。心理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心理的质与量是统一的。因此对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既要进行定性分析又要进行定量分析,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朱智贤多次提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他指出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的前进道路上的重要方向。朱智贤致力于领导“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的课题,主张将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研究,不仅提倡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并且积极建议搞教育实验和教学实验,主张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功能有四个,即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发展心理学研究也不例外。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其研究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即独立变量),但它是一个不可以进行人为操纵的变量,因而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作。正由于此,发展研究在得出结论时,不能将因变量的变化完全归于年龄。即使对年龄变量自身,也要作全面分析。由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变量有历法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被试自己或别人知觉的年龄等多种变量。(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老年,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年龄的差距,在研究方法学上和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性。(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这种主客体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也许导致事先不能预期的无关变量的产生,使研究的问题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同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心理发展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并且还从道德、伦理以及人道的角度考虑,由此必然导致对研究对象不能严密控制或操纵的特性。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规定研究者要尽也许地把握所揭示的心理现象的客观性和对心理现象解释的客观性标准。(2)特殊性原则。考虑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性原则。从伦理学出发,认真考虑是否有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助于促进被试的心理发展。(4)生态化原则。强调在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生态环境中重视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状况。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设计。①特点。a.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拟定发展的年龄特性,并且由于可以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b.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也许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期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c.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②应用。如要比较不同年龄儿童的利他行为,可以同时让6岁、8岁和10岁的儿童面对一个年龄较小且可怜的孩子,观测他们是否会把自己有限的资源(如糖果、文具等)与对方分享,借以确认这种分享行为是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2.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踪研究设计。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①特点。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b.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也许会因各种因素退出研究,从而导致样本的丢失。c.反复测查也许影响被试的发展及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d.变量的增多。花费大并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要导致变量的增多。②应用。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就是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测法纵向研究儿童心理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在其儿子三年心理发展的报告里,进一步细致地记录了大量的观测事实,这就是所谓的“儿童传记”。他天天三次地对其子进行了长期观测,并辅之简朴实验。3.聚合交叉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反复观测这些对象。聚合交叉设计具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方法单独实行无法达成的效果。①特点。a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局限性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可以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限制等问题。b.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②应用。如要研究某一训练方案对改善儿童的袭击行为是否有帮助,选择6岁、8岁和10岁袭击性较强的儿童,随机将他们提成实验组和控制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训练行为。观测接受训练的儿童,并与控制组儿童相比较,以得出训练方案是否有效,及对哪个年龄组的儿童最为有效的结论。两年后对样本中的6岁和8岁儿童再进行测量(这时他们已分别为8岁和10岁),可得出这个训练方案是否有长期效果的结论。4.微观发生学设计。微观发生学设计通过短时间内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微观发生学从微观的角度关注发展的发生,即在某个短时间内观测发展的实时变化。观测时间通常是一个非常短(数周、数月)、快速变化的发展期。①特点a.它关注研究对象一系列行为发生的细节,观测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变化,使得研究者可以直接观测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描述变化如何发生,以及变化的数量和性质。b.由于进行密集的观测,微观发生学设计使得研究者可以在研究的年龄范围内追踪特定行为的个体发展轨迹,这有助于拟定从一种行为模式到另一张行为模式的转折点。C.微观发生学设计使得研究者可以观测到个体的内部差异,即可以找到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设计还能观测到发展变化的速率和时间。d.微观发生学设计可以拟定变化最有也许发生的条件。②局限性。a.该方法需要对被试进行逐个观测、逐点记录,耗时费力,因此被试的数量有限。b.这种方法只合用于动机强的被试,由于整个研究的成败取决于被试能否全程认真参与多个实验,并且在每个实验中都能积极进行尝试。C.尽管观测密度高,数据很丰富,但在有些情况下,依旧难以分清被试已具有的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三)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重要涉及:观测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等。它们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品体如下:(1)观测法。观测法是发展心理学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①特点。a.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及现场进行观测、记录,可以收集到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b.观测资料的质量在很大限度上受到观测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c.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测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有时采用现场观测难以奏效。d.观测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②应用。如在一个有很多有趣玩具的房间里,规定儿童不要动这些玩具,然后研究者借故离开,看这些儿童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会不会作出违规的行为。(2)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有关心理特性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①特点。a.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积极权,积极影响儿童,尽也许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b.访谈法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行的原则。②应用。访谈法合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限度的对象,如当研究者发现所记录的回答不完全,或者还想进一步了解一些情况时,可再对被试进行访问。(3)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被试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①特点。a.标准化限度较高,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b.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②应用。通常研究者使用的问卷有两种形式: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规定被试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见解作答。例如:“你喜欢学习数学吗?”或“你喜欢学习数学吗?为什么?”这种形式是研究者希望获得喜欢或不喜欢的因素。封闭式问卷指根据研究需要,把所有问题及可供选择的答案所有印在问卷上,被试不可随意回答,必须按照研究者的设计,在给定的答案中作出选择。如:“你喜欢学习数学吗?A.很不喜欢B.不太喜欢C.有点儿喜欢D.很喜欢”。在这个问题中,被试只能在规定好的答案中选择一个,不管他是不是完全批准。(4)测验法。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①特点。a.编制严谨、科学,便于评分和对结果作记录解决,有现成的常模可直接进行对比研究。b.灵活性差,对施测者规定高,被试的成绩也许会受练习和受测经验的影响。②应用。如采用瑞文智力测验测查小学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5)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故意识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映,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①特点。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能对事物的情况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一些无关因子的干扰,突出所要研究的实验因子,从而比较准确地探索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②应用。如要研究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可在同一年级选择数学成绩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班,然后随机地将一个班拟定为实验班,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另一个班为对照班,仍接受本来的教学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再对两个班进行相同的数学测验,将两个班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它们的前测成绩,再进行比较和记录检查,假如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优于对照班,则可得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好于本来教学方式的结论。(6)心理生理学方法。随着认知神经科学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许多研究者开始从过去只在行为层面上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转向强调将行为研究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联系起来,开始关注神经系统的有关结构和功能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①电生理测量方法。脑电图和脑磁图;生理多导仪。②脑功能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经颅磁刺激;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等。(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如何解决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定性分析就是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发展研究结果的量的分析。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要解决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应注意以下两点:(1)ﻩ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存在着巨大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着眼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则着重事物量的方面。②依据不同。定量分析的依据重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③手段不同。定量分析重要运用经验测量、记录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重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④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记录学等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⑤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重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才干在精拟定量的根据下准拟定性。正由于两者存在以上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结果的性质采用相应的分析方法。(2)定量、定性分析虽然具有不同的基础假设、不同的程序,但两者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各有所长,在对发展心理学很多分析结果进行分析时,可以将定性、定量分析的成果互相补充,加深结识;同时,它们又可各施其长,如定量分析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定性分析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分析。在很多研究中,可以将两种方法以不同方式(如马克斯威尔提到的整体式结合、分解式结合)适本地结合起来使用,互相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五)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1.多层面研究的互相整合。多层面的研究互相整合是此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趋势。这种整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层次的整合,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的整合。2.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3.多变量记录方法的大量使用。除了传统的多变量记录方法,如回归分析,复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等大量出现在心理学研究报告中,新的多变量记录技术和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多水平线模型,成长曲线模型等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4.新的数据收集手段的广泛使用。认知神经科学的诸多技术手段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事件相关电位,眼动记录,多导微电极记录,基因和行为遗传学研究等,逐渐在发展心理学中得到应用。5.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一)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胎儿是指从受孕到子宫娩出前的小儿。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是其整个生理—心理发育过程的最早阶段和奠基阶段。对胎儿发育的研究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由于治疗需要而把胎儿从子宫中取出,放在特制的育儿箱里进行手术;二是可以对早产儿(怀孕6-8个月出生)进行研究,考察他们的法语和行为能力;三是采用某些设备仪器对子宫内的胎儿进行研究,获得关于胎儿发育的更加真实/自然的结论。1.胎儿宫内发育分期胎儿胎龄的计算,以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通常以40孕周(280天)为孕期。一般将出生前发育化为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和胎儿期(8-40周)三个阶段。(1)胚芽期(0-2周)。精子与卵子成功结合,合子开始分裂。最初的细胞组成的一个小球成为胚种。胚种在子宫腔内漂浮1-2天即用一周时间移植固定在子宫壁上。移植后也就合子形成13天左右,胚种中的胚胎原判开始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2)胚胎期(3-8周)。胚胎阶段很关键,心脏、研究、耳朵形成;手、脚变为最终形式;小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形成。此阶段的发展是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模式。假如有害物质此时进入胚胎将导致永久的不可逆的损伤。(3)胎儿阶段(9-38周)。胎儿阶段止于到出生之前。胎儿动作重要表现为胎动和反射活动两种类型。2.心理活动重要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展。(1)神经元的形成和发育。在胚胎发育期,重要神经元数量增多。胚胎后期则重要是细胞的增大和神经轴突的分支以及髓鞘的形成;胶质细胞为神经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和营养,运送代谢物并使之与其他细胞分隔开。(2)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育。中枢神经和周边神经在孕3周时即开始形成。胎儿出生时,大脑外形与成人相似,脑表面的沟回已经形成,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于成人相同,在结构上已经接近成人,脑重350-400克,约为成人脑重的25%。(3)反射机能的形成和发育。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中过程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由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因此胎儿只涉及无条件反射。3.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重要表现在感觉、思维和记忆方面。(1)ﻩ感觉的形成。①视觉。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12周,出现眼睑;第28周,眼睑打开。胎儿在4个月时就对光线十分敏感。②听觉。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儿内耳迷路及周边末梢感受器至孕24周完毕其正常发育。孕8个月时,胎儿能听出音调的强弱与高低,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映敏感。③触压觉。研究发现,2个月起胎儿已有皮肤感觉。孕10周左右,胎儿皮肤已有压觉、触觉功能。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后周岁孩子的触觉水平相称。④嗅觉。嗅感觉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孕6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⑤味觉。胎儿12周时舌上出现味蕾,味觉在孕26周形成。从孕30周开始,胎儿已有了发达的味觉,对羊水的味道有一定的鉴别力。(2)思维和记忆的形成。胎儿的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可以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孕7~8个月时,大脑皮质已经相称发达。妊娠32周,胎儿大脑已如新生儿。通过脑电波已经清楚地分辨出胎儿的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这是胎儿意识的萌芽时期。胎儿在子宫内用大脑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能判断其是否重要,决定对哪一类信息作出反映,还要将某些信息传递的记忆储存起来,这就是思维和记忆在工作。(二)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特性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种现象就是遗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胎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受基因控制。基因的错误或变异均可导致遗传病变。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多种疾病中起关键作用。遗传因素是胎儿生长受限发病的重要因素,了解孕妇家族史、家庭背景以及胎儿父母双方的基因状况对防止由于胎儿畸形或其他严重先天性疾病导致的胎儿生长受限有重要作用。2.环境因素(1).物理因素。第一,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自然的或人工器物所产生的离子辐射,如X、镭、氡、中子辐射等。它不涉及电磁波及场。电离辐射可引起胚胎死亡、畸形、生长改变或其他功能改变,生后可出现智力发育迟滞及恶性肿瘤。第二,噪声。孕妇长期处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会经常导致子宫收缩,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强烈的噪声也许直接作用于胎儿的遗传基因,引起突变致畸。胎儿易发生宫内发育迟缓及胎儿躁动不安而胎动活跃,导致脐带绕颈、绕身。第三,超声波。B超对胎儿的影响重要是两个方面:——影响大脑发育。在B超的作用下,胎儿的脑神经细胞会随之震动,由此,大脑的发育自然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影响。——震动胎儿耳膜。孕妇在做B超的时候,假如恰巧B超仪的探头正好对着胎儿的耳朵,这种声波强度就会对胎儿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高温。1972年,爱德华兹一方面提出高热是人类出生缺陷的病因之一。其后,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提出,妊娠期高热与新生儿脑发育缺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高温还会引起流产、死胎发生率增长,出生后智力及胎儿的大脑、心脏等器官导致胎儿畸形。第五,电磁场。研究发现,生物体对电磁场最敏感的时间在器官发生期,胎儿对电磁场的敏感性较成人高2~3倍。其中又以发育期的脑对电磁场最敏感。(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历来就是环境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铅、汞、苯、有机溶剂、一氧化碳、镉和麻醉性气体,对人类也有发育毒性。第一,汞及其化合物。汞元素是一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并被人类广泛接触的重金属元素。胎儿对甲基汞的毒性极为敏感,产生的神经损伤也很明显。孕妇感染甲基汞后可引起胎婴儿的脑神经麻痹和智力低下。第二,铅及其化合物。铅的毒性,使孕母妊高征、胎膜早破、早产的发病率增长。孕妇除应注意职业性铅接触外,还应注意含铅量超标准的化妆品,如染发剂、口红、脂粉等。第三,吸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血循环影响胎儿,且胎儿对其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更为敏感。吸烟可导致胎儿慢性缺氧。过量吸烟可以引起胎儿严重的多发性畸形,往往导致胎儿初期死亡或早产。除高血压外,吸烟是引起胎盘大面积坏死的重要因素。第四,嗜酒。妇女妊娠期嗜酒,轻者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迟缓,重者表现为胎儿酒精综合征。第五,饮用咖啡。由于孕妇清除咖啡因能力减少,咖啡因便积累在体内,并可穿越胎盘屏障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胎儿生长缓慢、瘦小,严重者还会导致流产、早产和死胎。第六,吸毒。妊娠期间吸毒,可使胎儿产生中毒症状。胎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毒品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克制,严重者可致死;毒品对胎儿的免疫系统也能产生直接毒性作用。此外,妊娠过程中的妇女因吸毒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也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吸毒可诱发遗传物质突变,危及婴儿大脑、心脏等器官导致胎儿畸形。第七,大气污染。早孕期间暴露于SO2、N02、CO等污染的空气中与胎儿生长受限及低出生体重儿有相关性,晚孕期间暴露于SO2等污染空气中与早产有相关性,且稍高于正常范围的污染浓度即可导致上述不良妊娠结局。第八,妊娠期药物。药物导致胎儿畸形或其他损伤,重要有孕妇和胎儿低下。任何高温都也许引起胎儿的畸形。两个方面的因素:——孕妇体内代谢和酶系统均有一定的改变,使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像未孕时那样去氧化、还原、分解、清除等,从而使药物毒性相对增长。同时,由于孕妇呕吐、体液丢失,可使药物在体内浓度增高,或因某些并发症导致肝肾功能减少,也可使药物在体内积蓄而增强毒性。——胎儿自身正处在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功能均不完善,特别是肝肾功能尚不健全,因此对药物的解毒和排泄作用都不如成人,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易于积蓄而增长毒性。(3).生物因素。当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空气、水、土壤时,孕妇也许感染某些疾病并可累及胎儿。许多感染性疾病对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有影响。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限度与妊娠的孕周有关。妊娠期间前三个月为胎儿各器官形成期,此时因感染而导致胎儿畸形的比例最高。孕期宫内感染在早孕期间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导致死胎、畸形或胎儿发育受限;在孕晚期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4).地理因素。高原地区由于缺氧、低气压的影响,胎盘绒毛结构易发生老化,滋养层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增多,挤压绒毛血管,阻碍胎盘组织的正常灌流,导致胎盘功能障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3.母体因素第一,情绪。孕妇不良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营养的摄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生化成分,以致血液中有害于神经系统的其他组织器官的物质剧增,并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进而导致胎儿畸形。当孕妇情绪过度紧张时,可引起胎儿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严重焦急的孕妇经常伴有恶性的妊娠呕吐,易导致早产、流产。孕妇情绪不安还会影响胎儿的智力。第二,应激。孕初期精神受刺激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影响,同时使胎儿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子代神经心理行为以及免疫功能。第三,营养。孕妇营养不良可直接导致胎儿营养物质局限性而影响发育,特别是蛋白质和能量供应局限性。孕初期许多孕妇有偏食、挑食的习惯,因此导致营养不良及贫血,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死胎、流产。第四,患病。妊娠过程中,母体、胎盘和胚胎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影响。孕妇患有严重的慢性心肾疾病(高血压、尿毒症、心脏病)、癫痫、甲亢、糖尿病、乙肝、结核、痢疾、病毒感染等,均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畸形。——妊高征。妊高征,即以往所说的妊娠中毒症、先兆子痫等,是孕妇特有的病症,多数发生在妊娠20周与产后两周,约占所有孕妇的5%。妊高征因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及血小管活性增长,同时子宫、脐血流入胎盘循环阻力上升,使子宫胎盘血流减少,而发生胎儿窘迫、宫内生长迟缓、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发生死胎、死产等。母亲发生妊高征,使母儿均处在应激状态。——妊娠剧吐。妊娠剧吐因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胃纳差,导致了孕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体重增长缓慢甚至体重减轻,进而影响胎儿营养局限性。妊娠剧吐会增长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及妊高征的发生率。——妊娠糖尿病(GDM)。母亲糖尿病具有致畸效应,其后代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4倍。所致畸形涉及神经管的缺损、尾端神经管的发育不全、脊椎缺损、先天性心脏病、股骨发育不良、肾发育异常及颅面畸形等,其中重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畸形。在妊娠初期,血糖过高可以导致胚胎卵黄囊发育受损而影响营养物质的传递,使胚胎发育异常,从而使流产率和胎儿畸形率增长。——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孕期特发的一种以搔痒和黄疸为重要症状,伴胆酸、肝酶等生化异常的疾病。引起早产、胎儿窘迫及低体重儿。该病胎盘的绒毛间隙狭窄导致胎盘灌注局限性,加之合体细胞血管减少,更影响氧及其他物质的吸取互换,使胎盘功能减退,会出现胎儿缺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羊水污染、胎死宫内等状况。——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的作用。假如甲状腺激素局限性,脑的发育会发生明显障碍。近年来有研究表白,母亲孕期轻度甲状腺功能减低(简称甲减)或亚临力丧失;妊娠晚期胎儿感染HCMV,胎儿出生后的临床表现有小头、听力缺陷和微小的神经系统障碍等。——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的一种全身感染综合征。孕妇感染后,轻者为隐性感染;妊娠时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表现为HCMV活动性感染,同时,约40%还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妊娠初期胎儿感染HCMV,通常可致神经系统障碍,如感觉神经性听孕妇患严重的慢性的心肾疾病(高血压、尿毒症、心脏病)、癫痫、甲亢、糖尿病、乙肝、结核、疟疾、病毒感染等,均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畸形。母体发热可以增长新生儿先天异常的发病率。——乙肝病毒感染。妊娠合并肝炎可引起胎盘产生的甾体激素灭活减少,子宫对催产素敏感性增长。重型肝炎还可使凝血功能减少,甚至发生胎盘绒毛间隙微血栓形成,使胎盘血循环下降,胎儿宫内血氧供应减少。慢性乙肝肝功异常者对妊娠有显著影响,其死胎率、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比乙肝病毒携带者高。——吸毒致HIV母婴传播。母亲吸毒是影响HIV母婴传播的一个危险因素。毒品可引起胎儿低体重和发育不良,也可增长母体HIV的复制从而增长母体病毒载量。此外毒品可损伤胎盘屏障,减少胎儿的免疫功能,增长胎儿细胞对HIV的敏感性,进一步影响母婴传播。——重症肌无力(MG)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慢性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胎儿肌肉无力,引起子宫内胎儿运动减少,导致先天性非进展性挛缩、颅面畸形、肺发育不全及生长发育迟滞。——口腔卫生。口腔卫生与生殖健康关系密切。牙周病、牙周组织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感染,对胎儿和孕妇有不利影响。母亲牙龈疾病感染胎儿,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影响胎儿大脑发育。4.做好孕期保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防止感染。特别要重点防止病毒性感染。②增长营养。孕妇的营养与胎儿的发育密切相关,特别怀孕初期的营养对胎儿脑的发育更为密切。③慎用药物。有的孕妇服了某些药物,假如抗癫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癌药等可致胎儿的神经系统畸形。初期妊娠的妇女去医治疾病时要告诉医生目前已怀孕,供医生开药时参考。④避免先兆流产。怀孕后阴道少量流血也许是先兆流产。先兆流产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妊娠初期应避免房事,平时应注意休息。⑤避免与放射线接触。放射线对胎儿组织有破坏作用。孕妇需要注意的情况是,即使没有直接让胎儿接触放射线,胎儿也有也许受到影响,胸部透视时腹部也会受到影响。(三)胎儿期的心理卫生1.胎教的作用机理。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影响和适当休息的条件下,从胎龄满6个月开始对胎儿实行天天定期的声/光/触摸的刺激,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细胞间传递,这些通路途径上的细胞得以伸展出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们和周边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触联系。2.胎教的实质。从胎教的内容来看,胎教的实质是在产前对胎儿大脑生长发育的一种来自于环境的干预,目的是最终促进胎儿大脑网络的丰富化。胎教不是教育,而是促进胎儿大脑发育的心理卫生的过程。3.胎儿期心理卫生的种类(1)音乐胎教。音乐胎教是各种胎教方法中的首选措施。音乐胎教是通过音乐对母体内胎儿施教。通过对胎儿不断地传输优良乐性声波,促使其脑神经元的轴突、树突及突触的发育,为优化后天的智力及发展音乐天赋奠定基础。从心理学理论看,音乐可以激起人们无意识超境界的幻觉,使孕妇产生恬静的美感和愉悦的情绪,产生良好心境,并将这种信息传递给胎儿,改善胎儿大脑功能水平。以下是适宜于音乐胎教的一些乐曲: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纳森的《杜鹃圆舞曲》;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在山魔王的宫殿里》;罗伯特•舒曼的《梦幻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多芬的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拉姆斯的《摇篮曲》;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上述曲目怀孕妈妈们在一天当中的每个时刻都可以听。例如,烦躁的时候适宜听《自新大陆》;慵懒的时候适宜听《杜鹃圆舞曲》;悲哀的时候适宜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激情澎湃的时候适宜听《拉德斯基进行曲》;发脾气的时候适宜听《田园》;跟小宝宝发言的时候适宜听《摇篮曲》;运动的时候适宜听《拉德斯基进行曲》;春天来临的时候适宜听《春》。(2)抚摸胎教。孕四五个月后,孕母在睡前可以慢慢地沿着腹壁抚摸胎儿或轻轻弹扣/拍打/触压腹壁,刺激胎儿活动,使胎儿做“宫内体操”,天天5-10分钟。抚摸通过皮肤感应传入大脑,促进大脑的发育,还可以促进胎儿触觉/平衡觉/肢体运动的发育。通过反复训练,可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为出生后的协调动作和运动打好基础。(3)言语胎教。胎儿的父母与胎儿发言,给大脑新皮层输入最初的语言印记,促进胎儿听力/记忆力/观测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育。言语胎教涉及聊天,给胎儿讲故事,与胎儿一起欣赏文学作品/画册等,借此可使孕母保持快乐的情绪,也有助于胎儿情绪健康发展。语言讲解要视觉化,将形象和声音同时传递给胎儿。还要把形象和情感融合起来,发明出情景相生的意境。(4)光照胎教。孕28周后,当胎儿醒时(胎动),用电筒贴在腹壁上进行一明一暗的照射,每次2-5分钟,以训练胎儿昼夜节律,即夜间睡眠,白天觉醒,促进胎儿视觉功能及脑的健康发育。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一)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行为研究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人们对婴儿大脑形态和机能的发展/身体和动作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结识和见解。1.婴儿的生理发展(1)婴儿大脑功能的新结识。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也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就直接影响/制约着机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2)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身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指量的增长,发育指量的变化。由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高/体重或其他生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2.婴儿的动作发展(1)动作发展的规律。1.由上到下。儿童动作的发展跟身体的生长顺序一致,即从上到下(或称为头尾原则)。儿童一方面会控制头部,然后是手臂/躯干,最后是腿脚。2.由远及近。儿童的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躯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因此,这一规律又称从中心到四周。3.由大到小。即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2)动作的发生和新生儿动作研究。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研究发现,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活动有40多种,常见的就有20种;新生儿还具有规避来物,够取物体和同步模仿与反映等动作能力。(3)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在婴儿期,各种动作都迅速发展起来,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精细性/小动作)和独立行走(整体性/大动作)。3.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初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如下:(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初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初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可以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惕,并使感知觉精确化;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婴儿认知的发展对婴儿心理的发展,人们普遍关注其知觉/注意/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过程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是婴儿心理领域内材料最丰富/成功和争议也最多的方面。1.感知觉的发生发展(1)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婴儿的语言尚未发育,不能以言语报告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因此,研究者一般运用婴儿的非言语反映作为指标,通过观测婴儿的反映来研究其感知觉。婴儿可供研究的行为反映涉及反射行为/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身体动作和脸部表情/视觉偏爱等。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获得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知觉偏好/再认记忆的能力等相关信息。(2)视觉的产生与发展。A.视觉最初发生在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即已有了视觉反映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新生儿已具有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过程,并具有了原始的颜色视觉。B.立体觉的发展。关于立体觉最早发生的时间,没有尚无定论。大量研究证实,婴儿至少在6个月以前以的确具有了立体觉。尚有研究认为3.5个月婴儿就已有明显的立体觉了。C.颜色视觉的发展。2-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已发展得很好。4个月时已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且已具有对的的颜色范畴性知觉,其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3)听觉的发展。A.听觉的发生,新生儿,甚至5/6个月的胎儿就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HZ以下的声音。B.听敏度的发展。1个月婴儿已能辨别200HX与500HZ纯音之间的差异。5-8个月婴儿在1000-3000HZ范围内能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在4000-8000HZ内的差别阈限与成人水平相同。C.试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刚出生的婴儿有最基本的试听协调能力。3-6个月的婴儿的试听协调能力已发展到能使他判别视/听信息是否一致的水平。6个月以前婴儿已经能辨别音乐中旋律/音色/音高/调性及其转换模式的不同,并初步具有了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4)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生发展。A.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15周时已初步成熟且能发挥作用。4个月的胎儿已能感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新生儿的味觉已发育得相称完好了,并在其防御反射机制中占有相称重要的地位。新生儿明显“偏爱”甜食,且对甜/辣/苦和白开水的面部表情已明显不同。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就逐渐衰退。B.嗅觉的发生发展。胎儿7/8个月时嗅觉感受器已相称成熟且有了初步的嗅觉反映能力。新生儿已能对各种气味作出相应的典型反映,还可以由嗅觉建立食物条件反射,并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C.触觉的发生发展。胎儿在第49天时就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映,2个月时能对细而尖的刺激产生反映活动。新生儿已能凭口腔触觉辨别软硬不同的乳头。手的本能性触觉反映在婴儿刚出生时便可表现出来。4个月以后的婴儿则具有成熟的够物能力,视觉协调能力已发展起来。(5)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具有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并成为婴儿初期空间定向的主导形式;新生儿已能对逼近物体有某种初步反映,并具有原始的深度知觉。2-3个月时已有了对外来物的保护性闭眼反映。近年来,视崖装置被大量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恐惊感,并引发了关于恐惊感产生和发展机制的剧烈争论。(6)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朴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获得了形状恒常性;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2.注意的发生发展(1)婴儿注意的发生。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新生儿已具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有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2)注意的发展。A.婴儿期注意的发展,重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发展。1-3个月婴儿的注意已经明显地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图形。这些事实支持了“轮廓密度理论”和“图形视觉理论”B.3-6个月婴儿的视觉注意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加积极积极,并且偏爱更加复杂和故意义的视觉对象。可看见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特别持久的主义和爱好。C.五半年出现不随意注意;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第二信号系统特性开始制约/影响着婴儿的注意活动。3.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1)记忆的发生发展。人类个体在胎儿末期(妊娠8个月左右)就已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帕波塞克最早采用经典条件发射研究了婴儿期记忆的发展。诺韦—科利尔及其同事首创用操作条件发射对婴儿记忆进行了一系列极富成效的研究,证实:①新生儿末期已具有特定的长时记忆能力;②3个月婴儿对操作条件发射的记忆能保持在4周之久。12个月以后,婴儿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如符号表正能力的产生,再现和模仿能力的迅速发展,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等。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也许,而延迟模仿的产生则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2)学习的发生发展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婴儿的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习惯化;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这一分类反映了婴儿学习从低档到高级/由简朴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较好地揭示了婴儿学习发展的实质。习惯化是一种由于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映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映减少的现象,是婴儿初期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人类胚胎在妊娠末期已可接受言语/乐音等外界刺激并获得经验,且该经验能保持到出生后并对其行为产生明显影响。人类个体在胎儿期已能进行颇有成效的学习,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在胎儿末期。4.思维的发生发展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形式。当前对婴儿思维发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发生发展等方面。现有研究证明,协调行为在新生儿期或稍后就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有目的性的行为最早在5个月以前就产生了。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有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大量研究表白,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初期(至少是3个月以前)就已产生并贯穿于整个婴儿期,6个月时婴儿就能进行模仿,12个月以前已能运用工具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手段-目的的分析策略。(三)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语言是人类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